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侧跟骨骨折患者的治疗与临床效果,并介绍治疗体会.方法自2007年12月~2010年1月,治疗21例双侧跟骨骨折的病人,其中11例患者﹙22足﹚行双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10例为闭合性损伤,1例为开放性损伤;受伤机制包括高处坠落伤、车祸伤、碾压伤等.依据 Sander 分型:Ⅱ型8足,Ⅲ型14足.术中采用无接触技术保护软组织血运,恢复跟骨关节面及其高度宽度,同时植入人工骨,跟骨解剖钢板内固定.结果9个病例随访1年以上,平均为13.8个月,2例失随访,定期复查 X 线及足功能检查.18足获得骨性愈合,Bohler角从术前平均的10.58°恢复至术后平均的30.47°.临床采用 Maryland 足评分标准.最终结果为:7足优,6足良,3足可,2足差,优良率达70%.结论对于双侧跟骨骨折的病人应采取更积极的手术治疗,而术中的无创技术、一定的骨折复位顺序、人工骨及跟骨钢板的正确使用及通畅引流是手术成功及术后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有限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4月~2007年4月对22例跟骨骨折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多枚螺钉和(或)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8例,Ⅲ型12例,Ⅳ型2例。对临床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术后8~15月,平均11个月随访,骨折均获临床愈合。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优10例,良9例,优良率86.4%。结论有限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符合微创治疗原则,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是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吕刚  丁卫 《解剖科学进展》1999,5(2):177-179
应用聚酰胺可吸收髓内针固定实验性犬胫骨上段骨折,通过光、电镜方法观察早期组织反应和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聚酰胺可吸收髓内针组织相容性良好,对组织无早期不良反应;不影响骨折的正常愈合过程,其愈合机理、时间和方式与正常骨愈合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价比较天节镜辅助下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内固定术与传统手术方法切歼复佗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Ⅰ-Ⅳ型腔骨平台骨折。方法回顾分析,选择SchatzkerⅠ-Ⅳ型骨折53例病人,术后随访时间6-47月。关节镜辅助手术21例,传统于术32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问、切口大小、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关节镜下手术组平均切口长度5.52(1.38)cm,手术时间平均80.45(36.64)min,术后6月Rasmussen功能评分优良率:95.4%;传统手术组甲均切口长19.97(2.51)cm,手术时问、卜均100.78(42.20)min,术后6月Rasmussen功能评分优良率78.13%。结论关侮镜辅助下于术与传统丁术方法比较,创伤、瘢痕小,复位同定满意,功能恢复快,适用于SchatzkerⅠ-Ⅳ型胫骨半台骨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可塑形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2例跟骨后关节面塌陷的跟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可塑形钛板螺丝钉固定,加同种异体骨植入治疗.结果随访时间2个月~4年3个月,按Maryland 足部评分系统评价功能,优19例,良20例,可3例,优良率92.9%.结论切开复位,可塑形钛板固定是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可塑形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切开复位、可塑形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 .方法 对 4 2例跟骨后关节面塌陷的跟骨骨折 ,行切开复位 ,可塑形钛板螺丝钉固定 ,加同种异体骨植入治疗 .结果 随访时间 2个月~ 4年 3个月 ,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功能 ,优 19例 ,良 2 0例 ,可 3例 ,优良率 92 .9% .结论 切开复位 ,可塑形钛板固定是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2006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25例桡骨头粉碎性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未见桡神经损伤、腕部畸形等并发症.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6个月,平均(25±1)26个月.肘关节功能根据Broberg和Morrey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优14例,良7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4%.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9月~2011年8月期间,笔者手术治疗34例儿童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病例,其中胫骨骨折17例,尺桡骨骨折9例,股骨骨折8例;AO分型:21例为简单A型骨折,13例为楔形B型骨折。均采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随访患者术后关节活动、疼痛、稳定性及肌力情况。结果本组病例均闭合复位成功,无一例切开,34例患者随访10-24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12周,平均8.5周,关节功能良好,无患肢疼痛、骨折再移位、肌萎缩等,无需艰苦的康复训练。结论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具有创伤小、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26例使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4.6±9.5)岁。其中Neer分型Ⅳ型8例,Neer分型Ⅲ型18例,评估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患肢肩关节功能评分、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6个月,平均(16.6±4.5)个月。26例患者手术时间85~171 min,平均(119.5±23.2) min;术中失血量为180~600 mL,平均(365.0±97.7)mL。在随访过程中,3个月内25例均获得骨性愈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肱骨头缺血坏死。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为63~94分,平均(85.2±6.8)分,优良率为84.6%。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应用于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治疗,可根据不同的骨折形态选择合适的多维固定,具有固定方式灵活、内固定效果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提高股骨骨折手术成功的几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临床上股骨干骨折术后出现并发症的29例病人进行分析,包括关节僵硬,感染,骨延迟愈合、骨不连,断钉、断板、弯曲松动退出、畸形愈合短缩等,采取不同方法进行积极二次治疗。结果 29例病人经二次治疗,临床均获治愈,经过6月~3年的观察,无再次并发症发生。结论 骨折断端的血运保护、可靠固定如交锁钉、一期植骨是防止股骨干骨折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IdentifierTM系统在产前基因诊段中的作用。方法采用IdentifierTM试剂盒对100例羊水标本和20例绒毛及其孕妇进行检测,排除母体组织污染后行相应基因检测,对于有母源性DNA污染标本进行羊水细胞培养。结果 100例羊水标本和20例绒毛中,9例羊水标本有母源性DNA污染和4例绒毛标本为母亲组织;羊水标本经培养后,再检测均无污染。2例21-三体、1例18-三体和1例13-三体。结论 IdentifierTM系统不但可对标本的采样、运送、DNA提取等过程进行了监控,还可检测胎儿性别,同时可快速诊断胎儿是否21、18和13-三体;另外对污染的羊水标本进行羊水细胞培养,达到去除污染的目的,这样可避免受检者重新取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anatmetal带锁髓内钉在四肢长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及其远端锁定的准确性﹑简易性。方法 2003年1月~2008年6月对278例四肢长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组,其中42例股骨骨折,68例胫骨骨折,32例肱骨骨折采用Sanatmetal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46例股骨骨折,62例胫骨骨折,28例肱骨骨折采用其它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比较分析其远端锁定所用时间、出血量、C臂X线机使用次数及治疗结果。结果 Sanatmetal带锁髓内钉组远端锁定时间:股骨10~30(15.8±6.2)min,胫骨5~12(7.1±2.3)min,肱骨2~4(2.5±0.7)min;出血量:股骨265~550(398.9±84.9)ml,胫骨80~215(126.5±36.0)ml,肱骨40~150(83.4±30.8)ml;C臂X线机使用次数0~2(0.9±0.8)次。对照组远端锁定时间:股骨30~80(43.8±11.0)min,胫骨20~40(29.1±6.6)min,肱骨10~30(19.1±5.5)min;出血量:股骨375~825(545.3±121.2)ml,胫骨150~450(284.4±78.2)ml,肱骨80~230(142.3±46.6)ml;C臂X线机使用次数4~10(7.5±2.0)次。所有278例均获随访9~50(36.6±11.7)月;Sanatmetal治疗组122例一期骨愈合,12例延迟愈合,8例骨不愈合,优良率85.9%;对照组101例一期骨愈合,23例延迟愈合,12例骨不愈合,优良率74.3%。结论 Sanatmetal带锁髓内钉具有比较精确的远端锁定系统,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及X线辐射,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的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生物可吸收材料在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713例不同部位骨折采用生物可吸收材料进行内固定。结果随访3个月~4年,平均18个月,骨折全部临床愈合;功能评估优良率96.5%,并发症发生率4.3%,均为异物反应。结论生物可吸收材料是治疗骨折的有效方法,正确选择适应症和手术操作是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髓内钉附加锁定钢板重建支撑内侧壁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下粉碎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7年1月唐山市第二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股骨粗隆下骨折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22~70 (40.5±3.5) 岁;按股骨粗隆下骨折 Seinsheimer 标准分型,ⅢA型3例,ⅢB型2例,Ⅳ型16例,Ⅴ型5例。所有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附加锁定钢板重建内侧壁支撑固定手术治疗。根据改良 Harris 标准,从疼痛感受、功能(步态和活动)、与健侧肢体肌力及活动范围对比4个方面进行髋关节功能疗效评定。结果 2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6 (20.5±4.6) 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2~6(3.0±0.8)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无骨折移位、内固定物失效断裂、髋内翻畸形及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改良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为90~120(115.5±10.7)分,其中优21 例,良5 例。结论 髓内钉中心性固定附加锁定钢板重建支撑股骨内侧壁治疗股骨粗隆下粉碎骨折,可获得最佳生物力学稳定性,骨折复位及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四肢长骨转移瘤的诊断技巧、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骨病肿瘤科2012年1月—2017年1月治疗的54例四肢长骨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25例,年龄48~72(60.6±12.5)岁;股骨38例(70.4%),肱骨16例(29.6%)。54例长骨转移瘤患者均行X线、CT、MRI及全身骨扫描检查,19例进行组织活检。术前Tokuhashi评分≥12分者31例、9~11分者8例、≤8分者15例,术前Mirls评分为9~11分,平均10.3分;依据Tokuhashi评分及骨转移瘤部位拟定治疗方案,按照Mirls评分对濒临骨折患者的治疗决策进行评估。采用VAS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估、Karofsky体能状况评分(KPS) 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身体状况、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评价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35例(64.8%)患者通过病史资料和影像学评估获得长骨转移瘤的诊断,其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19(35.2%)例通过病史资料、影像学评估和组织活检(15例芯针经皮穿刺活检+4例切开组织活检)获得长骨转移瘤诊断。54例患者术后随访4~36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间病死31例,术后平均存活10.5(4.5~30)个月;存活23例。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显示,6个月生存率70.4%(38/54),1年生存率57.4%(31/54),2年生存率46.2%(25/54)。围手术期内患者未出现并发症,随访期间手术部位未发生内植物失效、病理性骨折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疼痛VAS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85, P<0.01);术后3个月患者KPS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476, P<0.01)。MSTS功能评分:术后3个月平均21.95(16~28)分,上肢平均20.54分、下肢平均23.36分;其中优24.07%(13/54)、良53.70%(29/54)、中20.37%(11/54)、差1.85%(1/54),优良率77.78%(42/54)。结论 病史资料评估结合详细的影像学分析可以对大部分四肢长骨转移瘤做出正确诊断;对于难以确诊的病例,需进行组织活检。恰当的外科治疗能够有效地缓解长骨转移瘤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肌(骨)瓣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带血管蒂趾长伸肌(骨)瓣逆行转位修复22例小腿中下1/3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并软组织缺损;结果:均获得成活;结论:实践证明该术式是修复小腿骨皮缺损的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双切口双钢板并植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钢板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5年12月~2010年1月对我院54例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内外侧双钢板固定。对术后并发症及骨折愈合情况、膝关节功能进行随访,分析其手术疗效。结果5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6~20m,平均随访18m,均获得骨性愈合,全组无切口感染及皮肤坏死,未见内固定断裂或松动。术后膝关节功能参照HSS评分系统评分平均90.8分(82~95分)。结论双钢板固定胫骨平台骨折固定牢靠,允许膝关节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是治疗SchatzkerV、VI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in six cases of focal fibrocartilaginous dysplasia (FFCD) which involved either the tibia (n = 4) or the femur (n = 2) were reviewed. All cases presented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and histopathological findings were analyzed in five of the six cases. The subject group comprised three boys and three girls, ages ranged from 12 to 18 months. Histologically, the individual lesions showed regional variation in cellularity, amount of fibrous and cartilaginous components. Paucicellular areas were mainly composed of dense fibrous tissue while more cellular areas contained foci of fibrocartilaginous element. The chondrocytes and stellate cells around cartilaginous area were positive for S-100 protein. One case contained both hyaline and fibrocartilage, and architecturally mimicked normal tendinous insertion. One case, which involved proximal tibia, was purely composed of fibrous tissue without fibrocartilage. All cases formed undulating and irregular borders against underlying cortical bone. Histopathologically variable spectrum suggests a strong possibility of undergoing transition from initial cellular and cartilagnous to late paucicellular, fibrous phase. Although any evidence that can explain basic pathogenesis or prognostic histological parameter is lacking, we believe that the term FFCD is not relevant because the presence of fibrocartilage is not an essential feature, and it can cause confusion with other pathological processes. We propose the term 'subperiosteal fibrocartilaginous pseudotumor of long bone' for this unique clinicopathological entity with which heterologous cartilaginous element can be associated.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