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治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选自2003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救治的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37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实验室血常规检查、活检和内镜检查。并对患者的发病诱因及过敏史、内镜和活检结果,以及治疗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所有患者中,具有明显诱因9例,为总数的24.32%存在药物过敏史7例,为总数的18.92%。所有患者经内镜检查后,主要病变位置为十二指肠,为总数的27.03%。经明确诊断后,存在明显诱因的9例患者在给予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患者,腹部疼痛明显缓解。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多以腹痛起病,结肠、胃窦部和十二指肠是较为常见的病变部位,腹水中和内镜活检中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助于确诊,经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慢性咳嗽82例的病因程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片正常的慢性咳嗽患者的病因分布及诊断。方法选择2006年5月-2007年4月,82例持续咳嗽8周以上到我院呼吸科就诊的病人,采用Irwin的慢性咳嗽解剖学诊断程序进行病因初步诊断,并通过针对性治疗予以证实。结果82例慢性咳嗽患者中确诊76例,确诊率92.6%。其中咳嗽变异型哮喘31例,占40.7%;鼻后滴漏综合征22例,占28.9%;胃食管反流性疾病14例,占18.4%;嗜酸性粒细胞支气管炎3例,占3.9%;病因未明6例,占7.8%;结论Irwin的慢性咳嗽解剖诊断程序是诊断慢性咳嗽的重要手段。上述是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针对咳嗽病因的特异性治疗有效,是确诊病因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变的临床特征、治疗与预后。方法对河南省人民医院近年确诊的1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变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该患者经MEA方案化疗后取得短暂的部分缓解,2周后复发进展,4月后死亡。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变较少见,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宋颖 《中国药业》2013,(24):92-93
目的探讨鼻渊舒口服液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的疗效及对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老年鼻窦炎患者8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7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克拉霉素,观察组给予鼻渊舒口服液,治疗6周后对l晦床疗效、复发率以及鼻黏膜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细胞数量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5.39%和89.9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观察组复发率为1.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而观察组下降更显著(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鼻渊舒口服液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患者安全可靠,可显著降低鼻窦炎患者鼻黏膜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5.
慢性咳嗽98例的病因分布和疗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并对其疗效评价。方法 采用2005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提出的《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分析98例慢性咳嗽的病因和疗效。结果 98例慢性咳嗽患者中确诊90例.确诊率91.8%。其中鼻后滴漏综合征(PNDS)18例,占18.4%;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17例,占18.4%;咳嗽变异性哮喘(CVA)12例,占12.2%;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11例,占11.2%;变应性咳嗽(CA)8例,占8.2%;慢性咽炎8例,占8.2%;感冒后咳嗽(PIC)7例.占7.1%。90例确诊患者经特异性治疗后,77例得到临床控制.占85.6%。其余13例患者仅为部分有效。结论 PNDS、EB、CVA、GER、CA、慢性咽炎、PIC等是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针对咳嗽病因的特异性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并发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并发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并发感染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的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化疗后患儿感染的发生率依次为:上呼吸道27%、下呼吸道37%、口腔12%、胃肠道5%、肛周脓肿3%、泌尿系7%、败血症5%、中耳炎2%。不同化疗方案患儿的感染发生率不同,VPLD、HDAra-C、MA方案感染率依次为90%、65%、87%。感染持续时间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组(8.5±2.2)d,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组(3.5±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感染的发生率增加,最易受累的部位是呼吸道,其次为胃肠道;化疗方案作用越强,中性粒细胞含量越低,越易合并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与脑囊虫病的关系。方法采用Cytospin-2型细胞玻片离心沉淀仪中制片和迈格-姬(MGG)染色后以高倍镜对已确诊的85例脑囊虫病患者(脑囊虫病组)的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进行检测,并将治疗前后结果及与健康对照组(85例)进行比较。结果脑囊虫病组治疗前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囊虫病组治疗后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较治疗前也明显降低(P〈0.01)。结论脑囊虫病与免疫反应关系密切,临床检测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不仅是一种简便易行且较敏感的诊断脑囊虫病的方法,而且对病情观察及疗效判断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甲地孕酮对肿瘤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甲地孕酮在肿瘤化疗中的作用。方法将确诊为恶性肿瘤且具有化疗适应证的患者(包括术后辅助化疗患者及晚期肿瘤患者)1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62例按常规方案化疗,并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7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化疗前1d开始每日服用甲地孕酮160mg,连用10d。观察患者进食量、体质量及Kamofsky(KPS)评分改变及胃肠道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胃肠道反应0度60例,占85.7%;食欲增加54例,占77.1%;体质量增加38例,占54.3%;Karnofsky评分≥10者36例,占51.4%。对照组胃肠道反应0度20例,占32.3%;食欲增加7例,占11.3%;体质量增加9例,占14.5%;Kamofsky评分≥10分者12例,占19.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甲地孕酮可明显减轻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痰嗜酸粒细胞增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AECOPD)糖皮质激素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198例AECOPD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分为痰嗜酸性粒细胞阳性激素治疗组(A组)、痰嗜酸性粒细胞阳性非激素治疗组(B组)、痰嗜酸性粒细胞阴性激素治疗组(C组)、痰嗜酸性粒细胞阴性非激素治疗组(D组)。4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 d、14 d测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及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统计6个月内首次发生COPD急性发作时间和COPD急性加重发生率。结果:A组治疗后痰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逐渐降低,且病人MMRC评分逐渐降低;A组较B组痰嗜酸性粒细胞降低更明显,MMRC评分及肺功能改善A组均优于B组(P<0.05);同为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A组较C组MMRC评分及肺功能改善有差别(P<0.05);A组6个月内首次发生急性加重间隔时间为(110.23±36.23)d,6月内发生急性加重发生率33.6%,与其余各组比较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嗜酸粒细胞阳性AECOPD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能及早缓解临床症状和改善肺功能,预示痰检嗜酸粒细胞阳性是临床AECOPD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
方芳  张开光  吴正祥 《安徽医药》2019,23(2):277-279
目的 探讨无确定过敏原的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1例在安徽省立医院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住院,并确诊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成人病人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检查、内镜及病理学检查、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研究中8例病人血中白细胞升高,10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黏膜型(8例)最为常见,且以腹痛、腹泻为首发或主要临床表现。内镜下多部位(6例)累及,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以十二指肠最为明显,活检或腹水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确诊。单部位4块或以上组织或多部位活检可提高病理检测阳性率。激素或激素联合抗感染(7例)治疗、单纯抗感染(4例)治疗均可缓解症状,降低嗜酸性粒细胞,预后良好。结论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对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有提示作用,确诊仍有赖于组织或腹水病理学。感染可能是无过敏史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诱因或病因之一,单纯抗感染和抗感染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同样有效,总体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变应性哮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粉尘螨口含滴剂治疗变应性哮喘的疗效。方法对符合变应性哮喘诊断标准并且粉尘螨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呈阳性的患者用粉尘螨口含滴剂治疗,从低剂量起逐步递增,比较治疗前后第一秒用力呼气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粉尘满的特异性IgE(sIgE)。结果治疗后FEV1%、PEF比治疗前增加(P〈0.05),血液、痰液嗜酸性粒细胞及血sIgE比治疗前下降(P〈0.01)。结论粉尘螨口含滴剂免疫治疗对变应性哮喘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显著改善哮喘患者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进行分析。方法:选取86例患者分为嗜酸性粒细胞型和中性粒细胞型,分别对两组患者血清总IgE水平、皮肤点刺结果进行评定。结果:嗜酸性粒细胞型外周血内嗜酸性的粒细胞所占比率高于中性粒细胞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外周血血清中总IgE水平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皮肤点刺试验、免疫病理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型患者治疗难度更大,必须要扩大手术范围,增加激素使用量,需要更长时间随访。  相似文献   

13.
杨朴 《医药论坛杂志》2004,25(4):25-25,27
目的 探讨顽固性复发性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及有效化疗方案。方法 对1998年至今收住院的26例顽固性复发性急性白血病患者,使用足叶乙甙联合方案治疗。结果 26例中,CR12例,占46.1%,PR9例.占34.6%,总有效率80.8%,未出现严重的骨髓抑制,大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结论足叶乙甙联合方案治疗顽固性复发性急性白血病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1例误诊为腹腔结核的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病例的临床资料,了解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的临床特征及确诊方法,以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误诊为腹腔结核的诊疗过程,结合相关文献,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治疗措施与临床疗效。结果:该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有持续性腹腔积液,影像学改变提示肠道病变,内镜检查提示回盲部病变,疾病初期考虑为腹腔结核,予以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未取得持续性疗效,且临床症状逐渐加重,再次行内镜检查,病理活检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临床症状很快缓解。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困难,在抗结核治疗效果欠佳,尤其是血常规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时要考虑该病可能,病理活检可以明确其诊断,糖皮质激素治疗该病较为有效。  相似文献   

15.
应用Cox比例危险模型对1991~1999年年龄〉65岁的Ⅰ~Ⅲ期乳腺癌患者在化疗的同时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或粒细胞-巨嗜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发生AML或MDS的危险比率进行了评估。在5510例接受化疗的患者中,有906例(16%)接受G—CSF或GM-CSF,64例(1.16%)在癌症复发前确诊患有AML或MDS。  相似文献   

16.
前后十年急性白血病76例死亡原因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探讨前后十年急性白血病死亡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991年及2000年-2001年间隔十年共76例急性白血病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感染和颅内出血是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二者占90.79%(69/76)。结论 近两年感染在急性白血病死亡原因中的比重较十年前有增高的趋势。其原因可能与粒细胞极度缺乏、细菌耐药和真菌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7.
黄明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7):792-794
目的 总结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临床资料,探讨影响其长期生存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临床病例分析方法。ATRA诱导缓解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202例。缓解后按所接受的维持治疗分为维甲酸加化疗序贯交替组53例,单用化疗组50例,终止治疗组21例。观察长期生存率与年龄、性别、初诊时血液学指标的关系。结果 202例患者中20例在接受ATRA治疗2周内死亡,早期病死率9、9%。182例患者中166例获得完全缓解(CR),缓解率91.2%。3年生存率40.4%,5年以上生存率22.6%(28/124)。APL合并中枢神经系统(CNS)浸润发生率为7.4%(15/202)。长期生存患者年龄在35岁以下者占85.7%。复发61例,复发率49.2%。结论 年龄、初诊时白细胞数、白血病细胞浸润程度和合并CNS漫润是影响APL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PML/RARα融合基因持续阳性或由阴性转为阳性常与复发有关,而持续阴性常伴随长期无病生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总结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便于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回顾总结48例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化疗后并发感染,采用"降阶梯治疗"的策略,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等治疗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4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发生医院感染36例,感染率为75.0%。治疗有效33例占91.67%,感染直接导致死亡3例占8.3%。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为常见,共16例占44.44%,其次为消化道感染8例占22.22%,肛周感染5例占13.89%,泌尿系感染3例占8.33%,其他部位如皮肤等感染4例占11.11%。病原学检查分离培养出病原菌44株,其中G-杆菌27株占61.36%,G+球菌17株占38.64%,真菌6例占13.64%。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高,在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同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肥达反应阳性的发热患者与伤寒的相关性,以利于早期诊断,治疗,减少误诊率。方法对自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符合标准的22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2例患者中青年多见,占82.4%;其中无1例完全具备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稽留热、相对缓脉、表情淡漠、肝脾肿大、玫瑰疹、粒细胞减少等);诊断为伤寒或副伤寒8例,急性白血病4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2例,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2例,粒细胞减少症3例,类白血病反应1例,其他细菌感染2例(凝固酶阴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1例)。结论肥达反应阳性的发热患者应进一步行骨髓细胞学、抗核抗体测定等检查,如果抗感染治疗无好转,应尽早考虑其他疾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调查我院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总结临床经验、吸取教训。方法对90例白血病患者中38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0例白血病患者总死亡率为14.4%,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总发生率为42.2%,ALL80.0%,ANLL39.2%,CL10.5%。结论①急性白血病的病死率高(15.4%),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发生率高(50.8%),且ALL〉ANLL〉CL,相互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是白血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是白血病缓解后复发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且与FAB分型有关;③我院白血病患者主要为外来打工者,占86.7%;死亡率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发病率皆高于国内外相关报道,其原因为患者经济条件差,文化水平低,健康意识缺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