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素萍 《河北医药》2012,34(18):2804-2804
护士长期工作在生物感染、意外伤害、噪音、废气等身心危害的环境中.其身心健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保障护士的职业安全,避免职业暴露.医院应定期开展关于针刺伤知识教育讲座及心理培训等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对针刺伤的正确认识及心理承受能力,减少针刺伤发生概率,保护医务人员[1].  相似文献   

2.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造成医院感染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少敏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6):2229-2230
1职业暴露造成医院感染因素分析1.1针刺伤和锐器伤:针刺伤和锐器伤害是医院职业性伤害中,导致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染病最常见的原因。据报道,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意外引起的针刺伤,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而传播。据研究,因针刺或接触污染的血液而感染HIV的机率为0.  相似文献   

3.
针刺伤是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重要途径,针刺伤的发生主要与操作者、所用针具、医疗废弃物管理等有关。近年来,为降低因针刺伤而导致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安全型留置针在一些科室被推广应用。笔者就所在医院手术室安全型留置针临床使用情况及结局,与传统静脉留置针进行对比观察。  相似文献   

4.
护士是针刺伤及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高危职业群体。针刺伤后传染病已成为美国护士对职业健康和安全最关注的前4位问题[1]。自我防护意识淡漠、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不良的工作习惯、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是护士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工作强度、环境因素及服务对象的配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采血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探讨职业防护措施。方法对41名采血护士进行回顾性调查,总结针刺伤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本次接受调查的41名采血护士共发生针刺伤23例,发生原因与职业安全教育密切相关。结论加强医院感染及职业安全教育,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可预防针刺伤发生。  相似文献   

6.
<正>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多种经血液传播疾病能经此途径传播,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染病的高危职业群体,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由于门诊输液室工作的相对特殊性,最常见的是感染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和被血源性疾病感染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7.
赵茹 《中国实用医药》2012,7(22):252-253
目的 针刺伤是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并可导致多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何加强职业防护,减少针刺伤.方法 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和宣传来改变导致锐器伤的危险行为.结果 提高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减少了针刺伤的发生.结论 针刺伤是可以避免和减少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减少医院内交叉感染、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正>护士在医院工作期间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自从1981年就有针刺伤对医务人员危害的报告[1]。针刺伤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80%~90%的健康医务人员患血源性传染病是由针刺伤所致,最常见和危害性最大的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1984年发现世界首例由针刺伤引起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2],注射针刺伤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因此,临床护士应加强自身防护和感染管理。1造成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医务人员对针刺伤带来的后果认识不足,未引起重视以及工作繁  相似文献   

9.
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的工作人员在医疗器械回收、分类、清洗等过程中,容易被含有生物性污染的器械物品和清洗用水污染眼、口、鼻粘膜及皮肤,更易被血液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致伤。消毒供应室护士锐器伤大多为针刺伤[1]。针刺伤的危害,不仅在于它本身造成的伤害,且在于它传播疾病,导致感染隐患的发生[2]。因此,降低职业感染危险因素,加强供应室护士的职业防护已成为迫切需要。2009年4月1日,卫生部颁布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三个强制性  相似文献   

10.
针刺伤指在工作中由各种注射器、穿刺针等针具引起的皮肤损伤,护士作为医院环境中与患者接触最多的工作人员,每天需完成大量的注射、输液等治疗工作,接触针具的机会较多,是发生针刺伤的最高危人群[1]。对于刚到医院实习的护生,由于操作不熟练等原因发生针刺伤的危险性更大。为了解护生实习期间针刺伤引起职业暴露的情况,对本院实习的88名护生的针刺伤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黄薇 《中国实用医药》2012,7(4):261-262
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危害,护士是医务人员中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临床护士工作繁忙、工作量大,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因而极易导致发生针刺伤带来的梅毒、艾滋、乙肝等血源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2.
护士是医院中针刺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而被各种污染的针头刺伤是导致护理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病最主要的途径,是危害和影响护士健康的重要因素。本文就针刺伤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3.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现状调查及防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护士被针刺伤的现状,以更好开展医院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方法对广州花都区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2007至2009年28护士发生针刺的登记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2007年护士发生针刺伤5人,2008年护士发生针刺伤9人,2009年上升至14人,且74%的针刺伤由自己造成,84.8%的被针刺伤者在操作时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结论护士应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加强职业暴露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4.
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及防护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险远大于其他途径(如皮肤、黏膜),其中最常见的危害是HBV、HCV、HIV感染,而护士是医务人员中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据统计,美国每年仍有数百名医护人员死于血液性传染病,平均每天1人。急诊科作为医院的窗口,以收治急、危、重病人为主,突发事件多、病情急.急诊科护士为患者提供治疗、护理过程中难免接触其血液、呕吐物、分泌物、体液及多种微生物等,尤其在紧急情况下为患者行注射治疗时,极易发生针刺伤,造成自身的职业伤害,带来严重后果。现将对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及如何采取防护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张荣惠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1):1737-1737
医院供应室是职业暴露的高危部门.供应室护士担负着各种器械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的任务。各科室使用后的器械沾有大量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在进行回收、清洗、包装时很容易引起针头刺伤或其它锐器割伤。医务人员的皮肤被锐器损伤是职业暴露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液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经常接触血液或被针刺伤的工作人员,乙肝感染发生率比一般工作人员约高8倍,乙肝发生率为2.0%~4.0%,丙肝发生率为3.0%~10.0%,艾滋病感染发生率为0.2%~0.5%。我院是肝炎、艾滋病、结核等传染病集中的地方,供应室护士成为锐器伤感染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6.
血液科护士针刺伤的安全防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血液科护士针刺伤现状进行描述。方法采用问卷法对血液科38名护士进行现况调查,收集有关血液科护士针刺伤情况,针刺伤发生率与针刺伤意外后的处理及心理反应。结果89.4%的护士在过去的1年内发生过针刺伤,与针刺伤有关的操作有回套针帽,抽血后分离针头,输液后处理针头等。81%的护士在发生针刺伤后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挤压伤口、冲洗伤口、消毒伤口,97%的护士在发生针刺伤后感到非常害怕。结论血液科护士是血源菌传染病的高危人群,医院管理部门应加强对这一特殊人群的安全防护,例如:“乙肝疫苗的定期接种,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培训,规范医疗废物的处理等方面。”从而减低血液科护士传播血源性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手术室是医院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检查、诊断,并担负抢救工作的重要场所,也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发区域。大量研究证实,手术室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在我院新上岗护士多担任洗手护士,洗手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几率最高。因此,了解手术室新上岗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建立合理的防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针刺伤是由于医疗利器如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1],常发生于医务人员,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护生作为医院里知识和技能都处于相对薄弱的特殊群体,工作中发生职业感染的危险性更大[2]。本研究对2012年5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实习的255名护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护生接受职业暴露防护教育情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梅州地区乡镇医院护士针刺伤发生及上报制度的执行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梅州地区267名乡镇医院护士针刺伤相关因素和处理情况做调查。结果粗心、未按规范操作是针刺伤发生的重要原因;护士报告意识淡薄,针刺伤发生后很少上报,报了也没专人负责处理。结论乡镇医院管理者应普及和使用各种安全器具,进行职业安全防护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的认识,建立完善的医院职业暴露报告及处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自1981年McCormick等首次报道了针刺伤对卫生人员的危害以来,国外学者对此展开了较多的研究,不但证实了污染的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是导致卫生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的职业因素[1,2],且在预防针刺伤的发生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我国,针刺伤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却尚未引起护理人员的重视。我国是肝炎的高流行区,近年来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倍增的趋势,医院又是此类疾病的聚集地,增加了护士获得性职业感染的危险性,故加强护理人员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更为迫切。现就护士针刺伤危害及防护对策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