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瞬目反射 (BR)对周围性面瘫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对 2 5例各种面瘫 (疑为面瘫 )患者行瞬目反射检查 (BR)。结果 :BR患者在 3d内就表现出明显异常 ,如引不出R1者 ,3个月后恢复差。结论 :BR可作为周围性面瘫面神经损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物理因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5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只接受常规内科药物治疗)与治疗组(常规内科药物治疗+物理因子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易面神经评定表和瞬目反射(BR)诱发电位检查,以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简易面神经评定分数均有所提高(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其BR检测的R1、R2及R2′波幅均有明显升高(P<0.01);潜伏期的改善在物理因子治疗组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物理因子治疗组比对照组R1、R2潜伏期缩短更明显(P<0.05)。结论:物理因子治疗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瞬目反射(BR)的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0例糖尿病患者及30例健康成人BR。结果糖尿病组R1、R2和R2’波的潜伏期(ms)分别为(10.89±2.38)、(34.73±3.63)、(36.04±4.43)较对照组明显延长,且以R2和R2’延长显著,其波幅(uv)分别为(249±58)、(185±50)、(159±45),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表明糖尿病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可影响脑干。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BR的异常率逐渐升高。结论BR可作为糖尿病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客观而灵敏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面神经电图和瞬目反射对面神经炎的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68例面神经炎患者在发病1周内进行面神经电图和瞬目反射的检测,并进行随访6个月。结果瞬目反射测定患者R1、R2和R2'缺失8例,R1缺失、R2和R2'潜伏期延长18例,R1、R2和R2'潜伏期延长42例;面神经电图测定缺失6例潜伏期延长及波幅降低39例,瞬目反射检出率明显高于面神经电图(P<0.01)。复查时,26例重度损害患者中6例可检出各波形,好转率为23.1%;27例中度损害患者21例痊愈,3例好转;15例轻度损害患者经过1~3个月均痊愈。结论瞬目反射可以作为面神经炎早期诊断的客观指标,对判断面神经炎预后评估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昔洛韦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并用瞬目反射测定同侧R1,R2波及对侧刺激的R2’波的潜伏期,判定治疗组和对照组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对68例临床确诊为面神经炎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33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3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昔洛韦。治疗前进行Portmann面瘫简易评分及瞬目反射测定同侧R1,R2波及对侧R2’波的潜伏期,综合治疗两周和4周后,分别再次行用Portmann面瘫简易评分,并进行瞬目反射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2周后68例患者Portmann面瘫简易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68.5%和48.4%(P〈0.05),治疗4周末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88.6%和71.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2周后瞬目反射异常者分别为45.7%和57.69/6(P〈0.05)。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异常率为11.4%和21.2%(P〈0.05)。结论:常规治疗加阿昔洛韦治疗面神经炎较常规治疗安全有效,并能缩短疗程,预后较好,治疗前后用瞬目放射可以有效判定面神经炎的治疗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瞬目反射与面神经电图在Bell麻痹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哲成  刘娜  徐娜  赵学慧 《天津医药》2007,35(3):187-188
目的:探讨瞬目反射与面神经电图在Bell麻痹早期诊断和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发病1-3d的134例Bell麻痹患者进行瞬目反射和面神经电图检查。结果:受损侧面神经电图异常率为47.76%(64/134)。瞬目反射异常率为100%(134/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患侧R1/M潜伏期比值及瞬目反射提示77例表现为茎乳孔内段损害,10例为茎乳孔外段损害,47例为面神经广泛受损,50例提示可能合并脑干和(或)三叉神经损害。结论:瞬目反射是早期诊断Bell麻痹的敏感指标,结合面神经电图对Bell麻痹有一定的定位诊断价值。Bell麻痹除面神经受损以外可能合并脑干和(或)三叉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面瘫Ⅰ号方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山东省交通医院就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0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20 min/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面瘫Ⅰ号方,100 mL/次,早、晚2次服用。两组均持续治疗3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瞬目反射R1波潜伏期和面神经电图复合动作电位波幅损失百分比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16%、84.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瞬目反射R1波潜伏期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R1波潜伏期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支配眼轮匝肌、鼻肌以及口轮匝肌的神经波幅损失百分比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支配眼轮匝肌和鼻肌的波幅损失百分比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鼻肌、口轮匝肌的神经波幅损失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面瘫Ⅰ号方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面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超短波疗法治疗面神经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10~2020-06河南宏力医院收治的80例面神经炎患者,以双盲法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超短波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均治疗4周。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时肌电图指标[面神经复合肌动作电位(CMAP)波幅及瞬目反射R1潜伏期]及多伦多面神经分级系统量表(TFGS)评分。结果:治疗4周,两组CMAP波幅较治疗前高,瞬目反射R1潜伏期较治疗前短,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MAP波幅较高,瞬目反射R1潜伏期较短(P<0.05);治疗4周,两组TFGS评分均较治疗前高,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较高(P<0.05)。结论:针刺联合超短波疗法治疗面神经炎可有效减轻面神经损伤,改善面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9.
李倩  张哲成  刘娜  朱炬  张静 《天津医药》2011,39(6):505-507
目的:探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在评价糖尿病(DM)患者三叉神经功能状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CHEP刺激器对46例DM患者以及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一侧眉弓进行刺激,CZ点记录CHEPN波潜伏期及N-P波波幅,同时行同侧的瞬目反射(BR)及面神经直接反应检测。DM患者根据正中神经、尺神经、胫后神经、腓总神经传导结果分为神经传导异常(DMA)组33例与神经传导正常(DMN)组13例。结果:DM组与对照组CHEPN波潜伏期分别为(382.7±36.8)ms和(342.2±20.8)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65,P<0.001),N-P波波幅对数值分别为1.66±0.21和1.84±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2,P=0.005);2组BR的R1、R2、R2潜伏期、R/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MN组较对照组CHEPN波潜伏期延长;DMA组较DMN组N-P波波幅对数值减低。结论:糖尿病三叉神经小纤维在BR及大的有髓纤维神经传导正常阶段即可受损,CHEP对评价DM患者颅神经小纤维功能状态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周昊  徐蕾  王暖  黄红莉 《黑龙江医药》2014,(6):1357-1360
目的:观察β-七叶皂甙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面神经炎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面神经炎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β-七叶皂甙钠治疗的对照组和β-七叶皂甙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的观察组,疗程2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面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AMP)、瞬目反射R1潜伏期,血浆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面神经CAMP较前增加,瞬目反射R1潜伏期较前缩短(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观察组NO、MDA含量明显减少,SOD活性显著增高(P<0.05),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0%,96.7%)明显高于对照组(56.7%,83.3%)(P<0.05)。结论:β-七叶皂甙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面神经炎合并糖尿病优于单用β-七叶皂甙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1.
对3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瞬目反射检查。结果发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R_1、R_2及R_2潜伏期延长;糖尿病病程>5年组较≤5年组各波潜伏期延长。提示瞬目反射检查可作为了解糖尿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检测方法和灵敏客观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镫骨肌反射,以了解其在评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镫骨肌反射与面瘫预后的关系。结果镫骨肌反射阳性组29例中,完全恢复者26例,占89.7%;镫骨肌反射阴性组10例中,只有2例恢复,占20%;前者面神经功能恢复率明显高于后者(P<0.01)。贝尔面瘫32例,镫骨肌反射阳性者27例,占84.4%;Hunt综合征7例,镫骨肌反射阳性者2例,占28.6%;前者镫骨肌反射阳性率较后者高(P<0.01)。结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中,镫骨肌反射阳性者预后较好,贝尔面瘫镫骨肌反射阳性率较Hunt综合征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热敏灸与隔姜灸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 100例难治性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热敏灸治疗组和隔姜灸治疗组,每组50例。隔姜灸治疗组采取隔姜灸治疗,热敏灸治疗组则采取热敏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患侧眼轮匝肌波幅下降的比例、患侧口轮匝肌波幅下降的比例、面部残疾指数(FDI)(社会以及躯体功能评分)、患侧和健侧瞬目反射(BR)潜伏期差值,难治性周围性面瘫面部感觉恢复时间、面部活动功能有效时间以及患侧口轮匝肌肌电图异常情况。结果热敏灸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8.00%高于隔姜灸治疗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热敏灸治疗组患侧眼轮匝肌波幅下降的比例、患侧口轮匝肌波幅下降的比例、社会以及躯体功能评分、患侧和健侧BR潜伏期差值改善程度优于隔姜灸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治疗组难治性周围性面瘫面部感觉恢复时间、面部活动功能有效时间分别为(9.57±1.45)、(13.21±1.82)d,均短于隔姜灸治疗组的(12.67±2.22)、(16.4±1.21)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治疗组治疗后后患侧口轮匝肌肌电图异常发生率低于隔姜灸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小儿面神经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面神经炎患儿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神经生长因子综合治疗,记录并对比两组患儿10,20,30d时的神经电生理及脑电图变化情况。结果综合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19%(P〉0.05);两组患儿面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均明显恢复,神经传导速度提高,瞬目反射(R1)潜伏期缩短,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观察组患儿痊愈,无病情加重、复发等情况;对照组患儿有1例病情加重,再次入院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能明显改善小儿面神经炎症状、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苏宗权 《海峡药学》2020,32(1):127-129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对面神经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期间我院治疗的82例面神经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临床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41例)与观察组(常规西药+鼠神经生长因子,41例),比较两组瞬目反射R1潜伏期、面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与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R1潜伏期与cMAP波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R1潜伏期低于对照组,cMAP波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神经传导速度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注射部位轻微疼痛症状,通过对症处理后,均得以明显好转,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面神经炎患者经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神经传导速度,促使神经功能修复,且用药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王荣辉  张哲成  刘娜  朱炬  张静 《天津医药》2012,40(7):725-727
摘要 目的:分析昏迷患者脑诱发电位及瞬目反射特点,并结合格拉斯哥(GCS)评分探讨其对昏迷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我院ICU病房中GCS评分为3-12分的昏迷患者40例,于昏迷后24小时内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及瞬目反射(BR)检查,同时对患者进行GCS评分、脑干反射等临床评估,动态检测并观察病人预后。BAEP、SEP采用Cant分级标准分组,BR根据检查结果分组,预后分为死亡、昏迷、好转。结果:40例患者死亡23例,持续昏迷状态13例,好转4例。BAEP检查单侧或双侧Ⅲ~Ⅴ波均缺失(Cant分级Ⅲ级)者15例,14例死亡,死亡率为93%。SEP检查单侧或双侧N20均消失(Cant分级Ⅲ级)者22例,17例死亡,死亡率为77%。所有患者昏迷急性期BR均不同程度异常,其中30例完全没有反应,与预后的关系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89,P=0.370)。BAEP、SEPCant分级均为Ⅲ级者10例,其中9例GCS评分为3分,1例GCS评分为4分,全部于1个月内死亡,死亡率100%。结论:BAEP、SEP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的预测昏迷患者的预后,二者联合可提高对昏迷患者预后的预示作用,BR在昏迷急性期有不同程度损害,尚不能准确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瞬目反射与面神经电图对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检测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5年11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45例被确诊为面神经麻痹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45例患者在疾病早、晚期分别接受瞬目反射与面神经电图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在早期、晚期的检测价值。结果瞬目反射检测的异常率100%明显高于面神经电图检测异常率5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晚期,面神经电图检测异常率100.00%明显高于瞬目反应检测异常率33.3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健、患侧瞬目反射检测中,健侧R1、R2分别为(9.21±0.87)、(27.55±2.16)ms,均低于患侧的(12.83±1.16)、(36.73±2.49)ms,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潜伏期,健侧面神经颞支、面神经颊支分别为(1.72±0.27)、(1.63±0.35)mV,明显优于患侧的(2.41±0.36)ms、(2.29±0.41)mV,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波幅期,健侧面神经颞支、面神经颊支分别为(2.42±0.62)ms、(3.02±0.69)mV,均优于患侧的(1.37±0.54)ms、(1.53±0.58)mV,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瞬目反射更适用于早期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检测,而面神经电图则更是用于晚期患者,应该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选择恰当的检测方法;两者结合应用,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患者整个疾病发展过程,有利于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指导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检测在评价2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自主神经损害中的价值.方法 对100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进行SSR检测,另选取50例脑卒中患者和4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组平均起始潜伏期(1.76±1.49)s,平均波幅(1.45±0.81)mV;脑卒中组分别为(1.46±1.26)s、(2.29±0.41)mV;糖尿病组分别为(1.48±1.29)s、(2.32±0.44)mV.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组与后两组SSR的潜伏期、波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0%的脑卒中患者和60%的糖尿病患者可引出SSR,而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仅15%可正常引出SSR,85%患者至少有一侧肢体SSR异常,表现为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甚至波形消失,且下肢异常率高于上肢(P<0.05).结论 SSR可作为评价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一项简便易行、安全无创的客观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神经电生理检测瞬目反射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脑干损害情况。方法临床诊断ALS患者24例,均伴有延髓麻痹表现;健康对照组24例。瞬目反射检测在室温22~28℃时进行。记录电极采用表面皮肤电极,两个记录电极分别置于下眼轮匝肌外侧,参考电极置于颞部。刺激电极用手柄式电极,正负极间距2.5 cm,频率为1 Hz,电流为11~13 m A。分析记录:滤波带通2~10 k Hz,分析时间100 ms。分别刺激左右两侧后记录两侧R_1、R_2、R_2'。记录波形以清晰稳定为准,取连续五次的平均波潜伏期和波的峰值为波幅进行统计。组间样本t检验。结果检测运动神经68条,末端潜伏期(DML)异常26条,占38.2%,运动波幅(d CMAPA)异常22条,占32.3%;检查F波44条,传导速度异常12条,占27.3%;F波出现率异常21条,占47.7%。常规EMG共检查肌肉110块。研究组BR检测48例次,R_2潜伏期延长40例,异常率83.3%;R_2'潜伏期延长40例,异常率83.3%;R_2波幅降低1例,异常率2.1%;R_2'波幅降低4例,异常率8.3%。结论BR检测判断脑干损害的是一项方便、无创的电生理检测项目,可判断ALS患者伴有延髓性麻痹时的脑干损害。  相似文献   

20.
江桂珠 《海峡药学》2014,(12):161-163
目的:通过120例静止期周围性面瘫表面肌电的检测及疗效判定,探讨电针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评价,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明确、客观的治疗依据。方法2011年05月~2013年05月在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中医院针灸科门诊120位周围性面瘫患者,年龄在18~40周岁的莆田市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电针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分别于病程7d、电针治疗结束后进行肌电图检查及疗效判定。结果两组面瘫患者疗效判定对比说明电针针刺组痊愈显效率、总有效率高于常规针刺组,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 P<0.05),表明静止期电针治疗的痊愈显效率明显优于静止期;两组面瘫患者治疗前后肌电图检测面神经波幅变化比较,说明两组治疗方案都有明显的临床疗效,而电针针刺组对改善面瘫患者面神经波幅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发病7d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对周围性面瘫的预后评估意义重大,可以有效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