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258例定期产检的孕妇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患有HDP分为HDP组(n=190)和非HDP组(n=12068).比较不同孕前BMI孕妇HDP发生率及妊娠结局,分析孕前BMI及其他相关因素与HDP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孕妇年龄、受教育程度、产妇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P>0.05);两组分娩孕周、是否为辅助生殖、孕前BMI及BMI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辅助生殖、孕前超重、孕前肥胖为提示HDP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肥胖孕妇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生率高于孕前偏瘦、孕前BMI正常、孕前超重的孕妇(P<0.05);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剖宫产率高于妊娠期高血压及子痫前期孕妇(P<0.05).结论:辅助生殖、孕前超重、孕前肥胖为提示HDP发生的影响因素,孕前肥胖可增加HDP的发生率,建议孕前肥胖的妇女控制体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北京昌平地区分娩巨大儿的孕妇的并发症与孕妇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对300例分娩巨大儿的孕妇孕前、分娩前体质量的测量,分别计算孕前及分娩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BMI增加值,并分析分娩巨大儿的孕妇并发症与孕妇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结果孕前理想体重组的剖宫产率以及并发症(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GDM)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低体重组、超重组及肥胖组(BMI≥28kg/m^2),其中肥胖组的剖宫产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最高;而产后出血率低体重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其中超重组最高。结论孕前BMI在评价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以及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BMI的增加值。4组BMI的增加值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孕期BMI增幅对孕妇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520例单胎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妇身高、基础体重和产前体重计算出孕妇孕前BMI和孕期BMI增幅,根据孕前BMI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BMI为18.5 ~25)和肥胖组(BMI ≥25),根据孕期BMI增幅将研究对象分为A组(BMI增幅<4)、B组(BMI增幅4~6)、C组(BMI增幅≥6),记录各组产妇的分娩方式.结果:孕前肥胖组产妇分娩时的孕周比正常组明显缩短(P<0.05),剖宫产率明显增加(P<0.05);C组和B组产妇分娩时的孕周比A组产妇分娩时的孕周小(P<0.05),剖宫产率明显增加,自然分娩率降低(P<0.05).结论:孕前BMI和孕期BMI增幅明显影响孕妇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助产士门诊护理对孕妇分娩方式、体质量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定期产检并分娩的孕妇6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助产士门诊护理。比较两组孕妇分娩方式、产后2 h出血量、HAMD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孕前体质量(BMI)、分娩前平均体重、分娩前增加BMI、巨大儿出生率、婴儿出生体重。比较两组自然分娩孕妇第一、二、三产程与总产程时间。结果:研究组自然分娩率为86.7%,剖宫产率为13.3%;对照组自然分娩率为40.0%,剖宫产率为60.0%,两组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自然分娩孕妇第一、二、三产程与总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后2 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孕前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分娩前平均体重、分娩前增加BMI、巨大儿出生率、婴儿出生体重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孕妇进行助产士门诊护理有利于提高产妇自然分娩率,体质量控制效果明显,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孕前肥胖/超重女性的孕期管理模式及胎盘因子改变。方法 收集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25 kg/m2的149例单胎孕妇。分为饮食指导组及常规产检组,取同期孕前BMI正常的590例孕妇作为对照,比较分娩结局,随后检测不同孕前BMI孕妇胎盘中补体C1q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6( C1q /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protein 6,CTRP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的表达。结果 饮食指导后的肥胖/超重孕妇的孕期增重、产后出血、难产率均显著降低,但新生儿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剖宫产率及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发生率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前肥胖/超重孕妇胎盘中CTRP6及TNF-α的表达高于孕前BMI正常/低体质量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DM者CTRP6的表达升高。结论 孕期有效饮食控制可减少肥胖/超重孕妇孕期增重,但未能降低新生儿体质量,考虑孕前体质量对母儿影响更大。CTRP6可能参与孕前肥胖女性的脂肪炎性反应及血糖代谢,进而对子代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体重指数(BMI)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1月在本院进行系统产前检查并分娩的PCOS病史孕妇126例,根据BMI将PCOS病史孕妇分为肥胖组(BMI≥24 kg/m2)及非肥胖组(BMI24 kg/m2),各63例,另选取同期60例健康孕妇为对照组。在妊娠中期产检时,检测所有孕妇的血清空腹血糖(FPG)、口服75 g葡萄糖后1、2 h血糖、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定期随访,记录妊娠、分娩及新生儿情况。结果:肥胖组与非肥胖组的FPG及服糖后1、2 h血糖水平、FINS、HOMA-IR均高于对照组,且肥胖组上述指标均高于非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与非肥胖组的阴道顺产率均低于对照组、剖宫产率均高于对照组,且肥胖组阴道顺产率低于非肥胖组、剖宫产率高于非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与非肥胖组妊娠并发症发生率、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且肥胖组均高于非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重PCOS者的围产结局较差,胰岛素抵抗程度严重,临床对于此类孕妇应重视控制体重,积极预防并发症,提高人口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孕前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在本院孕检并分娩的单胎GDM孕妇58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孕前BMI将其分为超重组(孕前BMI≥24 kg/m~2)323例和非超重组(孕前BMI24 kg/m~2)263例,比较两组血糖控制情况、新生儿结局、分娩方式及子痫前期的发生情况。两组分别按孕期增重9 kg、9~18 kg、18 kg各分为三个亚组,分别比较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低体重儿、分娩方式以及子痫前期的发生情况。结果:超重组孕妇血糖控制满意率低于非超重组,巨大儿、新生儿转儿科、剖宫产及子痫前期占比均高于非超重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超重孕妇孕期增重18 kg组巨大儿比例高于9 kg组,子痫前期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孕妇孕期增重9~18 kg及18 kg组巨大儿、剖宫产、子痫前期比例均高于9 kg组,18 kg组新生儿出生体重高于9 kg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超重及孕期体重过度增长是GDM孕妇罹患子痫前期及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关注孕前超重人群,加强孕期体重管理,对改善妊娠结局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前及孕期体重与产科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门诊系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足月单活胎初产妇810例,①根据WHO提出的亚洲人BMI标准孕前体质指数分消瘦组(BMI<18.5)、正常组(BMI 18.523)、超重组(BMI 2323)、超重组(BMI 2325)、肥胖组(BMI≥25),探讨不同孕前BMI和妊娠期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娩情况、新生儿情况的关系;②根据孕期增重的幅度(△W)分3组:△W<15kg、△W 1525)、肥胖组(BMI≥25),探讨不同孕前BMI和妊娠期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娩情况、新生儿情况的关系;②根据孕期增重的幅度(△W)分3组:△W<15kg、△W 1520kg、△W≥20kg。探讨孕期增重的幅度和妊娠期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娩情况、新生儿情况的关系。结果:①孕前超重或肥胖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胎儿窘迫、产程阻滞及剖宫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孕前消瘦组和正常组(P<0.01)。②孕期体重增加≥15kg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程阻滞、剖宫产的发生率较△W<15kg组明显增高(P<0.05);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的发生率在增重超过20kg的孕妇中明显升高(P<0.05);胎儿窘迫在△W<15kg组和△W≥20kg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孕前及孕期体重超重容易升高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导致分娩困难和胎儿窘迫、胎儿发育异常等不良妊娠结局。因此,重视孕前及孕期体重控制,有利于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孕前超重对妊娠不良结局及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以孕前体质指数(BMI)为标准进行分组,BMI≥24的85例孕妇为观察组,BMI18.5~24.9的170例孕妇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妊娠合并症、分娩方式和新生儿情况。结果:孕前超重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难产和剖宫产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的差异,孕前超重的孕妇产后出血、巨大儿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有针对性加强对特定肥胖人群的孕前宣教,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孕期根据个人孕前BMI来指导合理营养和监测体重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前及不同孕期体质量指数(BMI)对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影响.方法:选取2 260例有完整产检记录并分娩的正常单胎孕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BMI分组,比较孕前及不同孕期各组GDM的发生率.结果:孕前及孕早期超重及肥胖组孕妇GDM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及消瘦组(P<0.01),孕中期肥胖组GDM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和超重组(P<0.05),孕晚期各BMI组孕妇GDM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及孕早、中期超重及肥胖均导致GDM发生率增加;孕晚期BMI对GDM发生率无明显影响,可能与孕晚期低体质量及正常体质量样本量相对不足及医疗干预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孕妇孕期体重指数及其增长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分析480例单胎足月妊娠妇女孕前体重指数(BMI)以及整个孕期体重指数增长(△BMI)对分娩方式的影响。结果超体重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低体重组及理想体重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当△BMI>6.0时,剖宫产率及阴道助产率明显高于其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体重指数及其孕期体重指数的变化是影响分娩方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体重指数增长(△BMI)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连州市人民医院建立围产保健卡进行孕产妇系统管理并住院分娩的孕妇51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孕前BMI分为三组(消瘦组、适宜组、肥胖组),比较各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早产以及剖宫产的发生率。再根据孕期△BMI的不同,将所有孕妇重新分为三组(不足组、合适组、过多组),再比较各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早产及剖宫产的发生率。结果:肥胖组的剖宫产率、巨大儿出生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早产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消瘦组、适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瘦组的低体质量儿发生率明显高于适宜组、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肥胖组的低体质量儿发生率明显高于适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BMI过多组的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早产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不足组和合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足组的低体质量儿发生率明显高于过多组、合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过多组的低体质量儿发生率明显高于合适组(P<0.05)。结论:孕前BMI过高或过低,孕期△BMI过多或过少均有可能给母儿带来不良影响,应指导育龄妇女孕前控制BMI在适宜范围,并指导其孕期BMI合理增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和分析孕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1年4月产前检查并分娩的产妇615例的病历,并对各种不良妊娠分类统计.结果 615例孕妇中,孕前超质量和肥胖占32.4%(199/615例),孕期超质量和肥胖占49.8%(306/615例).不良妊娠结局总例数为206例,占总分娩人数的33.5%,其中巨大儿率为8.8%,剖宫产率为23.1%,死产率为1.6%.孕前和孕期体质量过低组的巨大儿、剖宫产和死产率与孕前和孕期正常体质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和孕期超质量、肥胖组其巨大儿发生率、剖宫产率都明显高于孕前和孕期正常体质量组(P<0.01).孕前和孕期超质量组死产率与孕前和孕期正常体质量组相当,孕前和孕期肥胖组死产率高于孕前和孕期正常体质量组(P<0.05,P<0.01).结论 孕妇超质量或肥胖能增加巨大儿、剖宫产、死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BMI增幅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巨大儿及分娩结局的关系。方法:将500例单胎孕妇按孕前BMI分为正常组(18.5≤BMI23)、超重组(23≤BMI25)和肥胖组(BMI≥2 5)3组。再根据整个孕期BMI的增幅,分为I组(BMI的增幅4)、Ⅱ组(4≤BMI的增幅≤6)和III组(BMI的增幅6),并分别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巨大儿及分娩结局的关系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肥胖组、超重组孕产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胎儿窘迫、难产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组、III组孕产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巨大儿、剖宫产、高危新生儿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BMI及孕期BMI增幅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巨大儿、难产、高危新生儿发生率之间有密切关系,控制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的增加可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巨大儿、难产、高危新生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孕妇孕期心理状态、体重指数及其增长与产后抑郁的关系.方法:选择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初产孕妇304例单胎足月的孕妇,测量其孕前心理状态、孕前产前体重指数(BMI)以及整个孕期体重指数增长(△BMI)、产后抑郁.结果:①孕期焦虑、抑郁者产后抑郁发病率明显高于孕期无焦虑或抑郁者;②超重和肥胖组孕妇的产后抑郁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标准体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孕期增重在15~20kg组是产后抑郁症发病率最低的,孕期增重≥20kg后,随孕期增重的增加,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也增高.结论:孕期心理状态、体重指数及其孕期体重指数的变化是影响产后抑郁的的重要因素,孕期焦虑、抑郁、超重和肥胖产妇、孕期增重过多产妇比正常产妇更容易发生产后抑郁,应将其作为心理护理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合并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关系,为孕期保健及降低孕期并发症、改善母婴结局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合并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高血压等疾病及分娩巨大儿的单胎活产产妇603例,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孕期体重增加(gestational weight gain,GWG)标准分别分为低体重组31例、正常体重组365例、超重组146例、肥胖组61例及体重增加不足组163例、体重增加正常组230例和体重增加过多组210例,对各组孕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如剖宫产率、肩难产、巨大儿出生率、低出生体重儿、入住NICU率等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孕前肥胖是子痫前期影响因素;不同孕前BMI孕妇的子痫前期、剖宫产、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及转NICU的发生率随着孕前BMI的递增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孕期体重增长各组的巨大儿、肩难产、子痫前期及剖宫产的发生率随着GWG的升高依次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孕前BMI过高及孕期体重增加过度均会增加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并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的升高。医院及社会应进一步加强孕妇孕期体重管理和教育,对孕期体重进行全程干预,以减少妊娠合并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桑琳  李兰  鲁大伟  杜世华 《安徽医学》2019,40(7):733-737
目的研究不同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与孕期体质量增加(GWG)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产检并住院分娩的349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BMI分为低体质量组(BMI <18. 5 kg/m~2,50例)、正常体质量组(18. 5 kg/m~2≤BMI <25. 0 kg/m~2,260例)与超重肥胖组(BMI≥25. 0 kg/m~2,39例);根据孕期GWG不同,分为GWG过少组(41例)、GWG适宜组(133例)、GWG过多组(175例)。比较各组产妇分娩方式、妊娠并发症和新生儿结局等情况。结果孕前超重肥胖组产妇剖宫产率、GDM、产后出血、胎膜早破、巨大儿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孕前低体质量组产妇贫血、新生儿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胎儿窘迫发生率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孕期GWG过少、GWG适宜组产妇相比,GWG过多组产妇剖宫产、产后出血、胎膜早破、巨大儿的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孕期GWG过多、GWG适宜组产妇相比,GWG过少组产妇GDM、早产、胎儿窘迫的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产科医师和产妇都要重视孕前BMI与孕期GWG异常对母婴的影响,临床应严格调控孕前BMI及孕期GWG在适宜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深圳市孕妇妊娠期适宜体重增长范围.方法 选择2011年9月~2013年2月在深圳市人民医进行正规产前检查并分娩的3008例足月单胎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将研究对象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679例,正常体重组(BMI 18.5~23.9 kg/m2)2003例,超重组(BMI>23.9~27.9 kg/m2)278例,肥胖组(BMI>27.9 kg/m2)48例.分析各组正常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母亲的孕期增重,并计算新生儿出生体重在2900~3499 9产妇的孕期平均增重,作为各孕前BMI组孕期适宜的体重增长.结果 超重组和肥胖组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及超重组中分娩巨大儿的孕妇孕期平均增重明显高于分娩正常出生体重儿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长和适宜增重范围:低体重组12.00~18.00kg,平均(15.06±4.52)kg;正常体重组12.00~17.50 kg,平均(15.05±4.20)kg;超重组9.00~15.00kg,平均(12.39±5.17)kg;肥胖组9.00~14.50 kg,平均(12.17±5.09)kg.结论 推荐在深圳地区孕前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的单胎足月妊娠妇女孕期平均体重增长为15 kg左右,适宜增重范围为12.00~18.00kg.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幅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2年10月在我院建卡定期产检并住院分娩的单胎足月孕妇7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体重指数分成标准组和高于标准组,根据孕期体重增幅分成△BMI﹤4(A)、4≤△BMI≤6(B)、△BMI>6(C)三组,分别分析比较在GDM、剖宫产、产后出血、巨大儿、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结果:孕前体重指数高于标准组GDM、剖宫产、产后出血、巨大儿、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标准组。产前△BMI≥4剖宫产发生率明显增加,△BMI>6巨大儿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幅与妊娠结局有关,减少肥胖,可明显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0.
Li GH  Fan L  Zhang L  Liu XW  Sun CJ  Zhang WY  Huang XH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9):2753-2756
目的 研究非超重/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合并妊娠孕妇的临床特点及围产结局.方法 对2008年5月至2010年7月北京妇产医院产科门诊初次就诊孕妇进行PCOS史的筛查,将61例孕前体质量指数(BMI) <24 kg/m2的PCOS单胎孕妇作为研究组,对照组按年龄及孕前体质指数和研究组进行2:1配对,将122例符合条件的非PCOS孕妇纳入对照组,随访两组的妊娠经过直到分娩.多胎妊娠、原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甲状腺功能异常、心脏病、肾脏病等慢性疾病者未纳入本研究.结果 PCOS组孕妇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COS组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的发生率分别为27.9%( 17/61)、13.1% (8/61),明显高于对照组15.6%(19/122)、1.6%(2/1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0.01).妊娠期高血压、羊水过多、羊水过少、胎膜早破、胎盘早剥等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前BMI <24 kg/m2 PCOS患者妊娠后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发生的危险性仍显著增高,独立于肥胖,似乎PCOS本身对此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