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摘要:目的:研究川芎嗪与黄芪甲苷及不同浓度配伍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氧化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H2O2诱导损伤模型,将细胞分为十七组,空白对照组、过氧化氢(0.2mmol/L)模型组,川芎嗪(40,80,160μg/mL)剂量组、黄芪甲苷(10,20,40μg/mL)剂量组及两两配伍组,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川芎嗪、黄芪甲苷及其配伍对氧化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值影响,筛选出最佳配伍比例;检测最佳配伍组MDA含量和SOD活性,Annexin V- FITC/PI 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率, Western Blot 检测 p- Akt 和Akt 蛋白的表达 ,RT-PCR检测AKt mRNA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川芎嗪与黄芪甲苷不同浓度配伍组均能提高细胞存活率,且川芎嗪(80μg/mL)剂量组 黄芪甲苷(40μg/mL)剂量组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1);川芎嗪、黄芪甲苷配伍组降低细胞MDA含量(P<0.001),提高细胞SOD活力(P<0.001)。同时,川芎嗪、黄芪甲苷配伍组能降低细胞凋亡率(P<0.01),上调 p-Akt/Akt蛋白(P<0.01),上调Akt基因mRNA的表达(P<0.001)。结论:川芎嗪(80μg/mL) 黄芪甲苷(40μg/mL)对 H2O2诱导的 HUVECs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能缓解氧化应激诱导的 HUVECs 凋亡,其机制与 PI3K/Akt 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
观察丹参-川芎有效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川芎嗪、阿魏酸)配伍对体外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细胞缺糖缺氧(氧糖剥夺)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优选较佳组合。方法原代培养乳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免疫组化法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鉴定,并建立海马神经元细胞氧糖剥夺模型。MTT法确定丹参素、原儿茶醛、川芎嗪、阿魏酸及尼莫地平的非细胞毒性剂量范围,以L9(34)正交表设计安排成分配伍给药。将培养的细胞随机分为12组:对照组、模型组、尼莫地平阳性对照组及正交配伍1~9组。采用比色法、WST-1法、硫代巴比妥酸(TBA)法分别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水平变化,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率。采用极差分析法分析正交试验结果。结果药物正交配伍组合均可显著改善缺氧海马神经元细胞的形态,显著减弱LDH活力,增强SOD的活性以及降低MDA的水平,显著抑制细胞TNF-α的释放,降低IL-1β和IL-6的水平,明显减少了细胞的凋亡。丹参-川芎有效成分对LDH活力的影响大小依次为丹参素川芎嗪原儿茶醛阿魏酸,最佳配伍组合为丹参素(120μg/m L)、原儿茶醛(120μg/m L)、川芎嗪(80μg/m L)、阿魏酸(20μg/m L)。对SOD活性的影响主次因素依次为阿魏酸川芎嗪丹参素原儿茶醛,最佳配伍组合为丹参素(120μg/m L)、原儿茶醛(120μg/m L)、川芎嗪(80μg/m L)、阿魏酸(40μg/m L)。对MDA水平的影响主次因素依次为丹参素原儿茶醛阿魏酸川芎嗪,最佳配伍组合为丹参素(60μg/m L)、原儿茶醛(60μg/mL)、川芎嗪(80μg/m L)、阿魏酸(20μg/m L)。对TNF-α水平影响的主次因素依次为川芎嗪原儿茶醛丹参素阿魏酸,最佳配伍组合为丹参素(60μg/m L)、原儿茶醛(60μg/m L)、川芎嗪(40μg/m L)、阿魏酸(10μg/m L)。影响IL-1β水平的主次因素依次为川芎嗪阿魏酸丹参素原儿茶醛,最佳配伍组合为丹参素(30μg/m L)、原儿茶醛(30μg/m L)、川芎嗪(80μg/m L)、阿魏酸(20μg/m L)。影响IL-6水平的主次因素依次为原儿茶醛川芎嗪阿魏酸丹参素,最佳配伍组合为丹参素(120μg/m L)、原儿茶醛(120μg/m L)、川芎嗪(80μg/m L)、阿魏酸(10μg/m L)。影响细胞早期凋亡率主次因素为阿魏酸原儿茶醛川芎嗪丹参素,最佳配伍组合为丹参素(60μg/m L)、原儿茶醛(30μg/m L)、川芎嗪(20μg/m L)、阿魏酸(40μg/m L)。结论丹参-川芎有效成分配伍对氧糖剥夺海马神经元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减轻炎症损伤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可参考实验结果为临床不同病程需要更改组方配比,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黄芪与川芎有效成分(黄芪甲苷、藁本内酯、川芎嗪、阿魏酸)配伍对乳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缺氧缺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细胞,以免疫组化染色法鉴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建立缺氧缺糖损伤模型,MTT法确定药物安全浓度.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配伍组,比色法检测细胞中半胱氨酸蛋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川芎嗪与黄芪甲苷配伍对缺氧诱导损伤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建立HUVECs缺氧损伤模型,将细胞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川芎嗪(80μg/mL)组、黄芪甲苷(40μg/mL)组及川芎嗪(80μg/mL)+黄芪甲苷(40μg/mL)组,MTT法检测川芎嗪、黄芪甲苷及其配伍对缺氧损伤HUVECs增殖的影响;免疫组化法检测缺氧损伤HUVECs细胞VEGF、Ang-II蛋白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VEGF和Ang-II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VEGF和Ang-II mR 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川芎嗪与黄芪甲苷均能提高细胞存活率,川芎嗪与黄芪甲苷配伍组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1);川芎嗪与黄芪甲苷配伍提高VEGF、Ang-II蛋白表达。同时,川芎嗪与黄芪甲苷配伍组能上调VEGF和Ang-II mR NA的表达(P0.001)。结论川芎嗪与黄芪甲苷配伍可能通过增加血管生成靶向因子VEGF和Ang-II的表达发挥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朱嘉欢  黄小平  邓常清 《中草药》2019,50(1):111-119
目的探讨黄芪和当归的主要活性成分黄芪甲苷、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毛蕊异黄酮苷和阿魏酸配伍对衰老造血干细胞(HSCs)增殖的影响,并从细胞周期调控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三丁基过氧化氢(T-BHP)构建小鼠HSCs衰老模型,研究不同质量浓度5种活性成分对HSCs衰老和增殖的影响,寻找可促进细胞增殖的主要活性成分。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研究5种活性成分配伍对HSCs衰老和增殖的影响,寻找5种活性成分促进细胞增殖的合理配伍。最后,采用HSCs衰老模型,制备黄芪-当归1∶1配伍含药血浆,设立对照组、模型组、空白血浆组、阿魏酸组、黄芪甲苷组、芒柄花素组、毛蕊异黄酮组、毛蕊异黄酮苷组、活性成分配伍组、黄芪-当归1∶1含药血浆组,药物作用于衰老细胞,以SA-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法测定HSCs衰老率,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yclin D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DK4)蛋白表达。结果阿魏酸、黄芪甲苷、芒柄花素均可显著促进衰老HSCs增殖和降低细胞衰老率,而毛蕊异黄酮、毛蕊异黄酮苷单独应用对HSCs增殖和细胞衰老率无显著影响。正交试验发现,以阿魏酸、芒柄花素和黄芪甲苷为基础因子,毛蕊异黄酮和毛蕊异黄酮苷为次要因子进行配伍的5种活性成分组合促细胞增殖和降低细胞衰老率的作用最强。阿魏酸、黄芪甲苷、芒柄花素、活性成分配伍、含药血浆均可降低细胞衰老率,使G0/G1期细胞减少,G2/M+S期细胞增加,并使Cyclin D1和CDK4蛋白表达增强。以上效应以活性成分配伍组和含药血浆组最强。结论黄芪和当归的主要活性成分阿魏酸、黄芪甲苷和芒柄花素对衰老HSCs具有促增殖和改善衰老作用,而毛蕊异黄酮和毛蕊异黄酮苷单用时并无明显的作用。当5种活性成分配伍后对衰老HSCs的促增殖作用最强,并可改善HSCs衰老,促进衰老HSCs由静止期向增殖期转换。黄芪和当归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配伍促HSCs增殖和抗HSCs衰老的作用可能与调节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及促进细胞周期转换有关。  相似文献   

6.
杜思邈  潘一峰  张宁 《中成药》2012,34(7):1271-1276
目的建立芪麝丸(黄芪、川芎、青风藤、粉防己等)中9种成分,毛蕊异黄酮、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素、芒柄花素苷、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A、粉防己碱、防己诺林碱、青藤碱的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HPLC内标法,选用异补骨脂素为内标物,样品经过甲醇提取,采用Kromasil C18柱,甲醇-0.2%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紫外检测波长262 nm。结果毛蕊异黄酮、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素、芒柄花素苷、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A、粉防己碱、防己诺林碱、青藤碱分别在13.8~440μg/mL、25.9~830μg/mL、9.7~310μg/mL、6.6~212μg/mL、6.3~200μg/mL、6.3~200μg/mL、14.1~450μg/mL、11.3~360μg/mL、50.9~1 630μ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内标法与标准曲线法测定结果一致。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芪麝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经典名方当归补血汤的质量标准。方法:应用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以对照药材、阿魏酸、藁本内酯以及黄芪甲苷为对照,建立当归补血汤物质基准的定性鉴别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当归补血汤中阿魏酸以及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采用NewmateTM C18(250 mm×4.6 mm, 5μm)色谱柱,以乙腈-0.2%甲酸为流动相进行洗脱,流速0.5 mL/min,检测波长分别为316 nm和260 nm。结果: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专属性良好,斑点清晰。阿魏酸、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分别在进样量为10~200μg、5~5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64%和92.62%,相对标准偏差(RSD)均<3%。15批样品中阿魏酸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分别在0.068%~0.109%和0.057%~0.092%范围内。结论: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可作为当归补血汤的质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川芎嗪、黄芪甲苷及二者不同浓度配伍对过氧化氢(H_2O_2)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氧化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H2O2诱导HUVECs损伤模型,将细胞分为17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H_2O_20.2 mmol·L~(-1))、川芎嗪低、中、高(40,80,160μg·m L~(-1))剂量组,黄芪甲苷低、中、高(10,20,40μg·m L~(-1))剂量组,川芎嗪+黄芪甲苷两两配伍组。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川芎嗪、黄芪甲苷及其配伍对氧化损伤HUVECs增殖的影响,筛选出最佳配伍比例。检测最佳配伍组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p-Akt/Akt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Akt m 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川芎嗪中剂量组、黄芪甲苷各剂量组及其配伍组均能不同程度提高细胞存活率(P0.05,P0.01,P0.001),且川芎嗪(80μg·m L~(-1))+黄芪甲苷(40μg·m L~(-1))剂量组细胞存活率最高,选为最佳配伍组;川芎嗪(80μg·m L~(-1))+黄芪甲苷(40μg·m L~(-1))剂量组能降低细胞MDA含量(P0.001),提高细胞SOD活力(P0.001),降低细胞凋亡率(P0.01),上调p-Akt/Akt蛋白及Akt基因m RNA的表达(P0.001)。结论川芎嗪(80μg·m L~(-1))+黄芪甲苷(40μg·m L~(-1))剂量组对H_2O_2诱导的HUVECs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能缓解氧化应激诱导的HUVECs凋亡,其机制与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黄芪川芎中有效成分黄芪甲苷、川芎嗪、阿魏酸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正交配伍规律和吸收特性。方法:利用MTT实验研究有效成分在Caco-2细胞中的安全浓度,用Caco-2细胞模型研究黄芪甲苷、川芎嗪、阿魏酸正交配伍后的转运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各有效成分的吸收转运Papp值皆1.0×10-6cm·s-1,推断它们配伍后皆为吸收良好的化合物。各有效成分的双向转运程度相近,这3个有效成分配伍后以被动扩散方式转运。3有效成分配伍后组2~8川芎嗪ER值和配伍后阿魏酸组4、6、7、9ER值2,川芎嗪与阿魏酸可能为P-gp的底物,组9川芎嗪和组2、8阿魏酸ER值介于1.5和2之间,要通过外加P-gp的抑制剂进行进一步的评价。结论:有效成分配伍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会改变吸收转运方式,配伍给药后对吸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为复杂的中药体系的活性物质配伍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复方川芎片中阿魏酸、咖啡酸、川芎嗪、绿原酸、金丝桃苷、藁本内酯6种指标性成分含量检测方法,为市售不同厂家的复方川芎片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复方中阿魏酸、咖啡酸、川芎嗪、绿原酸、金丝桃苷、藁本内酯6种化学成分的含量,色谱柱为Thermo BDS-C18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320 nm。结果:阿魏酸、咖啡酸、川芎嗪、绿原酸、金丝桃苷、藁本内酯分离度良好;分别在4.743~94.86μg/mL(r=0.9999)、7.095~141.9μg/mL(r=0.9998)、6.235~124.7μg/mL(r=0.9999)、5.100~102.0μg/mL(r=0.9998)、4.489~89.78μg/mL(r=0.9999)、5.525~110.5μg/mL(r=0.9997)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82%(RSD=1.10%)、100.79%(RSD=1.20%)、100.07%(RSD=0.43%)、101.22%(RSD=1.23%)、100.99%(RSD=1.31%)、98.98%(RSD=1.51%)。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同时定量分析6种化学成分含量的方法,该法操作方便、准确,便于有效、快速地评价复方川芎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罗静  裴瑾  康亚兰  刘薇  刘维  陈翠平  吴清华 《中草药》2014,45(18):2691-2695
目的克隆中药橘核主要来源品种椪柑Citrus reticulata的柠檬苦素-UDP-葡萄糖基转移酶(limonoid-UDP-glucosyl transferase gene,LGT)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为橘核有效成分合成及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克隆获得LGT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对该基因蛋白的特征进行分析,构建LGT与相关物种LGT的系统进化树,利用RT-PCR分析橘皮、橘肉以及橘核中LGT基因表达量,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测序所得椪柑LGT序列全长为1 530 bp,具有1 509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502个氨基酸。并对其蛋白二级、三级结构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基因表达分析结果发现椪柑LGT基因在橘核中表达量最低,其次为橘皮,表达量最高为橘肉。结论成功克隆、分析并表达了椪柑LGT基因,为橘核中柠檬苦素类物质合成及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张雯  贡磊  周玲玲  单进军  陈乐天  许惠琴  狄留庆 《中草药》2014,45(10):1418-1426
目的 观察不同比例甘草配伍祖师麻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的治疗作用,筛选两者配伍比例,探讨其配伍意义。方法 采用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制备AA模型,将14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成14组: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片组,祖师麻低、中、高剂量组,甘草低、中、高剂量组,祖师麻-甘草(3:1)低、中、高剂量组,祖师麻-甘草(3:2)低、中、高剂量组,另取10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给药组大鼠造模前2 d开始ig给药,连续给药31 d,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计算足肿胀度、关节炎指数(AI),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水平,观察大鼠膝关节组织病理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祖师麻组、祖师麻甘草配伍组能够明显抑制AA大鼠体质量减轻的趋势,对抗AA大鼠足肿胀度及AI的增加,降低异常升高的血清TNF-α、IL-1β水平,改善关节病理组织变化,减少滑膜组织VEGF、MIF的表达,其中以祖师麻-甘草(3:2)配伍组效果最优。结论 祖师麻甘草配伍后,对AA大鼠各项指标改善作用显著,作用优于单用祖师麻,其最佳配伍比例为祖师麻-甘草(3:2)。调节血清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及滑膜组织VEGF、MIF的表达,可能是祖师麻甘草配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黄涛  刘丽  张笑敏  许浚  陈常青 《中草药》2019,50(10):2474-2479
目的建立夏天无H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成分测定方法,为夏天无药材质量标准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Diamonsil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2%冰醋酸溶液(三乙胺调pH 6.0)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5℃;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80 nm;建立15批夏天无药材的指纹图谱,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2012A版)进行评价,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15批药材分为2类,同时测定原阿片碱、黄藤素、荷包牡丹碱和延胡索乙素4种成分的含量。结果建立了夏天无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0个共有峰;原阿片碱、黄藤素、荷包牡丹碱和延胡索乙素线性关系良好,r均大于0.999 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12%、100.09%、98.53%、99.71%。结论 HPLC指纹图谱结合多指标成分测定可为夏天无药材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肉豆蔻、麸煨肉豆蔻中总木脂素的含量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去氢二异丁香酚为对照品,测定波长275 nm.结果:去氢二异丁香酚质量浓度在1.5~9.0 mg·L-1与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8,平均回收率97.6%(n=6),RSD 1.2%.结论:建立的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离自药用植物白毛蛇Humata tyermanni的内生真菌链格孢菌发酵产物醋酸乙酯提取物(B06e)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机制。方法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了B06e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了B06e作用前后大肠杆菌培养液电导率、核酸和蛋白质的变化;结合流式细胞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凝胶阻滞实验、圆二色谱和荧光实时定量PCR的分析方法研究了B06e对大肠杆菌细胞膜结构、形态、DNA的影响。结果 B06e对大肠杆菌的MIC为25μg/m L,3×MIC处理组的电导率是对照组的1.01倍;3×MIC处理组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是对照组的11.6倍;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3×MIC处理组被碘化丙啶(PI)染色的阳性细胞比是对照组的286.5倍;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B06e处理后菌体表面变得粗糙,细胞膜大量塌陷;以上结果说明B06e能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凝胶阻滞、圆二色谱的结果表明,B06e能够以嵌插的方式与DNA结合,但不能降解DNA;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经B06e处理后rec A和rec N基因的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组的2.9和3.7倍,说明B06e能破坏DNA的结构,迫使大肠杆菌启动了SOS修复。结论 B06e通过破坏大肠杆菌细胞膜完整性和DNA的结构,使得细菌代谢紊乱,最终导致细菌丧失了生长繁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瓜蒌皮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建立瓜蒌皮药材的 HPLC 指纹图谱。方法:采用 Agilent TC-C18(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0.2%冰乙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 260 nm,流速 0.8 mL·min-1,柱温 25℃,进样20 μL。结果:建立了瓜蒌皮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结果良好,确立了13个共有峰,其中5个共有峰得到确认,10批瓜蒌皮样品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0.9。结论:该方法稳定性、重复性好,建立的指纹图谱可为瓜蒌皮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郭玉岩  高滔  李春城  魏宇欣  邵爽  孙爽  杨大宇  吕邵娃 《中草药》2022,53(10):3000-3005
目的 探讨甘草-马钱子配伍汤液沉积相态的释放行为,为甘草-马钱子配伍减毒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建立沉积相态释放测定HPLC法,通过体外释放实验,追踪沉积相态在蒸馏水、人工胃液、人工肠液等不同介质中主成分的释放行为,并对其释放结果进行拟合研究分析。结果 甘草酸、马钱子碱以及士的宁在人工肠液中的释放量较大,且马钱子碱>甘草酸>士的宁。马钱子碱和甘草酸均与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最佳,士的宁与Higuchi模型拟合结果最佳。结论 甘草-马钱子沉积相态主要毒效成分呈现出难溶性骨架材料缓释制剂的释放特性,毒(效)成分士的宁可能以沉积共聚体形式存在,在体释放呈缓释行为而减毒;同时,甘草酸的释放对减毒增效起到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宋选飞  杨露  谢欢  周斌  刘耀  徐剑  张永萍 《中草药》2024,55(9):2933-2945
目的 制备一种载苗药血人参Indigofera stachyodes提取物的聚乙烯醇(PVA)/木质素(Lig)/壳聚糖(CS)水凝胶并探究其促创面愈合机制。方法 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正交试验优选处方工艺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和体外生物评价,通过建立大鼠全层皮肤损伤模型,评价其促创愈合效果。结果 携载提取物的PVA/Lig/CS水凝胶的最优处方和制备工艺为PVA用量7.0 g、CS用量4.0 g、Lig用量0.5 g、冻融循环次数4次,每次冻结6 h。该凝胶具有多孔网状结构、良好的溶胀性、保湿性及一定的机械强度,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抑菌性以及有效抑制巨噬细胞细胞迁移,且抑制作用可能与时间呈正比。该水凝胶的体内药效学研究显示,其促创面愈合作用可能与减少创面组织炎性细胞浸润,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增加毛血细管生成和纤维组织形成有关。结论 制备的载血人参提取物的PVA/Lig/CS水凝胶剂制备工艺简单、稳定可行、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且对全层皮肤损伤具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王中华  窦志英  王洋  陈涛  王远志 《天津中医药》2019,36(12):1234-1240
[目的] 针对熟地黄的药性特点,深入研究熟地黄炮制过程中,陈皮与砂仁对其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影响,并建立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法检测熟地黄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方法,并根据其含量变化,验证其炮制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丰富熟地黄的炮制品种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方法] 参考熟地黄在全国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中的炮制方法,采用其中具有临床实用特色的方法,即:陈皮制熟地黄、砂仁制熟地黄(酒蒸法和拌制法),并以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熟地黄的质量标准为参照指标,采用UPLC-MS检测技术对其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变化进行研究,并结合性状评分,进行综合评价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1 000 ng/mL,r=1),其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准确度均较好(RSD<3%)。本实验中炮制后的熟地黄其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均超过药典标准,在炮制过程中当性状达到药典及传统标准时,其毛蕊花糖苷的含量能保持在较高水平,以陈皮制熟地黄后的毛蕊花糖苷含量最高,炮制过程中含量变化最显著。[结论] 陈皮制熟地黄可明显稳定和控制毛蕊花糖苷在熟地黄炮制过程中的下降趋势。这对通过相应的炮制方法,在有效保存熟地黄指标性成分的同时,扩大熟地黄临床使用范围有积极意义。同时UPLC-MS法由于操作简便、速度快、准确度高,可用于熟地黄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氮素是中药材有效成分积累的重要影响元素,为探讨不同氮源对丹参Salviamiltiorrhiza和藏丹参Salvia castanea毛状根生长和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硝酸铵、水解乳蛋白、蛋白胨、牛肉浸膏、酪蛋白和酵母提取物6种氮源处理对丹参和藏丹参毛状根的影响,分析毛状根生长及活性成分积累的变化。结果硝酸铵最有利于2种丹参毛状根的生长。水解乳蛋白能够显著促进丹酚酸类成分的积累,与硝酸铵对照相比,丹参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含量分别提高了2.94倍和3.27倍,藏丹参二者含量分别提高了13.74倍和2.01倍。酵母提取物对2种丹参毛状根二氢丹参酮Ι和隐丹参酮积累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水解乳蛋白能显著促进丹参根中丹参酮IIA的积累,牛肉浸膏则对藏丹参中丹参酮IIA积累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结论硝酸铵是2种丹参毛状根生长的最佳氮源,水解乳蛋白是丹酚酸积累的最佳氮源,不同氮源对4种丹参酮的影响不一致,丹参和藏丹参对不同氮源的响应也不一致。该研究不仅对丹参毛状根规模化培养及活性成分工业化生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也对藏丹参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