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4 毫秒
1.
目的探讨胆囊隆起性病变的临床与病理特点,以提高此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胆囊隆起性病变并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胆固醇息肉占73.6%,炎性息肉14.0%,腺肌病1.7%,腺瘤9.0%,腺癌1.7%;其中胆固醇性息肉多为多发,而腺瘤性息肉多为单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固醇性息肉、腺瘤及腺癌病灶直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囊隆起性病变中,胆固醇息肉占多数,B超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对多发性胆固醇性息肉,无临床症状者,可不手术;单发腺瘤或炎性息肉主张手术;疑有恶性肿瘤者应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胆囊壁隆起性病变的超声声像特点。方法随机选择2005年5月至2010年12月胆囊隆起性病变全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SIMENS G60S和PHILIP HD7型实时超声诊断仪,控头频率3.5MHz,禁食8h以上常规进行胆囊检查。结果胆固醇性息肉46例,多呈颗粒状或乳头状,有蒂或基底较窄;内部呈强回声或中等回声,后方无声影;大小(0.60±0.21)cm。炎性息肉20例,声像图特征与胆固醇性息肉基本相同,但其内部回声稍低,且常合并有慢性胆囊炎的征象。腺瘤10例形态呈乳头状或分叶状,基底较宽或有短蒂与胆囊壁相连;为强回声,无声影,体积(0.97±0.23)cm。腺肌瘤8例胆囊壁增厚,可呈弥漫型、节段型或底部的局限增厚隆起。胆囊癌2例胆囊壁增厚,内膜破坏,不规则;内壁呈乳头状或分叶状团块,基底宽;平均(1.59±0.34)cm。结论超声对胆囊隆起样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在目前检查方法中仍为首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在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普通内镜检查发现的直径超过1.0 cm的黏膜隆起性病变65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分析隆起病变的层次结构及性质。结果常规内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直径>1.0 cm的病例65例,其中食管2例,胃19例,结肠44例。按照病变类型进行分类其中平滑肌瘤2例,间质瘤5例,囊肿3例,息肉47例,癌8例。息肉、恶性肿瘤患者均经黏膜切除(EMR或ESD)或外科手术病理证实,超声提示息肉病变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达95.4%,超声提示恶性肿瘤病变与病理符合率100%。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能够清晰显示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起源层次,并对隆起性病变的性质判断具有很好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郑伟 《中国医药指南》2013,(35):113-114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作用,旨在提高胆囊早期癌的检出率。方法回顾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胆囊小隆起性病变患者(经手术及病理证实)36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6例患者进行检查,将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手术及病理结果显示,19例患者为胆囊息肉,4例患者为腺瘤,5例为腺瘤恶变,7例为腺癌,1例为腺肌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在12例胆囊恶性病变患者中,超声检查出10例,诊断准确率为83.3%;在23例胆囊良性病变患者中,超声检查出22例,诊断准确率为95.7%;1例腺肌症患者得到超声正确诊断。结论对胆囊隆起性病变,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将病变中的血流信息提供出来,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鉴别胆囊隆起性病变的良恶性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是指向胆囊腔内突出的局限性息肉样隆起,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检出率随着超声检查的广泛使用而明显增多。目前已成为胆道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7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PLG超声表现,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用于胆囊占位性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并分析其误诊及漏诊原因。方法选取60例胆囊病变患者,采用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对检查结果与临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观察其诊断准确性,并对漏诊及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60例患者,超声诊断36例为胆囊结石,20例为胆囊良性息肉样病变,4例为胆囊癌,术后病理诊断32例为胆囊结石,18例为胆囊良性息肉样病变,3例为胆囊癌,病理诊断共有53例检出,超声诊断49例与病理诊断符合,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2.45%(49/53)。胆囊占位性病变漏诊或误诊的原因有超声检查医师技术和经验不足,未进行多切面,多角度及多体位检查,病史采集不仔细,对胆囊癌认识不足等。结论超声诊断胆囊占位性病变诊断符合率高,但仍存在一定的误诊及漏诊率,临床上应引起重视,可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误诊或漏诊率。  相似文献   

7.
胆囊息肉样病变(PLG)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指起源于胆囊壁并向腔内突出或隆起的局限性病变。胆囊息肉样病变包括多种病理性质不同的疾病,如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1]。随着超声检查的广泛应用,胆囊息肉样病变检出的病例日渐增多,临床需要超声医师对该病作出倾向性诊断,以帮助临床决定是否进一步检查或选择手术方式[2]。本文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和病理明确诊断的50例病例,以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理与超声诊断的关系,提高对早期胆囊癌及癌前病变的识别能力。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6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经B超检查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患者,男38例,女12例,年龄30~70岁,病程8~10年。多数患者均因右上腹隐痛不适,部分放射至胸背部,少数患者无自觉症状,在行B超检查时偶尔发现病变。1.2仪器与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为SEQUO IA 512、LG 7,探头频率3.5 MH z。患者检查前禁食8小时以上,检查时取多种卧位、多切面检查,扫查胆囊时观察息肉大小、数目、形态、边界、回声强度、部位、后方有无声影及有无随体位改变而移动等。重点注意病变的基底部、胆囊壁厚度,对可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mEUS)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和治疗作用。方法:对71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患者行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根据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层次,患者接受内镜下治疗、外科治疗或随访。结果:息肉8例,囊肿5例,异位胰腺3例,脂肪瘤4例,腔外压迫3例,黏膜下肿瘤48例,均明确了解了病变的起源层次。对部分患者行内镜下治疗、外科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与超声诊断符合率达94%。结论:mEUS检查能明确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大小、起源层次,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上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诊断中小探头超声检查(MPS)的应用价值与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常规内镜检查发现病灶的患者130例给予小探头超声检查,分析检查结果,并与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130例经常规内镜检查发现病灶病例,经MPS检查结果表明胃癌15例,食管癌10例,食管平滑肌瘤15例,胃平滑肌瘤15例、胃息肉25例,胃外压迫10例,异位胰腺10例,十二直肠息肉5例,未发现异常病例25例。130例患者中部分病例经手术或内镜病理检查证实。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诊断明确病例共计120例,诊断准确率为92.3%。常规内镜检查诊断明确病例共计95例,诊断准确率为73.1%,两组诊断准确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对上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鉴别、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胆囊占位性病变的彩色血流征象,并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2018年1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4例胆囊占位性病变临床资料。观察胆囊占位性病变血流分级、收缩期最大流速(Vmax)、阻力指数(RI)等情况;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胆囊占位性病变的价值。结果 64例胆囊占位性病变中,良性病变26例(良性组),恶性病变38例(恶性组)。良性组肿瘤直径短于恶性组,Vmax、RI值、穿支血流检出率及≥2级血流信号显示率明显低于恶性组(P<0.05,P<0.01)。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胆囊占位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1.58%、96.15%、87.50%;与病理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值=0.7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有效显示胆囊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可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是一种胆囊腔内的良性占位性病变,以胆固醇性息肉多见,多无症状,部分患者仅有轻微的上腹部不适或隐痛。因症状轻微,所以该病常造成患者延误[1]。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之一,目前针对胆囊息肉的处理方式主要是手术治疗。本文通过对97例超声诊断为胆囊息肉的患者,经手术后病理分析,与胆囊息肉超声假象进行比较,从而可以避免盲目地切除胆囊,及早、及时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手术病理检查。分析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良性胆囊息肉样变诊断的准确率。结果本组60例患者均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显示,32例为胆固醇息肉,12例为炎性息肉,6例为胆囊结石,4例为胆囊腺瘤,4例为胆囊腺肌症,2例为胆囊腺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8.3%(53/60),误诊率为11.7%(7/60)。结论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有较好应用价值,能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自从高分辨实时超声仪广泛用于临床和B超普查以来,在人群检查中发现胆囊隆起性病变为数不少.这些病变以往在手术之前很难发现,而用超声检查则能明确诊断.我院1991年~1995年经B超诊断胆囊隆起性病变经手术与病理诊断证实73例,现就其超声改变探讨如下:1 胆囊隆起性病变分类本文73例中以局部乳头状增生50例,占68.49%,胆囊腺瘤13例,占17.8%,慢性炎症性增生8例,占10.95,乳头,  相似文献   

14.
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的内镜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爱慈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3):1952-195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黏膜隆起性病变的内镜表现及病理改变。方法:通过胃镜观察108例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经活检或电切后行病理检查。结果:内镜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广基息肉状隆起,其中以单个无蒂隆起为多,绝大多数在1.0 cm以内,大于1.0 cm共5例。病理检查十二指肠球部黏膜隆起性病变有Brunner腺增生、胃上皮化生、炎性隆起、肠腺上皮异型增生、腺瘤性息肉。结论:本组十二指肠息肉样隆起性病变均为良性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并且与病理进行对比。结果:经病理证实胆固醇息肉15例,占50%。炎性息肉8例,占27%。胆囊腺瘤5例,占17%。胆囊腺肌增生1例,占3%。早期胆囊癌1例,占3%。超声诊断胆固醇息肉12例,诊断符合率为80%,1例误诊为腺瘤,1例误诊为炎性息肉,1例术前未有明确诊断。炎性息肉8例,诊断符合率为100%,与病理诊断完全符合。胆囊腺瘤4例,诊断符合率为80%,胆囊腺肌增生1例,诊断符合率为100%,与病理诊断完全符合。早期胆囊癌1例,彩超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彩超诊断总符合率为90%。结论: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6.
郑贤方 《江苏医药》1991,17(2):106-106
我院自1985~1987年3年中共收治经B 超诊断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隆起性病变22例,兹分析与探讨超声诊断该病变的价值如下。资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22例中男13饲,女9例;年龄32~70岁。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良性的11例(胆固醇性息肉3例,粘膜上皮乳头状增生2例,粘膜上皮增生、胆囊炎性肉芽组织伴疤痕、多发性管状腺瘤、乳头状腺瘤各1例,息肉未分类,但排除恶性病变的2例),其中合并结石者2例。属恶性的11例(低分化性腺癌8例,高分化性腺癌、粘液腺癌、上皮乳头状瘤样增生伴部份不典型增生Ⅱ~Ⅲ  相似文献   

17.
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adder,PLG)是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亦称胆囊隆起样病变。非肿瘤性约占PLG的80%以上,我院经胆囊切除后病理诊断证实的17例胆囊息肉样病变,其中胆固醇息肉11例(64.7%),炎性息肉例4(23.5%),腺瘤样息肉2例(11.7%).息肉在1 cm以内者13例(76.4%),76%的患者有症状。表现为慢性右上腹痛、上腹饱胀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PLG患者合并胆囊炎、胆石症,可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胆绞痛、发热等症状。腹部检查多无阳性体征。笔者讨论了本病与病理的联系和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多普勒超声在良性胆囊息肉病变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某院2014年3月~2016年1月收治的良性胆囊息肉病变患者60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对比经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准确性。结果:经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多普勒超声诊断为良性胆囊息肉病变60例患者中,经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证实30例为胆固醇息肉,14例为炎性息肉,6例胆囊结石,4例腺瘤,黏膜下层软结节、腺肌症腺癌各2例;超声联合检测和手术病理结果对比分析,超声联合诊断误诊率为7.33%,准确率为93.33%。结论: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多普勒超声在良性胆囊息肉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作为临床预防胆囊癌前病变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探究在胃黏膜隆起性病变诊断及其内镜微创治疗中应用超声内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在本院实施诊断、治疗且具有完整资料的68例胃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就诊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CT检查,观察组患者接受超声内镜检查,分析探讨超声内镜诊断准确性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在68例胃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诊断中,病理检查结果表示,其中胃脂肪瘤14例,胃部息肉16例,胃间质瘤21例,胃炎增生2例,胃癌1例,胃平滑肌瘤11例,异位胰腺3例,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达到94.12%,CT诊断符合率为61.76%。在68例患者中病灶直径大于2 cm者有31例,小于1 cm者12例,剩余患者病灶直径在1~2 cm,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达到94.12%,CT诊断符合率为66.18%。结论在胃黏膜隆起性病变诊断以及内镜微创治疗中应用超声内镜具有理想效果,诊断准确率比较高,对内镜微创治疗起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临床应用期间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CT(平扫、增强、CT胆囊造影)对胆囊息肉样病变及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术前均经CT(平扫、平扫+增强、CT造影+增强)、彩超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厚壁性胆囊炎、胆囊腺瘤、胆囊腺癌、小胆囊癌。结果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中,良性38例、恶性12例,CT及彩超对胆囊息肉样病变都做出了诊断。在对良、恶性鉴别上,CT诊断出恶性11例,占91.7%,彩超诊断出8例,占66.7%。对38例良性息肉性病变的诊断诊断上,CT和彩超对38例良性息肉样病变都符合病理诊断;在病理分型上,CT诊断符合病理分型27例,占71.1%,彩超诊断符合病理分型34例,占89.5%。结论 CT扫描(平扫、平扫+增强、CT造影+增强)和彩超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判定都比较准确。但在良、恶性的鉴别上CT扫描优于彩超,而彩超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良性息肉样病变的病理分型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