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原文]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人也[1] ,一名旉[2] .[15] 疾秽:病毒.遊學徐土[3] ,兼通數經[4] .曉養性之術[5] ,年且百歲,而[16] 傅:附着,涂上.神膏:有神效的膏药.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沛相陳珪舉孝廉[6] ,太尉黃琬[17] 创:伤口.辟[7] ,皆不就.  相似文献   

3.
六版《医古文》教材的同文本差误@黄培民$福建省漳浦县中医院!福建漳浦363200六版医古文教材;;同文本差误;;例谈  相似文献   

4.
阅读宋.陈直的《养老奉亲书》,截取书中的老年食疗、性气好嗜、忌戒保护三方面的部分内容,浅谈了对于老年养生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是一部经典著作,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颇有影响,历来医家研究者,若天上繁星,时至今日,仍各抒己见,榷商不已。余不揣浅陋,愿以临床40年之浅显心得,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6.
张涛 《中医药文化》2001,18(3):28-29
医古文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课堂串讲为主,教学内容多专注于字词诠释,对学生来说,被动枯燥的接受多于主动的学习思考。怎样使医古文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深刻、生动,使之成为中医人才素质的有机构成部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呢?我的导师赖文教授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赖老师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医古文课不仅要使刚迈进中医门槛的学生在古汉语水平上有所提高,还应该让学生学会透过字句,读出思想与信息;更要让学生认识中医,了解中医的历史,了解古代医家的优良品格及他们的治学方法,培养对中医的兴趣,增强学好中医的信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伤寒论》六经传变理论的影响因素及其依据。方法:通过查阅古代以及近现代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因为伤寒为阴邪,膀胱在人体位置最低,所以风寒袭人首中膀胱经;风温为阳邪,肺为华盖位置最高,所以风温袭人首中肺经;伤寒及温病传变,正常情况下,三阳经按照腑病传子,三阴经按照脏病传其所胜的理论进行传变。结论:邪气的阴阳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六经传变的发病部位是发于上部还是下部或者中部,而脏腑的五行归属以及生克规律可以决定疾病的传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韩氏再传伤寒论》一书作简单介绍。本书有三大特点:一恢复《伤寒论》无错简的本来面貌,这是近一千八百年来,无人能完成,笔者经近十年的不懈努力所完成的重要工作。全书以伤寒例、平脉、辨脉、太阳病等六经脉证并治为顺序,以再现张仲景当时无错简之原貌。二以气化的观点贯通六经的全部理论,用以讲述《伤寒论》的理法,使中医理论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更为完善的高度,并揭示了其深奥的内涵,纠正了很多一直困扰中医学界的理论认识上的重大失误,为深入研究《伤寒论》条文铺平了道路。三对原文进行注解,博采众家注释之长,又以按语而深入解释,因非一家之言,故能博采并叙,又开后世注家海纳百川的独特风范。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的《伤寒论》,不但给我们介绍了六经与六经辨证,更通过六经传变,向我们系统介绍了正确的中医思维方式。三阳在经涉腑,属表;三阴踞腑入脏,属里。六经传变都有具体的内容,六经均能互传,共有30项74条。六经传变有多种形式,有的外传而愈,有的传里而剧,有的传而未变,有的传而将变,有的传而已变,有的传而多变,还可有复杂的多项传经方式。六经传变的顺序不是线性传变关系,而是一种错综复杂,相互关联的类圆型传变关系。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的《伤寒论》,不但向我们介绍了六经与六经辨证,更通过六经传变,系统介绍了正确的中医思维方式。可惜研究《伤寒论》的各种著作中,涉及六经传变的内容很少。为什么很多中医院校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开展辨证施治,对中医疗效信心不足,并因此退变成了西医或不中不西的医生?关键在于他们不能真正掌握正确的中医思维方式,因此无法成长为“铁杆中医”。学好六经辨证与六经传变,便能掌握六经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更容易学会中医的思维方式。为了使初学者能更快地进入伤寒之门,我们认为对“伤寒论”的教学要进行适当的改革---要教导学生用动态观点去阅读《伤寒论》。  相似文献   

11.
《脾胃论》是李东垣的重要著作之一,在该书中,李氏谈到了他的养生观点——"养生当实元气",其独特之处就在于病时养生的服药饮食宜忌和平时养生的省言养气两个方面,该文将着重从这两方面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李东垣阴火论为临床治疗内伤热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思路和方法,其对"阴火"论述虽欠明确,然而瑕不掩瑜。李东垣通过复杂现象看清本质,用扶正以祛邪之法,处处顾护病家的胃气,实在是树立了"治病必求于本"的典范,有力地说明了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兰室秘藏》是李东垣学术思想之集大成者,其治血证内障,以脾胃为先;辨治疼痛,重视升发;善用当归,巧施活血;因势利导,健脾渗湿;治头痛,分辨六经;解痔漏,苦寒泻火,疏风止痛.总之,将脾胃学说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  相似文献   

14.
李东垣升阳法是东垣创立脾胃内伤学说基础上形成的独特治法,是东垣以脾胃为中心的学术思想在治法层面的突出表现,从古到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各科。升阳法作为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部分,其理论滥觞于《黄帝内经》,治法肇始于仲景(《伤寒杂病论》,历经唐宋时期的探索和学术积淀,至金代李东垣《脾胃论》问世,升阳法的理论、具体治法和临床应用等,初成体系。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李东垣所述阴火的病因病机及其治法特点。认为饮食、劳役、七情因素导致脾气虚弱,清阳下陷,变为湿浊而郁遏下焦,湿浊引动相火,导致阴火上冲。脾胃气虚为本,阴火冲扰上、中、下三焦为标。阴火上扰胃脘、心、肺、体表肌腠等部位,演化为相应部位本虚标实的火热邪气而损伤元气。治疗以甘温益气、升阳治本为主,兼滋阴降火,佐用清热利湿之法。  相似文献   

16.
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李东垣代表作《脾胃论》,开创了疾病的内伤学说,奠定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其"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理论内涵精辟丰富,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和重视,"甘温除热"理论和所创的补中益气汤等方剂开辟了内伤发热治疗之蹊径。因此通过对《脾胃论》学术思想的深入研究,进而从中借鉴李东垣论治脾胃病的理法方药特点,从而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7.
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其对后世的影响,独树一帜,无可非议。而李东垣先生之"阴火"却成为后世理解其思想的最大障碍,后世有非议者,有赞成者,可对阴火的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笔者通过对李东垣亲作之《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等著作的仔细研读,认为李东垣所论阴火即相火也,阴火相火同一根源——肾间命门。阴火概念的提出是后世相火的前驱,不仅成就了其以重脾胃思想为主的补土派,而且对内伤虚损病的治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李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金元著名医学家,代表性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世人究其脾胃学说者众,疏于其它学术之弘扬。今考辨《内外伤辨惑论》关于寒热在内外伤"辨惑"中的意义,探讨其病证诊断思维特点,以启迪当今临床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9.
魏惠亚 《江西中医药》2007,38(12):17-18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虽非专论脾胃,但有关脾胃病证治约涉及四分之一篇幅,其顾护脾胃思想贯穿于辨证施治始末.李东垣《脾胃论》则力求经旨,同时吸收仲景治伤寒的特点,进一步强调"内伤脾胃学说".本文拟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与李东垣《脾胃论》调治脾胃方药的比较中得出两者的异同,以期使两者的脾胃学术思想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工作,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Sun XG  Zhang LQ  Wang N  Hou QQ  Wu X  Xu Z 《针刺研究》2012,37(1):31-37
目的:研究家兔前肢阳明经"商阳"二间"三间"合谷"曲池"穴区的层次结构。方法:先对各穴进行体表定位标识,然后针刺各穴,用多用电子穴位测定治疗仪协助探穴,以确定上述各穴定位准确性。空气栓塞处死家兔,打开胸腔后从锁骨下动脉注入不同浓度的ABS灌注液,使前肢血管全部染色清晰,在巨显微条件下逐一对腧穴进行层次解剖,观察并测量腧穴与周围组织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家兔前肢阳明经"商阳"二间"三间"合谷"曲池"穴浅层穴区以头静脉为主,桡神经浅支神经干和其分支为基础;深层穴区以桡动脉及分支、正中神经为基础。结论:"商阳"二间"三间"合谷"曲池"穴和头静脉,桡动、静脉及分支,桡神经浅支及正中神经有密切的关系,这是上述5个腧穴穴区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