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抽样调查   总被引:76,自引:1,他引:76  
《中华儿科杂志》1994,32(3):149-152
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991年全国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33.07‰、50.19‰、61.03‰;城市分别为12.52‰、17.31‰、20.86‰;农村分别为37.90‰、58.02‰、71.08‰。农村占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93.30%。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80.20%,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64.80%。提示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前四位分类死因为新生儿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意外事故及先天畸形;前四位疾病是肺炎、新生儿窒息、早产、腹泻。  相似文献   

2.
湖州市区5岁以下儿童生命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现“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和“九十年代行动计划”提出的到2000年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1/3的战略总目标,也为掌握本地区5岁以下儿童生存水平,并填补这一基础资料的空白,我们于1992年至1995年连续4年在湖州市区43个乡(镇),7个街道开展了5岁以下儿童生命监测。现将监测工作作一全面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儿童股骨头骨骺出现的时间、直径大小,探讨儿童股骨头骨骺生长发育的规律。方法测量1450例在本院骨盆平片检查正常的0~5岁儿童股骨头骨骺直径;采用Chi—Square和T—test分别对不同性别、月龄儿童的股骨头骨骺出现率及直径大小进行检验,采用一元回归分析,建立不同性别儿童左右股骨头骨骺直径与月龄之间的回归方程。结果1月龄及其以下儿童未出现股骨头骨骺,2月龄儿童开始出现股骨头骨骺,至13个月时出齐,其中,2、3、4和6月龄儿童,女性股骨头骨骺出现率分别为21.4%、20.0%、42.9%、54.4%,均高于男性(0.0%、0.0%、0.0%、5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女儿童左右股骨头骨骺直径随月龄增长而逐渐增大。其中,3、4、6、10月龄女性儿童,左右股骨头骨骺直径大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女儿童左右股骨头骨骺直径大小与月龄之间的同归方程分别为:男性:左侧为2.069+0.448X,右侧为2.163+0.445X;女性:左侧为2.744+0.448X,右侧为2.886+0.439x。结论儿童股骨头骨骺出现时间及直径大小存在性别和侧别的差异,女性股骨头骨骺出现时间早于男性,3、4、6、10月龄女性儿童,股骨头骨骺直径大于男性;根据不同性别儿童月龄建立的直线同归方程,可预测不同性别、不同月龄儿童左右股骨头骨骺直径,为临床早期发现儿童股骨头骨骺生长发育不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2006年甘肃省农村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甘肃省农村地区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现状及变化趋势,为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评价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2006年8-11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甘肃省安定区、岷县、宁县、肃州区4县(区)农村地区7岁以下儿童进行体格发育状况调查,包括身高(长)、体重、坐高(顶臀长)、胸围、头围5项指标,按年龄及性别分为22个组,共计9390名.结果 2006年甘肃省农村地区7岁以下不同年龄组儿童的身高、体重男性均大于女性;2006年与1985年相比身高、体重有明显的增长,且随年龄增长,增幅逐渐增大;部分年龄组儿童生长发育水平低于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儿童生长发育标准.结论 甘肃省农村地区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水平较加年前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5岁以下婴幼儿死亡率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也是衡量儿童生存状态的主要指标。该文对该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现状进行了分析,以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方法:对1997年至2002年6年间死亡的1 953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进行死因构成比、各期死亡率的统计分析。结果:6年间各年龄组死亡率在徘徊中无明显下降趋势。2002年度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 18.24‰,婴儿死亡率13.65‰,较1997年有所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前5位原因为意外伤害、肺炎、新生儿窒息、先天畸形、早产。结论: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工作任重道远,降低意外伤害,加强围产期保健,降低新生儿窒息,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深圳市2003~2013 年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以及死因顺位等监测情况。方法 收集2003~2013 年深圳市5 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计算不同户籍类型婴儿、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主要病种死因顺位。结果 2013 年深圳市婴儿和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3.01‰和3.96‰,较2003 年(7.83‰和10.04‰)分别下降了61.56% 和60.56%。非户籍人口的婴儿死亡率及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明显高于常住人口的死亡率。5 岁以下儿童主要病种死因顺位为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意外窒息、败血症和出生窒息。结论 深圳市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提高产前诊断与新生儿复苏技术,加强围生期保健和意外伤害预防,加强流动人口的健康服务是进一步降低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Hua J  Zhu MH  Zhang X  Gu GX  Wu ZC 《中华儿科杂志》2011,49(11):843-847
目的 初步探讨儿童运动协调能力与生长发育水平的关联性,为明确两者的因果关系,有效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提供线索.方法 在上海市虹口、普陀、浦东3个区整群抽取10所幼儿园进行调查,共1099名儿童纳入分析,采用发育性协调障碍问卷(DCDQ)对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进行评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运动协调能力与儿童生长发育水平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采用多组结构方程模型对不同性别、年龄和是否超重儿童的关联模型差别进行分析.结果 1099名研究对象中,男童561人(51%),女童538人(49%),3岁~组354人(32.2%),4岁~组441人(40.1%),5岁~组276人(25.2%),6~7岁组28人(2.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儿童运动协调的功能表现中,精细运动、粗大运动和一般协调性均与生长发育水平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36,0.40,0.37,P均<0.001);多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年龄的结构方程模型未发现明显差异(P均>0.05),但超重和正常组的结构模型存在差异,其中仅粗大运动与儿童生长发育水平的结构系数存在组间差异(t值=1.697,P<0.05).结论 儿童运动协调能力与生长发育水平存在一定关联性,并且超重和正常组儿童的粗大运动与生长发育水平的关联程度存在差异,为深入开展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青海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特点。方法监测2001—2003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采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有出生窒息、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结论青海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逐年呈下降趋势,以农牧区为重点,应加强儿童疾病综合管理,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浙江省2000~2009年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和死亡原因分析,掌握浙江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提出降低儿童死亡率的对策。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30个市/县/区,抽样区内所有5岁以下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卡方检验,从年龄和户籍等多角度分析儿童的死因及死亡率。结果:浙江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现下降的趋势,从2000年的14.83‰ 降到2009年的 9.49‰。2009年农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高于城市(9.14‰ vs 6.50‰,P<0.01),流动人口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高于本地人口(12.12‰ vs 6.42‰,P<0.01)。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是2009年5岁以下儿童的首位死因,其中婴儿组前三位死因分别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和出生窒息,幼儿组前三位死因分别为溺水、交通意外和意外跌落。结论:2009年浙江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在城乡之间、本地和流动人口之间存在差异。不同年龄组儿童间主要死亡原因不同,为了降低婴儿期儿童死亡率,重点在预防早产、低出生体重和先天异常,对幼儿期儿童,要努力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定中国7岁以下儿童体重、身长/身高和头围的生长标准值及标准化生长曲线.方法 选择"2005年九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中城区儿童为参照人群,采用0~7岁69 760名健康男女儿童的体重、身高(3岁以下为身长)和头围的实际测量值建立数据库.测量数据用标准化的测量方法和质量控制程序获得.采用LMS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拟合修匀,通过L、M、S 3个参数计算产生所需要的百分位和标准差单位数值并绘制相应的曲线图.曲线的拟合效果评估采用拟合优度χ2检验.结果 制定出了中国7岁以下男、女童按每月龄的年龄的体重、年龄的身长/身高和年龄的头围第3、10、25、50、75、90及97百分位及-3、-2、-1、0、+1、+2、+3倍标准差单位的生长标准图表(数值表和曲线图).此标准略高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新的5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结论 该套生长标准代表了中国营养良好儿童的生长水平,样本量大、具有国家代表性,测量数据精确,研究方法与国际接轨,可作为21世纪中国儿童的生长参照标准在全国范围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兰州市城区3~6岁儿童2001~2010年体格发育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分析兰州市城区3~6岁儿童2001~2010年的体格发育变化趋势。方法:依据该地地理、社会功能区特征、参考幼儿园公私立等性质,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35所幼儿园儿童在2001、2006及2010年的体检资料。以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BMI)为主要指标分析其变化趋势。以Z评分,即年龄别身高(HAZ)、年龄别体重(WAZ)和身高别体重(WHZ)3项指标筛查其生长迟缓、低体重、超重、消瘦和肥胖情况并分析变化趋势。结果:该人群在同年龄段身高、体重、BMI等数值有逐年增长趋势(P<0.05);且在同一检测年份中该人群身高和体重随年龄增长而增长,BMI随年龄增长呈逐渐减小趋势;Z评分分析发现3项指标平均值逐年增加(P<0.05),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的平均患病率逐年下降,而超重和肥胖平均患病率则逐年上升。结论:兰州市城区3~6岁儿童2001~2010年间体格发育变化明显,身高、体重呈增长趋势,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等体格发育问题在逐渐改善,但也出现如超重、肥胖等新的体格发育障碍问题。提示应在注重营养不良问题改善的同时高度关注营养过剩的体格发育障碍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拉萨市0~6岁藏族儿童体格发育的正常参考值。方法以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选取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生后24~48 h的健康新生儿、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儿保科1~6岁和拉萨市5所幼儿园3~6岁的健康藏族儿童为调查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为藏族常驻居民且无先天畸形。依据年龄分为新生儿、1、2、3、4、5和6岁组。估计每个年龄组男女至少各需300名。统一配置测量工具,参考《儿童保健学》提供的方法直接测量体重、身高(长)、头围(顶臀长)、坐高、胸围、上臂围和皮脂厚度7项体格发育指标,并间接计算BMI。对纳入分析的体格发育指标数据剔除极值数据。应用LMS软件构建不同性别年龄组的8个体格发育指标的百分位数及百分位数曲线图。按照2005年中国九城市城区儿童推荐的标准和2006年WHO推荐标准,采用标准统计量检定法(Z值法),分别计算各个体格发育指标的Z值。结果 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符合本文纳入标准的4 330名0~6岁藏族儿童30 310个体格发育指标数据进入分析,其中男童2 114名,女童2 216名。删除对模型干扰的极值数据84(0.28%)个。LMS法构建的百分位数曲线光滑,表明每组样本量基本满足拟合曲线要求。建立了拉萨市0~6岁藏族男、女童的8个体格发育指标的x珋±s及百分位数(P3~P97)。各年龄组男童有18个体格发育指标显著大于女童,女童有6个体格发育指标显著大于男童,总体上藏族男童的体格发育指标高于藏族女童。拉萨市藏族儿童的8个体格发育指标总体上落后于2006年WHO推荐标准,更落后于中国九城市城区儿童的体格发育水平。随年龄增长,藏族2~5岁儿童的BMI值逐渐走低。结论建立的0~6岁藏族儿童体格发育指标的x珋±s及百分位数将为藏族儿童临床科研实际应用和不同民族儿童体格发育指标之间的比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宁夏吴忠市7岁以下儿童生长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的抽样方法,对宁夏吴忠市两县区7岁以下儿童进行了调查,生长状况采用Z评分法评价。结果:7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的发生率分别为12.58%、5.71%、5.55%。儿童年龄的身高Z评分(HAZ)、年龄的体重Z评分(WAZ)以及身高的体重Z评分(WHZ)均值分别为-0.26±2.50、0.29±4.54和0.65±3.02。不同民族儿童消瘦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段儿童生长迟缓发生率、低体重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生长迟缓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区(OR=0.369,P<0.001)、民族(OR=1.694,P=0.027)、儿童年龄(OR=1.143,P=0.002)。低体重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区(OR=0.453,P=0.001)、儿童年龄(OR=1.204,P=0.002)。消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民族(OR=1.735,P=0.024)。结论:吴忠市7岁儿童生长水平欠佳,其生长水平与民族、地区、年龄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Clara细胞分泌蛋白10(CC10)和血清总IgE浓度在5岁以下喘息儿童中的表达。方法:随机选取5岁以下反复喘息患儿59例,分为有特应质高危因素的喘息Ⅰ组(n=33)和无特应质高危因素的喘息Ⅱ组(n=26),对照组为近期无感染疾病史的外科术前患儿(n=23)。采用固相夹心酶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3组患儿外周血CC10与IgE水平。结果:喘息Ⅰ组、Ⅱ组CC10水平(3.95±1.26, 5.41±1.64 ng/mL)均低于对照组(8.72±2.23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喘息Ⅰ组CC10水平低于喘息Ⅱ组(P<0.05)。喘息Ⅰ组IgE水平高于喘息Ⅱ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Ⅱ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Ⅰ组血清CC10与IgE呈负相关(r=-0.912, P<0.01)。结论:外周血CC10水平在5岁以下患儿喘息发作期显著降低,有特应质高危因素的患儿降低更为明显,并与外周血IgE水平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5岁以下喘息儿童外周血IL-10和血清总IgE在不同临床表型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4月于本院就诊的5岁以下反复喘息患儿76例,分为有特应质高危因素的喘息Ⅰ组和无特应质高危因素的喘息Ⅱ组;健康对照组为同期本院儿童保健部体检的健康儿童23例。采用ELISA法测定3组患儿外周血IL-10与总IgE水平。结果喘息Ⅰ组、喘息Ⅱ组IL-10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a<0.01),喘息Ⅰ组IL-10水平高于喘息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Ⅰ组总IgE水平明显高于喘息Ⅱ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1),喘息Ⅱ组总IgE水平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Ⅰ组血清IL-10水平与总IgE水平呈正相关(r=0.726,P<0.01),喘息Ⅱ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IL-10水平与总IgE水平均无相关性(r=0.043、0.048,Pa>0.05)。结论对5岁以下不能完成呼吸道激发试验和变应原测试的喘息患儿,检测血清IL-10及总IgE水平可区分不同临床表型,可为儿童哮喘的早期临床干预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6.
延长县2002~2006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延长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方法根据《中国5岁以下儿童监测实施方案》对延长县2002~2006年354例5岁以下死亡儿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死亡原因前4位依次为新生儿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意外事故、先天异常。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且各年龄组病死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低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关键在于做好孕期和儿童保健,防止意外事故。  相似文献   

17.
下肢长骨干骨折是儿童常见创伤,主要包括股骨干骨折和胫骨干骨折。下肢长骨干骨折后通常会出现患肢的过度生长,导致双下肢不等长,并可继发背痛、脊柱侧弯和坐骨神经痛等症状。有研究发现,过度生长主要与骨折后骨膜完整性被破坏有关。骨折后骨膜在生长板两侧产生的压力降低,从而刺激骨骼生长。骨折后相关基因过表达,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分化,也可加速骨骼生长。本文旨在回顾下肢长骨干骨折后过度生长的相关临床及基础研究,并对可能存在的与过度生长有关的机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南阳地区≤5岁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儿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的检测,探讨近年儿童CAP病原菌构成和耐药谱的新特点。 方法选择2003 11—2005 12来自南阳地区各不同社区于南阳医专附院儿科就诊,符合肺炎诊断标准的儿童CAP住院患者1276例,用多平板不同条件对未抗菌治疗采得的标本进行接种培养,分离菌株采用Bio Merieux VITEK 2型全自动微生物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采用WHONET5软件分析处理,得出儿童CAP病原菌种分布构成比及主要致病菌种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结果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8.6%(297/433),其中前3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6种主要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复方磺胺、头孢唑啉显示高抗药性,而对美洛培南、亚安培南高度敏感,对阿米卡星、头孢吡肟较敏感。4种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对利福平、氨苄西林/舒巴坦及左氧氟沙星较敏感。 结论儿童CAP病原菌构成在发生变迁,细菌的耐药性也在发生改变,且各地及不同时期存在差异,故应作好病原及药敏监测并改进检测方法,掌握本地区一定时期内儿童CAP的病原学情况。  相似文献   

19.
中国7岁以下儿童正常体重和身高主要参数及估算公式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由首都儿科研究所,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协作组公布的“2005年中国九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数据;探讨我国7岁以下儿童体重和身高(长)增长规律,推算相应的估算公式以帮助儿科医生和医学生熟练掌握儿童生长的重要参数并评估儿童的生长。方法:将儿童体重和身高(长)数据绘制成生长曲线图,按不同年龄段,采用Graphpad Prism 5.0软件进行分析。根据临床需要和应用习惯,大致将其分为:出生后第一个3个月,出生后第二个3个月,出生第一年的后6个月,出生后第二年,以及2~7岁5个年龄段,分别进行分析。结果:我国儿童出生时平均体重3.3 kg,身长50 cm;出生后第一个3个月生长速度最快,每个月体重增长1.0~1.2 kg,身长增长4 cm,3个月时,婴儿平均体重6.6 kg,身长62 cm;第二个3个月生长速度减慢一半,每个月体重增长0.5~0.6 kg,身长增长2 cm;出生6个月后到1周岁又减慢一半,每个月体重增长0.25~0.3 kg,身长增长1 cm,12个月时,平均体重9.9 kg,身长75 cm;出生后第二年,每个月体重增长0.2 kg,身长增长1 cm,2周岁时,平均体重12 kg,身长87 cm。2~7岁时呈匀速增长趋势, 体重估算公式:年龄×2 + 8 (kg);身高(长)估算公式:年龄×7 + 75 (cm)。结论:我国7岁以下儿童的身高(长)和体重可以分别采用上述参数和公式进行大致推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8):672-674]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5岁以下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的临床特点并对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 对2009年至2010年入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5岁以下确诊为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患儿的临床特点、药敏结果及抗生素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例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好发于4 ~6月份;2岁以内30例(66.7%);菌血症32例(71.1%),化脓性脑膜脑炎9例(20.0%),脓胸23例(51.1%),伴有坏死性肺炎10例(22.2%).药敏结果显示:红霉素不敏感率为100%,克林霉素不敏感率95%,四环素不敏感率95.12%,复方新诺明不敏感率80.49%,氯霉素不敏感率18.18%,利福平、奎诺酮类、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几乎全敏感,青霉素及头孢菌素出现部分耐药且最低抑菌药物浓度较高.45例中,25例治愈出院(55.6%),15例好转(33.3%),4例死亡(8.9%),1例退院;死亡病例均在2岁以内,且耐药性严重.结论 2岁以内患儿更易发生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且病死率高;当前侵袭性肺炎链球菌菌株耐药性严重并与不良预后有关,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