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复杂网络挖掘古代止痛方剂用药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凡红  李明  李敬华  牛亚华 《中医杂志》2013,54(2):145-148,166
目的 通过复杂网络挖掘技术,总结古代止痛方剂的核心药物、配伍规律及用药特点,以期为疼痛的临床治疗及新药开发提供参考.方法 筛选汉代到金元时期的代表性方书著作14部,收集止痛方剂2 746首,建立中药止痛方剂数据库并进行术语规范;利用复方药物配伍的无尺度网络规律,构建止痛方剂复杂网络,分析止痛方剂的核心药物及配伍规律.结果 按疼痛部位分类,挖掘出腹痛、胸心痛、头痛、肢节痛、腰痛、胁痛、眼目痛、咽痛、全身痛、齿痛在汉唐、金宋元时期排名前10位的高频单味药和药对.结论 运用复杂网络挖掘技术,得到了汉唐、宋金元时期治疗各类痛证的核心药物、配伍药对以及用药特点,为今后进一步深入挖掘历代止痛方剂的用药配伍规律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究古代治疗癌症疼痛内服方剂的组方配伍用药特点,总结癌症疼痛的病因病机、证候分型,挖掘出古代治疗癌症疼痛的核心药物,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符合癌症疼痛病机的古代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进行药物频次、证型、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统计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偏头痛的古代方剂,挖掘其用药和时代规律,为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参考。方法:从《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方剂,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统计不同时代药物种类、四气、五味、归经和功效频率,运用复杂网络分析和关联分析挖掘治疗偏头痛的核心中药和药物关联情况。结果:共筛选出266首方剂,涉及337种中药,各年代方药不全相同,但均喜用温性、苦味或辛味,归肺、肝或脾的中药。其中,最核心的中药为川芎、防风和当归,并常用甘草、细辛、防风和川芎相配伍。结论:各年代医家辨治偏头痛用药不尽相同,但其用药思想包括性味归经等基本相同,从汉唐至清代整体一脉相承,总不离祛风、活血、止痛和从肝论治,可为现代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探讨敦煌遗书及古医籍中与升麻汤同名方用药配伍规律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检索搜集清代以前古医籍中出现的同名升麻汤方剂,采用关联规则及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确定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结果:将筛选出的108首方剂涉及中药122味进行分析,确定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关联规则及核心组合,最终重组7首新处方。结论:1敦煌遗书及古代医籍中同名升麻汤组方主要核心药为升麻、甘草、黄芩、大黄、栀子和白芍等。2《敦煌古医方》升麻汤由5味核心药升麻、甘草、黄芩、大黄、白芍加当归、枳实组成。3《敦煌古医方》和《千金翼方》中升麻汤药物组合相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金匮要略》治疗疼痛的用药规律。方法:将《金匮要略》治疗疼痛的原文、疼痛涉及的病证、方剂、高频用药的功效、四气、五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金匮要略》论及疼痛21篇,与疼痛相关的原文96条,涉及25种病证,59首方剂,共使用中药73味,治疗疼痛用药,从性味上看,以辛温、甘温之药为主,从功效上看,以补虚药为主,其次为解表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结论:仲景治疗疼痛,补、汗、温、消、清、和、下、吐多种治法并举,以甘缓补虚止痛、解表祛邪止痛、温阳散寒止痛、活血化瘀止痛4法为主。  相似文献   

6.
探讨医圣张机《伤寒论》中麻黄类方、桂枝类方、柴胡类方、附子类方治疗风湿病疼痛的经典方剂研究,总结仲景对风湿疼痛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法、用药特点,了解仲景治疗风湿病疼痛首辨表里,善用辛药解表祛邪;重和营卫,调和营卫缓急止痛;善辨虚实,扶正祛邪补虚止痛的辨证思路,旨在使后学者对风湿病疼痛症状的经方治疗有深入认识,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唐代王焘所编撰《外台秘要》治疗消渴及其并发症的用药规律及配伍特点。方法:将《外台秘要》卷第十一中治疗消渴病的87首方剂用药进行整理,经过药名、性味归经等标准化后,以仓公诊籍国医脉案数据记录挖掘系统分析药物使用、性味归经频次,采用关联和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外台秘要》方所载方剂的配伍规律和用药特点。结果:对筛选出的87首方剂进行分析,明确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功效归类、性味归经,根据关联规则得出2味药物组合17个、3味药物组合3组,运用聚类方法得到核心药物组合3个序列。结论:《外台秘要》法宗仲景,开创三消论治之法,对研究中唐以前消渴病的中医治疗具有极高的价值。数据挖掘技术能够为挖掘古代医学文献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延年益寿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依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中医方剂大辞典》所载的延年益寿方剂,将方剂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基于该平台的关联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延年益寿方剂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出内服方349首,涉及药物372味,使用频次高于35的药物有27味,最常用的前10味依次是茯苓、枸杞子、生地黄、牛膝、熟地黄、菟丝子、肉苁蓉、天冬、人参、山药。得到常用药物组合31个,最常用的有熟地黄—枸杞子,枸杞子—茯苓,熟地黄—茯苓,人参—茯苓,牛膝—茯苓等。挖掘出可能的隐性规律药物核心组合,得到用于新方聚类的药物核心组合10对,并进一步组合得到10首新处方。证实了衰老是以肾虚为主的五脏同衰、气血阴阳亏虚的结果。结论延年益寿方剂五脏同补以肾为要,甘温润养形神,气血阴阳并调。  相似文献   

9.
《外台秘要方》对中医方剂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焘的《外台秘要方》是一部既有文献价值又有重要的临床实用意义的大型古代方书。《外台秘要方》在以病统方的方剂分类法、方剂命名规律、方剂剂型方面留下了丰富渊博的方剂学资料;《外台秘要方》记载的煎煮方法、服药反应和服药禁忌又体现了其方剂知识的严谨性、实用性;最后给后人遣方用药以启迪即以病为纲随证施方、临证化裁灵活多变以及用药施方的整体思想。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复杂网络相关算法,结合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药物作用及剂量,构建一种基于药物剂量及作用的方剂核心用药配伍规律的新算法。通过构建方剂子网,根据方剂中药物作用及剂量确定核心药物及其权重;基于药物核心度权重构建中药方剂复杂网络模型;改进复杂网络标签传递算法对相关方剂的核心用药配伍规律进行挖掘。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产后中风方剂及用药为例,收集相关方剂143首,频次20的药物16味,支持度10、置信度80的关联规则组合88个,构建包含74个节点、1245条边的产后中风治疗用药复杂网络模型,利用复杂网络算法发现药物聚类组合结果51个。通过分析研究发现,中医治疗产后中风用药以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补益气血为主,同时对改进的标签传递算法与传统的关联规则等方法进行比较,认为改进复杂网络标签传递算法可得出一些围绕核心药物的新颖且更有针对性的药物组合结果。  相似文献   

11.
通过考察古代本草、古代方剂、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对天南星功能的记载,认为历代本草所载基本功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相一致。但考察古代本草文献所提炼的止痛、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宁心安神、止痒等功能,以及《普济方》数据库中含天南星复方治疗疼痛、打扑损伤、癥瘕积聚、疮疡、痈疽、诸热、痹病、惊悸、疥癞癣疹等病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未曾收录。综合比较,初步认为止痛、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宁心安神、祛风除湿和止痒是天南星的潜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探索古代治疗腹痛的常用药物以及组方规律。方法:通过《中华医典》收集古代治疗腹痛的方剂,运用Excel 2019进行用药频次以及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频次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的Apriori算法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作出关联网络图,运用SPSS Statistics 24.0对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筛选有效方剂共429首,涉及药物239味,共有甘草、肉桂、干姜、当归、木香等55味高频用药,排在前三位的四气、五味和归经分别是温、平、热,辛、苦、甘和脾、胃、肝,总结了18个药对药组关联结果以及10个核心药物聚类组合。结论:古人治疗腹痛以辛温、辛热之药温中散寒止痛为主;以苦温、辛温之药理气活血、疏调气机为常;兼以甘温、甘平之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辨证选用苦寒之药泻火清热、泄下攻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彝医治疗痹证方剂用药规律,探讨其证治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云南少数民族医药单验方数据库(建库至2017年5月)及《中国彝族药学》《彝药志》《医病好药书》收录的彝医治疗痹证方剂,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集成的频次统计、性味归经分布、用药模式、新处方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彝医治疗痹证方剂用药规律。结果纳入彝医治疗痹证方剂93首,涉及药物172种、总频次261次。用药以温性(120次)、平性(63次)、苦味(127次)、辛味(111次)药物为主,主要归足厥阴肝经(101次)、足少阴肾经(48次)、足太阴脾经(38次)和足阳明胃经(30次)。高频药物有伸筋草、牛膝、桑寄生、木瓜、黑骨头等。挖掘得到核心用药模式17种,核心药物组合2种,演化出新处方1首。结论彝医治疗痹证以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和补益肝肾、通络止痛为主要治法,以主治风寒湿痹证最常见。方剂多选用小处方,以祛风除湿药物为主,配伍活血止痛、滋补肝肾、强筋健骨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华医典》中古代医家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在《中华医典》中检索古代膝骨关节炎的内治方,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对方剂进行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分析,挖掘药物使用规律。结果共纳入197首方剂,包含236味中药,对其进行分析,发现这些中药性偏温平,味以辛、甘、苦为主,多归肝、脾、肾经。其中活血类药物占比最高,频数在前三位的是当归、牛膝和川芎,活血药多配伍祛风湿药、补益药、温里药使用;通过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新处方9个。结论《中华医典》中记载古代医家治疗膝骨关节炎最常使用的药物是当归、牛膝和川芎,最注重活血化瘀法,并配以祛风湿、补益、温里等治法。  相似文献   

15.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6,(1):216-219
通过考察荆芥在古代本草文献、古代方剂和2015版国家《药典》一部中所载功用,确认古本草中记载荆芥的核心功用和古代方剂对其应用与《药典》记录基本一致。而由本草文献总结出来的止痛、明目、平肝息风、祛风止痒、止血、止痉、活血化瘀等潜在功能,以及《普济方》数据库中含荆芥复方所治中风、目赤肿痛、诸热、疥癣瘙痒、翳膜障眼、牙痛、虚劳、出血、痉病、痹病等病症,并未被《药典》收录。结合现代药效学研究和临床应用,初步确认止痛、祛风止痒、止血、止痉、活血化瘀、明目、平肝息风是荆芥的潜在功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中国古代文献中香佩类辟疫方防治疫病的用药规律,为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传染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中华医典》《中国基本古籍库》和《瀚堂典藏》古籍数据库,整理古代文献中佩戴香囊防治疫病的选方用药,采用文献学方法与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相结合,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对古代香佩防治传染病的方药进行研究。[结果] 共有相关著作56部,方剂47首,药物193种。历代转载10余次的方剂有务成子萤火丸、老君神明白散方和太乙流金散,所有药物中以辛、温药居多,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为雄黄、朱砂、鬼箭羽。并得到9个公因子和4个聚类方。[结论] 古代香佩防治传染病历史悠久,有诸多传世之方,药物以辛、温药居多,用药以清热、祛湿、攻毒及安神解毒药为主,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秘传眼科龙木论》治疗内障眼病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将46首治疗内障眼病的方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于金针术后的24首方剂;一类是用于治疗其它内障眼病的22首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对所录方剂进行用药频次统计分析、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及四气五味分布统计。结果治疗内障眼病的46首方剂,共使用61味药物,用药总次数为358次,平均每方7.78味药。使用频次≥30%的药物有10味。用于金针术后方剂的核心组合药物是:防风、细辛、人参、车前子、黄芩、茺蔚子。用于其他内障眼病方剂的核心组合药物是:防风、细辛、人参、茯苓、车前子。结论《秘传眼科龙木论》选药多始载于唐及唐以前本草著作,药物自身多具有明目的功效,药性以甘、苦、辛居多。制方偏于寒凉,主要针对内障眼病肝气不通兼受风热的病机,立方本于《素问》"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及肝脏苦欲补泻的原则。代表了中医眼科早期治疗内障眼病方剂的组方原则及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普济方》中所有治疗瘿病方剂的用药特点、组方规律,为瘿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普济方》中所有治疗瘿病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中,进行用药规律、组方特点分析。结果:对书中记载的96首方剂进行统计分析,得出2个首选药物和11个常用药及其频次,1个首选组合和16个常用组合及其关联规则,6个新核心组合以及3个新方。并且绘制出网络展示图。结论:《普济方》中瘿病的主要病机以气滞痰凝为主,理气化痰散结是治疗瘿病的基本法则,辅以温肾助阳,辨证加入清热利咽等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中华医典》探讨古代乳岩的用药特点及规律。方法:在《中华医典》(V 5.0)中筛选中国古代治疗乳岩的案例,分为外用药和内服药,经过数据标准化处理并建立数据库,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古代治疗乳岩的组方用药进行分析,挖掘药物使用特点及其规律,探寻新方药物组成。结果:共收集方剂133首,其中内用方剂90首,外用方剂43首。内外用药物组成中归肝经药物最多,内用方剂中药物频次前10位药物分别为当归、甘草、浙贝母、酒、乳香、瓜蒌、没药、连翘、青皮、蒲公英,外用方剂药物频次前10位分别为麝香、白芷、酒、当归、麻油、蒲公英、冰片、乳香、朱砂、没药。内外用方共得到核心组合29种,推演新方3种。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揭示了《中华医典》中治疗乳岩的用药规律,探究“活血-散结-扶正”组方思路以及酒在治疗乳岩中的应用,并挖掘出新药物组合,有助于提高中医治疗乳岩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录的治疗痛经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载的治疗痛经的方剂,统一和规范药物名称,筛选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采用软件集成的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痛经的处方用药的规律。结果:筛选出的158首方剂,涉及253味药物,使用频次10的药物38味;支持度个数设置为31(20%),得到常用药对及组合17个;熵层次聚类方法,得到用于新方聚类的核心组合10个,聚合成潜在新方5个;含有当归的方剂共计122首,涉及药物233味,支持度个数设置为49(40%),得到常用药对及核心组合3个。结论:痛经用药多为补血、活血、理气、温里、补气之品,以性温、味辛、归肝经的药物为主;补血活血、行气止痛为痛经的核心治法,当归、川芎、白芍、延胡索可作为治疗痛经的基础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