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儿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对儿科护理中80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影响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并提出对策。结果不安全因素中患儿及其家属因素所占比重最大,占37.50%;其次是护理人员因素,占比为31.25%;基础设施因素排第三,占13.75%,;沟通因素占11.25%;其他因素占6.25%。结论护理人员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要采取措施让患儿及其家属配合其开展护理工作,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儿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儿科患者1382例,对所有患儿治疗期间的护理情况进行督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明确可能对儿科护理安全造成影响的因素.结果 在对1382例患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共发现存在的可能导致或者已经导致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的问题732件次.其中以护患沟通问题存在的隐患最大,占30.6%,其次依次是护理人员法律意识薄弱、护理人员人力不足和护理人员技术问题,分别占到19.8%、14.6%和11.6%;患儿及家属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护理安全,但是所占比例不大,为11.2%.结论 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包括护患沟通、护理人员法律意识薄弱、人力不足以及护理人员技术较差,患儿及家属不合作等,针对这些情况,一方面要求护理人员加强与患儿家长的沟通,取得其信任和配合,另一方面要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意识和技能,减少安全隐患,降低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急诊儿科分诊失误的原因,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提高急诊儿科分诊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急诊儿科316例患儿的错误分诊情况。结果316例错误分诊病例中,护士因素(专业知识缺乏和经验不足、问诊不详细、无认真查看及检测患儿生命体征)占74%、患儿和家属因素(主诉失误、病史不够详细)占21%、管理和环境因素(非急诊患者数量增加、急诊分诊台嘈杂)占5%,以上因素均可影响急诊儿科分诊的准确率。结论护士因素、患儿和家属因素、管理和环境因素是影响急诊儿科分诊准确率的因素,改善这些因素可以提高急诊儿科的分诊准确率,避免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预防儿科重症监护室(简称PICU)内患儿院内感染的有效预防措施和方法。方法对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之间,我院PICU发生的院内感染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PICU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8.76%,显著高于普通病房。其中呼吸道感染占46.95%,侵入性操作中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患者发生的医院感染占其中的55.45%,是PICU发生医院感染最危险的因素。结论加强环境管理,降低环境污染,严格洗手制度,严格管理侵入性操作,加强口部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方法,并定时进行效果监测,发现院感患儿,及时查找原因,及时整改。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可以有效地控制与预防PICU的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与护理对策。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9月儿科发生的68例护理风险事件,分析其护理风险事件中不安全因素情况,研究对应护理管理对策。结果在68例护理风险事件不安全因素中,患方因素为32.35%,护患沟通因素为27.94%,护理人员因素为19.11%,基础设施因素为13.24%,其他为7.35%。结论在儿科护理中存在多种风险问题,要针对现存科室问题做针对性改善,注重护理人员综合素养提升,做好基础设施管理,保持良好护患沟通与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6月儿科共收治的128例患儿,将其护理措施及出现的护理问题进行记录,分析其患儿安全的影响因素及临床对策。结果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主要为护患的沟通问题,护理人员的技术,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不强及人力配备不足等因素。结论护理安全是临床护理质量的基础,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以确保患者健康、安全及高效的护理环境,只有安全有效的进行护理,才能使患者得到康复和好转。  相似文献   

7.
目的:根据儿科的护理特点,在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实验采用细节管理,并对其作用及效果进行分析,以提高儿科护理管理的水平。方法206例儿科住院患儿随机分成甲、乙两组,甲组103例患儿实施常规的护理,乙组103例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细节管理,最后以两组患儿护患关系、感染发生率以及护理工作中出现的有关并发症作为护理质量的指标,并调查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统计医院采取细节管理的儿科管理的变化情况,并作出进一步科学判断。结果在施行细节管理后,医院患儿的感染率、医患关系、护理工作中的并发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施行细节管理的乙组患儿家属对医院的满意程度94.17%明显高于甲组的77.67%,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试验结果分析可知,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其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管理水平,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危险因素管理在小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本次筛选的观察对象共160例,均为本院儿科2013年3月~2013年10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加强危险因素管理措施,选择2012年5月~2012年11月收治的同类型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的160例患者作为参照组,比较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及危险事件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6%,对照组为84%;观察组危险事件0.6%,对照组为6.2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危险因素管理在儿科管理中的应用,与新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符合,全面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及患者配合依从性,降低了危险事件发生率,确保了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9.
田玲  周丽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9):158-159
目的通过分析临床上儿科护理中所存在的沟通障碍,探讨解决这种问题的对策。方法对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这2年来收治的280名患儿及其家长以询问与观察家属及患儿和护士在住院期间的护患关系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调查,分析儿科护理沟通中所存在的问题。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发生儿科护患沟通障碍的原因有多种,包括护、患双方和医院体制、医疗条件、社会问题等。结论护患关系是医院运转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护患关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护士的态度、沟通的技巧、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护患双方的法律意识、医院的管理、病房的环境、护士的工作负担等。加强这些方面的管理,可以减少护患关系中的障碍,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医院氛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眼科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对策。方法对93例眼科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眼科护理中的风险主要来源于患者自身不安全因素、护理人员不安全因素和医院管理不安全因素三方面,三者的比例依次为12.9%、7.5%和2.2%。结论眼科的护理风险是多方面的,应该从加强对患者的安全教育、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和增强医院管理等方面综合防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我院儿科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分析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对1年来我院儿科出院的6232例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记录患儿的年龄、疾病类型、住院时间、病情轻重、是否处于加床期间、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及感染部位等。结果 6232例患儿中有354例患儿发生了医院感染,1岁以下小儿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住院时间越长、病情危重、病区加床、抗生素滥用等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为主。结论小儿发育有其自身特点,儿科管理存在一定缺陷。为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儿科应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机制,规范各项医疗护理操作,严格无菌操作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总结应对儿科护理中安全问题和应对措施。方法分析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因素。结果加强儿科病房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素质,达到更佳的护理效果。讨论医护人员素质,医院管理,医疗环境等,是影响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一定要加以重视,避免出现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儿科门诊中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400例前来就诊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基本护理,实验组采用综合护理。并且,分别对两组患儿的感染情况以及家属满意度进行记录与调查分析。结果实验组患儿医院感染的总感染率为9.5%,明显低于对照组18.5%的发生率(P0.05),并且对比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实验组总满意度为91%,明显优于对照组传统护理79%的满意度(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于预防医院感染,在儿科门诊中有着积极有利的作用,明显减少了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减少患儿及家属的痛苦,提高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缓和护患关系,对临床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医药科学》2017,(23):166-168
目的探讨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安全管理的护理价值。方法本文回顾分析2016年2月~2017年6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7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并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护理基础联合安全管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满意率、安全管理评分及护患纠纷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护理满意率(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7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护理后的安全管理评分(94.8±3.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1.3±4.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护患纠纷率(5.71%)明显低于对照组(22.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安全管理能够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保证了患儿的安全,且降低了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郑群英 《哈尔滨医药》2012,32(3):220-221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儿科病房安全管理方法.方法 识别基层医院儿科病房安全隐患,制定并实施护理管理对策.结果 基层医院儿科病房安全隐患包括来自家长、患儿本身特点、医院管理、医务人员等多方因素.结论 根据基层医院儿科病房存在的安全隐患,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对策并认真落实,能够有效地避免安全事件的发生,确保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性化管理对于提高儿科护理效果和持续质量改进的作用和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102例儿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经人性化管理后,90.19%(46/51)的观察组患儿能够良好依从治疗,92.16%(47/51)的患儿家长对于护理效果感到满意,无护理差错情况。经常规护理管理后,80.39%(41/51)的对照组患儿能够良好依从治疗,78.43%(40/51)的患儿家长对于护理效果感到满意,护理差错发生率为3.82%(2/51)。结论:在儿科护理持续质量改进中实施人性化管理,能够更好的维护患儿的身心健康,促进其康复。  相似文献   

17.
1999年1月~2002年2月龙岩市第一医院儿科共收治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待查患儿56例,为分析不同年龄段小儿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6例中,新生儿期5例,占8·93%;婴幼儿期5例,占8·93%;学龄前期3例,占5·36%;学龄期43例,占76·79%。新生儿期5例中,1例为早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儿科护理过程会出现的一些不安全因素,寻找解决的方法 ,对其进行干预。方法 120例儿科护理患儿进行了不安全因素分析,将患儿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儿通过其常规护理来分析不安全因素,采取干预的方式,对照组仅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在儿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有患儿及家长的因素、护理人员因素以及沟通因素、疾病本身的因素等。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避免儿童护理中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并且加强整体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结论为了让临床儿科护理更加的安全可靠,需要对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积极的干预,避免其发生,有助于患儿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性化服务对儿科门诊护理管理的应用。方法对2013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儿科门诊就诊的其中300例患儿及其家属实施人性化服务,并对患儿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通过这半年的实施,患儿家属对医院的护理模式、温馨照料、责任感及患儿就医环境的满意度都持良好的反应,满意度高达95%。结论在儿科门诊护理方面实施人性化服务可以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同时也提升了护理人员本身的素质,提高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正确使用机械通气院内转运危重患儿的安全护理。方法对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医院30例机械通气危重患儿院内转运时护理工作进行分析。结果患儿完成检查返回监护室,大部分危重患者均达到了转运的目的,转运成功率99.40%。30例患儿在转运过程中无1例发生意外死亡,保证了患者转运安全。结论通过对30例机械通气下危重患儿院内安全转运护理分析讨论,护士提高危重患儿安全转运应急能力,可保证患儿安全。护士具有丰富的护理经验,接受过严格的专业培训,能大大增强患儿的生命概率,确保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