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献血者初筛检验在血站血液检测中的重要性。方法本次实验研究随机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受常规血液项目检测的无偿献血者400名作为对比组,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常规血液项目检测基础上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初筛检测的无偿献血者400名作为研究组。结果研究组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报废率明显低于对比组无偿献血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7、8月份与其他月份血液样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 <0.05)。结论在献血者采血前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初筛检验可以降低血液报废率,提高血液检测的可靠性,保证了临床输血的安全性,但是应该注意夏季采血时献血者作息和饮食的提问,从而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并探讨献血者初筛检验在血站血液检测中的重要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本站接受献血的1000例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抽签随机分组法将无偿献血者分为两组,每组500例,采集血液前,对照组接受常规血液项目检测(血型、乙肝表面抗原、转氨酶、血红蛋白、梅毒抗体等),观察组在常规血液项目检测基础上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初筛检验,比较两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的报废情况,分析报废血液标本的人群分布特点。在观察组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中选取已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阳性和已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阴性血液标本各50份,对血液标本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快速检测、实验室检测,比较不同检测方法下血液标本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出水平。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液标本的报废率明显降低(P<0.05)。报废血液标本多见于男性,其年龄段主要为30~49岁。已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阳性血液标本、已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阴性血液标本接受ALT快速检测、实验室检测得到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出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献血者采血前实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初筛检验,可有效减少血站血液样本的报废,有效提高血液检测的可靠性,有利于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同时,还应加强对献血者进行健康宣教,尤其是血液报废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3.
杜勤  薛玲 《现代医药卫生》2002,18(5):419-419
1临床资料1 1标本来源 :1999年9月~2000年3月无偿献血者437人 ,采集末梢全血。1 2试剂与方法 :HBsAg全血金标试纸条由厦门新创公司提供 ,取末梢全血80ul滴于金标试纸条加样区 ,20分钟后观察结果 ,试纸条出现两条红线为阳性 ,试纸条出现一条红线为阴性 ,阴性标本延长观察至60分钟。金标试纸条批号 :9091001、9122901 ;灵敏度 :1ng·ml -1符合卫生部规定效期。ELISA试剂盒按说明书操作 ,洗板机洗涤 ,酶标仪单波长450nm ,测定OD值 ,以S/OD≥1为阳性 ,S/CO<1为阴性…  相似文献   

4.
依据《血站管理办法》、《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要求,血站负有告知献血者献血结果的义务。所以血站应对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告知,但如何进行告知,尤其是对检出病毒标志物献血者的告知,一直是行内人士交流、探讨的一个热点话题。选择何种方法告知,对确保血液信息保密、保证献血者的积极性、献血的社会影响性以及献血人群的稳定性均有重要意义。结合我站工作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5.
献血者采血前ALT初筛检测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广无偿献血,为了防止经血传播病毒性肝炎,ALT目前为献血者血液检测的一项重要项目。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采集的血液因ALT不正常而报废的现象颇为严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正积极寻找一种能在献血车或献血点快速测定ALT的仪器和方法,在采血前对献血者进行ALT初筛检测的可行性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当前各血站血液检测实验室均已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室内质量控制体系,对于监测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发现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许多血站流动采血车转氨酶初筛尚未纳入室内质控管理,初筛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性未能得到很好的监控,造成了较大的血液浪费或献血者流失.笔者针对流动采血车转氨酶初筛的检测过程建立了相应的室内质控体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及其必要性。方法对我市2012年22280名无偿献血者进行调查研究,针对不同学历、性别、年龄在献血时不同反应做出精心护理,研究分析护理效果。结果护理人员对献血者进行精心的护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结论在献血的过程中应用心理学分析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的诱因及心理变化进行分析,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8.
<正>无偿献血是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真正出于回报社会,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奉献行为,因此,献血者应得到充分的尊重。血液检测结果分为阳性、阴性及弱反应性三种情况,依据《血站管理办法》、《血站及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中的明确规定,血站负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和分析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找到针对性、切实可行的预防策略,为减少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提供基础和保障,确保血液检验标本质量的可靠性。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发生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73例血液检验标本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标本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和分析,通过对标本误差产生原因的研究来提出和找到针对性的解决策略,通过这样的方法以最大的限度保证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结果:发生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主要有:血液样本采集原因,主要是由于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献血者自身因素,主要是由于献血者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和献血者献血前的运动及饮食状况不同;标本送检原因,主要是由于标本的储存环境不符合要求,运送的过程中发生振动;标本检验原因,主要是由于标本处理不当和送检不及时。结论:在血液检验过程中发生标本误差的原因除了献血者自身的因素之外,主要是由于血站工作人员样本采集不当、标本送检过程中的不合理操作等。因此,应该规范血液检验过程中的各项操作,加强送检工作,通过各种措施提高血站血液检验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血型初筛错误的原因,提高血型初筛的准确率。方法统计我站2008~2010年无偿献血标本中初筛错型比例,分析错型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提高血型初筛的准确率。结果错型中以该凝集而不凝集为主,占50.68%,判读错误居第二位,占25.68%,操作错误占12.16%,标记错误占11.49%。结论针对错型原因,通过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强化操作规程,任何情况下不允许简化流程;加强各环节的核对;合理选择ABO血型初检试剂,并按规定的要求贮存;持续改进流动采血车的工作条件,大量外采时合理安排工作人员等措施来提高血型初筛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郑伟 《中国当代医药》2013,(2):159+161-159,161
随着检验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化及信息化的发展,大部分血站实验室都配置了全自动分析系统,为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安全用血,要用科学的方法实现全面有效的自动化管理体系。本文从人员素质、设备与仪器管理、标本与试剂的处理、环境要求等方面阐述了如何有效、长久地运行自动化管理手段,得到稳定、可靠的检验结果,提升检测水平。  相似文献   

12.
由于我国人口数量逐渐增多,医疗行业需要更多的血液实施治疗,随之而来的是血液使用的安全问题,在各个层次的血站中,血液检测实验室是为临床提供血液,同时检验血液是否合格的单位,在血液流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应对血站血液检测实验室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这对血液质量的保证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因素,积极探讨相关预防措施,从而确保血站血液检验标本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方法 选取我站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出现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63例血液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究,基于引起检验标本误差的因素,积极探讨减少误差的相关预防性措施,最大程度确保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与准确性.结果 引起63例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因素包括标本采集因素5例(7.94%),标本送检因素8例(12.70%),标本检验因素10例(15.87%),患者自身因素40例(63.49%).结论 在血站血液标本检验中,引起检验标本误差的因素较多,如患者因素、标本采集、送检及检验因素,血站应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严格执行血液检验操作流程,进一步规范标本采集、送检、检验等环节,以此提高血站血液检验准确率,为临床安全用血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正>《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颁布实施,对血站检验科的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加强血站实验室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必须建立和持续改进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1-3]。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来我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献血者。对照组给予常规献血护理,观察组给予常规献血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1)护理干预后两组献血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分别为(38.98±2.12)分和(30.08±2.31)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对照组献血者血液采集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0%,明显高于观察组的14.0%,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对照组献血者对护理满意度为82.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7.0%,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血液采集过程中,血站采血护理人员给予献血者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献血者的心理压力,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生化检测中检验前采取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以便为临床生化检验提供借鉴。方法将自愿参与研究的40例行生化检测的对象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自20例。两组患者先按照常规临床生化检测标准中有关于检测前质量控制标准行血常规检测,1周后,实验组对象依旧根据生化检测标准执行,而对照组则在检验前按照指定检测标准执行,即不进行检测前质量控制,主要有检测前禁食,但晚上饮食无食品限制,同时晨检测前吃早餐等。本次研究中将生化检测中血液红细胞计数作为观察指标,比较分析两组对象血液红细胞计数情况。结果实验组初次生化检测与1周后再次生化检测所得血液红细胞计数均值依次为(3.45±0.42)×1012/L、(3.57±0.54)×1012/L,对照组则分别为(3.56±0.48)×1012/L、(4.83±0.69)×1012/L,两组对象初次生化检测所得血液红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1周后再次检测所得血液红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组内比较来看,对照组初次与再次检测所得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初次与再次检测所得结果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化检测中检验前加强质量控制可以明显提高检测质量与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输血医学做为一们新兴的科学已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尤其是随着无偿献血事业在我国的迅猛发展,献血者征募工作已逐渐受到各级血液中心和血站的重视,近早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献血队伍,不仅是采供血机构的共同愿望,也是在我国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的保证血液质量的最好方法。结合国内外的有关报道和实际工作,笔者浅谈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降低后期检验误差出现的概率。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站出现血液检验误差标本共52例。收集相应的资料,回顾导致检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同时根据误差原因制定有关对策。结果导致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包括采血人员操作不规范、血液标本采集不规范、血液标本送检不规范、血液标本检验不规范四项,其所占比例分别为9.6%、34.6%、28.9%、26.9%。结论找出常见的血液检验误差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干预,完善各项操作,可有效降低血液检验误差,提高检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成分献血者献血前初筛不合格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CBM,同时追溯纳入文献和相关综述的参考文献,收集关于成分献血者献血前初筛不合格因素的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取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ALT异常:合并OR及95%CI为0.53(0.52~0.54),P<0.00001。乳糜血:合并OR及95%CI为0.04(0.04~0.05),P<0.00001。Hb异常:合并OR及95%CI为0.16(0.15~0.17),P<0.00001。血脂:合并OR及95%CI为0.28(0.27~0.29),P<0.00001。结论:成分献血者献血前初筛不合格因素主要与PLT异常、ALT异常、WBC异常、HCT异常、乳糜血、Hb异常、血脂等存在关系。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制的完善及大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生命和健康重视程度及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加强,对医疗检验工作的需求和期望值增高。2001年9月1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特别是关于“举证倒置”的应用,对医疗检验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促使医院检验管理向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要求广大检验工作人员增强法律意识,规范检验操作行为,从而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检验工作人员和患者双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