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治疗效果,探讨适宜的护理措施。方法5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HBC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常规综合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治愈率显著提高,病死率及后遗症发生率降低。实验组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可以提高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偏瘫的病因。方法:对58例急性偏瘫患儿分别做头颅CT、MRI、TCD、腰穿查脑脊液,凝溶试验和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查。结果:病因分别是非特异性脑动脉炎25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13例,结核性脑膜炎6例,化脓性脑膜炎2例,脑脓肿2例,脑肿瘤3例,惊厥后脑损伤4例,烟雾病1例,脑血管畸形并颅内出血1例,先天性心脏病并脑栓塞1例。结论:非特异性脑动脉炎和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分别是年长儿和3个月以下小儿急性偏瘫的主要原因,头颅CT、MRI和腰穿脑脊液是确定病因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曹丽 《中国当代医药》2011,(32):181-182
目的:分析小儿急性颅内出血的病因及预后。方法:对2004年6月~2011年6月本院儿科收治的急性颅内出血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病因和预后分析。结果:笔者收治急性颅内出血患儿96例,病因晚发维生素K缺乏38例,颅脑外伤35例,脑血管畸形6例,病毒性脑炎5例,血小板减少3例,不明原因9例。其中放弃治疗15例,死亡14例占14.5%。15例出现脑梗死,4例出现脑软化灶,1例脑萎缩。结论:晚发维生素K缺乏症和脑外伤是小儿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预防性应用维生素K,可降低婴儿颅内出血发病率,教育儿童注意安全防止意外伤害,减少脑外伤发生率。颅内出血预后较差,死亡率高,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小儿病毒脑炎临床观察。方法采用高压氧加常规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80例,并设常规治疗80例。结果治疗组在退热、主要症状发送及病理反射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经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前提下,加高压氧治疗,能减轻脑细胞的损伤,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56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康复护理。方法:选取某院2011年5月~2014年11月儿童神经康复科收治56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并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通过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其基础上采用康复护理。结果:实验组的患儿临床方面的症状和体征等恢复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通过1年左右的治疗,实验组的患儿伤残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康复护理能够确保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治愈率,并可降低其后遗症发生,提升患儿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方面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刘霞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86-87
目的观察并探讨纳洛酮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10月收治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203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02例,采用常规抗病毒、降低颅内压,解除痉挛,降温,营养脑细胞及纠正代谢紊乱等综合治疗措施;实验组10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纳洛酮与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治疗后评价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记录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等。结果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75.5%;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4.1%;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患儿头晕呕吐、惊厥、发热、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脑电图、脑脊液异常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有效缓解各项临床症状与体征,缩短住院时间,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小儿病毒性脑炎MRI影像学表现特征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88例患儿均行颅脑MRI平扫及弥散加权成像(DWI),统计患儿MRI诊断结果,计算小儿病毒性脑炎检出率,统计漏诊、误诊情况,同时总结小儿病毒性脑炎的MRI影像特征。结果:MRI检出小儿病毒性脑炎脑内病灶67例,检出率为83.75%(67/80),其中12例(15.00%)患儿漏诊,1例(1.25%)患儿误诊。MRI影像特征:可见脑内病灶及异常信号(T1W1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高信号、DWI高信号),病灶形态呈斑片状、大片状及脑回状,多为双侧对称性分布,少量患者范围或大小不对称。结论:MRI检查对小儿病毒性脑炎鉴别诊断价值较高,且存在影像学表现特征,可为该病临床诊断提供确切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靖东  吴承志  马锐 《安徽医药》2006,10(7):515-516
目的探讨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以期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24例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脑脊液、脑电图和神经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呈急性或亚急性发病,主要早期表现为发热、头痛、精神行为异常、智能减退、癫痫发作和意识障碍。常规脑脊液检查异常率50%,早期脑电图检查异常率83%,脑MR I检查异常率75%。结论精神行为异常可以是病毒性脑炎的首发症状,常伴有智能减退、癫痫发作和意识障碍,结合脑电图和脑MR I检查可以作出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联合高压氧治疗在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该院2011年2月-2014年2月实施治疗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中,随机选取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更昔洛韦及高压氧治疗,对比分析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高压氧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能够有效的减少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西药联合用药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8例入选的病毒性脑炎患儿,根据实际治疗情况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6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2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并观察和分析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脑脊液TNF-α含量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后的脑脊液TNF-α含量的下降更为明显,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的总体有效率为95.5%,高于对照组的81.3%,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在小儿病毒性脑炎运动障碍疾病康复护理期间采用运动疗法早期干预的护理效果。方法 96例小儿病毒性脑炎运动障碍患儿,均采用常规药物、针灸以及高压氧等治疗方式进行治疗,按照护理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运动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运动组采用运动疗法早期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护理效果。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儿的运动功能恢复评分均较本组干预前升高,且运动组(75.36±6.25)分高于对照组的(48.95±5.89)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组患儿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5.83%,高于对照组的72.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小儿病毒性脑炎运动障碍疾病康复护理期间采用运动疗法早期干预,具有显著的护理效果,可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恢复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综合治疗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影响.方法 对治疗组45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HBO治疗,观察疗效,并与53例仅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治愈率高,分别为84.44%和66.26%,总有效率分别为93.3%,77.36%...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与分析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护理方法,并且总结康复护理的经验。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儿科收治的90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的治疗方法都是在急性期采用对症处理。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实验组是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之上实行康复护理。结果研究发现,实验组患儿在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恢复方面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患儿;治疗后一年可以发现,实验组患儿的伤残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结论康复护理对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治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可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上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8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中治愈、好转18例,遗留后遗症5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3例。结论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应强调综合判断,脑脊液常规检查及生化改变可不明显,脑电图检查可作为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脑电图及头颅CT对估计转归及预后有帮助,尽早诊断、及时抗病毒、降颅压及丙种球蛋白治疗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误诊为小儿病毒性脑炎、病毒性心肌炎、脑动脉炎原因。方法搜集误诊为小儿病毒性脑炎、病毒性心肌炎、脑动脉炎三病共1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误诊为小儿病毒性脑炎65例,误诊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34例,误诊为小儿脑动脉炎21例,以上误诊患儿共120例全部误治。结论目前儿科临床工作中误诊误治情况仍较严重。儿科医生应持严谨、科学工作作风,严格遵照诊断标准,努力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联合高压氧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8月期间在我院小儿科住院治疗的7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均等的两组。对照组患儿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更昔洛韦;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辅助治疗。高压氧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儿各项体征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退热时间、头痛呕吐消失时间、意识清醒时间以及脑电图好转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更有利于患儿的恢复,有效降低了致残率。  相似文献   

17.
邓衍圣  韩道野  卞磊 《安徽医药》2018,22(12):2450-2452
目的 探讨热毒宁联合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佐治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宿州市立医院2013年2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基础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高热和惊厥、呼吸和循环功能监护与支持、抗病毒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热毒宁和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儿的发热、昏迷、惊厥消失的时间,脑电图和脑脊液恢复正常的时间。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患儿发热、昏迷、惊厥消失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脑电图以及脑脊液恢复正常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热毒宁联合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可以明显的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并能够缩短病程,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病毒性脑炎急性期患儿脑脊液细胞学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0年9月-2012年9月我院儿科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48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非中枢系统病变的患儿45例作为对照组,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3ml送检,比较两个组别患儿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及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借此评估脑脊液检查在儿童病毒性脑炎急性期的临床意义.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的脑脊液检查中淋巴细胞百分比分别为89.58%、48.89%,单核细胞阳性率分别为33.33%、10.4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6.67%、0 ;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毒性脑炎急性期脑脊液可以出现相应的细胞学改变,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可以作为其重要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纳洛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及其对于患儿脑脊液中CRP,IL-6及TNF-α的影响。方法: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分为试验组90例(常规治疗+亚低温联合纳洛酮)和对照组90例(仅使用常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同时在治疗的第0、7、14天分别抽取两组患儿脑脊液,检测两组患儿脑脊液中CRP,IL-6及TNF-α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6%和83.3%,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和3.3%,两组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比对照组,试验组患儿脑脊液中CRP,IL-6及TNF-α改善的水平分别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纳洛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疗效确切,并能够降低炎性细胞因子,保护神经元细胞,改善脑部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为该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2008年4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47例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了研究,对患儿的年龄、病因、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并进行治疗.结果 在47例患者中,学龄前儿童患病比例最高,可达63.83%(30例),呼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脑炎比例最高,为82.97%(39例),大部分患儿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和抽搐;39例呼吸道病毒引起的脑炎患儿32例痊愈,其他患儿预后较差,死亡2例.结论 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易在学龄前儿童阶段发作,一般为呼吸道病毒引起,及时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虽然婴幼儿和学龄儿童发病率低,但预后也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