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丹溪认为,人同自然界一样,都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明人在发育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阴虚的体质状况。在此基础上,丹溪发明相火理论,认为相火易于妄动,戕伐真阴,进一步说明相火妄动是形成阴虚火旺病理体质的成因之一。这种病理体质的形成,受先、后天各种因素的影响。丹溪滋阴降火治法,能够纠正阴虚体质之偏差,无论是温热病阴虚火旺证,或其它杂病中属阴虚火旺体质的情况,皆可适用。丹溪滋阴降火学说,已经认识到阴虚体质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2.
朱丹溪的学术思想概括为三点,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以及气血痰郁四伤学说[1]。朱丹溪认为,“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相火妄动则“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在相火论的基础上,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斯军民[2]根据《格致余论》总结维护相火的方法主要有保养胃气、平衡气血、收心养心。“人之阴气,根据胃为养。”朱氏认为脾胃吸收水谷精微,可以涵养肝肾之阴,因此当健脾和胃。  相似文献   

3.
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他是养阴派的杰出代表,也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的始创人。要领会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的沦点,首先要弄清“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含义。朱丹溪在他所著的“阳有余,阴不足”论里,指出他所称的“阴阳”,是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别从"阳有余阴不足”论及"阳不足阴无余”论的着眼点及立言之由的不同,辨析了二者的区别在于朱氏的"阳有余”,概偏指病理的妄动之相火,而相火损耗阴精,故云"阴不足”;张氏的"阳不足”指人体的真阳易于损耗,而阴阳互根,故曰"阴无余”."阳有余”之"阳”亦有指"生阳之气”的生理成分,但其内涵小于真阳.丹溪与景岳二说可并存,景岳之说补充了丹溪学说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金元四大家之一,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浚以其“阳有余阴不足”论而著称于世。其论点的提出和朱氏的理学思想是分不开的,他根据阳易动阴易亏之理,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治疗上独重滋阴降火。对此观点,笔者有不同看法,提出请同道指正. 朱氏认为:天地之间,天为阳、地为阴,而天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别从“阳有余阴不足”论及“阳不足阴无余”论的着眼点及立言之由的不同,辨析了二者的区别在于:朱氏的“阳有余”,概偏指病理的妄动之相米,而相米损耗阴精,故云“阴不足”;张氏的“阳不足”指人体的真阳易于损耗,而阴阳互根,故曰“阴无余”。“阳有余”之“阳”变有指“生阳之气”的生理成分,但其内涵小于真阳。丹溪与景岳二说可并存,景岳之说补充了丹溪学说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与洛书之数质疑郭洪涛山东省滨州地区中医院(256613)贵刊1994年第3期刊登了李柱和王明忠先生的“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与洛书之数”(以下省称为“数”)。文章欲以“洛书之数”来阐释朱震亨著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相似文献   

8.
明代医家张景岳针对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提出了“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开了温补疗虚的一代医风,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张景岳温补并非一派温热求阳,而是阴中求阳,即:“善补阳者必须阴中求阳,阳得阴助,生化无穷。”就养阴以助生阳论,尤喜用熟地,用之上治心  相似文献   

9.
戴思恭对朱丹溪中风论治学术思想阐发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思恭较完整地继承了丹溪学术思想 ,并且在理论方面对“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之论阐述其所未尽 ;在杂病的辨证论治方面 ,对气血痰郁之治亦有所发挥。在研究《推求师意》的基础上 ,从病机阐发、立论立法和临证用药等方面 ,对戴氏中风论治学术思想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0.
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与洛书之数李柱,王明忠岷县中医院(748400)朱丹溪治学善于发挥经旨,广取诸家,结合实践创立新说。在他所创新说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朱丹溪从“天人相应”,即今天所说的人体小宇宙与自然大...  相似文献   

11.
话引火归原     
现在一般谈到“引火归原”之义,即认为是用热药治浮游之火上炎之病。用药多为桂、附,温下焦之阳,更有者把吴茱萸敷脚心治口舌生疮之法照搬过来,幻想作为内服亦能有效,实不知这样以来,如火上加油,势必使病情加重,害人非浅。溯本求源,是不明人身水火阴阳之理之故。 人身之火有二:一曰君火,一曰相火。经云:“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心为君火,为神明之主,肾为相火,为发生之根。又肾为水火之脏,不但内有相火,还有真水,故在正常情况之下,相火蒸腾真阴上济于心,心得真阴滋养而不亢盛,故能“明”;心火因此也能下交于肾而形成…  相似文献   

12.
<正> 朱震亨,字彦修,元·婺州义乌人。因力倡“阳有余,阴不足”及“相火”之论,拳拳于保精滋阴,成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为后人所熟知。作者在教学之暇,阅览丹溪著作时,发现其治疗杂病,在滋阴之外,善于从脾胃入手,并积累了宝贵的论治经验,形成独具特色的脾胃学说。历代学者对此尚未有  相似文献   

13.
边文贵 《农垦医学》1999,21(2):140-142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朱丹溪在《格致金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提出的著名观点,后世医家对此说法不一,曾提出不少新的看法,并补充其不足,纠正其偏颇。从而进一步完善了这种论述。故有必要澄清其源,笔者就此问题,从五个方面进行剖析。1.对"阳常有余,明常不足"论渊源之探究朱丹溪县金元四大家之一,系河间学派。从学于罗知梯,始得读河间、戴人、东垣、海藏之著作。刘完素的"火热论"和李东垣的"湿热防火"论对其学术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正如朱氏在《格致余论序})中说:"见河间、戴人、东垣、海藏请书,始悟湿热相火为病…  相似文献   

14.
<正> 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以其“阳有余阴不足”论而著称于世。这一论点的提出,是与朱氏的理学思想分不开的,从其《格致余论》一书的书名就可以说明。程灏说:“子曰:天地阴阳之运,升降盈虚未尝暂息,阳常盈,阴常亏。”丹溪援理入医,其结论就是“阳易乏,阴易动”,这是各种疾病的根源,所以导致他在临床上极力主张滋阴降火,即要避免人体的“阴不足”,首先不要使“阳有余”。对这一观点,笔者有不同看法,提出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5.
贵刊1995年第二期刊登了郭洪涛先生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与洛书之数质疑”一文(以下简称为“质疑”)。文章以强加的数据否定了以洛书之数来阐发朱丹溪著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术观点。 “质疑”认为“《洛书》中奇数是五个,偶数也是五个,”“不管是什么原因,不把偶数10计算在内是个明显的错误。”于是,作者就发问:“把最大的偶数10弃去,不知为何?” 那么,事实上又究竟怎么回事?洛书中真的就象  相似文献   

16.
金元以来,热性病流行,新的病种不断发现,促进了人们对临床的研究,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学说。他们的特点是:认为“古方今病不相能也”,主张化裁古方,广寻药源;“六气皆从火化”,注重治以寒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提出增液生津。在清代,这种思潮对江南的影响最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首推行医于太湖之滨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引用了大量资料以为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的客观佐证,这为进一步研究朱丹溪的这一著名论点开拓了思路。  相似文献   

18.
金元以降,河间、丹溪从火热立论,纠正了宋以前滥用《局方》温燥之偏,泻火滋阴之法盛行一时。至明·张景岳,早年亦多崇尚丹溪,但随着医疗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则又感丹溪之论不足。他说:“余自初年,尝读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论,未尝不服其高见;自吾渐立以来,则疑信相半  相似文献   

19.
朱丹溪,元代著名医家,其所创"相火论"及"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侧重阐述阴虚火旺之证,强调人身之阴难成易亏及保存阴气对人体的重要意义,论治多以滋阴降火法治疗阴虚阳亢之病,多用四物汤加减治疗,对后来温病学说的兴起颇有影响。《格致余论》是其学术思想的代表作。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特别注重情志致病,强调人的禀赋、性格、人际关系、人的欲望等在疾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影响,丹溪所论之病,具有心身疾病的典型特征,即由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要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具有现代心身医学雏形,而且在治疗上亦重视心理调摄。  相似文献   

20.
赵友琴同志的《对“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的一种解释》一文在本报1980年第三期“学术争鸣”栏内刊出之后,在读者中引起了不同反响。读者指出,赵友琴同志试图用丰富的客观材料给“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这一著名论点以科学说明,立意是好的,可以为深入研究这一理论开拓思路。但有些读者也对该文的论证方法、论证范围以及引用的某些论据有不同看法,今摘登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