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原发性卵巢类癌及其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晔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7,24(5):287-290
原发性卵巢类癌罕见并多与畸胎瘤并存,该肿瘤在无转移时就可出现类癌综合征。5-HT可能是该症候群的原因,治疗可单纯用手术切除,只限于卵巢的预后良好,复发少见,晚期类癌治疗经验有限。 相似文献
3.
一、病例摘要
患者 48岁,因右下腹痛1个月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患者平素月经不规律,周期20~30 d,经期2~3 d,量适中,无痛经.该患者发病无明显诱因,病程初期疼痛剧烈,难以忍受,伴腰痛,遂就诊于当地医院.当地医院未明确诊断,给予抗感染治疗后疼痛缓解,转为间断性右下腹隐痛,患者为求进一步诊疗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病程中患者持续便秘.妇科查体:右侧宫旁触及一大小约8 cm×6 cm×5 cm肿物,质硬,轻压痛,与子宫关系密切;左附件区触及一大小约5 cm×4 cm×3cm大小肿物,质中等,活动度可,轻压痛.妇科腔内彩超提示:左卵巢内见39 mm× 32 mm囊性光团回声,内见短线样及团块样强回声. 相似文献
4.
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合并甲状腺肿类癌是一种罕见的卵巢恶性肿瘤,甲状腺肿类癌来源于生殖细胞肿瘤中的内胚窦瘤,发病率极低,仅占卵巢恶性肿瘤的0.1%。甲状腺肿类癌属于低级别神经内分泌肿瘤,恶性度低,预后良好。诊断中应先排除转移性癌,再与卵巢颗粒细胞瘤、支持细胞瘤、卵巢恶性甲状腺肿等相鉴别。治疗上主要以手术为主,但因该病罕见,尚未建立一套标准的治疗方案。近年来,对于原发性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合并甲状腺肿类癌在临床特征、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治疗等方面均有新的进展,报道1例并就该病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卵巢甲状腺肿(SO)的临床、检验、影像、病理、治疗等方面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21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157例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SO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7例患者的中位年龄44岁(12~74岁)。110例患者行妇科体检发现盆腔包块就诊,1例术前检查发现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1例发现血清肿瘤糖类抗原125(CA125)显著升高并伴有大量腹水。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确诊,其中良性154例,恶性3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对良性SO的检出率分别为:超声0.6%、CT 16.7%、磁共振成像(MRI)26.0%。良性SO中91例(59.1%)行囊肿剔除术,47例(30.5%)行单侧或双侧附件切除术,16例(10.4%)行全子宫+单侧或双侧附件切除术。3例恶性SO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均未提示恶性病变,1例恶性患者术后行化疗。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8.4个月无复发。结论:SO较少见,常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特异性较低,囊肿剔除或患侧附件切除适用于良性SO。恶性SO发病率低,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不易确诊,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冯佳民 《中华临床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12(4):1010-1011
卵巢类癌(嗜银细胞癌)是发生于卵巢的一种低度恶性肿瘤,其可以是单纯类癌组织,也可以和畸胎瘤相伴发。由于其组织发生、病理特点以及鉴别诊断等方面报道较少,本文报道一例,根据其病理特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卵巢甲状腺肿2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例1女,49岁,平素月经规律,未绝经,G6P4A2L4,因自觉下腹包块伴腹胀7个月入院,腹部B超提示左侧附件囊实性占位并大量腹水,拟诊为“卵巢恶性肿瘤”,于1997年4月3日在山东省立医院妇产科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抽吸腹水6800ml,淡黄色微浑浊,见左卵巢7cm×8cm×7cm大,囊实性,切面胶冻样,银白闪亮,部分呈鱼肉状,囊性区较小,已破裂,内有一根长约10cm的细长毛发,以及少量皮脂,右侧附件及子宫、盆腹腔未见异常。切除肿瘤送冰冻病理怀疑恶性,遂行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切除+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经北京大学医学部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病理科… 相似文献
8.
卵巢甲状腺肿临床病理学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卵巢甲状腺肿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 观察18例卵巢甲状腺肿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并对有关病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卵巢甲状腺肿平均发病年龄42.7岁,盆腔肿物是主要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腹水等伴发症状,组织学表现类似于颈部甲状腺组织本身的病变,其中1例伴有对侧卵巢的甲状腺肿类癌。结论 卵巢甲状腺肿是一种发生在卵巢的,少见的单胚层畸胎瘤。 相似文献
9.
10.
11.
患者 5 6岁 ,因渐进性腹胀加重 1个月 ,于 1999年 8月 2 3日入院。 12年前因左侧卵巢肿物行左侧附件及子宫次全切除术 ,病理检查结果不清楚。月经规律 ,孕 4产 4 ,末次产 2 9岁。检查 :全身淋巴结未及肿大 ,甲状腺未及肿大 ,腹膨隆 ,移动性浊音 ( )。妇科检查 :子宫颈光滑 ,子宫缺如 ,右侧附件区可触及一直径 5cm的实性肿物 ,活动 ,有漂浮感 ,无压痛。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 :右侧附件实性结节状肿物 ,5 8cm× 6 1cm× 4 0cm ,血流信号丰富 ,腹腔游离液 9 3cm。入院诊断 :右侧附件实性肿物 ,性质待查。于 1999年 9月 1日在全身麻… 相似文献
12.
巨大子宫肌瘤伴双侧卵巢甲状腺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全凤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17(3):154-154
患者 43岁 ,住院号 10 9410 ,因发现子宫肌瘤 5年 ,腹痛 3天于 2 0 0 0年 4月 15日入院。 5年前发现子宫肌瘤约孕 3个月子宫大小 ,无症状 ,未行系统治疗。平素月经规律 ,量中等 ,无痛经。末次月经 2 0 0 0年 2月 19日。 查体 :T 36 8℃ ,P 80 /min ,BP 14 7/ 9 3kPa ,心肺检查未见异常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下腹膨隆 ,宫底平脐 ,轻压痛 ,质硬 ,活动欠佳。妇科检查 :子宫如孕 5个月大小 ,表面不平 ,质硬 ,活动尚可 ,双附件增厚 ,触诊不满意。辅助检查 :WBC 11 4× 10 9/L ,B超 :子宫前位 ,大小失去正常形态 ,光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卵巢甲状腺肿的临床特性、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2012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科收治的32例卵巢甲状腺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卵巢甲状腺肿占同期卵巢畸胎瘤的4.3%(32/745),恶变率6.25%(2/32),平均发病年龄46.8(22~78)岁。临床表现为盆腔或附件区包块,可伴腹痛、腹胀、腹水、尿急尿频。肿瘤平均直径6.9(3.0 ~15.0) cm。CA125平均值28.6 U/mL,4例升高(38.1~174 U/mL)。影像学检查无明显特征性表现。最终诊断依赖于病理检查结果。平均随访时间58个月(2个月~12年),无复发。结论:卵巢甲状腺肿临床较少见,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征性,术前诊断率低,预后普遍较好。因部分病例可伴有癌变、混有脑组织,或出现甲亢症状,仍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4.
卵巢甲状腺肿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卵巢甲状腺肿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观察总结21例卵巢甲状腺肿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并对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卵巢甲状腺肿平均发病年龄为45.1岁(25-67岁),以盆腔肿物或卵巢囊性肿物为主要临床表现,组织学表现类似于颈部甲状腺组织本身的病变。其中单纯性甲状腺肿4例,混合性甲状腺肿16例,恶性甲状腺肿1例(部分恶变为甲状腺型乳头状癌)。术后无复发转移。文献显示,乳头状癌极少出现转移,绝大多数复发转移是滤泡性癌或滤泡-乳头混合性癌。结论:卵巢甲状腺肿是少见的卵巢单胚层畸胎瘤,恶变率低,预后好。部分病例需注意与卵巢类癌、透明细胞癌、粒层细胞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正>卵巢甲状腺肿(struma ovary,SO)临床罕见,约占卵巢畸胎瘤的2.7%,恶变率约为5%~37%[1],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9岁。近年国外相关报道增多,但国内报道较少。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6例卵巢甲状腺肿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研究对象上述期间我院共收治6例SO患者,年龄33~65岁,平均47岁。1.2治疗6例患者中3例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手术,2例行患侧附件切除手术,1例恶性患者行全子宫+双侧附 相似文献
19.
叶大风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4,21(4):208-210
卵巢小细胞则一罕见的原发卵巢恶性肿瘤,好发于年轻者,多伴高血钙,组织学和下由单一小细胞组成,呈上皮样,具有粗面内质网扩大形成的池和囊腔是其特征性超微结构,组化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不一致。流式细胞仪下大多SCCO表现为双倍体,其组织来源不清,命名混乱,至今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卵巢的类癌和甲状腺肿性类癌报道渐多,其组织发生、临床改变、病理形杰及治疗预后均各有特点,兹介绍如下。历史回顾 1881年Lubasch对类癌即曾描述,Oben-dorfor(1907)认为该瘤属良性又颇似癌,故称“类癌”(Carcinoid),Aschoff(1911)曾称“粘膜内痣”(Mucous membrane narvi),Mas-son(1914)因见瘤细胞内含亲银颗粒,命名为“亲银细胞癌”(Argentaffin tumor),该名曾盛行一时,后因在胰岛β细胞、肾上腺髓质细胞等细胞中均含亲银颗粒,缺乏特异性,而目前又无更理想的命名,故仍沿用“类癌”。本瘤胃肠道多见,以阑尾占首位,亦见于支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