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本研究使用20侧人体眶腔材料,先解剖各神经分支,以后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各分支做向中性分离,同时观察并记录其位置。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21侧颌面部材料,其中成人11侧,初生儿10侧;左11侧;右10侧。首先解剖舌下神经及其分支,以后在手术显著镜下对舌下神经分支做向中性分离,同时观察各分支在舌下神经干内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本研究为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术提供舌下神经干内显微外科解剖学的有关资料,也填补了舌下神经解剖学的理论知识。舌下神经分支的形式是恒定的,一般有六种主要分支。为观测这六种分支在神经干内位置,我们将舌下神经干分为四个观察单位进行观察。在(一)内有2或3个神经束,居外  相似文献   

4.
王金伟  胡凤兴  邓少玲 《广东医学》2016,(18):2734-2735
目的:探讨迷走-舌咽神经痛的发病机制。方法制作尸头颈静脉孔区标本10例(20侧),通过劳克坚牢蓝染色,测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中枢髓鞘段( CMS)长度及其各自的内外侧边长度,用配对t检验比较舌咽神经、迷走神经CMS长度的差异性,并分别对其内外侧边进行比较。结果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CMS自延髓出处即根进入区( REZ)发出,直至周围髓鞘段( PMS),两者之间称移行区( TZ),呈短的钝圆弧形,舌咽神经CMS长度[(0.71±0.06)mm]与迷走神经[(0.67±0.03)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舌咽神经的CMS内侧边[(0.45±0.09)mm]短于外侧边[(0.66±0.11)mm],迷走神经的CMS内侧边[(0.41±0.05)mm]短于外侧边[(0.56±0.0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神经髓鞘研究为理解迷走-舌咽神经痛等的发病机制及减压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中枢髓鞘段长度与神经痛发病率存在正相关。术语REZ和TZ描述不同位置,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11例应用游离神经移植手术治疗早期面瘫的初步经验,在国内尚未见到类似的报导。同时就本病的手术方法,吻合神经部位,移植神经的选择等问题作了讨论,由于病例较少,观察时间短,还须继续进一步完整手术方法,总结经验,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解剖20侧副神经,其中成年人11侧,初生儿9侧;左11侧,右9侧。以后在手术显微镜下对胸锁乳突肌支与斜方肌支进行“向中性”分离,同时观察各分支在神经干内的位置其及相互关系。本研究可为面神经 - 副神经吻合术提供副神经干内显微外科解剖学的有关资料,也填补了副神经解剖学的理论知识。副神经出颈静脉孔后,行向后下,经胸锁乳突肌上半深面,约于二腹肌后腹下缘下方2厘  相似文献   

7.
神经鞘瘤是起源于神经鞘膜施万细胞的良性肿瘤,也称为施万瘤,头颈部神经鞘瘤多发生于迷走神经、副神经、舌神经等感觉神经或混合神经的感觉纤维. 面神经是以运动神经为主的混合神经,感觉神经纤维少,因此神经鞘瘤的发病率低,且多发生在颞骨内,腮腺内神经鞘瘤临床罕见,极易被忽视,临床误诊率高[1]. 现报道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腮...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简称 HRP。分别注入家兔面神经分支的颊上神经、颈皮神经、耳后神经的神经干内,根据酶标细胞,确定各个分支在面神经核内的局部定位关系。颊上神经主要传导至面神经核的外侧细胞群;颈皮神经主要传导至面神经核的中间细胞群;耳后神经主要传导至面神经核的内侧细胞群。并计数了细胞的数目。面神经分支主要传导至同侧。而不到对侧面神经核。在三叉神经中脑核内未发现有被标记的细胞。这说明三叉神经中脑核不发出纤维加入面神经而传导面部表情肌的本体感觉。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简称HRP,分别注入家兔面神经分支的颊上神经,颈皮神经,耳后神经的神经干内,根据酶标细胞,确定各个分支在面神核内的局部定位关系,颊上神经主要传导至面神经核的外侧的细胞群,颈皮神经主要传导至面神经核的中间细胞群,耳后神经主要传导至面神经核的内侧细胞群,并计数了细胞的数,面神经分支主要传导至同侧,而不到对侧面神经核,在三叉神经中脑核未发现有被标记的细胞,这说明三叉神经中脑核不发出纤维加入面神经而传导面部表情肌的本体感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23侧面神经及其分支进行解剖,其中成年人17侧,初生儿6侧;左13例,右10侧。其后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各分支进行“向中性”分离,同时观察各分支在面神经上,下及总干内的位置与相互关系。本研究可为面神经吻合术、神经移植术和面神经抽搐的治疗等提供面神经显微外科解剖学的有关资料,也填补了面神经解剖学的理论知识。根据我们的观察,面神经分支有三种类型。面神经颅外段有七种分支。我们将面神经分为四个观察单位进行观察,现以I型(88%)为例,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100例颞骨为材料,磨开岩大神径管,暴露膝部窝后进行调查研究,得出预测面神经管岩段的投影方法、管长及埋藏深度等测量数据。并提供了岩段与耳蜗、上半规管、颈内动脉管等重要结构的毗邻关系及测量数据。  相似文献   

12.
面神经颊支与腮腺导管的解剖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测分析面神经颊支的分支类型及其与腮腺导管之间的位置关系 ,为腮腺区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解剖 5 0例成人头部标本 ,观测面神经颊支的分支类型、行程、神经与腮腺导管的位置关系。结果 面神经颊支以双干型多见 ( 60 % )。神经多行于腮腺导管浅面为主 ( 74% )。腮腺导管走行在颊支之间占大部分( 62 % ) ,导管距上颊支垂直距离约 4.73±1 .96mm。结论 面神经颊支多行于腮腺导管浅层 ,与腮腺导管关系十分密切 ,此研究为腮腺区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管灸加耳背放血疗法治疗面神经麻痹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瘫,一般采用中药、针灸治疗有较好的疗效。但针灸患者有一定的痛苦,特别是儿童不易接受及坚持。笔者近年来运用管灸、鳝血糊及耳背放血法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32例患者,女14例,男18例;年龄12~6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区大型肿瘤显微手术方法及在手术过程中面神经保护的手术技巧以及应用面神经电生理监测方法应用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桥小脑角区大型肿瘤23例的临床资料,男性11例,女性12例;年龄19—71岁,平均39.6岁;病程3个月-2年。主要表现为桥小脑角综合征和颅内压增高征。耳鸣听力下降12例,头痛、恶心及呕吐10例,行走不稳4例,面部麻木7例,三叉神经痛2例,面瘫6例。其中5例行面神经术中监测。结果本组23例显微镜下全切除为18例,次全切除5例。18例术中无神经电生理监测解剖保留面神经12例,术后3月后面瘫不能恢复的7例,5例行面神经电生理监测,解剖保留面神经5例,术后3月后面瘫不能恢复的1例,23例总面神经解剖保留率73.9%,面神经功能保留率为65.2%,无死亡病例,面瘫8例。结论手术入路的正确选择、娴熟的显微外科操作技术应用,术中应用面神经监测技术,能有效地保护桥小脑角周围的重要结构及面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11种周围神经疾病的脑脊液细胞学改变进行了初步观察,认为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引起周围神经疾病的病因鉴别方面及指导治疗方面均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迷走神经刺激(VNS)的抗癫痫作用,观察了VNS对正常大鼠和戊四氮(PTZ)致痫大鼠行为和脑电图的影响,结果发现,VNS可明显延长致痫大鼠癫痫发作和痫波释放的潜伏期(P<0.05),减轻癫痫发作的严重程度(P<0.01),并能抑制皮层及海马癫痫波的释放(P<0.01),而对正常大鼠脑电图无影响。结果提示VNS可明显抑制PTZ诱导的大鼠癫痫。  相似文献   

17.
薛志琴 《中外医疗》2016,(25):68-70
目的: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阴式颈管鞘内子宫绞碎方法的探讨。方法整群择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128例行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阴式颈管鞘内子宫绞碎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腹式子宫绞碎方法,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各项指征。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32.74±20.32) mL,排气时间(24.53±3.48﹚h、住院时间(4.25±0.43﹚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阴式颈管鞘内子宫绞碎方法行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自拟解毒祛斑汤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56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4例)用解毒祛斑汤煎水内服,外用止痒方外洗;对照组(52例)用氯雷他啶胶囊内服,外涂肝素钠乳膏,日2次。两组均加服维生素E胶丸,忌食腥辣油炸食物,20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率80.8%,显效率11.5%,有效率6.7%,总有效率99.0%;对照组痊愈率11.5%,显效率17.3%,有效率34.6%,总有效率63.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药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以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58例,总有效率100%,针刺组(可加穴位注射或电针)治疗20例,总有效率90%,两组比较,P<0.05治疗结果表明,温针灸法明显优于其它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