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创颅人血肿清除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的临床意义及 脑出血早期病理变化,方法: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20例,并将吸出物中的脑组织碎片进行光镜观察,同时设对照组40例,观察两组病人出院时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组病人全部存活,意识清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良好,光镜下脑组织中可见大片出血灶和点状出血,部分小血管玻璃样变,血管周围嗜中性粒细胞渗出,对照组死亡12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较差,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为理想的方法,它阻断了脑出血后的一系列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高血压脑出血的病理变化及对周围正常脑组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病理资料,总结、归纳高血压脑出血病灶及血肿周围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 3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理检查镜下见含铁血黄素颗粒20例,神经胶质细胞增生14例,尼氏小体16例,神经细胞核固缩胞浆消失10例,血管内皮增生6例,钙化灶16例,软化灶14例,点片状出血17例。结论高血压脑出血脑组织病变是长时间高血压导致的慢性病理改变,且于出血后早期即出现局部和全脑的病理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3.
杨少峰  王宝华  王中 《河北医学》2016,(12):2034-2036
目的::观察CT定位下微创小骨窗(3×3cm)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n=30)常规行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 n=30)行CT定位下微创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血肿残留率、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评分及NIHSS评分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血肿残留率、再出血率的显著低于对照组(P 均<0.05),但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3月的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抑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CT定位下微创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是治疗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有效方法,能较好地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术后卒中抑郁发生率较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的临床、CT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对43例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继续出血组的临床症状较前加重,中青年、收缩压≥180mmHg、基底节区出血、首次出血血肿不规则、首次出血量10~30mL者易发生继续出血。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主要与年龄、血压水平、血肿形态、出血部位、首次出血量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约60%发生于基底节区,致病率和致残率较高,易遗留较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国内外研究发现,脑出血后的继发性神经损伤与血肿周围血红蛋白的分解、凝血酶的释放、炎症反应及补体系统参与的免疫损伤等有关[1~3]。本文对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炎症反应过程中小胶质细胞、炎症介质(核因子-κB、细胞因子)及补体系统的作用进行概述,以期为 ICH的治疗提供更多切入点,有助于改善脑出血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王有存  潘凯  韦侨 《吉林医学》2013,34(13):2411-2412
目的:探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显微外科治疗及术后颅内压的变化关系。方法:对66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早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根据术后CT复查分为血肿清除组和再出血组,对两组颅内压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周颅内压在第3、5天时最高,血肿清除组颅内压明显低于再出血组。结论: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再出血是致死的重要原因,血肿清除组颅内压明显低于再出血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完全神经内镜与显微手术用于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的优劣。方法对106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分别进行完全神经内镜手术和显微镜辅助微创手术,观察记录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率、术后清醒时间及GCS评分和ADL评分。结果神经内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清醒时间和再出血率显著低于显微手术组,而血肿清除率、术后GCS评分和ADL评分显著高于显微手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完全神经内镜比显微镜辅助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清除血肿更彻底、止血更可靠,具有较高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HCH)不同血肿形态的病因及病理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至本院就诊的75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依据不同的血肿形态分为不稳定与稳定型脑出血患者,对所有患者给予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并将血凝块进行病理检查。结果分析不同血肿形态患者异常血管团占据百分比差异显著,P0.05;稳定型脑出血患者的血凝块容易清除,不会对周围的脑组织产生明显的粘连现象;不稳定型脑出血患者血凝块和周围脑组织粘连较为紧密,清除难度较大。结论相比稳定型脑出血患者,不稳定型脑出血患者的基底节区血管较为丰富,是引发不稳定型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一类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引导下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短期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漯河市中医院收治的72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按照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立体定向引导下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再出血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6个月,以格拉斯哥预后系统(GOS)评估预后。结果观察组血肿清除率和预后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再出血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立体定向引导下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能彻底清除血肿,减少并发症和再出血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临床特点和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证实的高血压性脑出血835例中符合条件的32例资料,同时与28例早期CT复查而未见血肿扩大病例进行比较。结果:32例血肿扩大患者入院时血压均明显增高,收缩压均高于180mmHg,最高达240mmHg;舒张压均高于105mmHg,最高达135mmHg;头颅CT示基底节区出血30例,左侧17例,右侧13例,血肿形态不规则形18例,椭圆形或圆形14例;死亡19例,治愈及好转13例。结论:未能有效控制的高血压以及血肿处于基底节区是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主要原因;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预后差;要积极管理好血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脑组织细胞色素C的表迭及其与血肿周围脑组织损伤与水肿形成的关系。方法2001年9月-2002年9月住院的3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出血量25-80ml,年龄35-75岁,住院行微创血肿抽吸术治疗。在微创血肿抽吸术过程中获得血肿周围脑组织,采用HE染色、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其细胞色素C的表迭。根据术前头颅CT测量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脑水肿带的大小,用双盲法对染色结果及术前脑水肿的体积进行分析。结果脑出血12-72h血肿周围脑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广泛性脱髓鞘.神经元皱缩,核固缩.并有凋亡小体形成;脑出血后4h,血肿周围组织已出现细胞色素C的表达,脑出血后48~72h,细胞色素C的表达达到高峰。细胞色素C表达强阳性(16例)组、弱阳性(13例)组、阴性(5例)组之间比较,脑水肿体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细胞色素C在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中表迭上调.可能参与了血肿周围脑组织的损伤与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小骨窗显微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探讨治疗方案及疗效。方法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93例,以翼点为圆心半圆形头皮切口,小骨窗开颅,脑皮质造瘘进入血肿腔,显微镜下清除血肿,术后控制血压水平,保持术区引流管通.。术后第2天复查头颅CT评价手术效果。结果血肿清除>80%者167例(86.5%),残留血肿>20%者26例(13.5%)。26例经引流后血肿消失25例,形成慢性脑内血肿1例。术腔再出血10例(5.1%),行二次开颅手术6例。结论小骨窗显微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创伤较小,手术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适宜的手术方式,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138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的血肿大小及出血部位等将138例患者分成3组,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组46例,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组48例,小骨窗显微手术44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的致残率及临床死亡率。结果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的致残率为26.09%,临床死亡率为17.39%;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组的致残率为27.08%,临床死亡率为20.83%;小骨窗显微手术的致残率为25%。临床死亡率为18.18%,三组患者的致残率与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要根据血肿大小、出血部位等基本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选择最适宜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何平 《新疆医学》2008,38(12):93-95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内科常见疾病,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与生命,但对本病的治疗到目前为止、尚无完整、理想的治疗方案。由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基本病理改变为:出血侧半球肿胀、充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或破入脑室;出血灶形成不规则空腔,中心充满血液或紫色葡萄浆状血块,周围是坏死脑组织,瘀点状出血性软化带和明显的炎细胞浸润。血肿压迫脑组织,影响血液循环形成脑水肿,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半暗带的超微结构改变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动态观察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半暗带的变化。方法:对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实施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术中取血肿周围少许脑组织进行超微病理观察.结果:血肿周围半暗带预后与出血时间的长短呈负相关(r=—0.897,P<0.05).脑出血后24h,见星形细胞肿胀,部分细胞崩解坏死.毛细血管周围细胞足突肿胀,血脑屏障损坏.72h星形细胞高度肿胀,细胞器溶解.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胞核增大,胞质突入管腔,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消失.4—7d,星形细胞高度肿胀,胞质内充满水肿液,细胞器消失,细胞变性,毛细血管周围细胞足突明显肿胀,血管周围间隙见微小出血灶.结论: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半暗带预后与出血时间的长短呈负相关(r=—0.897,P<0.05),半暗带的变化与早期治疗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采用北京万特福公司YL-1型微创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对23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人进行治疗。结果23例患者中术后死亡2例,再出血3例,其余病例近期和远期疗效均较好。结论微创穿刺清除术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性脑出血在脑卒中的发生率占 2 1~ 48% ,且发生于基底节区的大量出血其死亡率更高。由于急骤的大量脑出血 ,由于血肿的占位效应 ,血肿区扩大 ,引起周围组织肿胀 ,并发颅内高压及脑疝形成是急性期脑功能衰竭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于造成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近年来鲜有研究报告。本文就我院 1993年 8月~ 2 0 0 1年 9月期间高血压性脑出血 3 2 8例的急性期发展过程和死亡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 ,并就出血量在 3 0~ 70ml的基底节区出血 65例和相应出血量的 5 0例脑叶出血死亡病历进行统计比较 ,分析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行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手术前后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5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行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术前术后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进行顺利,总成功率100(,血肿消失33例,2例再出血,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其中1例治愈,1例并发脑疝死亡。结论:通过密切的病情观察,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保证了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行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术的顺利进行,促进术后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付志剑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0):611-612
目的探讨在超早期基底节区脑出血显微技术操作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36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出血时间6h之内,做耳前上10cm小切口,骨窗3cm×4cm显微镜下经外侧裂或颞上回脑沟皮质,血肿完全清除,有效止血。结果死亡3例,存活33例。ADL分级:Ⅰ级8例,Ⅱ级9例,Ⅲ级14例,Ⅳ级4例,Ⅴ级1例。结论损伤小,简便易操作,时间短,手术视野清晰,血肿清除完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与内科治疗及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急性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2012年大连市中心医院内科治疗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例167例,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病例153例,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治疗病例186例。比较病人发病后1个月末的死亡率、术后颅内感染率、术后再出血率。结果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及内科组在发病1个月末死亡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死亡率低于其余2组。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比较颅内感染率低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术后再出血率低,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30~50 mL的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及内科治疗相比颅内血肿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在急性期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故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可能更适合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