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幼儿急疹合并热性惊厥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总结本院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确诊的幼儿急疹病例和热性惊厥病例,对幼儿急疹并热性惊厥的3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与其他热性惊厥患儿及幼儿急疹未合并热性惊厥者对比,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幼儿急疹合并热性惊厥患儿占所有热性惊厥的17.1%(31/181),占2岁内热性惊厥的24.4%(31/127),占幼儿急疹患儿的15.7%(31/198);幼儿急疹并热性惊厥患儿出现热性惊厥的平均年龄为(0.85 4±0.38)岁,早于一般的热性惊厥患儿(2.41±1.30)岁,P<0.01;与不伴热性惊厥的幼儿急疹患儿比较,伴热性惊厥者的性别、年龄、最高体温、热程、出疹时间均无显著差别(P>0.05),而热性惊厥家族史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 遗传因素是导致幼儿急疹并热性惊厥发作的一个危险因素;幼儿急疹并热性惊厥时一般预后良好,但要警惕发生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可能性,如癫痫.对于1岁内初次发热并出现热性惊厥的患儿要注意幼儿急疹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幼儿急疹的临床特点,以总结规律,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102例幼儿急疹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时间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2例幼儿急疹中男55例,女47例。发病年龄5~18个月。临床表现:发病时高热99例,中度发热3例。胃肠道症状表现89例。烦躁或哭闹95例。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减少81例,正常21例。发病24h内首诊时初步诊断35例,24~48h初步诊断58例,出疹后确诊9例。病程中首诊时初步诊断者35例未使用抗生素,其余67例均不同程度使用了抗生素。结论幼儿急疹是儿科临床上一种常见出疹性疾病,临床上如能早发现、早诊断,就能减少抗生素的应用,避免抗生素滥用。  相似文献   

3.
患儿女,9岁,反复发热5年6个月,语言思维缓慢、运动障碍伴反复抽搐5年3.5个月.患儿于2004年2月13日无诱因出现发热,咽痛,一过性上眼睑水肿,病后第3天开始出现皮肤弥漫性丘疹,以躯干部为主,伴瘙痒,持续2d疹退.给予抗生素、抗病毒及对症治疗3d,仍发热38.0℃左右,热型不规则.否认过敏史、传染病接触史.  相似文献   

4.
幼儿急疹9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幼儿急疹在临床上颇为常见,但出疹前难以确诊。为此,作者近10a对94例幼儿急疹进行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1985~1995年住院患儿。排除药物疹、风疹及其他出疹性疾病而确诊为幼儿急疹。94例中男50例(53.19%),女44例(46.sl%)。年龄30d~24m  相似文献   

5.
幼儿急疹发热期外周血象及临床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幼儿急疹发热期外周血象特点及临床表现,供早期诊断参考。方法对我院2004年间就诊的幼儿急疹患者临床表现及外周血象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不同年龄发病情况。结果幼儿急疹发病高峰在5-8个月龄组,前驱期末梢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有不同程度降低,热退出疹期逐渐回升,全身中毒症状轻。结论血象及临床可早期预见疾病,以避免滥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蓉生静丙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 15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78例给予蓉生静丙注射液1~2 g/kg,分3~5 d静脉滴注。对照组72例行抗病毒对症治疗,对其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症状体征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蓉生静丙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是一种引起幼儿急疹的病原体。该病在婴幼儿中有多种临床表现,包括不显性感染、发热而无皮疹以及发热后伴有皮疹的典型症状。我门报告2例有皮疹而无发热的一种新的婴儿急疹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8.
传染病     
951403特殊临床表现的小儿风疹5例/邵永萍//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一1994,9(6)一351~352 5例均为男性,年龄7一n岁。在风疹流行区域发病。有风疹密切接触史,具有风疹临床特征,诸如上呼吸道炎症、发热、特殊的斑丘疹和耳后、枕部及颈部淋巴结肿大,诊断风疹。均伴有出血、关节痛、腹痛、浮肿等症,分别误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瘫、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胰腺炎及急性肾炎。(关敏) 951404幼儿急疹合并病毒性脑炎呼吸衰竭1例/赵荣贞//山东医药一1995,35(3)一61~62 男,3个月。发热伴抽搐。查体见耳后触及数个如黄豆粒大的淋巴结。脑脊液压力稍高,外观清…  相似文献   

9.
病历摘要患儿,男,11岁10个月。主因发热3个月,腹痛伴咳痰1个月入院。患儿于入院前3个月在食用油炸溪蟹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每日有1~3次体温高峰,发热时眼睑、手背及外生殖器皮肤可见粟粒大小白色丘疹,伴痒感,热退疹退,5天后发热时未再出皮疹,不伴腹痛、咳嗽、咳痰。多次就诊于当地诊所,予双黄连等抗病毒治疗,仍持续发热,故于入院前2个月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4.3~32.6×109/L,血红蛋白124~134g/L,血小板281~410×109/L,血涂片嗜酸粒细胞占67%,未见原始细胞:骨髓常规示增生极度活跃,粒系增生明显,嗜酸粒细胞增生显著…  相似文献   

10.
林蕴 《临床儿科杂志》2006,24(2):133-134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起病急、症状重、预后差,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早期诊断和及时应用抗病毒治疗至关重要。现将我科近一年中的12例儿童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对象2003年9月~2004年9月间收治的儿童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12例,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最小13个月,最大14岁。二、临床表现12例均有明显发热伴抽搐,发热持续5~14d,平均热程10d,发热至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时间最短为10h,最长为2周;2d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9例,多数为阵发性全身性抽搐,出现…  相似文献   

11.
小儿急性喉炎的治疗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小儿急性喉炎的激素冲击疗法,配合抗生素和抗病毒及对症治疗,达到快速缓解症状,控制急性病情,最终治愈的目的。方法应用地塞米松冲击治疗,配合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及对症治疗。结果痊愈45例,好转20例,继续给予维持治疗,5~7天痊愈。无一例行气管切开,无一例死亡。结论地塞米松冲击治疗,配合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及对症治疗,可以迅速缓解症状,控制急性病情,最终达到临床治愈,效果好,疗程短,可降低病死率,且价格低廉。  相似文献   

12.
1993年 3月~ 2 0 0 0年 5月我们发现 1岁以内 2 4 8例幼儿急疹患儿并良性颅内高压 32例 ,其中 2 6例发生在发热期(此时皮疹尚未出现 ) ,6例出现在退热期 ,均有前囟明显隆起、紧张 ,呕吐、纳差 ,哭闹、烦躁不安 ;17例高热惊厥 ,但无昏迷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 ,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 ,而淋巴细胞偏低 ,脑脊液压力轻至中度升高 ,脑脊液生化和细胞数检查正常 ,查人类疱疹病毒 6型 (HHV 6 )均为阴性。脑电图检查除 2例轻度异常外余均正常 ,随访 3个月 ,未见神经系统后遗症。提示本病预后良好 ,一般不用抗生素治疗 ,仅加强护理、对症处理或应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即可。幼儿急疹并良性颅内高压32例$海南省人民医院儿科!570311@汪咏梅 $海南省人民医院儿科!570311@陈炽  相似文献   

13.
病例介绍患儿,男,3岁,以“间断发热伴有皮疹13 d”为主诉入院。患儿13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周身密集红斑,颜色鲜红,逐渐增多融合成片,伴痒感,同时出现发热,热峰39℃,不伴有寒战及抽搐,口服美林热可退,每日发热3~4次;就诊于我院感染门诊查血常规、CRP、风疹病毒IgM无明显异常,予口服施保利通治疗;就诊于皮肤门诊考虑多形红斑(?),予口服复方甘草酸苷胶囊及迪皿片治疗,皮疹较前有所减少,患儿发热间隔较前延长,但仍有发热,以“发热原因待查(上呼吸道感染?),多形红斑(?)”收入院,入院后查支原体IgM抗体弱阳性,给予阿奇霉素静点,入院1d后热退,皮疹消退,但仍有皮肤瘙痒,住院4d出院。4d前(出院1d后)再次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为41.9℃,无寒战及抽搐,口服退热药后体温可暂时退至正常,发热间隔约4~6 h,于当地医院就诊,实验室检查提示柯萨奇病毒感染,给予头孢三代及抗病毒(具体药名不详)药物静点2 d,发热仍未见好转,2 d 前患儿周身再次出现点片状红色皮疹,以颜面部、颈部、躯干明显,瘙痒明显,发热时皮疹加重,退热时皮疹略有减轻,家属为求进一步诊治,门诊以“热待查、皮疹原因待查”收入我科。  相似文献   

14.
传染病     
033914麻疹157例临床分析/高希庆…//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一2003,25(2)一95一96 03391511例儿童风疹后头痛的脑电地形图分析/王艳…//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一2003,6(1)一28 033916幼儿急疹36例临床分析/刘雪迎…//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一2003,6(4)一320 36例中,4个月一岁24例占66.7%。多为人类疤疹病毒一6型(HHv一6)感染,少数由人类疤疹病毒一7型引起.且_发热较晚,皮疹轻微。在发热期.89.5%患儿愕垂根部两侧出现溃疡。这种溃疡对HHV一6引起的幼儿急疹可能具有早期诊断价值。(李军) 033917胸腺肤佐治水痘临床疗效观察/刘怡平…//实用乡村…  相似文献   

15.
痰热清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肺炎4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痰热清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肺炎患儿80例随机分为二组.对照组40例予常规抗感染、抗病毒、退热、止咳等治疗;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0.3~0.5 mL/kg静脉滴注,1次/d,疗程7~10 d.结果治疗组治愈34例,好转5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治愈27例,好转7例,未愈6例,总有效率85.0%.二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3.914P<0.05).治疗组热退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及啰音消失时间分别为(1.2±0.8) d、(4.5±2.1) d、(3.2±2.8) d,对照组分别为(2.1±1.2) d、(5.4±1.8) d、(4.6±2.0) d,二组热退时间、咳嗽消失及啰音消失时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t=2.57,2.01,2.51P<0.01,0.05,0.01).治疗组2例出现烦躁、面色苍白等不适,停药后很快消失.结论痰热清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肺炎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我科从1987~1990年收治10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其中经治疗存活>3年者4例(有1例存活已>5年)。4例中男1例,女3例,年龄1 1/2~10岁,临床症状贫血明显,2例经常性鼻衄,3例长期发热,1例骨关节痛较明显。血片均可见幼稚细胞,WBC3.5~32×10~9/L,Hb32~56g/L,BPC48×~76×10~9/L;骨髓片示原淋 幼淋68~85%,其中一般急淋3例,高危急淋1例。治疗上除对症和防治感染外,并给化疗:(1)诱导缓解:一般急淋采用VP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儿风疹脑炎的临床特点、检测手段及治疗。方法 对 2 0例经酶免疫斑点技术确诊为风疹脑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所有病例均给予抗病毒及对症治疗。结果 小儿风疹脑炎多表现为发热、抽搐、意识障碍、病理征阳性 ,16例治愈 ,4例好转。结论 小儿风疹脑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血清中出现特异性风疹病毒 (rubellavirus ,RV)IgM抗体是小儿风疹脑炎的实验室诊断依据 ,小儿风疹脑炎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风疹脑炎的临床特点、检测手段及治疗。方法对20例经酶免疫斑点技术确诊为风疹脑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病例均给予抗病毒及对症治疗。结果小儿风疹脑炎多表现为发热、抽搐、意识障碍、病理征阳性,16例治愈,4例好转。结论小儿风疹脑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血清中出现特异性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V)IgM抗体是小儿风疹脑炎的实验室诊断依据,小儿风疹脑炎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MoIlaret脑膜炎(MM)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的3例MM患儿的临床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 3例患儿均有发热、呕吐、头痛或惊厥、脑膜刺激征及反复多次发作的特征,抗菌、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后1周内能够迅速缓解.结论 Mollaret脑膜炎是临床上少见疾病,儿童病例更少,具有自限性,预后良好,提高对Mollret脑膜炎的早期识别率,可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同时应寻找与其可能相关的病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在儿童外伤性十二指肠血肿伴上消化道梗阻中的治疗效果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外科近3年收治的8例十二指肠血肿伴上消化道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5~16岁,平均9.1岁,均有腹部外伤病史,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入院CT均提示有十二指肠血肿伴上消化道梗阻,排除消化道穿孔及活动性出血后给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预防感染、补液、营养支持,部分淀粉酶升高患者给予生长抑素等对症处理,并定期复查血常规、血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稳定。检索万方数据库、维普、知网、Pubmed、Medline数据库截至2020年2月已公开发表的关于儿童外伤性十二指肠血肿治疗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7例给予保守治疗获得治愈,胃肠减压量在确诊后3~5天达到高峰,在确诊后4~18天开始减少,恢复饮食时间为确诊后8~26天,平均15.2天,部分患者应用静脉营养约10天后肝肾功能检查提示肝酶学指标及胆红素轻度升高,予以保肝药物治疗及恢复饮食后逐渐降至正常,随访6个月至3年未见异常,1例保守治疗3周(包括院外治疗1周)后症状无缓解,复查CT提示血肿大小无变化,给予经腹腔血肿切开引流手术治疗后获得痊愈,随访2年,因粘连性不全性肠梗阻住院一次,经保守治疗痊愈。通过文献检索到31篇儿童外伤性十二指肠血肿相关文献,结合本组8例,共339例,其中手术治疗189例,手术时间为确诊后1~30天;保守治疗150例,保守治疗时间7~29天。结论诊断明确的十二指肠血肿在排除活动性出血及穿孔后,经过抗休克、止血等对症处理后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应首选保守治疗,观察记录胃肠减压量和颜色的变化对判断疾病的转归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若胃肠减压液的量逐渐减少、颜色变淡,保守时间可延长至3周或更长;若保守治疗超过3周梗阻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此时血肿部位多已液化,可选择行手术治疗或经皮血肿引流术,手术操作简单、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