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神经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对106例颈性眩晕患者分成神经阻滞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进行临床研究,分析两种疗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通过3 个月至1 年的随访和对疗效的研究,发现两种治疗方法治疗颈性眩晕均有疗效,但以神经阻滞组疗效好。神经阻滞组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常规治疗对照组。结论 神经阻滞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性眩晕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而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神经阻滞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4d后的DHI眩晕评分,同时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14d后的DHI眩晕评分比较中,试验组的DHI眩晕评分下降程度要显著大于对照组,经过12个月的随访,发现试验组的总体治疗有效人数为38例(84.44%),而对照组的总体治疗有效人数为29例,试验组的总体治疗效果要显著好于对照组,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神经阻滞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楚福明  刘亮 《西部医学》2013,25(6):873-875
目的探讨中医疗法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94例颈性眩晕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7例,采用中医综合治疗及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对照组47例,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治疗结束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结束及半年后有效率分别为93.62%和82.98%,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2.98%和65.96%,治疗组治愈率分别是48.94%和42.55%,对照组治愈率分别是38.30%和29.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医中药结合交感神经节阻滞治疗可快速缓解患者眩晕症状,同时能达到病情持续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加味温胆汤配合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将115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应用加味温胆汤配合腹针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常规西药治疗,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0%,对照组有效率65.4%,2组相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加味温胆汤配合腹针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索冬卫  陈炅 《中原医刊》2005,32(16):24-24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55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两组,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组35例,非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对照组20例,观察两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临床症状改善及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方面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颈性眩晕患者80例分为两组,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疗程7 d。结果治疗组治疗3 d愈显率为75.0%,7 d愈显率为95.0%,优于对照组的57.5%和82.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颈八针对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将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颈八针治疗,对照组应用西药治疗,1~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颈八针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症4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症的疗效.方法:将84例颈性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纳洛酮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根据病情给予中医辨证施治,所得资料用SAS8.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2%,对照组71.4%,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0.03,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症起效快,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观察王氏颈椎调整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颈性眩晕患者60例子,按接诊顺序分为王氏颈椎调整术组和常规推拿组,采用王氏颈椎调整术和五版<推拿学>教材手法,在手法质量控制下推拿,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指标比较.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1.3%,对照组有效率71.6%.2组对比,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王氏颈椎调整术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通过应用眩晕汤治疗颈性眩晕的近远期疗效,寻找较好的治疗方法.方法:首先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一组为治疗组,应用防眩汤与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牵引组,一组为针灸,按摩组.比较各组治疗1个疗程后的治疗效果.结果:防眩汤合并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组临床愈显率为89%,均高于牵引对照组与针灸按摩对照组.结论:防眩汤合并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性眩晕近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将107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7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以针刺手法治疗,对照组以西药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按动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颈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予治疗组患者按动手法治疗,予对照组患者中药内服配合颈椎牵引治疗。应用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估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ESCV量表评估总体改善情况总体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ESCV量表不同症状评分比较,治疗组颈肩痛改善程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症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动疗法治疗颈性眩晕明显优于常规药物配合牵引治疗,且安全易操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射频消融联合硬膜外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收治的215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射频组(A组)、硬膜外阻滞组(B组)和联合组(C组),通过NRS评分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术后3个月三组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NRS评分,C组在术后3个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B组,改良的MacNab标准评价术后3个月的优良率分别为80.88%、78.46%、94.44%,C组明显优于A、B两组。结论射频消融联合硬膜外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单一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性眩晕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68例颈性眩晕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当归芍药散"加味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症状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t=13.947,P<0.01);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为94.12%,明显高于对...  相似文献   

15.
任伟  张建玲 《中外医疗》2013,(25):136-137
目的观察和比较中药配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8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中药配合针灸治疗组(试验组)和单独针灸治疗组(对照组),各43例,采用组间治疗前后疗效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95.35%,对照组总有效率81.4%,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配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较单纯应用针灸治疗临床疗效好,见效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刃针松解枕下三角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诊断为颈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刃针治疗组和电针对照组各35例,分别采用刃针松解枕下三角法和传统电针治疗,并对两种方法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刃针治疗组总有效率94.29%,电针对照组总有效率77.1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刃针松解枕下三角治疗颈性眩晕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针刺治疗老年性颈性眩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福  杨明珊 《河北医学》2006,12(5):440-441
目的:观察针刺相应颈夹脊、风池、外风池(经验穴)、肩井、大椎、陶道、太冲治疗老年性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08例老年性颈性眩晕患者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单纯用葛根素氯化钠注射液)48例。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一个疗程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均能减轻眩晕,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3%和88.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相应颈夹脊、风池、外风池等穴是治疗老年性颈性眩晕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沈国生  杜雪英 《中外医疗》2012,31(13):71-71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效果。方法选取34例患者,分成Ⅰ组和Ⅱ组,Ⅰ组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法治疗,Ⅱ组采用一般疗法治疗,对其2组颈性眩晕症患者进行治疗分析。结果Ⅰ组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90%,Ⅱ组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78.6%,Ⅰ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Ⅱ组。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性眩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颈性眩晕应用针刺解结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广东省中医院进修期间2016年3月-2016年9月收治的60例颈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针刺解结法治疗.记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等部位的血流速度,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总评分,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BA、LVA及RVA部位的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TCD检测参数改善幅度更为显著(P<0.0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改良ESCV总评分均显著更高(P<0.01);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较对照组的76.7%相比,明显更高(P<0.05).结论 颈性眩晕应用针刺解结法治疗更能有效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疗效显著,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项丛刺配合颈夹嵴穴针刺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方法 60例颈性眩晕患者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组行项丛刺配合颈夹嵴穴针刺。疗程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显著高于对照组83.3%(2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项丛刺配合颈夹嵴穴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