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8;21)(q22;q22)使21号染色体上的AML1基因与8号染色体上的ETO基因发生融合,形成AML1/ETO融合基因,产生一种嵌合蛋白,作为主要的抑制物改变了正常AML1-CBF(核结合因子)B这种与造血干细胞分化有关的转录复合物的生理功能,导致白血病的发生。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部分成熟型的M2b亚型是我国学者于50年代末提出的,具有髓外浸润率高、治疗反应好、完全缓解率高、缓解期长等特点,其特异性遗传标志为8号与21号染色体的长臂在二区二带断裂并相互移位[t(8;21)(q22;q22)],AML1基因重排可作为诊断本病的分子标志。以往文献报导M2b出现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率占95%以上,AML其他各亚型亦可出现,但极为少数。王平等报导AML1/ETO融合基因在M2b中占100%,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AML在骨髓涂片中能检测到异形中幼粒细胞。肖志坚等总结30例AML1/ETO阳性病例M2b占26例。巩文玉等报道46例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AMI患儿M2b仅占19.6%。笔者收集35例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骨髓涂片标本,观察其白血病细胞形态,探讨细胞形态与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初治t(8;21)AML患者,包括细胞遗传学G显带核型、免疫表型、细胞形态学、AMLl/ETO融合基因、血象、乳酸脱氢酶(LDH)值及临床特征,并分析其预后因素。按染色体核型把患者分为单纯t(8;21)组(48例)、伴附加染色体异常组(32例)。结果80例t(8;21)AML患者中M:77例,M4 1例,M4EO2例;流式细胞仪检测t(8;21)AML患者免疫分型阳性率为:CD3481.48%、CDl3:96.29%、CD33:83.33%、HLA—DR90.74%、CD19:48.15%、CD56:55.55%;遗传学:48例(60.00%)为单纯t(8,21),32例(40.00%)有附加染色体异常,其中25例(31.25%)伴单纯性染色体丢失,7例(8,75%)为复杂变异型t(8;21)易位;初治时单纯t(8,21)组和伴有附加染色体组的年龄、性别、外周血和骨髓原始细胞数、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PLT)计数、Auer小体、肝脾淋巴结浸润、LDH值、皮肤黏膜出血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伴有附加染色体组的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和CD56阳性率均低于单纯组(P均〈0.05)。伴附加染色体组与单纯组的CR率无明显差异(P〉0.05);伴附加异常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低于单纯t(8;21)组(P〈0.05)。6例伴有髓外浸润患者的CR率和3年Os率均为0。结论伴附加染色体组与单纯t(8,21)组AML的临床特征有差异,附加染色体异常是t(8;21)AML的一种预后不良因素,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的t(8;21)AML生存时间短于单纯t(8;21)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AML1/ETO融合基因检测对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诊断的价值。方法:通过骨髓24h短期培养法培养细胞,采用R显带技术分析核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AML1/ETO融合基因。结果:26例AML-M2患者中,12例检出t(8;21),占46.2%;1例未检出t(8;21),占3.8%;13例核型正常,占50.0%。t(8;21)核型的标本,FISH结果均为阳性,阳性细胞的比例均在80%以上;未检出t(8;21)的标本,FISH结果均为阳性,阳性细胞的比例均在51%~75%。结论:AML1/ETO融合基因检测灵敏度更高,是诊断AML-M2的可靠方法,可作为细胞遗传学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4例预后不良的t(8;21)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 ISH)检测AM L1/ETO融合基因,三色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仪检测白血病细胞表面抗原。结果:4例患者的AM L1/ETO融合基因均为阳性,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为CD 13、CD 33、CD 19阳性,CD 34、CD 56抗原高表达,2例正规化疗2个疗程无效,2例1个疗程达到完全缓解,但1例巩固治疗2个疗程后复发,1例大剂量阿糖胞苷巩固治疗3疗程停药4个月后复发。结论:预后不良的t(8;21)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可能与附加染色体异常和CD 56抗原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分析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归性分析我院99例非M3型初治AML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数据,探讨和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初诊时白细胞数、血小板数、有无贫血、乳酸脱氢酶水平、染色体核型以及融合基因等因素对AML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及总体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OS)的影响。结果: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44岁(1-84),中位随访时间为12.6月(0.33-59.47),化疗后达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CR)率为62.7%,复发率为44.1%。不同年龄段患者CR率有明显差异(P=0.03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老年及染色体数目异常为AML患者O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t(8,21)/inv(16)系其独立预后良好因素。结论:老年及染色体数目异常为非M3型AML患者独立预后不良因素;t(8,21)/inv(16)是其独立预后良好因素。AML临床应结合年龄、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预后因素进行预后评估,据此制定个体化治疗,对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研究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染色体改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细胞遗传学改变,将214例初诊AML患者分为4组:伴t(15;17)改变患者为A组;伴t(8;21)/inv(16)改变患者为B组;正常核型及无其他组染色体改变为C组;伴t(9;22)或-7或复杂核型为D组,对各组患者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214例AML患者染色体畸变率为57.01%。214例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3.16±8.497)月,A、B、C、D各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97.30%、86.36%、72.04%、4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01)。结论染色体是AML独立的预后因素,用于诊断及预后分析,有利于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儿童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染色体及相关融合基因的变化.方法 155例AML患儿采用直接法及24 h培养法制备染色体,套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8;21)易位的AML1-ETO融合基因,t(15;17)易位的PML-RARα融合基因.LSI-FISH检测MLL融合基因.结果 155例AML中,异常核型101例(65.2%),各亚型的异常率为:M577.3%,M365.9%,M263.9%,M462.5%,M660.0%,M142.9%.最常见的数目异常为假二倍体59例(58.4%),最常见的结构异常为t(8;21)31例(32.7%),t(15;17)27例(26.7%),11号染色体异常10例(9.9%),并与M2、M3、M5相关.RT-PCR检测M2、M3相关的融合基因AML1-ETO及PML-RARα均发现了隐匿易位及变异异位,FISH检测11例AML患儿中的MLL基因3例阳性.结论 儿童AML进行染色体分析及融合基因的检测,有助于AML诊断及亚型之间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应用MICM分型联合检测t(8;21)AM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MICM)分型联合检测 t(8;2 1)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 ) ,以提高 t(8;2 1) AML的临床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方法 :以 4 5例 AML的初诊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用传统的骨髓细胞形态学观察和细胞化学染色进行 FAB分型 ;流式细胞术 (FCM)检测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 ;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常规制备染色体标本 ,RH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 ;巢式 RT- PCR检测 AML 1- ETO融合转录本。结果 :4 7.1%以上的 t(8;2 1) AML患者有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 ,10 0 %的患者 93%以上的白血病细胞 MPO染色呈强阳性 ,t(8;2 1) AML主要见于 FAB- M2 ,但也可见于其他亚型 ;80 %的 t(8;2 1) AML患者伴有常规细胞遗传学可检测到的 t(8;2 1)易位 ;10 0 %的 t(8;2 1) AML患者 AML 1- ETO融合基因阳性 ;t(8;2 1) + 组 CD1 9、CD34 的表达及 CD1 9、CD34 的共表达率明显高于 t(8;2 1) - 组。结论 :t(8;2 1) AML 具有特征性的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改变 ;应用 MICM分型联合检测 t(8;2 1) AML,能提高 t(8;2 1) AML 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 ,其中 ,采用巢式 RT-PCR检测 AML1- ETO融合转录本在 MICM分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和分析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归性分析99例非M3型初治AML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数据,探讨和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初诊时白细胞数、血小板数、有无贫血、乳酸脱氢酶水平、染色体核型以及融合基因等因素对AML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DFS)及总体生存时间(OS)的影响。结果 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44岁(1~84岁),中位随访时间为12.6月(0.33~59.47月),化疗后达完全缓解(CR)率为62.7%,复发率为44.1%,不同年龄段患者CR率有明显差异(P=0.03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老年及染色体数目异常为AML患者O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t(8,1)/inv(16)系其独立预后良好因素。结论 老年及染色体数目异常为非M3型AML患者独立预后不良因素;t(8,1)/inv(16)是其独立预后良好因素。AML临床应结合年龄、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预后因素进行预后评估,据此制定个体化治疗,对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结合细胞形态学、免疫学探讨染色体核型在急性白血病(AL)中的诊断、治疗价值。根据国内外细胞遗传学危险度划分标准,分析核型与完全缓解率(CR)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短期培养法处理骨髓样本,并以R显带为主,G显带为辅,对119例初诊的AL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观察患者CR与染色体核型分析之间的关系。结果患者核型率异常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分别为58.11%、53.33%,平均异常率为56.30%,AML患者中最常见的平衡易位为46,XY,t(15;17)(q22;q21),占所分析患者的19.33%(23/119),且仅在M3中检测到,其次是t(8;21)(q22;q22),占10.08%(12/119)。在ALL患者中最常见的为t(9;22)(q34;q11),且多见于B-ALL,占6.72%。119例患者中首次化疗CR达71.43%,特异性染色体核型的患者CR较高。结论染色体检查技术结合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分析对于白血病的准确诊断、靶向治疗、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伴异常染色体核型的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的临床、实验室特征.方法 收集我院收治的伴异常染色体核型的初诊AML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 除M2b外14例患者骨髓合并病态造血,FAB分型中M2a13例、M51例,染色体核型中复杂核型10例、单体...  相似文献   

12.
对20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M2b亚型进行了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MICM)的联合检测。结果显示,形态学分型确诊率为90%(18/20),免疫学分析示80%(16/20)有髓系抗原表达,具有其典型特征者为40%(8/20)。染色体异常t(8;21)检出率为95%(19/20),采用RTPCR技术检测全部病例均显示AWL1-ETO融合基因阳性,提示在MICM联合诊断中,融合基因检测对AML-M2b的诊断,治疗及微小残留病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白血病分型是制订治疗方案、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虽然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急性白血病(AL)的WHO分型,但形态学仍为不可缺少的最基本手段。t(8;21)(q22;q22)易位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M2)的特异性染色体改变。本对1997年以来我院57例初诊M2患的骨髓细胞形态学特点结合细胞遗传学和免疫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探讨其细胞形态学改变的特点,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占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5%~10%,其特征为染色体15号和17号的相互易位,这类患者通常较年轻,中位年龄30~38岁,10岁以下罕见。20世纪50年代,此种疾病得到认识,常因脑出血而引起死亡,90%脑出血患者都继发于DIC。APL的t(15∶17)累及的基因为染色体17q21上的维甲酸受体基因(RARa)和染色体15号24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PML),它们形成两种融合基因:15q+上PML/RARa和17q-上的RARa/PML基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Ph染色体阳性(Ph )急性白血病(AL)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75例AL患者,采用骨髓细胞直接法或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经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查确诊5例Ph 的AL,并对其进行荧光原位杂交研究,观察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改变和预后.结果 Ph AL占同期AL的6.7%.5例Ph 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例;3例为单纯t(9;22),bcr-abl融合基因均阳性;2例同时出现其它的染色体异常,其中1例为少见的继发性Ph ;4例外周血WBC>100×109/L.5例中3例获完全缓解,但又于半年内复发,5例均在1年内死亡,中位生存期为4.6个月.结论 Ph AL具有独特的临床、血液学和预后特点,是一种预后不良的细胞遗传学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ph+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临床特点.方法6例初诊ph+ALL患者,经DOLP、DAP等不同联合方案化疗.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免疫标记分析和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结果6例中2例外周血WBC>100×109/L,4例外周血原始细胞>0.80,6例均为单纯t(9;22).FAB分型除1例3杂合型白血病外,余均为L2型.细胞免疫学标记均提示B-细胞性ALL,且2例伴髓系抗原表达.中位生存期为7.1个月.结论ph+成人ALL是一组预后不良的、独特的临床细胞遗传学亚型,ph染色体是ALL最重要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伴有核仁磷酸蛋白(NPM1)基因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PCR-毛细管电泳法对67例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进行NPM1基因突变检测。结果:NPM1突变阳性占所有AML患者的10.4%,占核型正常AML的26.1%。7例NPM1突变阳性和60例NPM1突变阴性患者相比,初发时血小板(54×109/L和27.5×109/L,P<0.01)、AML-M5比例(57.1%和23.3%,P<0.01)、染色体核型正常比例(85.7%和2 8.3%,P<0.01)、CD34阳性比例(28.6%和63.3%,P<0.01)、伴有特殊融合基因患者的比例(0和48.3%,P<0.01)、伴有FLT3-ITD突变阳性患者的比例(28.6%和8.3%,P<0.01)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初发时中位年龄、性别比例、白细胞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和完全缓解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发病时血小板计数不低和核型正常AML患者检测NPM1基因突变,有利于预后评估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伴11q23/MLL基因重排阳性急性白血病(AL)的临床与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伴11q23/MLL异常AL的临床、形态学、免疫分型及11q23/MLL基因特征。结果:6例11q23/MLL,基因重排阳性AL患者,2例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M5a,4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2型。免疫表型:2例M5a伴有CD14、CD33表达,4例ALL伴有CD10、CD19表达(均为B细胞ALL),6例患者均伴有CD34表达。FISH检测11q23/MLL基因重排均为阳性。3例患者早期死亡,3例化疗获得缓解,2例分别于缓解后3个月与6个月复发,1例骨髓持续缓解22个月,但出现多部位髓外浸润。结论:11q23/MLL基因重排主要见于M5a和B细胞ALL,多伴CD34表达,预后恶劣。  相似文献   

19.
<正>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组在临床及细胞遗传学上均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综合征,是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的造血干祖细胞遗传学变异累积的结果,细胞和分子遗传学异常是其致病基础。1973年Rowley等[1]首次提出t(8;21)(q22;q22)染色体易位,该易位可产生特异性的AML1-ETO融合基因,在AML的危险度分层中,AML1-ETO基因阳性是预后较好的一种遗传学异常,通过化疗可取得  相似文献   

20.
<正>Inv(16)/t(16;16)形成了CBFβ-MYH11融合基因,CBFβ-MYH11基因与突变的KIT基因共同作用,在白血病发病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1]。Inv(16)/t(16;16)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较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占总AML患者的10%15%,最多见于M4Eo亚型[2]。因此,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聚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