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对7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主要发生在出血后2周内(75.34%),脑血管痉挛与血压升高相关(P<0.05),过早活动与不良刺激可致脑血管痉挛,男女性别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充分认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积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但有效的方法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特点和应对策略。方法将同是基底池部位的6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出血原因分为外伤组及动脉瘤组,对比其CT的Fisher分级、入院GCS评分及通过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结果两组出血部位一致,出血量相似,但是血管痉挛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相比,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表明二者的发病机制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对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治疗原发病因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可再采取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3.
龙凤强 《广州医药》2007,38(5):71-73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防治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58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能有效降低内皮素-1水平,减少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结论 复方丹参注射液能有效防治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内皮素-1可能是其发挥作用过程中的某一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方法:分别采用尼莫地平注射液和尼莫地平片对122例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进行预防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对照观察。结果:尼莫地平注射液组(60例)预防蛛网膜下隙出血脑血管痉挛疗效优于尼莫地平片组(62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尼莫地平注射液预防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赵黎明  李连 《医学综述》2008,14(23):3634-3637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虽然新的治疗方法如经皮血管介入成形术及使用罂粟碱应用较普遍,但临床治疗仍局限于三高治疗及使用钙离子拮抗剂治疗。本文将就目前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加以综述,并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并发出血性脑梗塞闵连秋杨丽(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徐春海(锦州石化公司职工医院)由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并发的出血性脑梗塞国外已有报道[1、2]。国内尚未见报道,作者报道2例并结合文献探讨如下。1临床资料例1女,64岁,...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进展高亮淄博铁路医院神经内科(淄博255000)姜亚军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南京210009)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cular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脑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技术对98例脑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了动态观察,同时对经颅多普勒在脑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疗中的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血管痉挛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程度有关(P<0.05);脑血管痉挛持续的时间与预后密切相关(γ≤0.642,P<0.05)。结论脑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影响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继发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采用兔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复制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用经颅多普勒监测脑基底动脉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实验前、后分别检测外周血中TNF含量。结果显示实验组动物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达84.62%,实验第7d外周血中TNF含量较实验前升高(P<0.01)。结果表明: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形成中确有免疫因素的参与。  相似文献   

10.
激素冲剂疗法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24例疗效观察杨玉华田风富*(无棣县人民医院内科,251900*滨州地区人民医院)我们两医院1994年6月至1996年12月共收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48例,我们用激素冲剂疗法进行了治疗对照...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28例临床分析孙中武,陈竞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是指脑动脉在一定时间内呈异常的(非生理性供血调节而言)收缩状态[1]。出血后立即发生,1h内结束的为急性痉挛(ACVS),此仅在动物实验中见到;3...  相似文献   

12.
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研究脑脊液置换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近4年蛛网膜下腔出血住院病人80例,按有无进行脑脊液置换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间在年龄,性别,Hunt病情分级上无差异,比较两组间在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再出血发生率上有无差异。结果:治疗组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发生率分别为(6.25%,9.38%),显低于对照组(29.17%,31.95%),在再出血的发生率上与对照组无显差异。结论:脑脊液置换可以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总结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46例,临床表现为最初发病后,再次出现症状加重及意识障碍,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DSA示脑血管痉挛,MRI表现为分水岭区及丘脑区点片状梗死病灶.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扩血管和激素抗炎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4.
该文对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iodhemorrhage,SAH)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aclarSpasmCVS)的临床与治疗作进一步的探讨,认为SAH后容易并发CVS,治疗上应早期预防,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平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首先都采用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治疗,然后治疗组患者配合前列地尔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只输入等量生理盐水治疗.结果:40例患者中16例患者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40.0%,其中治疗组7例,对照组9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显示治疗组GOSE≥7分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前列地尔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255120)山东淄博矿务局中心医院季占胜陈卫国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严重并发症,是病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本院自1991年以来,共收治57例SAH患者,其中15例出现CVS,现就其防治的...  相似文献   

17.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脑损伤是今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患之一,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高达30~50%,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的脑血管痉挛。本文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理和防治作一综述。 1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 颅脑损伤后发生的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与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机制相似,都可引起脑血管痉挛(CVS),而CVS是导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治疗与护理后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2.8%。结论:早期观察、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加强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是降低SAH合并CVS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以9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尼莫地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具有显著临床效果,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对病情改善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腰椎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预防与治疗效果。方法:对88例颅内动脉瘤性SAH患,在超早期行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术后,实施腰椎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通过临床症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脑血管造影、ECT判断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11例出现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平均随访11个月,恢复良好10例,中度致残1例。无引流相关并发症。结论:腰椎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可以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引流血管收缩物质,预防血管痉挛的发生及缓解痉挛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