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螺旋CT检查对闭合性胃肠及肠系膜损伤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经手术或临床治疗证实的闭合性胃肠及肠系膜损伤患者的CT表现,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各种CT征象的临床意义。结果 25例十二指肠损伤,15例空回肠及系膜损伤,17例结肠及系膜损伤,3例胃损伤。CT征象为腹腔及腹膜后积液55例,肠管壁增厚25例,肠系膜浸润11例,肠系膜血肿6例,肠壁血肿5例,腔外游离气体7例。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是早期诊断急性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重要方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肠扭转的影像学表现和MS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延玉 《职业与健康》2011,27(8):952-954
目的探讨肠扭转的影像学表现和多层螺旋CT(MSCT)诊断肠扭转的价值。方法分析12例肠扭转病例的影像学特点。主要重组方法为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 IP)及容积再现(VR)。结果 12例中,腹部平片腹部肠管表现为"8字征"、"香蕉征"等影像特征10例,"无气腹"或"少气腹"征象2例,"空回肠换位征"1例。CT扫描"漩涡征"12例,"鸟嘴征"11例,其中腹水及肠系膜周围渗出征象3例。结论 MSCT对肠扭转的诊断和评估扭转肠管的血运情况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陈芳 《中国辐射卫生》2013,22(5):628-630
目的 依据肠扭转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点,探讨MSCT诊断肠扭转的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08年4月~2012年6月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0例肠扭转病例,经MSCT平扫及多平面重组法(MPR),分析MS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结果 10例肠扭转均正确诊断,除4例都有通常的肠梗阻征象外,小肠扩张、积气6例,肠管壁增厚、水肿6例,肠系膜漩涡征6例,肠管漩涡征4例,靶环征和鸟喙征各2例,肠系膜血管狭窄4例,腹腔积液2例。肠系膜血管漩涡征伴有肠管漩涡征4例,其中肠系膜上静脉狭窄2例。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组对肠扭转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在小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确诊的肠梗阻的CT资料,总结其影像特征。结果小肠梗阻表现为肠管扩张,管壁增厚,可见移行带征、靶征、慧尾征等征象,增强扫描10例管壁不强化或强化减弱。结论 CT是肠梗阻重要的诊断方法,结合临床能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肝曲结肠癌肿并发急性肠梗阻中的CT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肝曲结肠癌肿并发急性肠梗阻中的CT表现,总结其在螺旋CT检查诊断学中的影像特征。结果 肝曲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后,其共有的CT特征性征象为:结肠肝曲部见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其近段肠管扩张,其内见气液平面,并其肠管内径逐渐向病变部缩小,最终局限于癌肿。结论 在肝曲结肠癌肿并发急性肠梗阻中的影像学诊断中,螺旋CT的特征性征象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在绞窄性肠梗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治疗前测定47例单纯性肠梗阻和15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值,对照130例健康成年的血清C-反应蛋白值,同时比较在绞窄性肠梗阻中经手术证实的9例肠坏死者与6例未发生肠坏死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值。结果单纯件肠梗阻的血清C-反应蛋白值明显低于绞窄性肠梗阻(P〈0.01),在绞窄性肠梗阻中已有肠坏死者血清C-反应蛋白值高于未发生肠坏死者(P〈0.01)。结论肠梗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值可以作为判断肠管是否发生绞窄及坏死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对急性肠梗阻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107例经手术证实的急性肠梗阻病例的螺旋CT和腹部彩超资料,对二者的诊断结果进行分类讨论.结果:螺旋CT对梗阻定位诊断准确率达59.8%,对梗阻定性诊断准确率达43.0%,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准确率达63.2%,与腹部彩超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螺旋CT对于急性肠梗阻的诊断明显优于腹部彩超,对判断肠梗阻的部位、致病因素,有无绞窄性肠梗阻等效果显著,对临床治疗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DSM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SIDSMA患者MSCTA及后处理图像资料,观察评估夹层破裂口、真假腔、剥离内膜片、夹层范围、分支受累情况、肠管有无缺血等影像征象。结果21例患者明确显示破口者14例,破口距离肠系膜上动脉(SMA)起始部1.4-5.5 cm;夹层范围5.5-15.9 cm;清晰显示剥离内膜片14例;假腔血栓者18例;显示假性动脉瘤6例;动脉瘤样扩张3例,夹层动脉瘤破裂1例;真腔狭窄17例;真腔主干闭塞2例;SMA分支受累12例;2例患者局部肠道缺血性改变。结论MSCTA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对SIDSMA明确诊断及准确评估,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床旁X线摄片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经临床确诊NEC的患儿的床旁腹部X线征象和临床表现。结果:57例NEC患儿Ⅰ期15例、Ⅱ期22例、Ⅲ20例,均进行了1次或1次以上床旁X线摄片,X线影像示肠管扩张积气48例,肠管形态欠规则、肠间隙增宽39例,肠梗阻11例,肠壁积气21例,门静脉积气8例,腹腔游离气体18例。早产儿47例,极低体重儿(体重低于1500g)18例,行腹腔镜或剖腹探查并置管引流者29例,仅腹腔穿刺引流者7例。结论:床旁X线影像足以诊断NEC,并且摄片方便、高效,有助于随时评估新生儿腹部肠管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危重病患者麻痹性肠梗阻床旁腹部平片的影像学特征。方法以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ICU内2008-01/2010年-06发生麻痹性肠梗阻的3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床旁腹部平片检查,统计发生麻痹性肠梗阻的病因,分部位统计肠腔积气、积液、肠管扩张等麻痹性肠梗阻的影像学特征的发生率。结果全部患者中胃、小肠、结肠、直肠具有积气征的患者27(79.41%)例,具体病例中仅2~3个部位积气。肠管扩张患者6(17.64%)例,扩张程度小。仅1(2.94%)例可见气液平并见肠粘膜影呈弹簧状。7(20.58%)例患者全消化道无积液积气征象。结论危重病患者麻痹性肠梗阻不具有典型麻痹性肠梗阻的X线征象,判读腹部平片时应结合临床症状、体格检查、病情的连续观察以及CT等检查的排除性诊断。  相似文献   

11.
103例绞窄性肠梗阻死亡原因及预后影响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绞窄性肠梗阻的死亡原因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8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103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前确诊绞窄性肠梗阻55例(53.4%),其余48例(46.6%)均在开腹探查时确诊.治愈92例,死亡11例,病死率为10.7%(11/103).主要死亡原因为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急性肾衰竭,其中感染性休克是影响预后最重要的独立因素.结论 尽早明确诊断,合理把握手术时机,采取及时有效的手术治疗是降低绞窄性肠梗阻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绞窄性小肠梗阻的早期诊治.方法:对绞窄性小肠梗阻46例进行分析.结果:46例均行手术治疗,行粘连松解34例,行肠部分切除、肠道重建12例,其中切除肠管5~20 cm 9例,20~50 cm 3例.45例治愈,1 例死亡,未出现短肠综合症.结论:根椐临床表现,结合必需的辅助检查可以早期诊断绞窄性小肠梗阻,尽早手术是治疗绞窄性小肠梗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碘水结合CT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肠梗阻患者例行胸腹部联合摄片,然后行全消化道碘水造影。动态观察梗阻平面及性质;后行全腹部CT平扫检查,对扫描所得薄层数据行VR及MPR重建;最后得出诊断结论。结果:48例患者中,42例诊断明确,6例未能明确诊断。结论:碘水结合CT平扫检查对粘连性、粪石性、炎性、肿瘤等不全性肠梗阻的诊断具有良好意义,对绞窄性肠梗阻诊断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部X射线联合CT扫描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5月~2018年4月收治的72例急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腹部X射线检查及CT检查。对比腹部X射线、螺旋CT单独诊断及联合诊断对急性肠梗阻的诊断准确率及类型诊断准确率。结果:腹部X射线与螺旋CT联合诊断急性肠梗阻的准确率较腹部X射线及CT单独诊断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X射线与螺旋CT联合诊断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及梗阻类型符合率均较腹部X射线及CT单独诊断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X射线与CT联合诊断急性肠梗的准确率较高,可早期对肠梗阻患者的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及梗阻类型作出诊断,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小肠梗阻影像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检查对小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疑诊小肠梗阻患者,均行腹部CT平扫,口服76%泛影脯胺100ml行小肠造影检查。结果小肠造影检查提示不全肠梗阻16例,肠梗阻5例。CT显示小肠梗阻15例,肠腔积气积液11例。结论口服泛影脯胺造影检查对临床难以确诊的肠梗阻患者能提供影像依据,尤其对诊断不全性肠梗阻具有优越性,CT对诊断不全性小肠梗阻的困难,对发现小肠梗阻病因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6.
小肠梗阻影像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检查对小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疑诊小肠梗阻患者,均行腹部CT平扫,口服76%泛影脯胺100ml行小肠造影检查。结果小肠造影检查提示不全肠梗阻16例,肠梗阻5例。CT显示小肠梗阻15例,肠腔积气积液11例。结论口服泛影脯胺造影检查对临床难以确诊的肠梗阻患者能提供影像依据,尤其对诊断不全性肠梗阻具有优越性,CT对诊断不全性小肠梗阻的困难.对发现小肠梗阻病因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CT及重建技术在肠梗阻的诊断及其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荣昌县人民医院2007年6月-2011年5月期间住院的各类型肠梗阻患者86例,将术前CT检查与术后结果相对照。结果术前CT的病因诊断率为93.02%,实际病因诊断率为82.56%,假阳性率为12.79%,假阴性率为16.28%。结论多层CT检查不仅能提高肠梗阻确诊率,而且可以提高肠梗阻的病因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和比较增强多层螺旋CT和磁共振SSFSE序列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探寻对肠梗阻诊断更加有效的影像学手段。方法:回顾68例有肠梗阻症状的患者的增强CT扫描与MRI的SSFSE序列图像,评价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肠梗阻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68例患者中有56例最终临床诊断为肠梗阻,其中小肠梗阻为35例,结肠梗阻为21例。导致梗阻的原因中,纤维粘连占25例,原发或转移肿瘤占26例,炎性肠病占5例。多层螺旋CT对肠梗阻的诊断灵敏度为89.3%,特异度为83.3%;采用SSFSE序列的MRI诊断,其灵敏度为94.6%,特异度为100%;两种技术对肠梗阻诊断的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42.637,P=1.000)。结论:多层螺旋CT和MRI的SSFSE序列对肠梗阻诊断均具有很高的准确性,但MRI相对于CT而言具有无辐射、无需造影剂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40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患者均经胃肠减压、营养支持、应用生长抑素和激素等非手术治疗治愈,平均治疗时间13.5d。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有典型肠梗阻症状、体征,采用非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