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军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4,14(2):65-66
既往的研究业已提示多种由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病都是肝炎病毒与肝细胞之间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笔者据此认为构筑相应的分子生物学理论体系有助于最终解决病毒性肝炎的治疗问题. 相似文献
2.
成军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5,14(1):1-3
乙型肝炎病毒 (HBV)DNA的克隆化是 1 979年完成的 ,这在当时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的年代显得难能可贵。HBVDNA克隆化完成以后 ,将HBVDNA序列分成了 4段编码区、4段启动子区、2段增强子区、顺向重复序列DR1、DR2 ,还有糖皮质激素应答元件等[1] 。 2 0 0 3年 ,董菁 相似文献
3.
加强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军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4,13(1):1-2
近30年来,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阐明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就是肝炎病毒生物大分子与肝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1]。从这一角度上来说,病毒性肝炎实际上也是一种广义上的“基因病”,这也是我们进行病毒性肝炎的基因治疗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病毒性肝炎的基因治疗,究竟要在什么程度和速度上造福于病毒性肝炎患者,主要取决于2个方面的进展,其一是基因治疗整体技术的进展,其二是我们对于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认识的深入程度^[2]。 相似文献
4.
5.
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们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于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与肝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目的是为病毒性肝炎新型治疗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寻找新的思路奠定理论基础。1 HBV 核心启动子结合蛋白及其调节作用HBV 的基因组分为结构基因和调控基因。表面抗原基因启动子Ⅰ(SP-Ⅰ)、表面抗原基因启动子Ⅱ(SP-Ⅱ)、核心/前基因组启动子(CP)、X 基因启动子(XP)和增强子Ⅰ(Enh-Ⅰ)、增强子-Ⅱ(Enh-Ⅱ)是 HBV 调控基因的主要类型。为了进一步阐明 HBV 核心启动子的结合蛋白以及调节机制,我们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phage display)对于肝细胞表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癌(HCC)的发生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密切相关。HBV感染所致的炎症反应、HBV X基因及其产物X蛋白、核心启动子突变、前S2区突变、剪接特异性蛋白等均可能参与HCC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甲胎蛋白与肝炎病毒关系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甲胎蛋白 (AFP)在出生后 1~ 2年内降至正常 ,成人AFP升高主要见于肝癌 ,亦可见于良性肝病。AFP研究在原发性肝细胞癌领域中开展较多 ,国内外许多资料显示[1,2 ] ,肝细胞癌患者AFP升高与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关系密切。目前良性肝病患者AFP升高机制一直未明 ,袁爱力[3 ] 曾观察 82 5例各型病毒性肝炎AFP变化 ,发现HBsAg阳性者 5 6 .1%有AFP升高 ,现就良性肝病AFP升高与肝炎病毒的关系作一探讨。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45例临床资料均来源于台州医院 1996年 1月~1998年 8月住院的… 相似文献
8.
9.
丙型肝炎病毒亚型与肝细胞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总结了2704例HCV有关的慢性肝病,并分析了各肝病包括肝细胞癌与HCV亚型的关系。结果发现,1922例的慢性丙型肝炎中有1305例为HCV-1b关连型(1b+lb与2a或2b混合型),占71.2%,在356例肝硬化及426例肝癌中,HCV-1b关连型的出现率分别为79.8%(284/356)及80.5%(343/426)。这明显高于慢性丙肝炎中HCV-1b关连型发生率,但肝硬化与肝癌组之间比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损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展,我们对各种肝脏疾病的病因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疾病的治疗也渐渐从对症治疗转移到病因治疗,但是,在强调病因学治疗的同时,不应忽略对肝细胞的保护,因为肝细胞损伤是各型肝病共同的病理基础,是各种原因引起肝脏疾病的共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四跨膜蛋白超家族(TM4SF)广泛表达于多种组织、细胞,至少包括哺乳动物28的不同的家族成员、果蝇的37个家族成员^[1]。尽管与其他的细胞膜分子,如整合素等相比,其结构、功能的研究仍很不充分,但随着近年来各种新的核酸、蛋白和细胞等的研究方法相继开展以来,对TM4SF的认识有了以一定的发展。TM4SF成员在结构上具有特殊的四次跨越细胞膜结构,在细胞膜外形成大小两个环状结构,能与人白细胞抗原(HLA)以及整合素相连,从而能促细胞生长、转导信息,并可能与病毒的粘附与进入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2.
病理组织内肝炎病毒抗原的免疫组化检测简便易行,已成为研究病毒性肝炎及有关肝病的病原,病理,发病机理以及各种肝病相互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对各型肝炎病毒抗原的免疫组化研究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13.
14.
病毒性肝炎与肝细胞凋亡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病毒性肝炎与肝细胞凋亡骆抗先,朱幼芙一、Fas/FasL与细胞凋亡肝炎病变主要是细胞毒性T细胞(CTL)介导的细胞毒效应,可以基于Fas的凋亡或者基于穿孔素的坏死,都可经特异抗原激发[1]。CTL介导的两种细胞毒效应是各自独立的:表达Fas的靶细胞凋... 相似文献
15.
丙型肝炎病毒体外感染正常成人肝细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资料与方法 1.正常成人肝组织标本:取意外死亡的3例成年男性,1例成年女性肝脏,均无肝病史,临床生物化学和病理学检查无异常发现,各种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均阴性。 2.采用体外两步灌流法分离正常成人肝细胞。最后用含10%小牛血清1640培养液按细胞密度 1.0× 106/ml稀释后接种至 25 ml培养瓶和加爬片的 24孔培养板,置于37℃、 5% CO2培养箱孵育,2-3d更换完全培养液1次,维持培养1月以上。 3.加适量感染血清至培养瓶(0.25ml/瓶)和培养板(0.1ml/孔)中,混匀,置于 37… 相似文献
16.
病毒性肝炎CTL介导肝细胞凋亡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毒性肝炎CTL介导肝细胞凋亡的研究近况窦骏综述刘克洲审校作者单位:310003浙江医科大学传染病研究所对肝炎病毒感染的肝细胞,以往大多认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类抗原限制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能特异性地识别,并通过细胞毒活性将病... 相似文献
17.
18.
实验研究动物实验:实验用纯系健康大白鼠体重在132—214g,随机分四组。肝损伤组:用D-半乳糖胺500mg/kg造成肝损害,观察72小时后,处死取肝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胎肝治疗组:又分为胎肝细胞液(沉淀)组和上清液组,在肝损害前分别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索原代培养胎肝细胞对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易感性,旨在建立较为稳定实用的细胞感染模型。方法:研究血清与培养肝细胞共同孵育6-8h后,收集不同时相点标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细胞内或上清液中正负链RNA,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内HCV NS3,NS5特异性抗原的表达情况,以及原位杂交检测细胞内HCV负链RNA。结果:接种感染血清3d后,即可在细胞内或培养上清液中检出HCV正负链RNA,间断检出至感染后第17天,HCV NS3,NS5特异性抗原可在感染细胞内表达,阳性物质位于乐中,原位杂交法证实细胞内存在负链RNA,也位于胞浆中,结论:原代培养的胎肝细胞对HCV不但易感,而且稳定地支持HCV复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