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腔内治疗方法,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腔内术治疗的13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成功率92.3%(12/13),临床症状改善率92.3%(12/13),术后ABI为0.75±0.14,较术前0.38±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症状明显改善76.9%(10/13),部分改善15.3%(2/13),10条肢体足背或胫后动脉恢复搏动,无手术相关死亡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腔内治疗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良好,尤其对重症下肢缺血性患者。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引用,动脉硬化闭塞症慢性下肢缺血的腔内治疗显示出令人鼓舞的成果。髂动脉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的近、远期效果已达到外科手术的水平;股腘动脉腔内治疗长段病变的近、远期效果还与外科血管重建术有差距;膝下腔内治疗已被认为是膝下闭塞性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探讨难治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腔内治疗效果。方法回顾2007年1月至2011年11月血管外科收治的43例TASCⅡ分级在B~D级、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为0~0.4的ASO患者腔内治疗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技术成功率91.8%(45/49)。与治疗前比较,踝肱指数平均升高0.24±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症状完全缓解36例,好转4例,无明显改善3例;随访截肢率5%(2/40),病死率为2.5%(1/40)。结论腔内治疗具有微创、可重复操作性,腔内成形(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作为难治性ASO的首选外科治疗手段,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忻州市人民医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患者25例,对其术前、术中、术后和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13例共15条肢体进行了球囊扩张腔内成形术+支架成形术,占患者总数的52.0%,肢体总数的51.7%;12例共14条肢体进行了球囊扩张腔内成形术,占患者总数的48.0%,肢体总数的48.3%,手术成功率100%。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其中截肢1例,并发症发生率12.0%。随访中1例复发,其余病例在随访过程中未见病情加重。结论:腔内治疗的方法能有效改善肢体缺血,对提高 ASO 患者的生活与生存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体会。方法选择自2005年7月~2006年11月应用腔内介入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11例,通过分析临床症状和术前,术后踝/肱指数来评价疗效。结果术后造影显示病变开通,支架形态良好。静息痛患者术后疼痛消失,溃疡患者术后溃疡愈合。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25提高至术后的0.67。随访2~9个月,平均5.6个月。1例术后2个月再次出现静息痛,超声显示动脉再闭塞。其余患者随访期间未发现症状加重。结论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可造成肢体缺血,产生肢体发凉、麻木、苍白、疼痛等症状,导致肢体坏疽甚至危及生命。北美6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中有近25%患有下肢慢性缺血。下肢缺血的治疗原则应以努力行血管重建手术和血管腔内治疗(介入治疗),恢复肢体血供为目的。现将我院2005年至2008年血管腔内治疗3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11.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高危发病因素,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主要累及膝下动脉,为多节段弥漫性病变,病情严重,重症下肢缺血的发病率和截肢率均较高[1].膝下动脉的再通对糖尿病性重症肢体缺血具有非常关键的治疗作用.现就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腔内治疗方法,观察综合介入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84例(127支血管)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患者,分别单独或联合采用溶栓、血管腔内成形术(PTA)、血管内支架植入术(PTRS).术后定期复查,了解术后治疗血管的通畅情况.结果 84例127支血管采用溶栓、血管腔内成形术(PTA)、血管内支架植入术(PTRS)后,血管再通81例123支血管,血管再通率96.85%(123/127).术后复查半年、一年、二年血管开通率分别为95.12%(117/123)、79.67%(98/123)、68.29%(84/123).结论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通过综合介入治疗后,可使患者血管实现再通,改善下肢动脉血流,且近期、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健康之路》2017,(3)
目的:探讨利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法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在本院内招募42名罹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作为本次的试验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1例受试者,其中试验组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法,对照组行外科血管转流术治疗,并对疗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恢复状况进行比较分析,若试验组疗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少于对组照,且疗后总恢复率高于对组照,则可认为罹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通过使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法治疗此类疾病是有效和安全的。结果:(1)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疗后并发症率的比较可知,试验组总并发症率为28.57%,对照组总并发症率为57.14%,对照组的总并发症率明显高于试验组,有显著差异,可认为试验组治疗此类疾病更为安全;(3)通过对两组患者疗后病情的恢复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可知,试验组的患者总恢复率为90.48%,对照组的患者总恢复率为85.72%,试验组的总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则可认为使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有效的。结论:通过此次试验可知,罹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使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法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ASO)后血管支架内再狭窄(ISR)的临床疗效.方法 临床纳入94例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柳铁中心医院2013年9月至2015年10月期间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LAS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2个月,观察各指标水平情况、出血事件发生率(BR)、再狭窄发生率(RR)、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踝动脉收缩压/肱动脉收缩压(ABI)以及预后血管支架通畅情况等.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以及D-二聚体(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C、LDL-C水平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D-D水平为(0.56±0.11)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4±0.0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BR分别为8.51%、10.64%,RR分别为12.77%、31.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MT、MLD及AB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IMT、MLD以及ABI分别为(1.08±0.23)mm、(4.78±0.76)mm及(0.77±0.2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16±0.25)mm、(4.12±0.33)mm及(80.49±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2个月血管支架通畅率为65.96%,低于观察组的8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凝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对LASO患者血管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减少出血事件和降低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研究并分析腔内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该院接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56例患者,按照所选治疗手段的不同将其随机均分至采用腔内介入治疗的观察组与采用传统动脉旁路手术治疗的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劣。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9~13 d,手术时间为1~2 h,手术过后的ABI指数比对照组ABI指数数据表现优异,两组患者在ABI指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成功率和在手术之后动脉通畅率比较上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采取腔内治疗,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病痛,使患者的治疗情况得到好转,减少了患者下肢出现动脉闭塞的情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疾病血管腔内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PTA)和支架置入(PTAS),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0D)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995年5月至2009年1月,16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接受了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结果全组治疗成功率97.63%(149/169),除4例LEA0D患者支架置入失败外,其余病例均治疗成功,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踝/肱指数(ABI)由0.1~0.59,平均(0.37±0.19)上升为0.69~1.16(平均0.88±0.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60个月,仅统计6、12、36、60个月的通畅率,68例髂动脉为:98.53%、92.65%、91.18%、89.71%;60例股浅动脉中、上2/3段阻塞为:91.67%、86.67%、81.67%、73.33%;41例股浅动脉下1/3段阻塞为:85.37%、78.05%、68.29%、56.09%。结论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治疗LEAOD,可使闭塞血管得到长期的有效开通,显著提高血流动力学指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综合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综合腔内介入治疗30例ASO患者,分析其优良率、ABI及随访结果。结果优良率80%,ABI由0.58±011上升到0.97±O.16(P〈0.05);随访2年,复发率10.34%。结论综合腔内介入治疗改善了下肢缺血状况,降低了死亡率,微创小且可重复性强,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疗效。方法:选择具有明确诊断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痘的患者,治疗组予活血通脉方剂,水煎服,配合血栓通、前列地尔静点,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并观察临床效果。其中Ⅰ级占13例,Ⅱ级占20例,Ⅲ级占2例,Ⅳ级0例。结果:临床治愈12例,占34.29%,显著有效16例,占45.71%,好转6例,占17.14%,未愈1例,占2.8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