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腕踝针针刺对脑梗死后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改善情况,并对该疗法作出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1月—2022年3月在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急诊病房住院诊治的72例(脱落6例,共66例)脑梗死患者,存在睡眠障碍,采用临床随机、对照法,分为腕踝针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腕踝针针刺组在规范诊治脑梗死的基础上,以腕踝针针刺上一区及下三区,每天1次,共治疗2周,对照组在规范诊治脑梗死的基础上服用艾司唑仑,睡前一次,每次1 mg。治疗后第15天进行随访,以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作为观察指标。于治疗前、后进行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前后PSQI、SAS、SDS量表评分显示两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87.1%,对照组为92.1%。结论:腕踝针对改善脑梗死后睡眠障碍睡眠质量有着较为显著的疗效,与服用艾司唑仑疗效相当,且安全有效,相比苯二氮卓类药物,几乎无不良反应,对焦虑、抑郁情绪的缓解优于苯二氮卓类药物,能够被广大患者接受,依从性好,并且有效避免了西药治疗存在的依赖性、成瘾性。腕踝针是改善脑梗死后睡眠...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AD)已严重困扰患者及患者家属的生活,但现阶段西医对于AD暂无特效治疗方案。大部分AD是由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进展而来的,在MCI阶段进行干预治疗,能有效改善预后。大量研究证实针刺能够提高MCI患者的认知,延缓其病程进展,但目前关于针刺治疗MCI的中枢效应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随着影像技术快速发展,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可动态且清晰地展示MCI患者治疗前后脑功能变化,因而rs-fMRI已被广泛应用于MCI诊断及针刺治疗机制研究。现对MCI的脑功能变化及针刺治疗MCI的脑功能反应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睡眠障碍的内涵、病因病机及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内经》的产生,为中医学睡眠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后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形成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1中医关于睡眠障碍范畴历代对睡眠障碍十分重视,在《内经》及其后各时期大量文献中,对睡眠障碍论述以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夜不瞑,不得寐,嗜卧,多卧,好寐,嗜眠以及多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对刮痧改善睡眠障碍的文献不止停留在对中医理论的验证阶段,在生物学机制方面的研究如日方升,将刮痧疗法与现在技术相结合为中医护理技术提供了更加客观的理论基础。本文在总结刮痧改善睡眠的病理生理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刮痧对单胺类神经及递质、免疫因子、激素、脑血流这几方面的干预机制,发现刮痧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改善睡眠,可通过神经、体液、局部血流变化共同完成,现将以上方面的文献报道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综述,提出不足,以便日后加强对生物学机制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针刺的中枢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锦平  尹岭  朱克 《针刺研究》2003,28(2):151-156
针刺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对针刺的镇痛作用及对功能性疾病的调节作用研究颇多 ,除应用传统电生理学方法外 ,还采用了分子生物学、免疫组织化学、脑功能成像等先进的技术来探讨针刺对脑的经典神经递质、神经激素、神经元代谢等的影响 ,为针刺的中枢调节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就针刺的中枢作用及方法学等方面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6.
电针具有良好的镇痛效应。然而,反复多次电针会引起电针镇痛效应下降,导致电针耐受,严重影响电针的临床疗效。近年来关于电针耐受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电针耐受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包括急性与慢性耐受;(2)电针与吗啡的交叉耐受;(3)抗阿片类物质,如胆囊收缩素、孤啡肽和血管紧张素Ⅱ等,参与电针耐受;(4)其他参与电针耐受的物质,包括谷氨酸受体及转运体、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5)参与电针耐受的细胞内第二信使,包括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和Ca2+。目前,电针耐受的研究仍缺乏深入性,对其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的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针刺改善大鼠胚泡着床障碍机制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针刺对胚泡着床障碍大鼠胚泡着床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早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针刺组,观察各组大鼠着床率及平均着床胚泡数;放免法检测血清雌二醇(E2)、孕酮(P4)及泌乳素(PRL)的水平;免疫组化及RT—PCR法检测着床点孕激素受体(PR)及泌乳素受体(PRLR)表达的差异。结果 针刺组着床率及平均着床胚泡数较模型组显著提高(P〈0.01),模型组血清P4、PRL水平、PR、PRLR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组和针刺组(P〈0.05)。结论 针刺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鼠胚泡着床,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调节大鼠体内性激素及其受体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睡眠障碍的发生越加频繁,且治疗困难,急需有效,安全,稳定的药物来控制与缓解。褪黑素是由松果体分泌的吲哚类激素,是一种新型治疗睡眠障碍的药物,通过特异受体介导,发挥调节昼夜节律和睡眠的作用。将探讨褪黑素治疗睡眠障碍的作用机制,并分析褪黑素及褪黑素能类药物治疗睡眠障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9.
失眠患者的低质量睡眠与睡眠结构失衡及神经递质紊乱密切相关。针刺可减少浅睡眠时间及其比例,增加深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及其比例,从而调整睡眠结构。本文总结了针刺通过调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γ-氨基丁酸、乙酰胆碱、食欲素等改善睡眠结构的相关研究,探索针刺对神经递质的作用特点及神经递质调控睡眠结构的具体表现,以期为针刺改善失眠提供文献依据,并为针刺调整睡眠结构的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孙清廉 《科学养生》2016,(12):15-16
正睡眠障碍是许多中老年人的常有症状,天长日久,会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笔者向中老年朋友介绍一些有安神催眠作用的食品,经常服食不但有助于改善失眠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服用安眠药物,还可减轻癌症患者化疗时的副作用。牛奶营养丰富,是补钙的最佳食品。牛奶中还含有一种会产生疲倦的物质——色胺酸,具有较好的催眠作用。在睡前半小时饮一杯热牛奶,有助于安然入睡。  相似文献   

11.
脑电图(EEG)技术是神经电生理学重要的检测手段,因客观、敏感、高特异性与易量化等特性,广泛应用于针刺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中。为进一步探讨EEG技术在针刺效应研究中的应用现状,通过检索近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大量临床及基础研究表明,无论是生理状态还是病理状态,EEG技术均能从脑电生理学角度初步验证针刺腧穴效应特异性、针刺得气效应、针刺时间效应和针刺效应影响因素特异性作用,从而揭示针刺多靶点、多通道、多层次和整体性的针刺效应中枢机制,为针灸研究提供客观定量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12.
心脑相关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临床仍具有指导意义。现代研究表明脑心轴、中枢自主神经网络系统与心血管疾病明确相关,并且针刺对脑心轴,如脑功能网络的连接度、自主神经功能、心率变异性、心脏功能等均具有广泛调整作用。因此,以脑功能成像技术作为研究桥梁,联合临床客观数据和主观指标,以心脑相关为切入点,可望从神经学角度客观、系统、整体地阐释针刺治疗心绞痛的中枢机制。但是其具体的神经生物化学机制仍需借助其它技术手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指个体在遭受强烈刺激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研究证实,海马是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的脑区,海马损伤会导致机体在面对创伤事件时做出过度应激反应,最终产生PTSD样症状。导致PTSD海马损伤的机制多而复杂,主要包括HPA轴功能异常、神经递质系统异常改变、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紊乱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等。基于对PTSD发病机制的认识,临床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然而,由于药物在治疗中的不良反应以及疾病的易复发性,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心理干预也只能暂时或在一定时间内改善症状,并没有一劳永逸之效。针刺作为我国中医药中的独特疗法,具有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在改善PTSD的海马损伤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总结了近年来针刺治疗PTSD的相关文献,对针刺改善PTSD海马损伤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PTSD,使这一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不再成为困扰社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失眠症是临床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其睡眠结构和中枢神经递质紊乱是其发病的重要环节。针灸治疗失眠症独具特色和优势,临床、实验和文献研究颇丰,但目前尚缺乏针刺改善睡眠结构、调节中枢神经递质机理的分析报告。据此对失眠症患者睡眠结构和中枢神经递质的变化特征及其针刺干预作用进行论述分析后发现,失眠症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睡眠结构比例失衡,总体表现为浅睡眠增多,中深度睡眠减少,中枢单胺类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均可影响睡眠结构;针刺可能通过调节与睡眠有关的中枢神经递质含量来改善睡眠结构和睡眠质量,该研究为临床广泛运用针刺治疗失眠症提供了新的科学文献研究证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大鼠肠组织蛋白的变化,筛选与学习记忆可能相关的蛋白质,揭示针刺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靶点及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分为3组,即空白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每组6只SD大鼠,模型制备方式为高脂饮食喂养8周。针刺组针刺“百会”穴,留针1 h,每日1次,连续干预3周。干预完成后Morris水迷宫进行行为学检测;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组织超微结构改变;蛋白质组定量技术检测大鼠肠组织蛋白的改变。结果:与空白组相比,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延长、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干预后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缩短、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GO分析和KEGG分析结果显示,高脂饮食诱导、针刺刺激可通过多个信号途径影响学习记忆障碍大鼠的病理和生理过程,如体液免疫调节、糖代谢、过氧化氢代谢、炎症反应调节、烟酸盐和烟酰胺代谢、皮质醇的合成和分泌及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3组大鼠肠组织共同表达的差异倍数较大的蛋白质包括热休克蛋白90伴侣蛋白、RT1-A2、纤维调节蛋白及己糖激酶2等。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组织热休克蛋白90伴侣蛋白和RT1-A2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纤维调节蛋白、己糖激酶2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肠组织热休克蛋白90伴侣蛋白和RT1-A2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纤维调节蛋白、己糖激酶2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学习记忆障碍的发生涉及多个生物过程和信号转导通路。经过针刺干预后可使大部分差异表达蛋白的表达量趋于空白组,说明针刺能够通过调控与学习记忆相关的蛋白质改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6.
兰蕾  吴凤  曾芳  梁繁荣 《中国针灸》2013,33(5):426-430
目的:通过剖析近年来研究针刺中枢效应机制的国外发表文献,分析该研究领域的整体趋向,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以“acupuncture”和“fMRI”为检索词,检索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Pubmed数据库,最终纳入38篇文献.结果与结论:研究多以健康受试者为观察对象,主要从针刺镇痛的中枢响应特征、穴位特异性的中枢响应特征、针刺效应的时间特性3个角度切入研究.然而正常受试者的脑功能活动显著不同于患者,针刺疗法也不同于现代疗法.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以患者为研究对象,尽量规避研究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偏倚.  相似文献   

17.
《陕西中医》2017,(3):384-385
目的:针刺联合中药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行为异常临床疗效研究。方法:共收集本院120例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在基础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对照组则单纯进行基础康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经24周治疗后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78.33%,优于对照组的53.33%;治疗组ABC量表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联合中药论治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临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8.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TZDs)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量增加甚至肥胖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和推广。针刺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肥胖的手段,本文从中枢神经系统摄食相关靶基点出发,认为针刺可能通过改变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从而影响TZDs的入脑量或影响下丘脑摄食相关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瘦素及神经肽Y的活性及表达,抑制摄食,进而减少TZDs所致体质量增加。  相似文献   

19.
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针刺足三里的中枢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迎萍  刘浩  徐平 《四川中医》2007,25(1):98-101
回顾性分析近年来发表的有关针刺足三里穴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研究论文,了解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此领域的研究方法以及应用价值,阐述不同实验设计中针刺足三里引起脑功能兴奋的情况,并就传统理论对足三里穴位功效认识与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果进行分析对比。进一步探讨运用fMRI研究针刺的中枢作用机制所存在的问题,探索性提出了相关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20.
睡眠障碍是以经常性入睡困难,或睡眠减少,多梦易醒,以致头昏脑胀,健忘,注意力不集中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笔者自1988年以来,以针刺四神聪为主治疗此症患者100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