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肝素类物质对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影响。方法:用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方法Westergerm法检测83例血液标本分别使用枸橼酸钠和肝素作为抗凝剂的红细胞沉降率,同一肝素标本同时以血沉仪斜置18度18分钟进行测定。结果:比较发现肝素对测定结果有一定的加快作用,为纠正这一现象,尝试采取血沉仪斜置18℃18分钟测定红细胞沉降率,所得结果与国际推荐方法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肝素对红细胞沉降率有加快作用,在用其作为抗凝剂测定红细胞沉降率时,可以采取血沉仪法斜置18度18分钟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3种红细胞沉降率( ev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的检验方法。方法:采用3种不同方法于室温下分别对10例EDTA抗凝全血同时进行血沉测定,采用经验公式纠正直接测得的血沉结果后,以魏氏法(参考法)作为参考,对其他两种常规方法纠正ESR进行比较验证的同时计算相关系数( r)并绘制散点图,作线性回归处理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BD Sedi-15带刻度血沉架法(常规法1)及SD-100全自动血沉仪法(常规法2)两种新方法所有结果均在ICSH魏氏参考法与其他常规法血细胞沉降率检测结果比较范围内,两种常规法的结果与魏氏参考法比较具有直线相关性。结论:两种新方法应用于血细胞沉降率检验满意,3种血细胞沉降率检验方法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 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用DRAGONMED ESR2010全自动血沉分析仪和传统魏氏法测定红细胞沉降率的相关性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对328例门诊及住院患者同时用全自动血沉分析仪和魏氏法进行对比检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种方法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系数0.9843,回归方程Y=0.9587X 0.0538,表明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好。结论全自动血沉分析仪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以代替传统魏氏法。 相似文献
4.
<正> 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简称血沉)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有较大的价值,但由于血沉的原理较为复杂、且影响其测定的因素较多,故测定结果有时差异较大。为提高检验质量,强化血沉测定的准确性;减少实验误差,本文就对于在测定过程中如何采取质量控制措施进行探讨。 红细胞沉降率(C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血流中的红细胞由于胞膜表面唾液酸所具有的负电荷而使其相互排斥,彼此分散悬浮而下沉缓慢。影响血沉增快的主要因素在血浆,而血沉增快的关键是红细胞之间排斥力减小,导致的缗钱状形成,然其白蛋白则相反。红细胞大小形态等也可影响血沉。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全自动红细胞沉降率仪TEST1与魏氏法检测红细胞沉降率的结果进行比较,探讨全自动红细胞沉降率仪的临床应用。方法评价全自动红细胞沉降率仪TEST1的精密度。比较全自动红细胞沉降率仪器法和传统魏氏法对500例临床血液标本同步进行测定红细胞沉降率(ESR)的结果。结果全自动红细胞沉降率仪TEST1具有较好的精密度,中值样本和高值样本的变异系数(CV)〈5.0%。两种方法测定ESR结果升高有237例,都正常263例,两法符合率为100%。但分析升高样本时,发现魏氏法沉降率超过90 mm/1h的有20例,而全自动红细胞沉降率仪超过90 mm/1h只有2例。结论全自动红细胞沉降率仪TEST1和魏氏法测定ESR正常和升高的结果符合率为100%,但在ESR超过90 mm/1h时,两者结果有差异,造成此差异的原因可能与两种红细胞沉降率测定方法原理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不同抗凝剂对网织红细胞检测结果的影响及抗凝血进行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可行性。方法运用试管法行煌焦油蓝染色15min后,镜下计数网织红细胞。结果枸橼酸钠抗凝血组网织红细胞计数(9.86&#177;3.57)‰与未加抗凝剂组(10.09&#177;3.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肝素抗凝剂组网织红细胞计数(7.52&#177;3.0)‰明显低于未加抗凝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枸橼酸钠抗凝血可以用于网织红细胞计数,肝素抗凝血不适合用于网织红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初步探讨微量法红细胞沉降率应用于婴幼儿中测定的可行性。方法:以Vesmatict自动血沉仪法为参考方法,比较微量法与Vesmatic血沉仪法分别测定90名婴幼儿未梢血和静脉血红细胞沉降率(ESR)的结果。结果:两方法间的线性关系为y=0.22x+15.1,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0.78,P〈0.001)。结论:微量法红细胞沉降率采用末梢血适合婴幼儿ESR的测定,测定结果与标准魏氏法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9.
石峰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1996,22(1):41-41
放射治疗患者血液红细胞沉降率观察及分析兰医一院石峰血液红细胞沉降率(ESR)的加速,提示机体内有组织坏死或异体蛋白进入血液。ESR的测定常能帮助观察疾病的程度和疾病的动态变化。我科在放射治疗工作中,对108例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在放射治疗前及放射治疗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血沉仪测定不同程度贫血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方法用全自动血细胞液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含量,按贫血程度将患者分为血红蛋白含量正常为正常组,血红蛋白量在90~120 g/L为轻度贫血组,血红蛋白量在60~90 g/L为中度贫血组,血红蛋白量在30~60 g/L为重度贫血组,血红蛋白量小于30 g/L为极重度贫血组,用血沉仪法测定不同程度贫血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值并进行对比。结果正常组的红细胞沉降率值为(7.0±4.9)mm/1h,轻度贫血组的红细胞沉降率值为(34.0±15.9)mm/1h,中度贫血组的红细胞沉降率值为(59.0±19.6)mm/1h,重度贫血组的红细胞沉降率值为(106.0±15.9)mm/1h,极重度贫血组的红细胞沉降率值为(48.0±34.9)mm/1h。结论不同程度的贫血均可引起红细胞沉降率增快,且随着贫血程度的增加红细胞沉降率也不断增加;但严重贫血时红细胞沉降率降低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11.
用肝素抗凝剂代替拘橼酸钠进行魏氏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呈高度相关性,男性敏感度肝素法高于拘橼酸钠法,女性两法结果无显著差异。肝素抗凝血放置30min 对结果无显著影响,同一浓度抗凝剂分别抗凝1.5ml,2ml血标本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增加抗凝剂含量对结果有一定影响。该方法减少了人为造成的影响因素,便于实际操作,试剂易于保存,结果易于判断。因此采用肝素抗凝血检测红细胞沉降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定中国健康老年女性血沉参考值的统一标准。②方法收集了中国183个单位用温氏法测定的10481例健康老年女性血沉参考值,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其与地理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③结果海拔高度是影响健康老年女性血沉参考值最主要的因素,随着海拔高度的逐渐增大,健康老年女性血沉参考值逐渐减小,呈高度负相关(r=-0.538,P<0.01)。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推导出了一个回归方程。④结论根据地理因素用回归方程可以估算某个地区的健康老年女性血沉参考值 相似文献
13.
为制定中国健康老年前期男性血沉参考值(温氏法)的统一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收集了中国各地用温氏法测定的健康老年前期男性血沉参考值,并对其与5项地理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海拔高度是影响健康老年前期男性血沉参考值(温氏法)最主要的因素,随着海拔高度的逐渐增大,健康老年前期男性血沉参考值(温氏法)在逐渐的减小,相关性很显著,用一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推导出了5个一元回归方程,如果知道了中国某地的地理因素,就可以用回归方程估算这个地区的健康老年前期男性血沉参考值(温氏法)。 相似文献
14.
葛淼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98,15(4):7-9
为制定中国健康中老年人血沉参考值的统一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了中国各地用温氏法测定的健康中老年人血沉参考值并对其与地理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论依据健康中老年人血沉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依赖关系把中国分为青藏区,西南区,西北区,东南区,华北区,东北区等6个区。 相似文献
15.
用血沉方程、细胞电泳及红细胞聚集形态学观测等方法研究了体外条件下铅对红细胞聚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加铅红细胞相比较,加铅红细胞:①沉降K值变化显著(P1h<0.05,P2h<0.05),并与铅浓度相关(r1h=-0.86,P<0.05,r2h=0.74,P<0.05);②电泳率减小(P<0.05),与铅浓度相关(r=-0.95,P<0.05);③最大聚集体平均直径增大(P<0.05),与铅浓度相关(r=0.98,P<0.05)。提示用铅处理过的红细胞聚集性增大,并与加铅浓度有明显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制定中国中年人血沉参考值的统一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了中国各地用温氏法测定的健康中年人血沉参考值,并对其与五项地理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海拔高度是影响中年人血沉参考值最主要的因素,随着海拔高度的逐渐增大,中年人血沉参考值在逐渐减小,相关性很显著,用一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推导出了十个一元回归方程。结论:如果知道了中国某地的地理因素,就可以用回归方程估算这个地区的中年人血沉参考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30名临床放射性工作者和20名对照者的骨髓有核红细胞微核细胞率观察结果表明放射组微核细胞率的增高较对照组有极显著意义(P<0.01);并发现放射组中男性与女性微核细胞率的差异极显著(P<0.01);放射工龄的长短与微核细胞率的高低无显著性差别(P>0.05) 相似文献
18.
红细胞醛糖还原酶荧光法的建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种准确测定醛糖还原酶(AR)活性的方法。方法利用NADPH、DL-甘油醛、磷酸缓冲液和适量红细胞溶血液组成的反应体系,以荧光法测定了红细胞AR活性,并对酶反应最佳条件进行了实验探讨。结果①血红蛋白浓度在1~10μl范围内,随着所加量的增加,反应后的NADPH消耗也逐渐增加,两者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②反应温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不很明显;③以NADPH作辅酶时测得酶活性约为NADPH的1/3,这两种辅酶测得的荧光读数有良好的相关性(r=0.92);④pH6.0~6.5时NADPH的消耗最大;⑤批内变异系数(CV)5.27%;批间变异系数(CV)8.98%;⑥该法测定20例正常对照和40例糖尿病人红细胞AR结果表明,糖尿病人AR活性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且AR活性与血糖值正相关(P<0.01)。结论荧光法灵敏、准确、稳定、特异,为深入研究AR与慢性并发症(DCC)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红细胞及血小板显微镜下聚集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活血镜下分析红细胞血小板聚集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在患者指尖取一小滴血,制成活血片,直接置多媒体显微成像分析系统镜下观察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程度。结果:病变组193例中,发生红细胞聚集的阳性率为74.6%,血小板聚集率为61.6%,对照组250例,红细胞聚集率仅为25.6%,血小板聚集率为26.8%。结论:采用多媒体显微成像分析系统镜下观察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程度,可以早期发现亚健康状态的细胞流变学的改变,提供早期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的检验数据。为心脑血管病的监测、治疗、预后及疗效观察提供一个新的早期、快速辅助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BERH-2肝癌大鼠红细胞膜K~+依赖性磷酸酶活性与正常大鼠无显著差异。但是,K~+对酶的变构激活及F~-对酶的变构抑制却差别显著,其Hill系数不同于正常大鼠。此差别在0.10mg/ml Triton X-100存在时消失,因此,Hill系数的差异可能由于BERH-2肝癌大鼠红细胞膜中脂质成分与正常的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