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单侧唇裂术后继发畸形的原因、特点及修复方法,介绍了鼻小柱前唇十字形皮瓣结合交叉唇瓣修复过紧型双侧唇裂术后继发唇鼻畸形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三叶瓣修复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2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的分析,探索双侧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矫治的一种理想方法。方法:前唇设计出三叶瓣后,先对移位的组织进行完全游离及复位,再将三叶瓣向鼻小柱方向掀起,延长鼻小柱及抬高鼻底。结果:1999年11月至2002年2月,共矫治双侧唇裂术后继发畸形患者25例,术后三叶瓣血运良好,鼻尖抬起,鼻小柱延长,鼻底外形满意,上唇突度增加。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2周至18个月,临床效果满意。结论:该手术方法是矫治双侧唇裂术后继发畸形的一种选择术式,本法对前唇较小、上唇松弛的双侧唇裂术后畸形患者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介绍改良直线缝合法修复双侧唇裂的方法和体会。方法 在Veaum术式的基础上,于双侧唇裂的两侧唇部设计A、B皮肤黏膜瓣,衬垫于前唇部的内侧。以增加创面的接触面积并加厚前唇部;在前唇部上方内侧设计C黏膜瓣加深唇龈沟,并将两侧唇肌肉分离固定于鼻前嵴、鼻翼基底及前唇,以达到唇肌的功能性修复。结果 本组12例患者,术后上唇及唇红较丰满,动态畸形不明显,效果满意。结论 采用改良直线缝合法修复双侧唇裂,能增加切口抗张力和改善术后上唇形态,减轻术后动态畸形及上唇塌陷。同时,此法还能保留较多的上唇组织,有利于唇裂Ⅱ期畸形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前唇长度不足的完全性双侧唇裂畸形的有效修复方法.方法 选择双侧完全性唇裂死婴新尸体2例,经氧化铅动脉灌注造影后,取鼻唇部组织拍X线片,了解其血供特点.临床上选择前唇长度明显不足的完全性双侧唇裂16例,利用其前唇血供特点,在鼻唇部做V形切口,使鼻小柱与前唇充分分离,形成近似带血管蒂的岛状前唇组织瓣,前唇便很容易下降到与侧唇对应的位置,解决了前唇长度不足的难点.然后,按照Millard的术式修复双侧唇裂.1年余后拍摄患者正、侧头位面像,在照片上测量鼻唇面各解剖标志点之间线性距离及角度,并与对照组30例正常婴幼儿比较,客观地评估手术效果及稳定性.结果 双侧完全性唇裂的前唇血供主要由鼻中隔后动脉供应.16例双侧唇裂患儿术后1年,上唇形态良好,测量的各项指数统计学处理显示:多数与正常婴幼儿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客观上提示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利用双侧唇裂患者前唇血供主要由鼻中隔后动脉供应的解剖特点,修复完全性双侧唇裂,可以有效地解决前唇过短的难题,术后效果理想、稳定.  相似文献   

5.
改良Black术式修复完全性双侧唇裂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改良Black术式修复先天完全性双侧唇裂畸形效果.方法 应用改良的Black术式修复先天完全性双侧唇裂畸形36例,其中前唇组织特别短小者19例,皮肤、唇珠组织不足,均采用裂隙侧唇组织修复.结果 术后随访全部受术者3个月至3年,前唇部唇高正常,两侧唇高对称,唇珠丰满,唇弓静态及动态自然,上唇无明显过长、过紧,唇珠与红唇颜色无差异,切口瘢痕不明显,效果满意.结论 改良术式弥补了Black术式修复双侧完全性唇裂前唇组织特别短小的患者时,出现中央唇高不足、唇珠不够丰满的缺陷,使修复的上唇功能及美容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采用改良Black术式修复先天完全性双侧唇裂畸形效果.方法 应用改良的Black术式修复先天完全性双侧唇裂畸形36例,其中前唇组织特别短小者19例,皮肤、唇珠组织不足,均采用裂隙侧唇组织修复.结果 术后随访全部受术者3个月至3年,前唇部唇高正常,两侧唇高对称,唇珠丰满,唇弓静态及动态自然,上唇无明显过长、过紧,唇珠与红唇颜色无差异,切口瘢痕不明显,效果满意.结论 改良术式弥补了Black术式修复双侧完全性唇裂前唇组织特别短小的患者时,出现中央唇高不足、唇珠不够丰满的缺陷,使修复的上唇功能及美容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采用改良Black术式修复先天完全性双侧唇裂畸形效果.方法 应用改良的Black术式修复先天完全性双侧唇裂畸形36例,其中前唇组织特别短小者19例,皮肤、唇珠组织不足,均采用裂隙侧唇组织修复.结果 术后随访全部受术者3个月至3年,前唇部唇高正常,两侧唇高对称,唇珠丰满,唇弓静态及动态自然,上唇无明显过长、过紧,唇珠与红唇颜色无差异,切口瘢痕不明显,效果满意.结论 改良术式弥补了Black术式修复双侧完全性唇裂前唇组织特别短小的患者时,出现中央唇高不足、唇珠不够丰满的缺陷,使修复的上唇功能及美容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改良Bauer法修复双侧唇裂霍峰,陈启新,王笑茹,张俊川对于双侧唇裂患者上唇面积发育不足及修复后前唇较短的问题,在临床上,日渐受到重视。作者自1991年以来,在原常用多种术式修复双侧唇裂的同时,还使用了鼻唇沟三角瓣改良Bauer方法修复。实践证明,该...  相似文献   

9.
双侧唇裂尤其是前唇短小型双侧唇裂术后,常伴有鼻,唇部多种继发性畸形性。由于前唇组织量异常紧缺,从而使畸形的整复困难重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探索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韦强  于海生 《中国美容医学》2009,18(12):1759-1761
目的:探讨修复双侧唇裂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4月~2009年2月我科采用改良皮肤切口及口轮匝肌功能性复位对23例双侧唇裂患儿进行手术修复。该方法通过设计侧唇的皮肤红唇粘膜三角瓣插入前唇皮肤粘膜交界处,以补充前唇的组织量,再造唇弓和唇珠。同时重建口轮匝肌的连续性。结果:术后随访1~6个月,23例双侧唇裂患者术后双侧唇高、鼻翼和唇红对称,鼻孔等大,鼻堤明显,无鼻底凹陷,唇弓自然,效果满意。结论:此法修复双侧唇裂能较好地恢复口轮匝肌的连续性、再造唇弓和唇珠,具有设计简单易行,切除组织量较少,瘢痕较小,术后形态功能俱佳的特点。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双侧唇裂术后上唇短小畸形的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侧唇裂尤其是前唇短小型双侧唇裂术后,常伴有鼻、唇部多种继发性畸形。由于前唇组织量异常紧缺,从而使畸形的整复困难重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探索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采用双侧鼻唇沟岛状皮瓣旋转下移以及上唇多个皮瓣转移,对双侧唇裂术后畸形进行一次性手术整复。1993年以来,临床应用5例,经随访,均获得满意效果。该术式应用鼻唇沟岛状皮瓣转移,并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组织,有效地解决前唇组织量紧缺问题,从而使其诸多畸形一次性得到确切的整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的分析,探索双侧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矫治的一种理想方法.方法前唇设计出三叶瓣后,先对移位的组织进行完全游离及复位,再将三叶瓣向鼻小柱方向掀起,延长鼻小柱及抬高鼻底.结果1999年11月至2002年2月,共矫治双侧唇裂术后继发畸形患者25例,术后三叶瓣血运良好,鼻尖抬起,鼻小柱延长,鼻底外形满意,上唇突度增加.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2周至18个月,临床效果满意.结论该手术方法是矫治双侧唇裂术后继发畸形的一种选择术式,本法对前唇较小、上唇松弛的双侧唇裂术后畸形患者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3.
双侧完全唇裂的个体化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双侧唇裂修复术的个体化序列唇裂修复术式。方法:双侧完全唇裂患儿20例,均伴腭裂。患儿出生后10~40天内择期行双侧唇裂粘连术,6~10个月时行双侧唇裂整复术。唇裂整复术在前唇或侧唇附加小切口使双侧唇裂修复术后唇及唇弓形态对称,术中解剖口轮匝肌,复位后框式缝合;唇珠的形态由侧唇红唇肌肉瓣完成;红唇缘原有自然形态完整保存。结果:早期唇粘连术较好的抑制了前颌骨前突向前生长,也使前牙槽突裂隙减小,为后期的唇裂整复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唇裂整复术后患儿创面均Ⅰ期愈合。鼻底宽度及丰满度均较满意,唇弓形态对称,无口哨畸形。随访10天~3个月,上唇静态及动态时外形均较好。结论:双侧完全唇裂整复时,采取序列治疗,对传统的原长整复方法进行改良优化,取长补短,另加一定的缝合技巧,可使术后上唇近期静态与动态均达到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改良直线缝合法修复双侧唇裂的方法和体会。方法在VeauⅢ术式的基础上,于双侧唇裂的两侧唇部设计A、B皮肤黏膜瓣,衬垫于前唇部的内侧,以增加创面的接触面积并加厚前唇部;在前唇部上方内侧设计C黏膜瓣加深唇龈沟,并将两侧唇肌肉分离固定于鼻前嵴、鼻翼基底及前唇,以达到唇肌的功能性修复。结果本组12例患者,术后上唇及唇红较丰满,动态畸形不明显,效果满意。结论采用改良直线缝合法修复双侧唇裂,能增加切口抗张力和改善术后上唇形态,减轻术后动态畸形及上唇塌陷。同时,此法还能保留较多的上唇组织,有利于唇裂Ⅱ期畸形的修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双侧唇裂修复术延长前唇的唇肌功能整复法。方法:自1980年以来应用该法治疗146例,详细描述了手术步骤。结果:本法保留了较多的唇部组织,术后唇肌功能恢复较好,前唇延长较多,张力降低,唇弓、唇峰、唇珠形态自然美观。结论:本法定点设计简单、合理,术后静态及功能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红唇瓣推进修复双侧唇裂继发红唇缺损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 介绍一种双侧唇裂术后继发红唇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于缺损红唇的两侧红白唇交界处或其稍上方按需要向其两侧各设计红唇瓣,缺损范围大都可将一侧红唇瓣设计至口角下唇处,按设计切开解剖游离以唇动脉为蒂的红唇轴型瓣,向缺损区推进修复缺损。结果 临床应用15例。缺损宽度1.0-1.2cm,所有唇瓣全部成活,术后唇外形满意。结论 以唇动脉为蒂的红唇瓣推进修复红唇缺损,方法简便,唇瓣血供可靠,疗效满意,可广泛用于修复各种原因引起的红唇适当大小的部分缺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双侧唇红矩形瓣前唇原长双侧唇裂修复术的应用。方法双侧唇裂患者29例,男性20例,女性9例。其中双侧完全裂15例,不完全裂11例,混合裂3例,均采用双侧唇红矩形瓣前唇原长法进行修复。首先采用传统的原长法原则修复唇白。修复唇红时,在两侧唇红设计形成包括黏膜和部分口轮匝肌的矩形瓣,并沿干湿唇交界线水平切开前唇,将两侧矩形瓣向下内旋转至前唇唇红对接缝合。缝合时口轮匝肌肌束的断端尽可能广阔而平整的接合,以恢复正常的环形结构。结果所有患者的创口均Ⅰ期愈合,上唇高度宽度适中,唇珠明显,无口哨畸形。结论该方法修复双侧唇裂,方法简单可靠,去除组织少,术后能获得较好的鼻唇外形,口唇功能较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周同葵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7):2175-2176
目的:研究治疗双侧唇裂治疗后鼻唇畸形的理想方法。方法:选择2006年9月~2011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鼻唇畸形患者31例,首先将前唇处设计三叶瓣,再对移位的组织施行完全游离与复位,之后向鼻小柱方向把三叶瓣掀起,将鼻小柱延长并抬高鼻底。结果:治疗后三叶瓣得到良好血运,患者鼻尖抬起,鼻小柱延长,对鼻底的外形十分满意,且增加了上唇突度。治疗后所有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术后对患者随访1~6个月,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采用三叶瓣修复对前唇小且上唇较为松弛的双侧唇裂治疗后畸形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侧唇裂术后上唇短小合并鼻畸形的矫正方法。方法:将前唇整块上移延长鼻小柱,双侧外侧唇颊瓣向中线推进,Ⅰ期修复唇部组织缺损,恢复口轮匝肌的连续性,同时矫正鼻尖低平、鼻孔宽大、重建人中嵴。结果:临床治疗7例,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10天~24个月,唇、鼻畸形明显改善。结论:利用前唇上移和双侧外侧唇颊瓣推进是解决上唇短小合并鼻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唇裂术后红唇畸形的整复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占 《中国美容医学》2004,13(5):603-604
唇裂的白唇修复方法以往资料讨论的很多,一般都能达到较完美的修复效果,但对红唇的整复报道甚少。本文作者在双侧白唇高度相等的条件下,根据患者的自然条件,以恢复丰满的红唇、突出唇珠、体现自然对称的唇弓和唇珠旁沟为目的,或恢复为薄线型或双峰型红唇,根据不同的畸形部位和特点选择不同的术式的原则,笔者对10年中所行唇裂或唇裂术后畸形Ⅱ期整复中的红唇整复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