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泡球蚴病亦称多房型或泡型包虫病。国内本病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宁夏、甘肃和四川五省。泡球蚴主要寄生于肝脏。肝泡球蚴病的治疗方法目前以手术根治为主。但由于患者往往就诊较晚,致使手木切除率仅约10~30%。晚期患者多死于肝功能衰竭,梗阻性黄疸或脑、肺转移。因此研究泡球蚴病的化学治疗具有较大的意义。最近我们用丙硫苯咪唑治疗1例泡球蚴病患者,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吡喹酮治疗小鼠腹腔泡球蚴病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泡球蚴病又称多房型棘球蚴病,是一种少见的包虫病。因泡球蚴呈“恶性”侵润性生长,在所累及脏器中能广泛外侵,还可经淋巴、血行“转移”扩散并移植。因此,手术治疗很难取得满意疗效,治疗常甚为困难、亟待寻求非手术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本实验以小鼠作为动物模型,使之腹腔感染泡球蚴病,通过不同途径试用吡喹酮治疗,以探讨其对泡球蚴的作用。材料和方法自同一感染小鼠腹腔中取泡球蚴,用生理盐水制备成原头蚴及囊壁组织碎片混悬  相似文献   

3.
泡状棘球蚴病(以下简称泡蚴病)在我国1960年前后于青海、新疆始有发现,继而宁夏、四川等地也有报道。自1958年开始本教研室20年内共检查泡蚴病31例;其中肝泡蚴瘸29例,肺、脑泡蚴病各1例。本文主要对31例泡蚴病进行了病理研究。  相似文献   

4.
泡球蚴病是一种少见的包虫病,治疗常甚为困难。我们以腹腔感染泡球蚴的小鼠作为动物模型,经不同途径给予吡喹酮进行治疗,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取体重13g左右的雌性小白鼠50只,腹腔内分别接种泡球蚴内原头蚴及囊壁组织碎片混悬液;小鼠完全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于接种二月后开始同时给药;各组分别采用皮下注射150/mg/kg/d;腹腔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不同地区泡球蚴腹腔感染小鼠动物模型,分析并比较3种不同地区泡球蚴对小鼠的感染性.方法 40只BALB/c小鼠分为4组:对照组(10只)、EM-1组(青海株,10只)、EM-2组(新疆株,10只)和EM-3组(四川株,10只),建立小鼠腹腔感染动物模型,180 d后称重,处死,计算感染率,分离原头蚴,将各组小鼠...  相似文献   

6.
肝脏泡球蚴病又称多房性肝脏棘球蚴病,或称泡型肝脏包虫囊肿病。1959年氏建议称为肝脏泡球蚴病,来代替原来的多房性肝脏棘球蚴病的名称。实际上,早在1854年就提出泡球蚴病的名称了。本病在苏联某些加盟共和国发病率较高,在我国,青海、新疆、甘肃等地区相继报导肝脏泡球蚴病的病例。肝脏泡球蚴病比肝脏棘球蚴病少见,在苏联西伯利亚地区报导的泡球蚴病与棘球蚴病之比例为2:3,根据我院的统计为1:7。病因及发病机制本病的病原体,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感染泡球蚴动物模型的方法,找出适合肝移植的最佳感染模型。方法将实验大鼠分为A组(皮下注射接种感染组)、B组(开腹直视肝穿刺注射感染组)、C组(经皮肝脏穿刺接种感染组)。感染3个月后观察各组大鼠的感染率、死亡率,ELISA检测Th1类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Th2类细胞因子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在血浆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ELISA检测3种方法感染大鼠外周血中IFN-γ、IL-10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下注射泡球蚴成功建立了E.m感染大鼠模型,其中死亡0只,死亡率0%(0/20),感染率60%(12/20)。结论皮下感染泡球蚴的动物模型更适合肝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小鼠的动物实验模型。方法4周龄昆明种小鼠60只,分为细粒棘球蚴病组和多房棘球蚴病组(每组20只),并各设空白对照组(10只),均雌雄各半。分别腹腔注射人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悬液或鼠源泡球蚴原头蚴混悬液0.2mL(含庆大霉素250IU·mL^-1,原蚴头500个·mL^-1),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0.2mL,含庆大霉素250IU·mL^-1,PBS液。通过病检和腹外观察,了解小鼠包囊的生长情况、重量、数量、直径和不育囊率。结果两种包虫病的感染率均为100%。第350天剖杀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感染的昆明小鼠,不育囊率为100%,所有细粒棘球蚴包囊内未见原头蚴,雌、雄小鼠体内包囊的直径和数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第90天剖杀的泡球蚴感染小鼠动物模型不育囊率平均为15%,85%的感染泡球蚴病灶内含原头蚴。雌、雄小鼠体内泡球蚴包囊的体积大小和重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雌鼠对多房棘球蚴感染比雄鼠更敏感,多房棘球蚴在小鼠体内生长快,适宜保种;雌鼠和雄鼠对细粒棘球蚴的敏感性无明显区别,细粒棘球蚴在小鼠体内生长慢,不宜保种。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小鼠的动物实验模型。方法 4周龄昆明种小鼠60只,分为细粒棘球蚴病组和多房棘球蚴病组(每组20只),并各设空白对照组(10只),均雌雄各半。分别腹腔注射人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悬液或鼠源泡球蚴原头蚴混悬液0.2 mL(含庆大霉素250 IU.mL-1,原蚴头500个.mL-1),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0.2 mL,含庆大霉素250 IU.mL-1,PBS液。通过病检和腹外观察,了解小鼠包囊的生长情况、重量、数量、直径和不育囊率。结果两种包虫病的感染率均为100%。第350天剖杀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感染的昆明小鼠,不育囊率为100%,所有细粒棘球蚴包囊内未见原头蚴,雌、雄小鼠体内包囊的直径和数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第90天剖杀的泡球蚴感染小鼠动物模型不育囊率平均为15%,85%的感染泡球蚴病灶内含原头蚴。雌、雄小鼠体内泡球蚴包囊的体积大小和重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雌鼠对多房棘球蚴感染比雄鼠更敏感,多房棘球蚴在小鼠体内生长快,适宜保种;雌鼠和雄鼠对细粒棘球蚴的敏感性无明显区别,细粒棘球蚴在小鼠体内生长慢,不宜保种。  相似文献   

10.
人体包虫病分两类:细粒棘球蚴病和泡球蚴病。这种病发生在牧区,在甘肃省以细粒棘球蚴病较常见,而泡球蚴病少见。以往把后者称为多房性棘球蚴病,外生性棘球蚴病,后来定为泡球蚴病,它的成虫称泡状棘球绦虫。这两种类型的人体包虫病,在病原、病理和临床症状皆不相  相似文献   

11.
肝泡球蚴病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泡球蚴病和肝棘球蚴病一样,是我国西北牧业区常见地方病之一。Faust曾断言中国没有肝泡球蚴病,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结论。自1963年起,我院就有肝泡球蚴病的记载和病理报告。过去,由于对该病的知识不多,在手术中常误认为肝癌而放弃治疗。为了使更多的肝泡球蚴病患者得到正确诊断及合理治疗,我们介绍一下对该病的诊断问题。一、病史方面: 肝泡球蚴病患者病史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一种新的TCM提取化合物治疗小鼠泡型包虫病的效果。方法 首先从TCM中提取一种化合物 ,要通过一系列程序包括中药混合 ,置平底烧瓶内加热煮沸 ,用冷凝回流装置和微火蒸发 ,最后形成为深棕色粉剂。同时建立泡球蚴病动物模型 ,从感染泡球蚴病的小鼠获取小片泡球蚴组织 ,移植接种 50只昆明小鼠腹腔内 ,接种后受染期分为 1周感染和 1 0周感染 ,二者再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泡球蚴抑制率测定和电镜检查作为判定疗效的主要方法。治疗组感染鼠每天灌胃TCM提取化合物一次 ,剂量 2 0mg/kg ,连用 3个月。TCM治毕半月 ,处死剖检所有动物。结果  1周感染后治疗组 9只鼠的泡球蚴总湿重 3 7 76g( x±s,4 1 96± 2 0 90g) ,明显低于 1 0只对照鼠 ( 1 2 1 2 94g , x±s,1 2 1 2 9± 4 3 0 5g)。泡球蚴抑制率为 65 7% (P <0 0 1 )。同样地 ,1 0周感染后治疗组 7只鼠的泡球蚴总湿重 4 3 2 6g( x±s,0 61 9± 1 2 0 7g) ,明显低于 6只对照鼠 ( 1 7 857g , x±s,2 92 6± 3 2 75g)。泡球蚴抑制率为80 6% (P <0 0 1 )。泡球蚴超微结构在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显示明显的区别。结论 TCM提取粉治疗小鼠泡球蚴病 ,是一种有希望的抗包虫化合物 ,今后应继续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人工接种羊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感染法建立小鼠与兔包虫病动物模型。方法 6周龄昆明小鼠经皮穿刺腹腔内接种羊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悬液,新西兰大白兔于腹部手术后肝脏接种羊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悬液。接种原头蚴6个月后剖检动物,观察小鼠腹腔和新西兰大白兔肝脏内包虫囊生长情况。结果接种羊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6个月后,小鼠腹腔内包囊生成率为95%,新西兰大白兔肝内包囊生成率为50%。光镜观察见在小鼠腹腔和兔肝脏形成的囊泡具有与羊肝脏棘球蚴囊壁类似的类上皮细胞层和板层状结构。3种动物体内棘球蚴均有原头蚴。结论以羊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悬液接种昆明小鼠腹腔和新西兰大白兔肝脏,可以建立小鼠和兔包虫病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泡状棘球蚴感染大鼠排斥同种异体移植心脏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用 SD大鼠对 Wistar大鼠心脏移植模型 ,观察大鼠感染泡球蚴后 ,免疫系统的变化对移植心脏的影响。方法 :16只健康的 SD大鼠心脏作供心 ,8只未感染泡球蚴的 Wistar大鼠及 8只感染泡球蚴的 Wistar大鼠作受者。建立 SD大鼠对 Wistar大鼠心脏移植模型。实验分组 :(1)对照组 :SD大鼠→ Wistar大鼠 (未感染泡球蚴 ) (n =8) ;(2 )泡球蚴组 :SD大鼠→ Wistar大鼠 (感染泡球蚴 ) (n =8)。 结果 :感染泡球蚴组移植心脏平均存活时间为 (11.63± 6.0 2 ) d,对照组移植心脏平均存活时间为 (6± 0 .5 3 ) d,感染泡球蚴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较对照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明显延长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泡状棘球蚴感染能造成 Th2 类细胞因子偏移 ,从而有利于同种异体移植物的存活 ,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可能是造成移植排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包虫病(棘球蚴病),其治疗方法至今仍以外科手术为主,但对某些复杂的多发性、多脏器或多次手术后复发的病例,以及泡球蚴患者,手术治疗往往不够满意,只能作姑媳性手术,甚且不能手术。1974年 Heath 等人首先报道了甲苯咪唑(Mebendazole 简称 MBz),治疗鼠泡(棘)球蚴病有高效,随后为许多学者所证实。1977年开始应用于包虫病人的临床试验性治疗,到1979年国外已报道了250余例包虫病患者接受 MB2治疗,近期效果比较满意。我所在建成多种包虫病动物模型并观察了小白鼠包虫病的某些发育规律性基础上,开始了在体外及体内筛选抗棘球蚴病药物的研究。基于国产甲苯咪唑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电子线治疗大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疗效。方法 将感染泡球蚴的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分别为低、中、高剂量放射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治疗组给予6-MeV线照射,总剂量分别为20Gy/8f、40Gy/8f和60Gy/8f,照射8次,每次间隔3天,放疗结束1个月后检测各组大鼠泡球蚴湿重、抑囊率,并对泡球蚴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治疗组对大鼠泡球蚴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囊率分别为50%、72%和82%,各治疗组泡球蚴的平均湿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囊壁病理改变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泡球蚴囊壁角质层和生发层超微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损伤,高剂量组损伤程度较重。结论 电子线有抑制泡球蚴生长的作用,且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分析20例泡球蚴病(以下简称泡球蚴病)肺部侵犯,并按放射学的两类区分为Ⅰ或Ⅱ型。Ⅰ型呈多发性、小的、边界模糊、不规则的病变、局限于周围肺野而且发展缓慢;Ⅱ型位于右肺基底部呈各种改变。Ⅰ型来自血源性转移,而Ⅱ型系肝内病变穿透横膈所致。鉴别诊断:包括肿瘤及感染等,特别是囊性棘球蚴病,鉴别困难。仅Ⅰ型改变结合实验室所见及地理分布可得出诊断。(?)囊性棘球蚴病(或细粒棘球蚴病)因为广泛流行分布,已为临床学者及放射学家所熟知,而关于泡球蚴(多房性泡球蚴病)的报道仍是不多。棘球蚴囊肿与泡球蚴病二者生活发展周期均需变换宿主。通常仅肝脏受侵犯、而其他器官的侵犯不是经血行传播感染就是藉病变的直接扩展蔓延。通常包虫囊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别采用人肝细粒棘球蚴的囊壁切片和原头蚴石蜡切片两种抗原对52例泡球蚴病人、56例非泡球蚴病人和108例健康人进行了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结果,对泡球蚴病人血清的敏感性均为100%,与酶联金葡菌A蛋白酶免疫吸附试验(PPA—ELISA)者相当;特异性分别为98.2%和98.8%,也与PPA—ELISA者相当,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用小鼠泡球蚴(MAH)和沙鼠泡球蚴(GAH)抗原ELISA对-20℃贮存3.5~6年的泡球蚴患者抗体作了检测。结果两种抗原敏感性各为98.1%和100%,与3.5~6年前的敏感性100%无统计学差异。用GAH抗原检测,50%病例抗体滴度下降,但38.5%病例抗体滴度增加,还有11.5%抗体滴度相同。在滴度下降病例中,76.9%下降1~2个滴度。贮存3.5~6年的抗体,其滴度在1:1600以上者仍占71.2%,且几何均数为原来用细粒棘球蚴液的1.1746倍,说明沙鼠泡球蚴抗原是检测泡蚴病的最适抗原。  相似文献   

20.
泡状棘球蚴病是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而引起的疾病。本病见于世界北半球,尤其是寒冷地带。主要自然终宿主为孤类、大等,中间宿主为鼠类,人是偶然发生的中间宿主,也是非适宜的中间宿主,故人类泡状棘蚴球病(下简称泡蚴病)明显少于细粒棘球蚴病(下称细蚴病)。本病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和远东均有明显自然疫区,我国发现本病的有: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四川等地。现收集新疆北部本病63例作一临床病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