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国内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为直肠癌患者术前护理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Meta分析方法对我国1999年1月份至2009年1月份公开发表的有关国内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的15篇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年龄≥60岁直肠癌患者吻合口瘘的发生率高于<60岁者,合并OR值为0.50(95%CI:0.33-0.76)(P<0.01);男性直肠癌患者吻合口瘘的发生率高于女性,合并OR值为2.17(95%CI:1.38-3.42)(P<0.01);术前接受新辅助放疗直肠癌患者吻合口瘘的发生率高于未进行新辅助放疗者,合并OR值为3.66(95%CI:2.19-6.09)(P<0.01);术前患有糖尿病的直肠癌患者吻合13瘘发生率低于无糖尿病者,合并OR值为3.16(95%CI:2.27-4.39)(P<0.01);急诊手术直肠癌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高于择期手术者,合并0R值为0.27(95%CI:0.13-0.56)(P<0.01).结论:根据患者年龄、性别、是否糖尿病患者、术前是否进行新辅助放疗及可能的手术方式,术前进行有针对性更全面的护理,是可能降低直肠癌吻合口瘘发生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吕强  姜协  颜荣林 《中国癌症杂志》2017,27(11):903-907
背景与目的: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是临床亟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探讨使用双吻合器进行直肠前切除术(Dixon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及原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使用双吻合器进行直肠前切除术的患者,对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患者进行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细胞分化程度、吻合口部位、TNM分期、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术前贫血及是否进行术前新辅助放疗的单因素分析,旨在进一步判断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风险。结果:150例患者中共7例发生吻合口瘘,其中3例行二次手术回肠造瘘,4例保守治疗后愈合。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证实,吻合口距肛距离、术前新辅助放疗是影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使用双吻合器技术进行直肠前切除的吻合其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相对较低,吻合口距肛距离、术前新辅助放疗是影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吻合口瘘的高危患者可以考虑选择性的进行保护性小肠造口。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吻合口瘘为直肠癌保肛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增加和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已经发展为主流术式,因此研究此术式下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探讨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及吻合口瘘的防治办法,以期提高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手术的综合效果,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01—2015-06-30北京大学第九临床医学院行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手术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性别、年龄、伴有糖尿病、体质量指数、肿瘤最大直径、术前血红蛋白、术前血白蛋白、病理结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离断血管水平、预防性造口、手术方式、肿瘤下极距齿状线距离和新辅助放化疗的情况,统计吻合口瘘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单因素和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吻合口瘘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处理措施和效果。结果吻合口瘘发生率为8.75%(14/160)。单因素分析显示,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组与未发生瘘组在患者体质量指数(χ2=4.974,P =0.026)、术前白蛋白水平(χ2=5.749,P =0.016)、超低位保肛(χ2=8.270,P =0.004)、手术方式(χ2=10.27,P =0.001)和新辅助放化疗(χ2=7.540,P =0.006)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OR=22.156)、吻合口距齿状线距离(OR=9.742)、手术方式(OR=6.161)和新辅助放化疗(OR=19.045)是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子。经采取充分引流、静脉使用生长抑素、双套管冲洗及回肠或横结肠造口等方法进行处理后,吻合口瘘均痊愈。结论体质量指数、吻合口距齿状线距离、手术方式和新辅助放化疗等是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子。对伴有独立危险因子病例采取预防性造口,可以降低非计划二次手术的概率,减轻瘘的程度,缩短瘘的愈合时间。围手术期采取适当措施,可有效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后吻合口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近13年来收治的514例直肠癌行TM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14例直肠癌共发生吻合口瘘43例,发生率为8.3%。其中男性患者,吸烟酗酒者,贫血低蛋白者,糖尿病及伴有慢性阻塞性呼吸系统疾病者,肿瘤距肛门距离小于7cm者,肿唐直径〉4cm者,术前放、化疗患者及手工吻合者易发生吻合口瘘;而不同的肿瘤病理分型及临床分期吻合口瘘的发生无明显不同。结论:直肠癌行TME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与患者自身因素、肿瘤本身、手术者的操作技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发生吻合VI瘘的影响因素、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对直肠癌患者行前切除术后发生吻合VI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56例直肠癌患者均行前切除术,发生吻合口瘘24例,其中行保守治疗8例(7例治愈,1例转手术治疗后治愈);行末端回肠造瘘术11例,横结肠造瘘术5例,均治愈。单因素分析显示吻合口瘘的发生与患者性别、是否合并糖尿病、术前肠梗阻、肿瘤与肛缘距离、肿瘤的分期等因素有关(P〈O.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肠梗阻、肿瘤分期、肿瘤与肛缘距离为吻合口瘘发生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精细的手术操作,正确的治疗措施,是减少吻合口瘘发生,减轻吻合口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选择性肠造口是否能预防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15漏及减轻其影响各家报道不一,本研究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后是否需要选择性行预防性肠造口。方法:收集1990至2007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选择性肠造口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中作用的文献,将直肠癌前切除加选择性肠造口组与单纯直肠癌切除术组的吻合口漏发生率及需要再次手术的吻合口漏发生率进行综合比较。结果:符合要求的有7篇文章.7个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累计病例5040例。(1)选择性肠造口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影响:合并OR值0.68(95%CI=0.45~1.02,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选择性肠造口未显著降低直肠癌低位前切除后吻合口漏的发生。(2)选择性肠造口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发生需要再次手术的吻合口漏的影响:合并OR值0.33(95%CI=0.25—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选择性肠造口显著降低直肠癌低位前切除后需要再次手术的吻合口漏的发生率。结论:选择性肠造口未能降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但能降低需要再次手术的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对具有发生吻合口漏危险因素者应同时行选择性肠造口。  相似文献   

7.
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193例中低位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93例中低位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中有12例发生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瘘发生率为6.2%,其中男性10例,女性2例;肿瘤超过1/2周肠管10例,小于1/2周肠管2例;Dukes’B期1例,C期11例:合并糖尿病8例,无合并糖尿病4例;合并肠梗阻9例,无合并肠梗阻3例:术前放疗5例,无术前放疗7例;低蛋白血症10例,无低蛋白血症2例;明显贫血10例,无明显贫血2例。[结论]患者的性别、肿瘤的大小、Dukes’分期、贫血、低蛋白血症、术前放疗、合并糖尿病及合并肠梗阻等因素与吻合口瘘的发生密切相关。针对以上冈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减少中低位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吻合口瘘(anastomotic leakage,AL)是严重影响直肠癌患者术后恢复及顸后的重要因素,对直肠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相关因素的探究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尤为重要.本研究分析直肠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01-01-2014-12-31经我院病理确诊为直肠癌的7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Dixon术).分别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相关性.结果 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为6.53%(48/734).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OR=7.470,P<0.001)、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OR=1.974,P=0.043)、新辅助放化疗(OR=2.667,P=0.011)、预防性造瘘(OR=0.214,P=0.013)、血管侵犯(OR=2.336,P=0.044)与术后吻合口瘘相关.结论 患者性别、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新辅助放化疗、预防性造瘘、血管侵犯为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上可以针对相关危险因素,优选治疗方案,可有效降低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行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手术的214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4例患者术后共发生吻合口瘘16例(7.5%).发生时间为术后4-15d,平均(6.8±1.4)d.其中性别、肿瘤Dukes分期、病理类型及有无结肠储袋等对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术前有无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糖尿病史、有无合并肠梗阻、手术方式、吻合器应用、吻合器吻合后手工缝合减张及术后直肠留置肛管引流减压对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均有明显影响(P<0.05).4例严重吻合口瘘的患者并发弥漫性腹膜炎行横结肠造瘘术,术后4个月成功闭瘘.12例较轻的吻合口瘘患者采用单纯完全静脉营养、抗生素治疗、经引流管局部冲洗等措施全部治愈,愈合时间为14d至3个月,平均(28.7±2.3)d.术后无死亡患者.结论:高龄、贫血、低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及肠梗阻、低位吻合口等是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高危因素.吻合器吻合后手工缝合加固减张,术后直肠内留置肛管减压引流可显著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积极合理的采取非手术或手术措施治疗吻合口瘘是促进吻合口愈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直肠癌根治术后导致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对患者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影响。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307例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年龄≥60)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7例患者中,有30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9.8%),其中患者的性别、肿瘤位置及术中失血量为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主要与患者肿瘤TNM分期及术后尿潴留发生率相关(P〈0.05),但并未增加手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P〉0.05)。结论引起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为性别、肿瘤位置及术中失血量,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不是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李昂  周毕军 《现代肿瘤医学》2019,(19):3468-3471
目的:探讨老年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老年直肠癌患者437例,均采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法。分析影响老年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高危因素。影响因素包括性别、术前白蛋白、手术时间、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吻合口距肛缘距离、肠梗阻、Dukes分期、BMI、出血量、血管侵犯和神经侵犯。结果:老年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9例,发生率为6.64%。经单因素分析表明,两组性别、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Dukes分期、BMI、出血量和神经侵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口瘘组术前白蛋白≤35 g/L、手术时间>3 h、吻合距肛缘距离≤7 cm、肠梗阻、血管侵犯人数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纳入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白蛋白≤35 g/L、手术时间>3 h、吻合距肛缘距离≤7 cm、肠梗阻和血管侵犯为影响术后吻合口瘘的高危因素。结论:老年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受术前白蛋白、手术时间、吻合距肛缘距离、肠梗阻和血管侵犯影响,为降低术后吻合口瘘,需按照相关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01月至2019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东台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46例cT3-4期和(或)N1-2期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上述患者先行新辅助放化疗6~8周后行LAR术,所有肿瘤患者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行根治性切除、低位保肛手术。根据收集的临床数据对比分析各组患者全身一般情况、肿瘤特征、检查指标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探讨新辅助放化疗后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结果:新辅助放化疗后的低位直肠癌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整体吻合口漏发生率为 10.3%。通过单因素分析法,发现吻合口漏的发生在糖尿病、BMI、术前白蛋白、预防性回肠造口、保留左结肠血管、侧方淋巴结清扫不同的分组中存在差异(P均<0.05)。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BMI(OR=1.172,95%CI:1.012~1.357,P=0.034),术前白蛋白(OR=1.883,95%CI:1.001~3.993,P=0.037),侧方淋巴结清扫(OR=10.353,95%CI:1.513~70.846,P=0.017)是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辅助放化疗后低位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漏与患者的血糖水平、BMI指数、白蛋白、预防性回肠造口、保留左结肠血管、侧方淋巴结清扫等因素相关。对于肥胖、低蛋白血症、行侧方淋巴结清扫等危险因素的患者而言,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风险将增高;行预防性回肠造口、保留左结肠血管的患者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可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术前放疗对可切除直肠癌患者远期生存率的影响,探讨术前放疗在可切除直肠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在Pubmed及CNKI数据库中检索"术前放疗"和"直肠癌"的相关研究,抽取及计算直肠癌术前放疗与单纯手术生存率的比值比(OR)和95% CI,运用荟萃分析估算汇总的OR值及95% CI,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分层分析及发表偏倚的检验.结果 发表于1990年至2013年间的17篇文献纳入到本研究中,包括4 489例术前放疗患者和4 521名单纯手术患者,术前放疗的总剂量在15~50 Gy之间.和单纯手术组比较,术前放疗可显著延长直肠癌术后患者的生存时间,汇总后OR值为1.18(95% CI为1.08~1.29).分层分析显示在亚洲人群和使用常规分割放疗方式,术前放疗在延长直肠癌术后患者的生存时间方面,未显示出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直肠癌根治术前辅助放疗可提高可切除直肠癌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后吻合口瘘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后吻合口瘘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近13年来收治的514例直肠癌行TM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14例直肠癌共发生吻合口瘘43例,发生率为8.3%.其中男性患者,吸烟酗酒者,贫血低蛋白者,糖尿病及伴有慢性阻塞性呼吸系统疾病者,肿瘤距肛门距离小于 7cm者,肿廇直径>4cm者,术前放、化疗患者及手工吻合者易发生吻合口瘘;而不同的肿瘤病理分型及临床分期吻合口瘘的发生无明显不同.结论: 直肠癌行TME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与患者自身因素、肿瘤本身、手术者的操作技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机械吻合与手工吻合对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概率,为临床选择吻合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定量分析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食管癌患者采用机械吻合与手工吻合对预防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12篇文献资料。结果采用手工吻合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高于机械吻合,合并OR值为0.53(>0,95%CI:0.40~0.71,P<0.01 )。结论对于降低食管癌手术后吻合口瘘方面,机械吻合优于手工吻合。  相似文献   

16.
张忠新  贾伟丽  宫率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10):1902-1903
目的:检测术前放疗前后直肠癌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探讨其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USA)检测56例直肠癌放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健康正常人S—VEGF为115.72±15.71μg/ml,直肠癌患者放疗前S—VEGF水平为366.88±40.58μg/ml,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放疗后为251.01±33.61μg/ml,明显低于放疗前(P〈0.01),但仍高于健康正常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放疗前直肠癌患者S—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前放疗能够降低S—VEGF水平,但术前放疗后S—VEGF仍高于正常人,加用抗VEGF的分子靶向治疗是很必要的。术前放疗+手术+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模式很可能成为直肠癌患者的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行新辅助放疗后的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行直肠前切除术和预防性造瘘后,形成永久性造口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四川省肿瘤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在新辅助放疗后行直肠前切除术和预防性造瘘的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64例,归纳其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征,分析永久性造口的主要病因。结果 64例患者中造瘘口位于末端回肠者58例(90.6%),位于横结肠者6例(9.4%)。从造瘘至造瘘口关闭的时间为(23.6±10.0)周,其中造瘘口成功还纳46例(71.9%),形成永久性造口18例(28.1%)。永久性造口的原因主要有吻合口瘘7例(38.9%),吻合口狭窄4例(22.2%),输尿管瘘1例(5.6%),局部复发1例(5.6%),远处转移5例(27.7%)。结论因新辅助放疗所致的肠道纤维化及微循环减少等病理改变,使吻合口瘘、吻合口及其近段肠道狭窄的发生率增高,进一步导致永久性造口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 目的 分析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主要原因与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6月至2007年6月513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并发吻合口瘘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4.5 %)发生吻合口瘘患者中20例(87.0 %)经非手术治疗痊愈,3例(13.0 %)并发腹膜炎行开腹处理后亦成功保肛。结论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与术前胃肠道准备、Duke分期、合并糖尿病及术后早期腹泻等有关。诊断一经确定,积极采取三阶段疗法,多数患者可经保守治疗治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患者预后营养指数(PNI)与中低位直肠癌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指征的关系。方法将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2005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378例作为研究对象。PNI值计算公式为PNI=血清白蛋白值(g/L)+5×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109/L),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PNI的关系;并将研究对象分为高PNI组及低PNI组,其中高PNI组203例,低PNI组175例,比较两组吻合口瘘发生率;将低PNI组患者按照是否行预防性造瘘,分为造瘘组及未造瘘组,其中造瘘组106例,未造瘘组69例,分析两组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及短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确定高PNI组及低PNI组的分界值为43,年龄65岁、肿瘤高中分化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PNI值均显著高于年龄≥65岁及肿瘤低分化的患者(P0.05);高PNI组吻合口瘘发生率明显低于低PNI组(P0.05);低PNI组患者中造瘘组吻合口瘘发生率、短期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未造瘘组(P0.05)。结论预后营养指数是较好的术前预测病情、手术风险及预后的指标。低PNI是中低位直肠癌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之一,对低PNI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行预防性造瘘可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并降低吻合口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套管持续负压冲洗法防治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7例数据完整的开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10例采用简易双套管持续负压冲洗法防治术后吻合口瘘(观察组),107例采用传统腹腔引流方法防治术后吻合口瘘(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以及手术干预率、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吻合口狭窄发生率。结果全部217例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为4.0豫(8/217),其中观察组4例(3.63豫,4/110),对照组4例(3.7豫,4/1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吻合口瘘的发生时间均为(7.3±1.4)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均未再次行手术干预,而对照组有5例经保守治疗无效而行手术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引流管放置时间分别为(9.7±2.7)d 和(16.4±3.6)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住院时间分别为(15.7±4.3)d 和(21.5±6.4)d(P <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制简易双套管不能降低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但可提高吻合口瘘保守治疗成功率,降低吻合口瘘手术干预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