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因地制宜进行沟渠硬化、沼泽地改塘等小环境改造措施后,钉螺面积减少了66.16%,活螺密度、活螺框出现率分别下降了76.54%和76.13%,阳性螺密度下降了100%;居民血吸虫病患病率略有下降,14岁以下人群感染率为0,无急性感染发生。而实施药物灭螺的对照组9年来钉螺面积仅下降了27.62%,活螺密度及活螺框出现率分别上升了26.35%和151.01%,是小环境改造点的9.84倍和11.13倍,同时居民血吸虫病患病率较1987年上升了37.44%,14岁以下人群感染率为1.21%,并有零星急性感染病例发生。小环境改造一次性投资费用高于药物灭螺,但与农田水利相结合的小环境改造措施能够产生一定的间接经济效益,因此远期效果仍将优于药物灭螺。  相似文献   

2.
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因地制宜进行沟渠硬化、沼泽地改塘等小环境改造措施后,钉螺面积减少了66.16%,活螺密度、活螺框出现率分别下降了76.54%和76.13%,阳性螺密度下降了100%;居民血吸病患病率略有下降,14岁以下人群感染率为0,无急性感染发生。而实施药物灭螺的对照组9年来钉螺面积仅下降了27.62%,活螺密度及活螺框出现率分别上升了26.35%和151.01%,是小环境改造点的9.84倍和11.13倍,同时居民血吸虫病患病率较1987年上升了37.44%,14岁以下人群感染率为1.21%,并有零星急性感染病例发生。小环境改造一次性投资费用高于药物灭螺,但与农田水利相结合的小环境改造措施能够产生一定的间接经济效益,因此远期效果仍将优于药物灭螺。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灭螺机喷洒药液灭螺的现场应用效果。方法使用灭螺机和喷壶对现场有钉螺沟渠喷洒药液灭螺,对比观察灭螺机现场使用效果。结果机动灭螺机喷洒药液灭螺8740m ^2,喷药后6个月考核,钉螺面积下降97.3%,有螺框出现率下降98.8%,活螺平均密度下降99.2%;喷壶人工喷洒药液灭螺9629m ^2,喷药后6个月考核,钉螺面积下降44.8%,有螺框出现率下降51.4%,活螺平均密度下降45.2%。结论灭螺机现场灭螺效果明显优于喷壶。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贵池市自1987年以来对全市25个山丘型小环境进行了石砌、水泥护沟等一系列沟渠硬化的改造工程,有效地控制了螺、病情,但其中9个环境点改造后螺情出现反复,个别点甚至出现钉螺面积扩散现象。现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对各小环境点螺情“复燃”原因进行逐一探讨,为更好地巩固小环境改造的效果提供经验。1材料与方法1.1螺情调查采用系统抽样法,按5×5m设框分别于环改前及环改后的每年春季对各环境点进行螺情调查,并计算有螺面积、活螺密度、活螺框出现率。1.2环改方法各环境点环改措施分别为水泥磨面,混凝土面,石砌水泥补缝及沼泽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湖沼垸内血吸虫病流行区有效又便于推广的防治方法。方法1993~2002年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改造钉螺孳生地;结合改水、改厕、建居民新村等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同时开展人畜查治病、查灭螺和健康教育,阻断传染源。结果钉螺面积下降87.93%,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感染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67.20%、82.69%、74.73%和93.63%;人群感染率下降78.48%,其中中、小学生下降91.33%;耕牛感染率下降83.71%。结论综合防治是目前湖沼垸内疫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有效和可行的措施,有利于血防成果的巩固和同类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6.
苏北沿海地区残存钉螺分布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江苏省苏北沿海地区残存钉螺分布现状。方法 采用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现场查螺,查出钉螺用压碎法解剖,观察钉螺感染情况。结果 1998-2000年共查螺63075框,查出钉螺5521框,有螺框出现率为8.75%,活螺平均密度0.263只/框,未发现感染性钉螺。钉螺分布以西部地区沟渠、河道为主要孳生地,88.82%有螺钉环境钉螺面积在5000m^2以下,呈小块点状分布,灭螺质量差是残存钉螺的主要,其有螺条块占82.75%,有螺面积占77.19%。  相似文献   

7.
大雪对洞庭湖区钉螺生存影响的现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雪低温气候条件下,洞庭湖区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湖北钉螺的生存状态,为血吸虫病研究和控制提供基础信息。方法选择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公园前滩为现场,2008年春季大雪前后采用系统抽样法查螺,分框记数,解剖鉴定钉螺死活、感染性、雌雄构成情况,计算活螺平均密度、活螺框出现率、钉螺死亡率、钉螺雌雄构成等指标。结果钉螺活螺平均密度大雪冰冻天气后降低45.68%(Z=-5.99,P〈0.01),活螺框出现率降低32.18%(X2=18.04,P〈0.01),钉螺死亡率上升27.68%(Z=-12.67,P〈0.01),高达88.80%,钉螺雌雄构成无明显变化。结论持续大雪冰冻天气使钉螺活螺密度降低,死亡率升高,但密度仍维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8.
汉南区属江汉平原,有江堤防线4.37万m,江滩面积1200万m2,河堤防线446万m,河滩面积800万m2。江、河滩高程分别为25m与22m。1990年人群与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5.11%(1549/30312)、8·54%(362/4238)。有螺面积1332万m2,其中,江滩活螺框出现率为12.23%,钉螺感染率为10.78%,活螺平均密度为1.13只/框。河滩活螺框出现率为11.82%,钉螺感染率为13.41%,活螺平均密度为l.54只/框。疫区人口10万人。方法1开挖鱼池对江、河滩面宽超过200m的易感地带,根据地形将其挖成大小不等的精养鱼池和粗放鱼池。鱼池的土埂面宽3:…  相似文献   

9.
枝江县沮漳河滩钉螺及感染性钉螺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系统抽样法调查湖沼型洲垸亚型流行区的沮漳河西岸枝江段面河滩钉螺及感染性钉螺的分布状况,结果河滩有螺面积214万m~2,共调查9247框,活螺框出现率14.40%,活螺密度0.68只/0.11m~2,感染螺框出现率2.54%,感染螺密度0.042只/0.11m~2,钉螺感染率6.13%。不同环境、不同段面螺情各异。96.89%的钉螺和96.13%的感染性钉螺集中分布在距河堤150m以内的洲滩。从而明确了区域性灭螺的范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垸内钉螺孳生地全面综合治理消灭钉螺的效果。方法以环境改造为主,采用沟渠硬化、降滩建平台、沟渠扩洗、开新填旧、开挖鱼池、土埋等方法,辅以药物杀灭钉螺进行全面综合治理后1~2年,开展螺情监测,评价近期灭螺效果。结果2004-2006年春季,对全市331处、395.00hm^2垸内钉螺孳生地进行了综合治理。有螺处数、有螺面积由2004年的299处349.67hm^2降至2006年的60处49.90hm^2,分别下降了79.93%、85.73%;活螺平均密度、活螺框出现率分别下降了90.80%、69.59%;感染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降至0,钉螺死亡率由4.53%上升到12.03%;灭螺效果显著。各种治理方法以建鱼池和降滩建平台效果最好。结论垸内钉螺孳生地全面综合治理既消灭了钉螺,又促进了水利建设、农田灌溉和农业生产,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通江河道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的应用价值,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对主河道深埋有螺土灭螺,混凝土护坡,支河道持续药物喷洒灭螺,人畜同步查治血吸虫病,开展血防健康教育,改变人的行为等综合治理措施,观察综合治理对河坡、河滩钉螺消长的影响,对人畜血吸虫病病情消长的影响和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结果 主河道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钉螺平均密度1998年为6.26hm^2,82.1%和11.7只/框,到2001年已连续2年查不到钉螺。支河道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和钉螺平均密度分别从3.95hm^2、83.2%和15.51只/框下降到3.55hm^2、57.7%和13.32只/框;阳性钉螺面积从2.81hm^2降为0。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从3.9%(COPT环沉率≥3%)降至2.3%,未检出血吸虫病人及“急性感染”病例,未查出血吸虫病畜。接触河水人数从1998年的260人下降到2001年的39人,下降了85.0%。结论 实施通江河道综合治理是控制血吸虫病的有效措施,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1985年-1995年我们对五一村烷内钉螺进行了系统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方法与结果11985年一1995年对该村不同环境采用机械抽样,sin设框,进行螺情调查,累计调查237处,调查面积IOg99Om’,有螺15处,有螺面积48591m’。钉螺分布以麻土为主,其次是主灌渠和支灌渠,毛渠、排水渠及池塘未查到活螺。10年间共查出阳性螺43框,阳性螺SO只,结果见表1。2有螺渠道首段与尾段钉螺分布五一村主灌渠首段均有钉螺分布,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53.3%和5.4只/框(每框为O.lin。勺,尾段则分别为29.7%和1,6只/框,首段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泥敷灭螺在云南鹤庆县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应用效果。方法在鹤庆县血吸虫病流行重疫区金墩乡高原峡谷型西甸行政村和高原平坝型孝廉行政村选取钉螺分布较广、钉螺密度较高的自然村的重点自然片,分别于2008和2009年开展泥敷灭螺应用试验和灭螺效果观察,同时对氯硝柳胺药泥浸出液进行了现场和室内杀螺试验。结果 2008年泥敷灭螺区钉螺面积下降了98.26%,有螺框出现率下降了98.25%,活螺平均密度下降了98.28%;2009年泥敷灭螺区钉螺面积下降了91.77%,有螺框出现率下降了94.62%,活螺平均密度下降了96.63%;2009年泥敷区灭螺后30 d钉螺死亡率达到90.04%,60 d钉螺死亡率达到97.50%,90 d以后钉螺死亡率为100.00%;现场沟渠浸出液和室内药土浸出液杀螺试验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钉螺的死亡率降低。结论氯硝柳胺泥敷灭螺效果较好,在钉螺分布为片状、钉螺密度高的重点自然片和地段具有一定的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高原缓丘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钉螺分布与人工林抑螺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高原缓丘区兴林抑螺提供造林模式。方法在已营建抑螺防病林(示范区)和未营建抑螺防病林(对照区)样地上按原利用方式调查钉螺,分析营造抑螺防病林对钉螺的影响。结果对照区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分别为26.81%和0.94只/0.1m2,8类土地利用方式环境钉螺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29、12.71,P均〈0.01),渍水低地、水田和水旱轮作地钉螺数量较大,旱作农地和林地钉螺数量较少。与造林前相比,抑螺防病林营造5年后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降低幅度在62.70%~89.98%和74.03%~94.00%。与对照区相比,示范区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分别下降了52.04%~87.36%和52.20%~95.45%。结论高原缓丘区抑螺防病林的营建可有效控制钉螺。  相似文献   

15.
采用系统抽样法,调查了东至县七里湖江外滩钉螺及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芦滩活螺密度及活螺框出现率明显高于草滩、柳林滩及杉木间杨滩;退垦还滩20年的芦滩和草滩钉螺密度及活螺框出现率仍低于历史芦滩和草滩,但同时退垦的芦滩活螺密度及活螺框出现率明显高于草滩;阳性钉螺的分布与滩地野粪污染程有关。上述结果为滩地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宿松县钉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2021年宿松县螺情资料,统计钉螺面积、活螺密度、活螺框出现率等指标,分析全县及不同类型流行区钉螺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 2010—2021年,宿松县钉螺面积为1 672.60~2 171.57 hm2,总体平稳,其中江滩型流行区钉螺面积为985.74~1 235.64 hm2,波动较小;湖沼型流行区钉螺面积为181.44~284.78 hm2,呈下降趋势;内陆型流行区钉螺面积为399.77~750.02 hm2,呈上升趋势。全县活螺密度为0.16~0.75只/0.11 m2,活螺框出现率为5.11%~11.78%。江滩型流行区和湖沼型流行区活螺密度相对平稳,内陆型流行区活螺密度呈现先降后升趋势;不同类型流行区活螺框出现率年度波动较大。2013年起全县未再查获感染性钉螺。结论 宿松县螺情总体平稳,但内陆型流行区螺情有扩散趋势,今后应重点加强内陆型流行区钉螺监测与控制工作,以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7.
采用本统抽样法,调查了乐至县七里湖江外滩钉螺及阳性可螺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芦滩活螺密度及活螺框出现率明显高于早滩、柳林滩及杉不意杨滩;退垦还滩20年的芦滩和草滩钉螺密度及活螺框出现率仍低于历史芦滩和草滩,但同时退垦的芦滩活螺密度及活螺框出现率明显高于草滩;阳性钉螺的分布与滩地野粪污染程度有关。上述结果为滩地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鹤庆县2009-2011年螺情下降缓慢的原因.方法 收集2009-2011年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查灭螺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鹤庆县2009-2011年在历史灭钉螺面积和可疑环境中查出的钉螺面积占全县钉螺面积的比例为16.00%、45.69%、27.75%;在上年度灭螺面积中查出的钉螺复现面积占全县钉螺面积的比例分别为84.00%、54.31%、72.25%.2009-2011年各项螺情指标下降村数大于上升村数;2009-2011年全县查出有钉螺的行政村为26个,其中高原峡谷地区占15个,占全县有螺村的57.69%; 2009-2011年高原峡谷地区各年钉螺面积占全县钉螺面积的比例为55.18% ~ 60.77%,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高原峡谷地区高于高原平坝地区.结论 鹤庆县2009-2011年螺情下降速度缓慢,应总结经验,提高质量,因地制宜,采用药物灭螺和环境改造灭螺并重的综合治理措施,彻底改变钉螺孳生环境,大幅度压缩钉螺面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掌握便民河水系河道实施砼护坡工程后钉螺变迁、分布及消长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2002~2005年每年春季采取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调查水系钉螺分布,比较不同环境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等螺情指标的逐年变化情况。结果2002~2005年,便民河水系主河道、内陆灌区和相邻江滩的钉螺面积分别在20.94~31.88、39.30~48.08hm^2和275.13~292.31hm^2之间,有螺框出现率分别在9.96%~21.88%、29.61%~58.54%和62.14%~85.97%之间,钉螺平均密度分别在0.97~1.86、0.92~3.96只/0.1m^2和7.72~11.15只/0.1m^2之间,其中2005年便民河水系河道、内陆灌区和通江口外江滩有螺框出现率分别为21.88%、39.33%和83.81%,活螺密度分别为1.30、3.96只/0.1m^2和11.15只/0.1m^2。4年来主河道内有螺框出现率上升较快,内陆灌区钉螺密度增加了4倍,相邻江滩各项螺情指标基本稳定,但江滩有螺框出现率和钉螺平均密度分别是水系内的2~3倍和3~8倍。结论河道内未清理的高滩面是造成水系钉螺迅速回升的主要原因,便民河水系血防工作的重点首先要对高滩面进行切滩清淤,同时要加强内陆灌溉区螺情控制力度,做好通江河口河道的螺情监测和药物灭螺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纵向观察林业血防工程的抑螺效果。方法 选择长江安徽段上游的安庆市南梗(1989 年造林)、中游段的无为县刘渡花园(2001 年造林)、八步缺(2001 年造林)和下游段的和县陈桥洲东江柳林(1997 年造林)为试点,通过历史资料收集和2010 年秋季现场螺情调查,比较造林前后上述4 个试点螺情变化,以评估林业血防工程控制钉螺效果。结果 2010 年4 个试点共查螺992 框,其中林地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和钉螺死亡率均显著低于草滩(均P<0.01)。安庆市南梗造林后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总体均呈下降趋势,造林后第一年活螺框出现率下降了23.6%(χ2 =14.8,P<0.01),活螺密度下降了72.4%,造林后6 年内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较低,6 年以后呈回升趋势,但低于造林前,长期呈下降趋势;无为县刘渡花园造林后第一年活螺框出现率由50.4%下降到1.16%,(χ2 =180,P<0.01),活螺平均密度由3.6 只/0.11m2下降到0.017 只/0.11m2,造林后5 年内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均低于造林前,6 年后呈回升势态;无为县刘渡八步缺造林后第一年活螺框出现率由83.7%下降到48.4%(χ2 =32.9,P<0.01),活螺平均密度由8.7 只/0.11m2下降到2.5 只/0.11m2,造林后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多数年份低于造林前,而第4、7 年螺情回升;和县陈桥洲东江柳林造林后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总体均呈下降趋势。结论 林业血防工程不利钉螺生存,滩地造林有明显的长期抑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