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住院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1组、研究2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40例。研究1组患者采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研究2组患者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对比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经调查,三组患者在进行麻醉诱导时,血及心率的最低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及对照组患者的插管反应率明显高于研究组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术后OASS评分显示,对照组OASS评分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或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的效果较静吸复合麻醉相比,麻醉效果更稳定,术后患者意识恢复时间短,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李鹍 《中国医药指南》2013,(15):599-600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效果。方法入选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干预组1、干预组2,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干预组1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干预组2采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观察麻醉诱导效果、恢复情况、副反应等。结果干预组2的插管反应发生率高于干预组1;干预组2的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离开术后恢复室的时间早于对照组。干预组2患者的OAAS评分高于对照组;干预组2患者拔管后lh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干预组1患者VRS评分普遍高于对照组和干预组2;三组患者术后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与常规静吸复合麻醉比较,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诱导更加平稳,异丙酚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在苏醒质量上更优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9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盲分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静吸复合麻醉方法,观察组患者采取靶控静脉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拔管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插管应激反应发生率少(P〈0.05),且术后1 h观察组的疼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中应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更加平稳,术后拔管以及恢复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按照麻醉方法的不同将全部患者分成A、B、C三组各30例,A组患者给予静吸复合麻醉,B组患者给予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C组患者给予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结果在术后清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呼吸恢复时间方面,三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的疼痛感显著低于C组患者(P<0.05)。结论和静吸复合麻醉相比,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者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的平稳性更好,能让患者保持平稳状态,而且苏醒质量更加理想,具有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临床价值。方法96例手术麻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A组、观察B组及对照组,各32例,分别予以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和静脉复合麻醉,对三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警觉-镇静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三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警觉-镇静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芬太尼应用于手术麻醉中的可行性最高,有效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分析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2月我院96例ASA 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组(A组)、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组(B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C组)各32例,观察并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及维持过程中血压、心率的变化;记录术毕停药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术后24 h访视患者,观察有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 三组患者SBP、DBP、MAP、HR诱导时最低值无显著差异(P>0.05).诱导时A、B组SBP< 90 mmHg者显著少于C组(P<0.05).A、C组插管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三组患者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A、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 与静吸复合麻醉比较,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诱导更加平稳,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1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40例,A组采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B组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C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观察三组麻醉效果。结果:三组SBP、DBP和HR诱导时最低值无显著差异(P>0.05),A、C组插管反应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A、B组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A、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相对于静吸复合麻醉,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诱导更加稳定,疼痛少,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研究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2例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分成A组(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B组(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C组(静吸复合麻醉),各34例。观察三组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与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意识恢复时间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与B组患者相比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显著,麻醉后的苏醒时间比静吸复合麻醉短,且苏醒效果较好,存在较少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中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传统静脉复合麻醉的效果和区别。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2年7月84例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均用咪达唑仑诱导麻醉,维库溴铵维持肌松。选药均为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将患者按自愿选择分为两组,靶控静脉麻醉组42例,传统静脉复合麻醉组42例,靶控静脉麻醉组用计算机操控药物的血浆靶浓度,芬太尼或瑞芬太尼的靶浓度为7.0mg/L,异丙酚的靶浓度为3.0mg/L,意识消失时酌减芬太尼的靶浓度为2.0mg/kg,异丙酚靶浓度保持不变,手术前30min停止芬太尼或瑞芬太尼输入,手术结束时停止异丙酚的输入。传统静脉复合麻醉组手术中维持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有效浓度不变。比较两组患者恢复自主呼吸的时间、意识清醒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离开手术恢复室时间和术后患者满意程度和出现不良反应、并发症的比率。结果靶控静脉麻醉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定向力恢复、睁眼时间,离开手术恢复室时间均比传统静脉复合麻醉组要早,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以及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两组患者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靶控静脉麻醉方式是更适合的麻醉方式,对术后患者的意识恢复更有利。  相似文献   

10.
吕雯 《中国实用医药》2012,(36):159-160
目的探讨和分析临床手术时采用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或者芬太尼全静脉麻醉的效果以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我院2010月到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全静脉麻醉手术患者13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69例)和对照组(69例),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采用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方式进行全静脉麻醉,对照组采用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进行全静脉麻醉,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对比观察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手术中麻醉效果明显比对照组要显著,其具有稳定的血流动力学(P<0.05);患者在术后恢复明显比对照快,且对患者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P<0.05);观察组在麻醉用药剂量、麻醉恢复情况明显的比对照组优越,观察组患者心率比对照组高,对手术恢复没有很大的影响(P<0.05)。结论临床上患者进行手术时采用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效果非常显著,患者在术后恢复期短,没有明显的临床不良症状,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靶浓度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麻醉的临床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90例,按门诊单双号平均分为A、B、C三组。给予三组患者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麻醉处理,其中A组患者瑞芬太尼血浆浓度为4 ng/m L,B组患者瑞芬太尼血浆浓度为6 ng/m L,C组患者瑞芬太尼血浆浓度为8 ng/m L,对比三组患者临床麻醉效果。结果三组患者临床麻醉深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监测指标异常率为30.0%,B组患者监测指标异常率为6.7%,C组患者监测指标异常率为6.7%。A组患者异常率最高,比之B、C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患者异常率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时间对比,C组患者所用时间明显高于A、B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所用时间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不同靶浓度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把控制输注麻醉效果进行综合分析可知,瑞芬太尼血浆浓度为6 ng/m L临床应用效果最佳,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喉罩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手术患者90例,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靶控输注异丙酚进行喉罩麻醉,观察组给予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进行喉罩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麻醉有效率显著升高,异丙酚用量显著减少,苏醒时间和停药至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显著缩短(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喉罩麻醉可显著提高麻醉效果,降低异丙酚用量,并使术后尽快苏醒,缩短停药至定向力恢复时间,术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的诱导和术后苏醒过程进行评价。方法将80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按照奇偶数字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40例。对照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观察组则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及术中情况、苏醒时间、OA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 1两组诱导时DBP最低值、诱导时SBP<90 mm Hg例数及HR<50次/分例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在睁眼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OAAS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50%,显著高于观察组(12.50%)(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的静吸复合麻醉,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起效速度更快,患者苏醒时间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更小,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2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将患者分为3组,每组40例。A 组患者采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B 组患者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C 组患者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观察记录3组患者麻醉效果以及术中、术后情况。结果 A 组与 B 组患者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与平均动脉压(MAP)指标均高于 C 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与 B 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清醒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低于 C 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静吸复合麻醉,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具有很好的临床麻醉效果,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5.
吕严明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175-176
目的对比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对异丙酚静脉麻醉的作用,比较二者的优劣。方法 80例择期手术患者,ASAⅠ~Ⅱ,分为异丙酚芬太尼(PF组,n=28)靶控输注,异丙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PR组,n=32)持续输注全静脉麻醉,异丙酚靶控输注(P组,n=20)。异丙酚初始靶浓度为1mg/L,逐渐增加靶浓度值直至患者意识消失,芬太尼的靶浓度为2μg/L,瑞芬太尼麻醉的诱导和维持分别是0.25~0.5及0.125~0.25μg/(kg min)。术中根据麻醉的需要调整异丙酚、瑞芬太尼输注速度或芬太尼靶浓度值维持所需麻醉深度。观察血流动力学改变,脑电双频指数(BIS),麻醉药用量以及麻醉后恢复情况。结果各组患者诱导后PR组心率明显减慢(P<0.05),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明显降低(P<0.05);PF,PR组气管插管、切皮后SBP及DBP无明显改变,P组则明显升高(P<0.05)。PR,PF组异丙酚麻醉维持用量分别较P组降低38.6%和22.6%(P异丙酚在麻醉中广泛应用,但无明显镇痛作用,单独应用难以满足临床需要,而芬太尼有较好的镇痛作用,但随输注时间增加时一量相关半衰期(context—sensitive halftime)延长,不利术后麻醉恢复,瑞芬太尼(renmifentanil)的时一量相关半衰期不受输注时间长短影响[1]。我们采用输液泵分别输注异丙酚、异丙酚联合芬太尼靶控输注或者异丙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持续输注全静脉麻醉,观察瑞芬太尼、芬太尼对异丙酚静脉麻醉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陈刚 《中国医药指南》2012,(25):102-103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诱导剂量下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取择期静脉全麻手术患者60例,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3μg/mL的基础上,瑞芬太尼的血浆靶浓度在2μg/L到6μg/L之间以2μg/L为间差逐渐增加,直至患者意识消失;对照组30例患者则仅采用异丙酚静脉靶控输注。后对两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各组(G1、G2、G3)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基本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量效分析表明以3μg/mL异丙酚复合4μg/L左右的瑞芬太尼能够较好地控制患者的气管插管反应。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诱导能够明显减少异丙酚的用量,且通过选取合适的配比能够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对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实施气管插管麻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瑞芬太尼(1μg/kg)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观察组给予瑞芬太尼(2μg/kg)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观察气管插管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平均动脉、心率的基础值分别与对照组的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插管后1 min的平均动脉均高于插管前即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插管后1 min的平均动脉压小于对照组同时刻的平均动脉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插管1 min的心率均高于本组插管前即刻的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插管后1 min心率和对照组同时刻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插管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2μg/kg)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对气管插管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有助于血流动力学指标平稳,减少患者气管插管反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喉罩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8例喉罩麻醉手术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喉罩麻醉,给予观察组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喉罩麻醉,并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SBP、DBP、HR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喉罩置入前、喉罩置入后1min及停药时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异丙酚用量、停药至定向力后恢复时间、麻醉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喉罩麻醉的方式进行麻醉可取得理想的麻醉效果,且不良反应少,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比较研究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我方医院收治需进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376例不孕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188例患者给予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进行麻醉作为观察组,188例患者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方法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麻醉起效时间。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起效时间、麻醉恢复时间以及术后使用镇痛药的时间明显短于静脉复合麻醉组,差异显著(P <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起效、诱导时间有明显较优,安全性高,麻醉恢复时间也有显著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喉罩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临床观察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之间就诊的80例喉罩麻醉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行靶控输注异丙酚喉罩麻醉,实验组患者行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喉罩麻醉,对比分析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和各项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喉罩麻醉效果对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由本次临床研究结果可见,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应用于喉罩麻醉患者,具有较为满意的麻醉效果,且副作用发生率低,术后恢复速度较快,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