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比较金银花-连翘药对配伍前后及不同配伍比例煎出液中绿原酸、连翘苷、连翘酯苷A的溶出量,考察配伍比例对绿原酸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测定金银花-连翘单煎、共煎提取物中绿原酸、连翘苷、连翘酯苷A的含量;分别给予大鼠灌胃金银花-连翘1∶1,1∶2共煎提取物(剂量为绿原酸60 mg· kg-),测定血浆中绿原酸浓度,用DAS软件根据非房室模型法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绿原酸和连翘苷在共煎提取物中含量高于单煎提取物,而连翘酯苷A在药对中煎出量低于连翘单煎液.金银花-连翘(1∶1,1∶2)共煎提取物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0.95,1.19 mg·h.L-1,Cmax分别为0.18,0.26 mg·L-1,药动学行为无显著差异.结论:金银花-连翘配伍有助于绿原酸和连翘苷的溶出,但连翘酯苷A的溶出量减少.不同配伍比例的金银花-连翘提取物按相同绿原酸剂量给药,绿原酸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5,(10):1958-1960
目的:考察玉女煎配伍共煎对知母中芒果苷含量的影响。方法:建立玉女煎中芒果苷HPLC测定方法,分析比较方中其他药味与知母配伍共煎及知母单煎液中芒果苷含量。结果:玉女煎中其他药味配伍共煎时芒果苷含量比知母单煎液中平均升高(21.0±4.39)%。结论:玉女煎配伍共煎液中芒果苷含量高于知母单煎液中含量,表明方中各药材配伍可增加有效成分芒果苷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知母黄柏药对中芒果苷、新芒果苷、知母皂苷AⅢ和知母皂苷BⅡ的含量,研究不同配伍比例对4种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ZORBAX Eclipse XDB-C_(18)色谱柱(2.1 mm×150 mm,3.5μm),柱温30℃,流动相0.1%甲酸水-乙腈,流速0.25 m L·min~(-1),梯度洗脱;质谱条件为电喷雾(ESI)离子源,负离子多反应离子监测(MRM)用于定量测定。结果:芒果苷、新芒果苷、知母皂苷AⅢ和知母皂苷BⅡ分别在5.05~404,5.3~424,5.05~404,20.8~1 664μg·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6%,99.2%,99.1%,98.5%。知母单煎时芒果苷、知母皂苷AⅢ含量最高;新芒果苷在知柏配伍比例1∶1时含量最高;知母皂苷BⅡ的含量各配伍比例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适用于知母黄柏中4种成分的含量测定。知母与黄柏配伍比例不同,芒果苷、新芒果苷、知母皂苷AⅢ的含量不同,配伍黄柏时对知母成分含量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体内和体外模型研究知母皂苷对芒果苷肠吸收的影响.方法 采用液-质联用法测定大鼠灌胃芒果苷、知母皂苷-芒果苷后的血药浓度,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应用大鼠肠外翻模型,UPLC法测定不同时间点时肠囊内芒果苷的浓度,计算肠吸收参数.结果 合用知母皂苷后,芒果苷的血药浓度比单体组明显升高,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和Cmax显著增加,Tmax延长至3h;在回肠段知母皂苷-芒果苷(1∶1)组中芒果苷的吸收参数Q90、Vt和Paap均高于单体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知母皂苷对芒果苷的体内吸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生、盐知母水煎液中芒果苷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情况,探讨盐知母引药入肾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知母(10 g·kg-1)组、盐知母(10 g·kg-1)组、芒果苷(200 mg·kg-1)组,灌胃给药2 h后处死,立即解剖采集心、肝、脾、肺、肾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组织样品中的芒果苷含量。结果:方法专属性、日内和日间精密度、稳定性及提取回收率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各组织样本在检测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生、盐知母及芒果苷组大鼠给药2 h内芒果苷主要集中在肺、肾组织中,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肺>肾>脾>肝>心。结论:生、盐知母和芒果苷组大鼠体内芒果苷均集中分布在肺、肾组织中,与知母的归经特点相符。生、盐知母组大鼠体内芒果苷在肺、肾组织中的含量明显高于芒果苷组,但生、盐知母组大鼠各组织中芒果苷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百合知母汤中知母黄酮类成分芒果苷、皂苷类成分知母皂苷A3,百合酚类成分咖啡酰基甘油酯、皂苷类成分麦冬皂苷D’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HPLC-DAD分析方法,依利特Hypersil ODS色谱柱(4.6 mm ×250 mm,5 μm),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芒果苷为258 nm,知母皂苷A3为191 nm,咖啡酰基甘油酯为310 nm,麦冬皂苷D’为200 nm,柱温25℃.结果:芒果苷,咖啡酰基甘油酯,知母皂苷A3,麦冬皂苷D’分别在0.228 ~ 1.14,0.072~0.576,0.069 25 ~0.554,0.1010.505 g·L-1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97%,99.32%,97.65%,96.67%.芒果苷的定量限为0.912 mg·L-1,检测限为0.456 mg·L-1;咖啡酰基甘油酯的定量限为1.44 mg·L-1,检测限为0.36 mg·L-1;知母皂苷A3的定量限为5.54 mg·L-1,检测限为1.85 mg·L-1;麦冬皂苷D’定量限为3.16 mg·L-1,检测限为1.06 mg·L-1.结论:3批样品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百合知母汤中芒果苷、咖啡酰基甘油酯、知母皂苷A3和麦冬皂苷D’的含量测定,亦可作为百合知母汤质量控制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赤芍和黄柏单煎、单煎后合并及合煎进行分析,寻找异同。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进行分离,流动相采用乙腈-0.2%甲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柱温30℃,进样量5μL,多波长检测。结果:定量分析了不同配伍比例(1∶2,1∶1,2∶1)中芍药苷、小檗碱、黄柏碱的含量。与单煎液相比,合煎液中芍药苷溶出量增多,且随黄柏用量增加而增多,而黄柏碱和小檗碱溶出量均减少。其中,小檗碱明显减少,且随赤芍的用量增加而减少。归属了赤芍、黄柏药对主要色谱峰的来源,定性比较了色谱峰所代表的成分在1?1合煎液与1?1合并液中峰面积,发现合煎后赤芍中单萜苷类化合物的溶出增加,黄柏中的化合物溶出有增有减。结论:赤芍和黄柏合并液及合煎液的指纹图谱有异同,表明赤芍、黄柏药对的物质基础和赤芍、黄柏单用的物质基础有异同,为进一步研究该药对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志琪  曾嵘  谭志荣  陈尧  田育望  王蓓  李鑫  陈立峰 《中成药》2012,34(12):2305-2309
目的考察附子与甘草配伍对乌头碱和甘草次酸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56只,按体质量分层随机分为3个药物组,分别单次按25 mL/kg灌胃给予已知乌头碱和甘草次酸含量的附子单煎液、甘草单煎液、附子甘草合煎液。各药物组设给药前和给药后共13个采血时间点,每个时间点4只大鼠,按时间点断头处死动物并采血。血浆样本中乌头碱采用液相色谱-质谱串联(LC-MS/MS)法检测,甘草次酸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法检测。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经DAS2.1软件处理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甘草与附子配伍对乌头碱和甘草次酸的溶出无明显影响。大鼠单次灌胃给予单煎液和合煎液后,乌头碱的主要药动学参数: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730.66、538.97 pg.h/L,峰浓度(Cmax)分别为91.43 pg/L、42.47 pg/L,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1.0 h、7.25 h,半衰期(t1/2)分别为14.69 h、7.81 h;甘草次酸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t分别为8 159.83 ng.h/L、7 035.89 ng.h/L,Cmax分别为526.5 ng/L、458.25 ng/L,Tmax分别为8 h、12 h,t1/2分别为11.99 h、9.57 h。结论附子配伍甘草后乌头碱和甘草次酸在大鼠体内Tmax推迟,Cmax降低,吸收减少,t1/2缩短。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黄芩与生姜以不同比例配伍后黄芩苷的溶出量,探讨黄芩与生姜相恶配伍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黄芩单煎液及不同比例黄芩与生姜配伍煎液中黄芩苷的溶出量。结果:黄芩与生姜的配伍比例为9∶0(黄芩单煎)、9∶4.5、9∶9、9∶18时,黄芩苷的溶出量分别为50.24mg/g、5.99mg/g、15.79mg/g、8.14mg/g。黄芩单煎时黄芩苷的溶出量最大,黄芩与生姜配伍比例为9∶4.5时黄芩苷的溶出量最小。结论:黄芩与生姜的不同配伍对黄芩苷的溶出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石膏-知母组合物的指纹图谱及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为石膏-知母药对的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不同产地石膏、知母药材,按石膏-知母(1∶1)制备12批石膏-知母组合物;采用离子色谱法(IC)和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石膏-知母组合物的指纹图谱及Ca^(2+)、SO_(4)^(2–)、新芒果苷、芒果苷、异芒果苷、知母皂苷BⅡ6个指标的含量;采用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对石膏-知母组合物的指纹图谱进行化学模式识别分析。结果:建立的石膏-知母组合物IC指纹图谱共标定了5个共有峰,指认峰1、峰3、峰4、峰5分别为Na^(+)、K^(+)、Mg^(2+)、Ca^(2+);UPLC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5个共有峰,指认了峰7、峰10、峰11分别为新芒果苷、芒果苷、异芒果苷;12批石膏-知母组合物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CA与PCA均可将12批样品分为3类;6个指标的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石膏、知母合煎可明显促进Na^(+)、K^(+)、Mg^(2+)、新芒果苷的溶出。结论:建立的石膏-知母组合物指纹图谱及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度高、重复性好,可为石膏-知母药对的质量评价及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珍珠母超微粉蛋白、寡肽对小鼠镇静安眠作用。方法利用PCPA制造小鼠失眠模型,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ELISA法测小鼠血中ATCH含量并计算脑及脑系数。结果阳性对照组、寡肽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降低,小鼠血中ACTH的含量增加,但脑干系数无影响。结论超微粉寡肽类成分(MCP)镇静安眠活性最强,为镇静安眠主要活性部位,调节ACTH可能是其镇静安眠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丁香苦苷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并比较丁香苦苷单体两种给药途径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考察丁香苦苷单体口服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家兔静脉注射丁香苦苷注射液和灌胃给予丁香苦苷水溶液,采集血样,固相萃取小柱活化方法处理血浆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丁香苦苷血浆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3P97进行数据处理,确定药动学参数。结果:丁香苦苷静脉给药后在体内符合二室模型分布,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T1/2α为2.41min,T1/2β为15.38min。灌胃给药后丁香苦苷的药动学行为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Cmax为17.91min,T1/2(α)为9.642min,T1/2(β)31.748min。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5.9%。结论:丁香苦苷单体经口服和静脉两种给药途径给药后,吸收和消除均较快。  相似文献   

13.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4.
病性的变化和转化以及疾病的传变是中医病理学的2个核心问题。它们可分别从阴阳五行数学的公理1和公理2、3得到圆满的解释。病性变化,其症结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大小发生变化;病性转化,其症结则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正负号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6.
对中医学科建设与学科带头人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沿革回顾,提出了中医药学科建设的总体构思,指出要发展一个大的一级学科,首先要有教育,这是发展学科的基础;其次是科研来提高教育水平,并指导临床;再次是临床;三者缺一不可。同时提出了学科带头人应具备的条件及如何培养学科带头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脘痛证候的量化诊断规律。方法:以因子分析方法对808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四诊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因子分析从胃脘痛临床症状中提取12个因子,分别代表脾胃湿热、脾胃虚寒、肝胃气滞、气阴两虚、胃热炽盛、胃阴亏虚、肝胃郁热、脾胃气虚等8个证候,同时对各个证候进行量化。结论:因子分析所得的胃脘痛的常见证候分类及量化诊断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胡方林 《中医教育》2010,29(1):37-39
传统的闭卷考试不能很好地反映方剂学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试行了以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改革,考试成绩由笔试、机试、平时3个方面组成。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带动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全面进行。  相似文献   

19.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成立以来,确立了以中医综合治疗结、直肠癌为主攻方向,不断探索具体治疗方法和建立系统评价体系的成长历程。他们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结直肠癌专病建设组长单位,牵头联合全国26家医院以及挪威国家补充替代医学研究中心,进行的中医结直肠癌的诊疗方案的验证工作,牵头制定《结直肠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以及探索建立辐射社区医院的结直肠癌中医三级防治网络等工作,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认可,具有典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白花前胡地上各部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白花前胡新鲜地上部分各部位的挥发油,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其化学组分。结果:花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为氧化石竹烯(26.590%),2,6,6-三甲基双环[3.1.1]-2-烯(13.605%);果中为石竹烯(34.589%),1R-α-蒎烯(14.444%);叶柄中为(1α,4aα,8aα)-1,2,3,4,4a,5,6,8a-八氢-7-甲基-4-亚甲基-1-(1-异丙基)-萘(33.671%),[s-(E,E)]-1-甲基-5-亚甲基-8-(1-异丙基)-1,6-环己烯(22.474%%),1R-α-蒎烯(11.479%);茎中为1R-α-蒎烯(15.544%),[s-(E,E)]-1-甲基-5-亚甲基-8-(1-异丙基)-1,6-环己烯(14.212%),石竹烯(11.551%)。结论:白花前胡地上部分挥发油中,石竹烯类、1R-α-蒎烯含量较高,茎和叶柄挥发油中萘类成分含量较高,在考虑综合利用的同时,应防止人畜中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