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老年患者恶性胸水中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活性.方法 分离恶性胸水单个核细胞(PEMCs),采用两步贴壁法,获得非贴壁细胞,树突细胞及淋巴细胞是其主要功能细胞成分.IL-2活化肿瘤浸润免疫细胞,SP法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及免疫功能,SP法S-100蛋白染色检测树突细胞.结果 IL-2活化培养7 d后肿瘤浸润树突细胞(TIDC)和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TIL)数量明显增加(P<0.01).恶性胸水TIDC经过IL-2活化后具有抗原提呈功能.结论 IL-2活化肿瘤微环境中TIDC,使其恢复免疫监视功能,有效地负载肿瘤抗原,协同TIL等其他免疫细胞有效杀伤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2.
胰腺癌五年生存率低于5%,现有的治疗手段治疗效果有限,针对胰腺癌的治疗仍面临巨大挑战.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 TIL)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主导肿瘤微环境局部免疫反应的作用,是许多癌症的有利预后因素. TIL能够特异性地识别肿瘤细胞,通过细胞免疫对这些肿瘤细胞进行杀伤. TIL疗法已经被证明在黑色素瘤、宫颈癌、乳腺癌等实体瘤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应用TIL治疗胰腺癌仍然存在一些难点,包括新生抗原的筛选、TIL快速扩增、导向到肿瘤部位及细胞衰竭.本文将就近年来人们对TIL在胰腺癌中的研究进行概述,挖掘TIL在胰腺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是存在于肿瘤实质和间质内的以T淋巴细胞为主的一类异质性淋巴细胞群体。将其从肿瘤组织消化和分离出来,经体外培养活化和扩增后,回输到患者体内可以起到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TIL具有T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的高度多样性、优异的浸润肿瘤部位能力以及低毒性等优势,被认为有希望用于治疗恶性实体肿瘤。目前,TIL疗法已在多种实体瘤中作为二线治疗进行临床试验并取得初步疗效。虽然目前尚无TIL应用于胆道癌单一病种的临床队列报道,近期的多癌种临床报道提供了少数接受TIL治疗的胆道癌患者的疗效信息,初步证实了安全性和有效性。但由于胆道癌一般被认为是大多数效应T淋巴细胞被隔离在肿瘤边缘的免疫排斥性肿瘤,TIL在胆道癌中的抗肿瘤作用仍难以预测。尝试与不同抗肿瘤方法的联合治疗以及开发新技术修饰细胞以增强TIL抗肿瘤能力是未来可能突破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发挥作用。免疫细胞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肿瘤抗原后,通过抗原递呈细胞和协同刺激因子的共同作用,增殖分化为免疫效应细胞。该效应细胞通过释放穿孔素和诱导Fas/Fas L介导的细胞凋亡来杀伤肿瘤细胞。肿瘤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即是利用此理论,将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分离出来,在体外加入特异性抗原和细胞因子使其活化,通过筛选获得能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免疫效应细胞,大量扩增后回输给患者。其核心技术和关键步骤是效应细胞的选择和应用。本文对肿瘤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中效应细胞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是近几年肿瘤免疫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抗癌免疫效应细胞的研究尤其引人注目。1982年;美国的Rosenbery首先提出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的概念,时隔3年,作者又证实了恶性肿瘤组织中浸润淋巴细胞的存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肿瘤杀伤细胞,在恶性肿瘤免疫过继性治疗中的潜力愈来愈受到重视。 一、TIL的生物学特征 TIL不同于其他肿瘤细胞杀伤细胞的特征主要  相似文献   

6.
树突状细胞激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抗胃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树突状细胞 (DC)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APC) ,可以向包括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 (TIL)在内的T淋巴细胞提呈抗原 ,并诱发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反应。该文探讨树突状细胞激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体外对胃癌细胞 (SGC 790 1 )的杀伤活性。方法 从胃癌患者外周血获取DC ,应用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白介素 4(IL 4)和肿瘤抗原激活DC ,然后用DC激活TIL ,观察TIL在体外对自体胃癌细胞和人胃癌细胞株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DC激活的TIL具有很高的对自体胃癌细胞杀伤活性 ,杀伤率为 (89.39± 3 .0 5) % ,明显高于未经DC激活的TIL、CD激活的T淋巴细胞和未经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对自体胃癌细胞的杀伤率 [杀伤率分别为 (54 .37±1 .50 ) % ,(53 .92± 1 .46) %和 (3 .55± 0 .2 5) % ]。而它们对SGC 790 1细胞的杀伤活性则相对较低。结论 胃癌患者外周血DC能诱导TIL产生高效而特异的抗胃癌免疫  相似文献   

7.
肿瘤免疫过继治疗是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主要是从肿瘤患者中分离免疫活性细胞,在体外进行扩增和功能鉴定,然后回输给患者.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是从肿瘤组织中分离出来的淋巴细胞,经离体培养,由IL-2诱导而成,具有特异性杀伤肿瘤的活性[1,2],其主要来源为手术切除所获得的实体肿瘤组织和浸润淋巴结等.目前是国际上研究和应用的主要免疫疗法.前列腺素E2(PGE2)在淋巴细胞发育与增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腺苷则是公认的具有抑制细胞免疫功能的分子,两者都参与了机体的免疫调节,但对于TIL影响的报道甚少.我们通过PGE2与腺苷的协同作用,观察是否能够影响IFN-γ和TGF-β的分泌,抑制TIL的杀伤功能.  相似文献   

8.
培养树突状细胞(DC),反复冻融法裂解培养的负载胰腺癌细胞(PC-3),提取细胞抗原,致敏DC,获得负载胰腺癌抗原的DC疫苗后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生成,MTT法检测CTL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发现负载PC-3细胞抗原的DC疫苗能诱导产生肿瘤特异性的CTL,其对PC-3细胞具有明显地杀伤效应,而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肝癌细胞7721细胞杀伤作用弱.认为负载胰腺癌抗原的DC疫苗能够诱导高效而特异地CTT杀瘤活性,为将来DC疫苗在胰腺癌的免疫治疗中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胸腔积液 (下称胸液 )是临床常见疾病 ,因病因学依据获得有限 ,临床良、恶性胸液鉴别较为困难。目前用于临床的肿瘤抗原均为非特异性肿瘤相关抗原 [1] ,选择合适的肿瘤标记物进行联合检测可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自 1999年 3月至 2 0 0 0年 6月我们测定了 5 0例患者胸水 CEA、Fer,以探讨其对良、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 恶性胸液组共 2 8例 ,其中 ,男 17例 ,女11例 ,年龄 5 3.38± 12 .63岁 ,包括肺癌 2 6例 (腺癌 14例、鳞癌 6例、小细胞未分化癌 4例、低分化未定型 2例 ) ,胸膜间皮瘤 1例 ,纵隔淋巴瘤 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实体瘤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自体肿瘤免疫细胞治疗晚期实体瘤患者130例。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其中贴壁细胞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4等诱导产生DCs,并用自体肿瘤细胞或外源性肿瘤细胞抗原致敏,获得Ag.DCs;悬浮细胞经干扰素-γ、IL2和CD3单克隆抗体(CD3 monoclonal antibody,CD3mAb)等诱导产生CIK细胞,将DCs与CIK细胞共同培养;采用FCM法检测DCs及CIK细胞表型,一次回输患者。结果 130例中晚期肿瘤自体肿瘤免疫细胞联合化疗治疗后,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19例,稳定(SD)87例,疾病进展(PD)13例,6例晚期肿瘤进展死亡,疾病控制率85.38%。结论 DCs-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恶性实体瘤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恶性胸水中免疫细胞所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共同组成了影响肿瘤免疫的微环境.分析细胞因子的变化,可能为恶性胸水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线索.本综述主要探讨IL-2、IL-4、IL-6、IL-8、IL-10、T细胞亚群及癌胚抗原七种免疫学指标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负载食管癌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活化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对食管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冻融法获取食管癌细胞抗原,联合应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白细胞介素4(IL-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培养外周血DC并负载肿瘤抗原,激活自体T淋巴细胞,制备特异性CTLs。将其加入食管癌细胞中培养48 h,用MTT法检测食管癌细胞裂解率,ELISA法检测γ干扰素(γ-IFN)水平。结果负载食管癌抗原的DC激活的CTLs表现出对食管癌Eca109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γ-IFN水平为(1 625±37.55)pg/ml;而对A549细胞仅有微弱的杀伤作用,γ-IFN水平为(169.04±13.81)pg/ml。未负载食管癌抗原DC刺激的CTLs对食管癌细胞几无杀伤作用。结论负载食管癌抗原的DC激活的CTLs在体外对食管癌细胞能产生高效而特异性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粒酶B(granzyme B,GrB)是活化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和自然杀伤(NK)细胞发挥细胞毒作用的主要效应分子,也是其特异标志物,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胃良/恶性上皮细胞是否表达GrB,同时检测组织中浸润S-100^ 树突状细胞(DC)和GrB^ 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TIL),探讨GrB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及局部免疫状态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治疗老年人恶性胸水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治疗老年癌症患者恶性胸水的有效率。方法应用癌症患者自体胸水的TIL培养、扩增后产物经胸腔内输注治疗21例老年人恶性胸水,每隔日1次,至少4次。结果21例经治疗后,胸水中淋巴细胞增加,肿瘤细胞逐渐减少,胸腔积液逐渐吸收,1个月后19例达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有效率为90.5%。结论自体胸水TIL可治疗恶性胸水,同时可提高老年癌症患者的免疫功能,对机体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自体及同种异体树突状细胞(DC)体外负载肿瘤抗原后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及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的能力.方法 利用细胞因子诱导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生成DC,尼龙毛柱法分离T淋巴细胞,3H-TdR掺入法检测负载肺癌细胞凋亡小体的自体及同种异体DC体外刺激T细胞增殖反应,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负载肺癌细胞凋亡小体的自体及同种异体DC刺激的T细胞对肺癌细胞和乳腺癌细胞系MCF-7的杀伤作用.结果 骨髓细胞诱生的自体及同种异体DC负载肿瘤抗原后,均具有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负载肿瘤抗原的自体及异体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后均可杀伤两种靶细胞,T细胞对MCF-7的杀伤力明显低于对患者肺癌细胞的杀伤力. 结论人自体或异体DC体外负载细胞性肿瘤抗原后,可有效地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产生特异性肿瘤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胃腺癌中白细胞介素(IL)-6、IL-17A的表达,关注二者与间质中巨噬细胞的关系。方法胃腺癌术后组织共57例为观察组,距肿瘤边缘>3 cm的非肿瘤性胃黏膜组织13例组织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两组肿瘤细胞中IL-6和IL-17A、间质中白细胞分化抗原(CD)163的表达。结果观察组肿瘤细胞中IL-6、IL-17A的表达、间质中CD163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IL-6、IL-17A和CD163的表达与肿瘤的炎性反应程度、浸润深度均密切相关,IL-6、IL-17A与肿瘤的最大径密切相关,IL-17A的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相关。线性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中IL-6和CD163、IL-17A和CD163呈正相关。结论胃腺癌术后组织中IL-6、IL-17A高表达可以促进肿瘤的形成和进展,二者均与肿瘤间质的巨噬细胞反应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 ,恶性肿瘤的过继免疫治疗有了较快发展。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 TIL)作为一种新的抗肿瘤效应细胞 ,是主要存在于肿瘤间质内以 T细胞为主的异质性淋巴细胞群体。由于 TIL比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 ( LAK)的抗肿瘤活性强 5 0~ 1 0 0倍[1] ,因而其在过继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日渐受到重视。我们对 2 6例乳腺癌患者输注自身 TIL,并观察其治疗前后外周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文治疗组为 2 6例乳腺癌患者 ,均为女性 ;年龄 36~ 70岁 ,平均 48岁。均经临床和病理学检查确诊为 、 期乳腺癌。同时…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计数分析技术和LDH释放法检测了11例肝癌患者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的细胞表型及杀伤活性。结果培养初期TIL细胞特征是以CD3为主,CD4/CD8为0.83,NK细胞23.3±3.6%。经重组白细胞介素2(rIL—2)激活20天后,CD3减少,CD4/CD8为1.85,NK细胞数量增至39.2±9.8%,P<0.01。激活后的TIL对自体肝癌细胞杀伤率比培养初期高3.74倍,亦比对同时培养的BEL—7204肝癌细胞杀伤率高1.75倍。对自体和异体肝癌细胞杀伤作用均显著高于LAK细胞,且具有靶细胞特异性。结果表明肝癌TIL对肝癌细胞杀伤作用,可能与NK细胞数量增多,导致肝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肝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杀伤肝癌细胞的作用机制,用透射电镜观察了TIL与肝癌细胞共同培养后,TIL吸附、包绕和吞噬自体和EBL-7402肝癌细胞,促使肝癌细胞凋亡.接受TIL治疗的肝癌术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干扰素(IFNγ)活性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活性,明显高于手术对照组.与单纯手术治疗组比较,TIL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肝癌术后应用TIL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手术治疗,可望为肝癌的综合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应用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肿瘤相关蛋白N35亚细胞结构定位,测定其相关抗原在肺腺癌GLC-82细胞、人淋巴细胞、人胚肺二倍体细胞KMB-17、人皮肤纤维细胞的存在及分布,及其在肿瘤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变化.结果 显示N35仅存在于肺癌细胞蛋白中;在亚细胞结构中主要分布于胞核,在肿瘤细胞有丝分裂进入G2~M期时定位于中心粒结构上.提示N35可能是仅存在于肿瘤细胞并与其增殖活动密切相关的重要肿瘤细胞生长调节蛋白,其功能可能与肿瘤细胞无限制增殖活动有关,可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监测复发、预测转移和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