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柱骨折采用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具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6月~2015年2月收治的68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均分两组,对照组34例采用后内侧入路治疗,观察组34例则采用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骨折复位、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依次为91.18%、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53%、76.47%,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HSS评分、ROM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胫骨平台后柱骨折采用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方式进行治疗,可显著提高骨折复位与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内侧倒L联合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复杂后柱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1例胫骨平台复杂后柱骨折患者,采用后内侧倒L联合入路,其中14例合并外侧柱骨折联合前外侧入路,4例单纯后柱骨折后内侧倒L入路,3例合并内侧柱骨折联合前正中有限切口;后侧柱用有限接触加压钢板或"T、L"型加压钢板,外侧支撑钢板固定。结果 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采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评估疗效,优11例,良8例,可2例,术后无一例深部感染、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结论后内侧倒L入路与前外侧或前正中联合入路能较好地显露骨折,有效减少软组织并发症,可直视下复位,固定可靠,后柱骨折块可达到充分支撑,可早期进行膝关节伸屈功能锻炼,是一种较好的治疗胫骨平台复杂后柱骨折的手术入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后内侧结合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三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12月六安市中医院收治的26例胫骨平台三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采取后内侧结合改良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多钢板固定,术后通过Merchant膝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等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术后26例患者均进行6~18个月随访(平均11.4个月),切口均I/甲愈合,未出现皮肤坏死感染及内置物外露等情况,术后定期行患肢影像学检查,患侧胫骨平台关节面未见再次塌陷。按Merchant评分标准,优16例、良6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84.6%。结论 膝关节后内侧结合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三柱骨折,膝关节功能恢复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改良的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1例单纯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改良的前外侧入路治疗。结果对所有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为(14.5±2.5)个月;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11~19周,平均为(13.9±1.9)周;随访期间,未发现患者复位丢失,出现切口红肿1例,足背麻木、伸趾力减弱及足背伸力1例,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Rasmussen功能评分为14~29分,平均为(26.17±2.19)分;Rasmussen放射性评分为15~19分,平均为(16.27±0.72)分;膝关节活动度为101°~135°,平均运动范围为(124.6±8.9)°。结论对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行改良的前外侧入路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预后良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并选取采用后内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及后内侧、后外侧双切口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胫骨平台单纯后髁骨折患者15例。部分有关节面塌陷的病例骨刀撬拨复位后用同种异体骨填充植骨,术中使用"T"型或"L"型支撑钛板内固定。结果 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6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后1个月膝关节屈伸70~100°,平均75°;术后3个月膝关节屈伸70~115°,平均86.2°;术后9个月膝关节屈伸100~125°,平均108.6°。术后12个月膝关节HSS评分85~92分,平均90.5分。无一例发生术区皮瓣坏死、感染或内固定失效。结论采用后外侧或后内侧入路或双切口入路可充分暴露胫骨后平台后髁,减少软组织损伤,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内固定及膝关节早期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后内侧联合前外侧手术入路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6年12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2例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病例纳入研究,均行后内侧联合前外侧手术入路治疗,对其完整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术前健侧与术后当天、术后当天与术后1年胫骨平台后倾角(PS)、内翻角(PT)、手术前与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并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结果患者术前健侧与术后当天、术后当天与术后1年胫骨平台PS与PT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比较,患者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P<0.05);患者骨折愈合时间(4.62±1.03)个月,术后钢板固定良好,膝关节功能恢复优26例(50.00%),良19例(36.54%),可5例(9.61%),差2例(3.85%);术后切口全部达到一期愈合,没有产生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者皮肤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后内侧联合前外侧手术入路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可获得确切疗效,促进膝关节活动与功能的恢复,且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吴永忠 《江西医药》2014,(3):216-217
目的:探讨评价膝关节后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病人膝关节后外侧或后内侧入路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观察手术治疗成功率、骨折愈合的情况并根据Hohl评分标准对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评价后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临床价值。结果经过随访观察,15例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的Hohl评分为:11例优,4例良,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总有效率达100%;所有患者复查结果显示:骨折愈合良好,无移位、无畸形、关节面无塌陷。结论选择膝关节后外侧或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柱理论结合3D打印技术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3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男22例,女10例。年龄25~73岁,平均年龄38岁。左侧14例,右侧18例。按照三柱分型方法统计:三柱骨折12例、双柱骨折20例,其中内侧柱合并外侧柱骨折11例、内侧柱合并后侧柱骨折3例、外侧柱合并后侧柱骨折6例。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采用手术治疗,术前使用Mimics软件处理CT扫描数据后打印病例的胫骨平台骨模型,根据模型结合三柱理论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复位方法及内固定物。结果 32例患者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6个月),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0~16周(平均14.6周),术后指导患者完全负重时间12~16周(平均15.1周)。术后6个月、12个月随访时按照(The Hospital for Specical Surgery Kneeralting Score,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测,HSS评分术后6个月(89.1±2.2)分,优25例、良5例、可2例;术后12个月(90.7±4.6)分,优23例、良7例、可2例。测量患者术后3天TPA(86.9±5.3)°,PA(10.2±3.1)°;术后6个月TPA(85.6±4.2)°,PA(11.1°±2.3)°;术后12个月TPA(86.1±5.6)°,PA(10.7±1.2)°。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TPA、PA测量值与术后3 d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柱理论结合3D打印技术指导治疗复查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确切,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3年11月收治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64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行经后外侧入路治疗,对照组行前外侧入路治疗,观察两组的骨折愈合情况、Rasmussen放射评分、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经6~12个月随访,骨折愈合率为100%。观察组的Rasmussen放射评分、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效果确切,其是较理想的入路方式。  相似文献   

10.
曹伟峰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7):182+184-182,184
目的 探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后侧入路手术治疗22例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其中,10例行胫骨平台内侧治疗,9例行胫骨平台外侧治疗,3例患者行内外侧治疗,分析手术的疗效.结果 X线片显示,骨折处复合良好;膝关节功能评价:优13例,良7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0.9%;伤口愈合良好,未发生感染、皮肤坏死、固定松动等.结论 膝关节后内侧和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利于平台后侧骨折复位和固定,配合合适手术路径、技巧和恰当功能锻炼,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3月至2014年11月采用改良前外侧S形皮肤切口手术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11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28~58岁,平均40.5岁。均为新鲜闭合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止点骨折1例,后交叉韧带止点骨折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12 d,平均7.6 d。结果手术时间85~130 min,平均100 min,术中出血量120~450 m L,平均210 m L。随访时间3~20个月,平均11.5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9~15周,平均10.5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优8例,良3例。无感染,无神经损伤,无骨折不愈合,无畸形愈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无关节僵硬,无关节不稳定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操作简便安全易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累及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复杂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Ⅴ型,Ⅵ型)30例,进行手术治疗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随访30例,手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优良评分优20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0%(27/30)。结论膝前外侧和后内侧联合入路通过T形钢板适度预弯后进行支撑固定,结合前外侧锁定钢板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有很好的临床疗效,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双切口3至4块钢板固定治疗累及后内侧柱的SchatzkerV、VI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倒L形双切口,外侧1块3.5mm锁定钢板,内侧及后内侧2至3块3.5mm小钢板固定治疗累及后内侧柱的SchatzkerV、VI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5例,分析术后复位效果及随访时膝关节功能情况,评估手术临床疗效。结果 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30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骨折复位效果满意,末次随访时复位无丢失,骨折均愈合,膝关节活动度0~135°,平均115°。膝关节功能采用HSS评分标准评定:优10例,良2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80%。结论 对于累及后内侧柱的SchatzkerV、VI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双切口,3至4块3.5mm钢板固定,可以获得有效固定,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并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板后踝骨折的4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前侧入路手术治疗,实验组采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 23.55±1.84)分]高于对照组患者[(19.04±1.77)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17%)低于对照组( 25.00%).结论 采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踝骨折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腓骨截骨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本院骨科收治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23例,采用腓骨截骨入路,对骨折部进行复位Pilon钢板内固定,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时并按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随访所有患者,随防时间12~24个月,平均时间18.2个月。术后未出现关节不稳、肢体麻木等并发症。X线片复查骨折愈合情况,愈合时间9~13周,平均时间为10.8周;随访期间未发现关节面丢失、内固定物松动等情况。随访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获18~30分,平均28.2分;其中优18例,良3例,中2例,优良率91.3%。结论经腓骨截骨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手术操作科学简便,疗效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切口3至4块钢板固定治疗累及后内侧柱的Schatzker Ⅴ、Ⅵ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倒L形双切口,外侧1块3.5 mm锁定钢板,内侧及后内侧2至3块3.5mm小钢板固定治疗累及后内侧柱的Schatzker Ⅴ、Ⅵ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5例,分析术后复位效果及随访时膝关节功能情况,评估手术临床疗效.结果 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 ~30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骨折复位效果满意,末次随访时复位无丢失,骨折均愈合,膝关节活动度0 ~135°,平均115..膝关节功能采用HSS评分标准评定:优10例,良2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80%.结论 对于累及后内侧柱的SchatzkerⅤ、Ⅵ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双切口,3至4块3.5 mm钢板固定,可以获得有效固定,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腓骨截骨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可行性。方法150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5例患者采用经腓骨截骨入路手术治疗;对照组75例患者采用经膝关节后方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的恢复情况、治疗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采用HSS评分标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7.33%明显高于对照组77.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8.00%小于对照组患者18.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腓骨截骨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和总结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诊断和治疗进展.方法 本文拟通过检索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文献,汇总、归纳,探讨和分析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损伤机制、辅助检查和诊断、分型与治疗、内固定物进展等方面.结果 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其中,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在损伤机制和诊断治疗上,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平台骨折.后柱骨折主要累及胫骨内、外侧髁的后三分之一.传统分型方法不能准确分型,临床易漏诊.手术入路主要采用后侧入路(后正中入路、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临床应用应掌握各入路指征,目前尚缺乏被广泛接受的胫骨平台后柱内固定材料.结论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在分型、手术入路、内固定材料选择上仍有争议,尤其是研制出符合胫骨平台后侧解剖学形态的内固定物是目前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急切需求,制定手术方案、选择手术入路及内固定的选择上,应正确判断膝关节韧带和半月板损伤情况,充分考虑不同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各病例间不同的损伤机制、骨折类型及移位程度、软组织损伤情况.患者全身情况不同,制定的手术方案也不尽相同,以争取最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膝侧后方入路治疗累及后髁的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12例累及后髁的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支持钢板内固定.结果 12例病例随诊12~19个月(平均16.5个月),根据膝关节HSS评定,优7例,良3例,可2例.结论 采用侧后方入路切开复位可充分暴露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直视下复位、固定,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40例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行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手术,对照组行常规加压螺钉内固定术,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低于对照组[(15.2依1.3)v s(18.7依2.2)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0%v s 25.0%),膝关节恢复优良率和胫骨平台后侧骨折部位恢复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5.0% vs 65.0%,90.0% vs 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术对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临床效果较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