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由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肺结核合并慢性肝病患者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状况。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46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药物性肝损害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合并有基础肝病的肺结核患者其DILI发生率显著高于未合并基础肝病者(P<0.05)。慢性HBV感染者与慢性HCV感染者的DILI发生率高于其他肝病者(P<0.05)。结论对于肺结核合并慢性肝病的患者,在抗肺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引发药物性肝损害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在临床治疗中要对患者的肝功能进行密切监测,以便尽早发现肝损害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74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474例患者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52例(10.97%)。60岁以上肺结核患者肝损害患病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者,复发肺结核患者肝损害患病率明显高于初发患者,HBsAg阴性患者肝损害患病率明显低于阳性患者,在疗程开始3个月内患者发生肝损害率高于3个月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肝损害发生率11.26%,与女性10.50%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损害患者经过保肝治疗,均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高龄、复发、HBsAg阳性及疗程开始3个月内是肺结核抗结核药物治疗发生肝损害的高危人群及时间,应密切观察患者肝功能,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和早治疗,有助于顺利完成抗结核化疗疗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对乙肝病毒感染的肺结核患者发生肝损害的临床情况。方法61例乙肝病毒标记物阳性的肺结核患者(观察组)和64例乙肝病毒标记物阴性的肺结核患者(对照组)均采取相同抗结核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变化和肝功能损害出现时间及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肝功能损害出现时间较早,而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晚(P<0.05)。结论抗结核药物对乙肝病毒感染的肺结核患者造成明显的肝损害,所以抗结核药物治疗前应检查乙肝病毒标记物,治疗过程中应用保肝药物,并要经常检查肝功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肺结核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抗结核药物引起肝功能损害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85例结核病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肝脏功能受损的临床资料,并对肝功能损害情况与患者年龄、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应用抗结核药物时间以及结核病类型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应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害的时间多发生于用药2~6周;60岁以上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几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P<0.05);有既往病史、嗜酒和粟粒型肺结核的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几率较高(P<0.05)。结论用药强化期内、老年患者、有既往病史、嗜酒习惯以及患粟粒型肺结核的患者在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时易发生肝功能损害,因此应针对患者的年龄及个体状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李扬  刘佳 《抗感染药学》2019,16(10):1679-1682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对肺结核伴慢性肝病患者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其对抗结核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被确诊为初发初治肺结核患者926例资料,分析其患者按正规抗结核方案(2HREZ/4HR)治疗过程中致药物性肝损害与有无慢性肝炎、合并不同类型慢性肝炎、肝损害程度及其临床分型的相关性,以及对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影响。结果:926例初发初治肺结核患者(其中236例患者伴有慢性肝炎,690例无肝脏基础疾病)治疗过程中,690例无肝脏基础疾病患者出现药物性肝损害213例(30.87%);236例伴有慢性肝炎患者治疗中出现肝损害104例(44.07%);有慢性肝病的肺结核患者肝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肝脏基础疾病患者(P<0.05);伴有慢性乙型肝炎的肺结核患者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高、肝功能损害程度重;药物性肝损害较易出现在抗结核药物治疗强化期内。结论:有慢性肝病的患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中应密切监测其肝功能的变化,尤其是在抗结核强化期内,必要时调整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或停用抗结核药物治疗,以免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肺结核合并慢性肝病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临床情况。方法选择2018年1-12月十堰市郧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80例,回顾性分析合并慢性肝病抗结核药物肝损害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合并基础肝病患者肝损害数量较无基础肝病患者高(P<0.05);肝损害患者慢性HCV感染、其他慢性肝病发生率均高于无肝损害患者(P<0.05)。结论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容易发生肝损害,因此需要相关人员重视肺结核疾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7.
《抗感染药学》2017,(7):1399-1401
目的:评价四逆疏肝汤对耐药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中所致肝功能损害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6月间收治的耐药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中所致肝功能损害60例资料,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加用中药四逆疏肝汤治疗,评价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肝功能(ALT、AST、TBIL)指标测得值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ALT(U/L)、AST、TBIL水平测得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四逆疏肝汤与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耐药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中所致肝功能损害的疗效较为确切,有效改善了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中所致肝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8.
《抗感染药学》2017,(2):303-305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对肺结核伴乙肝病毒感染者肝损害的临床影响及其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6月1日—2016年5月31日期间收治的90例肺结核患者,按照乙肝病毒标记物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2HREZ/4HR抗结核治疗方案和保肝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致肝损害发生情况和肝功能各指标的变化,以及致肝损害出现时间和复常时间。结果:阳性组患者用药后致肝损害的发生率为53.33%;治疗后TBIL、AST、ALT测得值分别为(50.59±6.47)μmol/L,(181.18±29.84)U/L和(239.15±33.84)U/L,均高于阴性组(P<0.05);致肝损害出现时间为(33.57±4.16)d早于阴性组,复常时间为(22.23±3.64)d晚于阴性组,上述指标经组间比较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伴乙肝病毒感染患者,易导致其肝功能损害,临床应合理使用抗结核药物,采取对应措施,保护患者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9.
刘建军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0):145-146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对肺结核合并丙肝抗体阳性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比分析丙肝抗体阳性患者合并肺结核和丙肝抗体阴性肺结核患者经过抗结核治疗后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137例患者中,肝功能损害总发生率为24.1%(33/137),丙肝抗体阳性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丙肝抗体阳性患者肝损害发生的时间早,程度较严重。结论:丙肝抗体阳性患者在服用抗结核药物后更易引发肝损伤,在临床上应注意观察,保护患者肝功能。  相似文献   

10.
杨俭 《北方药学》2016,(1):67-67
目的:分析水飞蓟宾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我所门诊部2013年4月~2014年4月接诊的200例肺结核患者,通过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100)及对照组(n=100),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水飞蓟宾治疗,对照组给予肝泰乐治疗,对两组肝功能损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00%,对照组为94.00%(P>0.05);观察组肝功能损害未发生率81.00%,高于对照组的67.00%(P<0.05),观察组中度肝损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肺结核引起的肝功能损害,在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水飞蓟宾治疗,可有效抑制肝功能损害,起到肝功能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合并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比分析乙肝病毒携带者大三阳、小三阳合并肺结核患者和乙肝病毒阴性肺结核患者,经过抗结核治疗后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270例病例中,肝功能损害总的发生率为23.7%(64/270),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大三阳组和小三阳组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情况在统计学上无差异,乙肝病毒携带者肝损害发生的时间早,程度较严重。结论: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服用抗结核药物后更易引发肝损伤,在临床上应注意观察,保护患者肝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护肝药预防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148例肺结核患者为研究资料,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4例。对照组在抗结核的同时未给予护肝药,观察组在抗结核的同时给予护肝药预防,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疾病预防效果。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护肝药物分别在预防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中肝损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肝药物预防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中,使用单独护肝药物的观察组优于未使用护肝药物的对照组;联合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护肝药物的肝损害发生率明显优于单独用药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后结果未明确显示出年龄、性别对护肝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P>0.05)。结论护肝类药物在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中应用,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肝损害效果,且结合患者经济能力和实际情况,可适当采取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护肝药物治疗,联合用药的效果更好。保肝药物治疗效果并不受年龄,性别因素影响,临床应用中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李斌  张伟 《中国实用医药》2012,7(12):199-200
目的 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方法 174例由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均停用抗结核治疗药物,在护肝治疗基础上分别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观察组)和甘草酸二铵(对照组)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肝损害情况及预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在肝功能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9.8%,对照组67.4%(P<0.01).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有很好的保肝、降酶作用.  相似文献   

14.
蒋丽芳 《抗感染药学》2009,6(4):287-289
目的:探讨抗结核板式组合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发生规律、临床表现。方法:分析2006年—2007年2年间确诊的1567例肺结核患者采用抗结核板式组合药物抗结核治疗导致的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表现与护理。肝功能检查采用酶法。结果:1567例肺结核患者采用抗结核板式组合药物治疗导致肝功能损害达10.59%(166/1567);其中:男性81.93%(136/166),女性18.07%(30/166);年龄在51~70岁的患者60.02%(63/166);累计频率(频数)在服药时间30d内达39.76%(66/166),60d内达80.12%(133/166),大于60d的不同时段内19.88%(33/166)。结论:采用抗结核板式组合药物治疗必须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用药的治疗原则,定期检测肝功能,合理使用抗结核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硬度检测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对评估一线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及吡嗪酰胺)对肝功能损害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8月在我科住院的初治肺结核患者300例,于治疗前进行肝硬度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检测,根据肝硬度检测结果由轻到重分为F0-F1、F2、F2-F3、F3-F4、F4共5组,根据血清纤维化指标的结果分为正常组及异常组共两组,分别分析肝硬度指标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组间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然后进行上述两项指标对评估治疗后可能出现肝功能损害的价值研究。结果随着患者肝硬度的增加,使用一线抗结核药物后2周,出现肝功能损害的风险也随之增加(ALT、AST、TBIL、Γ-GGT的变化值越大);同时,血清肝硬化指标异常组的患者接受一线抗结核药物治疗2周后更容易出现肝功能损害,主要是肝脏胆管系统的炎症(P0.05)。结论肝硬度值及血清肝硬化指标可作为评估肝脏的基础情况,从而用于评估初治肺结核患者接受一线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出现肝功能损害风险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对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例肺结核患者,根据患者的乙肝两对半指标与丙抗原肝抗体指标分别为乙肝e抗原阳性[HBe Ag(+)]组、乙肝e抗体阳性[HBe Ab(+)]组、单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HBs Ag(+)]组、丙型肝炎病毒阳性[HCV(+)]组、阴性对照组,分别为20例、26例、52例、17例、85例,均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查看比较其肝功能损伤情况。结果 在200例患者中共31例出现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15.50%。HBe Ag(+)组、HBe Ab(+)组、HCV(+)组的肝功能损害率分别为45.00%、38.46%、29.41%,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的2.35%(P<0.05);且HBe Ag(+)组、HBe Ab(+)组、HCV(+)组的中重度损害率分别为35.00%、30.77%、29.41%,显著高于单纯HBs Ag(+)组与阴性对照组的2.85%、0(P<0.05)。男性的肝功能损害率20.69%,显著高于女性的8.33%(P<0.05);且≥60岁肝功能损害发生率25.40%,显著高于<60岁的10.95%(P<0.05)。结论 对肺结核患者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容易影响患者的肝功能,尤其是6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需要提高重视。  相似文献   

17.
杨智忠 《河北医药》2013,35(9):1338-1339
目的探讨水飞蓟宾胶囊预防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疗效。方法结核病患者138例,均采用相同的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9例。对照组给予护肝宁,270mg/片,4片/次,3次/d,观察组给予水飞蓟宾胶囊,35mg/粒,2粒/次,3次/d。疗程为2个月。比较2组治疗后预防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疗效、肝功能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肝损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指标ALT、AST、TBIL均明显升高,观察组指标ALT、AST、TBI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水飞蓟宾胶囊预防抗结核药物肝损害,可以降低肝损害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肝损害状况,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硫普罗宁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阳性肺结核患者化疗所致肝功能损害的防治作用。方法将60例HBsAg阳性合并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患者使用抗结核药物化疗的前2个月给予硫普罗宁片200mg(tid),对照组则不用。治疗期间每周复查1次肝功能。结果治疗组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时间为14~96d,中位52d;对照组为5~56d,中位21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为13.33%(4例),对照组则为56.67%(17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HBsAg阳性肺结核患者化疗强化期采用硫普罗宁联合治疗,能降低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及延缓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时间,保证了HBsAg阳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韩惠明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5):50-50,53
目的:观察抗结核药物对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损害。方法:比较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及单纯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对肝功能损害的情况。结果:抗结核药物对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肝功能损害比单纯肺结核患者肝功能损害高。结论:抗结核药对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的肝功能损害比单纯肺结核的高,可能与乙型肝炎患者本身肝功能损害有关,加强保肝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是治疗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的首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双环醇预防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初治肺结核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62例,采用双环醇和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对照组62例,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经治疗3个月后无肝功能损害人数60例,占96.77%;对照组元肝功能损害人数43例,占69.35%。结果表明,观察组预防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疗效显著,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双环醇可显著降低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同时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安全性好,有利于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