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用ICP-400型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仪检测感染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P.bCQS)、抗性株(P.bCQR)和约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P.yCQS)小鼠血清的Zn、Cu、Fe、Ca4种元素含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3株虫感染组中,Cu的含量均明显增高(P<0.001),Ca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0.001);Zn值在P.bCQS组显著降低;Fe值在P.yCQS组中显著增高。P.bCQS组与P.bCQR组在西咪替丁及氯喹作用下,元素变化有组间差异。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肝硬化患者血清微量元素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测定原发性肝癌,肝硬化患者血清中铁(Fe),铜(Cu),锌(Zn),铝(Al)镁(Mg),钡(Ba),钛(Ti)等六种微量元素的变化。结果:原发性肝癌者血清Cu,Al水平均明显增高(P〈0.001)肝硬化组血清A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但低于原发性肝癌组(P〈0.05)。肝硬与肝硬化组血清Mg显著低于正常组(P〈0.001),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原  相似文献   

3.
西咪替丁(CMD)4d抑制法抗鼠疟作用结果显示:在剂量为50mg/kg·d、100mg/kg·d和200mg/kg·d时,该药对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抗性株及约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感染小鼠的红内期疟原虫,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64.95%、77.97%和58.16%。CMD对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P<0.05)和约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P<0.01)。  相似文献   

4.
应用WHO4d抑制原虫法及[3H]-TdR掺入淋巴细胞转化试验,观察西咪替丁(CMD)对感染疟原虫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CMD对感染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抗性株及约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小鼠的原虫率较其感染未治组明显降低(P<0.01),对其脾淋巴细胞转化试验SI均明显增高。CMD体内及体外作用,单独及与ConA联合作用,各实验组S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MD对感染疟原虫小鼠脾淋巴细胞具有刺激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测进入抗氯喹疟原虫中的氯喹量较敏感株低的原因是受阻于感染的红细胞,还是疟原虫自身,以及抗氯喹疟原虫是否具有快速排出氯喹的特点。方法:给两株感染小鼠ig氯喹,用高压液相(外标法)检测感染红细胞和疟原虫中的氯喹量。结果:ig氯喹4.06 mg/kg与400mg/kg氯喹3h后,敏感株感染红细胞和抗氯喹株感染红细胞中的氯喹量无明显差异,而抗氯喹疟原虫中的氯喹量,两个剂量组分别较敏感的低54.0%与42.1%(P<0.001)。比较ig氯喹3h与7h后疟原虫积聚的氯喹量,敏感株两者相同,抗性株7h后不仅无明显减少,相反地上升(0.452±0.079nmol/mg蛋白与0.559±0.124nmol/mg)蛋白(P<0.02)。结论:进入抗氯喹疟原虫中的氯喹量低,其受阻部位是在疟原虫本身而不是在感染的红细胞,未发现抗氯喹疟原虫快速排出氯喹。  相似文献   

6.
大骨节病区和常硒及低硒非病区儿童发铜锌锰铁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大骨节病区、常硒非病区和低硒非病区儿童发Cu、Zn、Mn、Fe含量。结果表明,低硒非病区组儿童发Cu、Zn、Mn、Fe含量与常硒非病区组无明显差异(P>0.05),大骨节病区组儿童除发Cu含量与常硒、低硒非病区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发Zn、Mn、Fe含量均明显高于常硒、低硒非病区组(P<0.01或0.05),大骨节病区组儿童硒以外某些微量元素状况与常硒、低硒非病区  相似文献   

7.
中华麦饭石防治大鼠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时微量元素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华麦饭石防治大鼠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时微量元素的作用方法:给wistar大鼠食用二甲基奶油黄饲料,同时饮用10%中华麦饭石浸液共26周。用ICP法检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大鼠全血10种微量元素。结果:肝炎时实验组仅Mn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硬化时实验组Mn、Si、Ba、Fe、Zn和Se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u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01)。肝癌时实验组Mn、Si、Ba、Fe、Zn、Se和Mo继续高于对照组,Cu和Cr低于对照组(P<0001)。除Si外,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微量元素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1肝病越重,微量元素变化越明显。2中华麦饭石能维持机体微量元素的正常状态,对大鼠肝炎、肝硬化和肝癌防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陕西不同病情大骨节病区儿童血清Cu,Zn,Mn,Fe含量。结果表明,血清Cu含量无论在病区与非病区,不同病情病区组,以及患儿与健儿之间无显著差异。血清Zn含量除量除患儿显著高于病区健儿(P<0.01)外,其余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血清Mn,Fe含量病区显著低于非病区(P<0.01),但在不同病情病区组之间随干骺端检出率增高而明显增加(P<0.01),其中血清Mn含量与干骺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离伯氏疟原虫敏感株( C S) 与抗氯喹株的氯喹(chloroquine C Q) 结合蛋白。方法: 给两株感染鼠ig C Q400 mg/kg , 3 h 后, 收集伯氏疟原虫用( Ultrogel R) Ac A34 凝胶柱分离蛋白, 按 Bergqvist 法抽提与蛋白结合的 C Q, 然后用 H P L C ( 外标法) 定量。结果: C S 有58 个蛋白峰, 均与 C Q 结合, 其中以 No64 ~86部分( 峰9) 结合的 C Q 量最多, 占总结合量的164 % 。抗氯喹伯氏疟原虫( C R) 有40 个蛋白峰, 除8 个峰外,均与 C Q 结合, 结合量最多的蛋白部分与 C S相同, 在 No60 ~83 部分( 峰6 及峰7) , 但是它与 C Q 的结合能力( C Qnmol/ mg 蛋白) 显著高于 C S。结论: 分离与测定了 C S和 C R 两株疟原虫各个蛋白峰的分布与定量, 及其与 C Q 结合的能力。在同一株疟原虫中, 各蛋白与 C Q 的结合能力存有差异, 在 C S与 C R 间此差异更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离伯氏疟原虫敏感株( C S) 与抗氯喹株的氯喹(chloroquine C Q) 结合蛋白。方法: 给两株感染鼠ig C Q400 mg/kg , 3 h 后, 收集伯氏疟原虫用( Ultrogel R) Ac A34 凝胶柱分离蛋白, 按 Bergqvist 法抽提与蛋白结合的 C Q, 然后用 H P L C ( 外标法) 定量。结果: C S 有58 个蛋白峰, 均与 C Q 结合, 其中以 No64 ~86部分( 峰9) 结合的 C Q 量最多, 占总结合量的164 % 。抗氯喹伯氏疟原虫( C R) 有40 个蛋白峰, 除8 个峰外,均与 C Q 结合, 结合量最多的蛋白部分与 C S相同, 在 No60 ~83 部分( 峰6 及峰7) , 但是它与 C Q 的结合能力( C Qnmol/ mg 蛋白) 显著高于 C S。结论: 分离与测定了 C S和 C R 两株疟原虫各个蛋白峰的分布与定量, 及其与 C Q 结合的能力。在同一株疟原虫中, 各蛋白与 C Q 的结合能力存有差异, 在 C S与 C R 间此差异更大。  相似文献   

11.
心律失常与血清硒、锰、锌、铜、铁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104例各种心律失常病人和100例健康人分别进行血清硒(Se)、锰(Mn)、锌(Zn)、铜(Cu)、铁(Fe)测定。结果发现:①心律失常组血清Se、Mn、Zn、Fe含量明显降低,而血清Cu则升高。②心律失常患者Se/Cu、Se/Mn、Se/Zn、Se/Fe比值显著减低,而Cu/Fe比值增高。③在心律失常病人中,以房颤患者血清Se降低和血清Cu增高最为明显。④病程≥5年患者血清Se、Zn降低及血清铜增高比病程<5年者更为显著。提示:心律失常对人体内Se、Mn、Zn、Cu、Fe的变化密切相关,但其确切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消化系癌血清微量元素与T细胞亚群相关性研究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消化系癌血清微量元素与T细胞亚群关系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食管癌312例和健康人100例血清Zn,Cu,Fe,Mn,Ca.48例癌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结果消化系癌患者血清中Cu含量,Cu/Zn比,CD8+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Zn,Ca含量,CD3+,CD4+,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健康人(P<005~P<001);Ⅲ~Ⅳ期及转移癌患者Cu含量,Cu/Zn比,CD8+明显高于Ⅰ~Ⅱ期癌患者(P<005~P<001).直线相关分析表明:血清Cu,Cu/Zn比值与CD4+,CD4+/CD8+比成负相关,Zn与CD4+/CD8+比成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Cu,Cu/Zn比升高,发生消化系癌的相对危险度升高;Zn,Ca含量升高,发生消化系癌相对危险度降低.结论对消化系癌患者适量补Zn,调节和改善宿主抗肿瘤免疫力;Cu/Zn比对消化系癌阳性诊断率为70%,特异性为73%.因此,Cu/Zn值可做为消化系癌的一项诊断指标,并对从高危人群中筛检消化系癌患者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应用WHO4d抑制原虫法及「^3H」-TdR掺入淋巴细胞转化试验,观察西咪替丁对感染疟原虫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CMD对感染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抗性株及约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小鼠的原虫率较其感染未治明显降低,对其脾淋巴细胞转化试验SI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了应用微分电位溶出法和示波极谱法检测8例沙依瓦克病人与同病区24例健康人的血清,尿液,头发,以及病区饮用水中Ca,P,Mg,Zn,Cu,Mn,Se,I,F含量,以国家标准卫生检验方法对病区饮用水的pH值进行检测和卫生细菌学检查,用CYBR法做尿液粘多糖定性试验。检测结果:(1)血清Ca,P,Mg含量略高于健康水平(P〈0.05)。(2)尿液I含量在正常值低限。(3)头发Ca,P,Mg含量略  相似文献   

15.
西咪替丁抗疟作用的研究:Ⅱ.西咪替丁对鼠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咪替丁4d抑制法抗鼠疟作用结果显示:在剂量为50mg/kg.d,100mg/kg.d和200mg/kg.d时,该药对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抗性株及约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感染小鼠的红内期疟原虫,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64.95%,77.97%和58.16%。CMD对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析和约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胃窦粘膜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P-物质(SP)的含量变化及其意义。结果表明:胃窦粘膜SS含量在胃溃疡组低于其余各组(P均〈0.05),而在胃癌时则显著增高(P〈0.001);SP浓度在十二指肠溃疡组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均〈0.05);胃癌患者Ga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S与SP在十二指肠溃时呈明显负相关。提示:胃粘膜中Gas、SS、SP的含量变  相似文献   

17.
测定31例老年中风病人急性期红细胞SPA花环率(RRSF)、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RCF),并与正常老年人进行对照,结果表明老年中风病人RRSF明显增高(P<0.001),而RRCF则明显降低(P<0.001).提示老年中风病人存在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同时给予冬虫夏草治疗,30d后,随着临床症状的恢复。病人RRSF降低(P<0.01).RRCF则较用药前升高(P<0.01),揭示冬虫夏草具有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观察了5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3天内红细胞变形能力(ED)和红细胞三磷酸腺苷酶(ATPase)活性及红细胞内离子浓度的变化,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显示,AMI患者红细胞滤过指数(IF)校对照组明显增高(P<0.001)。红细胞Na+-K+-ATPase、Ca2+-Mg2+-ATPase活性和红细胞K+、Mg2+浓度明显降低,而红细胞Na+、Ca2+浓度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AMI患者红细胞IF与红细胞Na+-K+-ATPase、Ca2+-Mg2+-ATPase活性、红细胞K+、Mg2+浓度呈负相关(P<0.001),与红细胞Na+、Ca2+浓度呈正相关(P<0.001)。这提示AMI患者ED降低与红细胞ATPase活性和K+、Mg2+浓度降低及Ca2+、Na+浓度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于1993年4月调查了新疆拜城县重病区查尔齐农场中与中病区赛里木乡的饮水,土壤,粮食,学龄儿童头发中Zn,Cu,Mn,Ca,Li,Se6种元素无机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重病区小麦中Ca的含量显著高于中病区(P〈0.05),重病区饮水及小麦中Mn的含量显著低于中病区(P〈0.05)。这些结果揭示重病区查尔齐与中病区赛里木乡的病情相比较,除缺碘较为严重这一主要原因之外,高Ca,低Mn也可能与查尔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N)和抗性株(RC)在疟色素形成和致病性上的差异。方法:用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和抗性株分别感染IRC小鼠。实验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C),氯喹治疗对照组(CC),N株感染组(N),RC株感染组(RC)和RC株感染加氯喹治疗组(RCC),比较各组间末梢血中疟原虫的形态、原虫血症、肝脏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N组肝细胞损害较严重,细胞内线粒体肿胀融合,溶酶体增多,肝血窦内疟原虫少见。RC组炎症反应较突出,主要为单核细胞浸润以及枯否细胞活跃,大滋养体和裂殖体在肝血窦滞留;肝细胞损害较轻,表现为线粒体增生、肿胀及空泡化。N株疟原虫富含内食物泡,其内有疟色素颗粒,被寄生红细胞结构较完整;而RC株疟原虫外食物泡较多,位于疟原虫外围的红细胞胞质内,被寄生的红细胞呈蜂窝样改变,食物泡内无疟色素。结论:RC株疟原虫可能改变了原敏感株(N株)对血红蛋白的摄取和消化方式,从而阻碍了疟色素形成;N株和RC株疟原虫可能因诱导宿主免疫反应的明显差异,导致RC株较N株致病力为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