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浅析不同全麻方案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早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104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静吸复合全麻+气管插管组(A组,52例)和硬脊膜外阻滞静脉全麻组(B组,52例);于麻醉诱导前30分钟、术后30分钟、4小时、8小时、10小时、22小时、36小时及52小时分别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根据分值差异比较两组患者POCD情况,观察术后48小时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各组患者麻醉前后、术中及术后身体功能性指标恢复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B组患者POCD发生率与A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B组患者躁动、追加阵镇痛药物与A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麻醉诱导前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患者血氧饱和度与B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B组患者术中、术后心率明显低于本组患者麻醉前及A组患者术中心率(P<0.05)。结论两种全麻方案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短期内均有一定影响,其中硬脊膜外阻滞静脉全麻方式与静吸复合全麻+气管插管相比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影响较小,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肩胛上神经阻滞(suprascapular nerve block,SNB)联合全身麻醉在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梧州市工人医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60例肩袖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均行全身麻醉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治疗,观察组患者于全身麻醉前加用超声引导SNB,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中麻醉用药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后、切皮后5 min、手术结束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低于本组入手术室后(均P<0.05),切皮后5 min心率均显著低于本组入手术室后(均P<0.05)。观察组患者拔管后10 min收缩压显著低于本组入手术室后(P<0.05);对照组患者拔管后10 min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高于本组入手术室后和同期观察组(均P<0.05),麻醉后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同期观察组(均P<0.05),切皮后5 min收缩压、手术结束时心率和收缩压均显著高于同期观察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 h、2 h VAS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入麻醉恢复室时(均P<0.05),术后24 h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入麻醉恢复室时(均P<0.05);观察组患者入麻醉恢复室时和术后1 h、2 h、4 h、8 h、24 h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恢复室曲马多和吗啡使用率、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全身麻醉的基础上联合超声引导下SNB能够提高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中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减轻术后疼痛,降低镇痛药物使用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在老年妇科腹腔镜手术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妇科收治的行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观察组(44例)采用全凭静脉麻醉,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方式对老年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进行麻醉可取得较为理想的麻醉效果,且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和苏醒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14例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择期行全身麻醉下全髋关节置换术,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7例。观察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经静脉输液泵注射0.5 μg/kg右美托咪定,对照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经静脉输液泵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术前、术后1 d和术后3 d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均P<0.05),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 d和3 d,两组患者MMSE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术前(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 d和3 d MMSE评分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对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认知功能影响小,且可有效缩短术后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麻醉科收治的80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各40例。常规组给予连续硬膜外麻醉,试验组给予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入室时(T0)、手术开始后10 min(T1)、手术开始后30 min(T2)、手术结束时(T3)的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2 h应激指标,麻醉效果,麻醉优良率,术后10 min,术后1 h、3 h、6 h、12 h疼痛情况,不良反应。结果:T1,试验组心率、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常规组,T2、T3,试验组心率、舒张压及收缩压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试验组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E)、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麻醉镇静深度对腹腔镜下宫颈癌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本院80例宫颈癌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麻醉,参照组采用深静吸复合麻醉:双频指数保持在41~50;研究组采用浅静吸复合麻醉:双频指数保持在51~60。结果在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说话时间方面相比较,研究组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拔管1 h与拔管24 h患者的MMSE评分相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8 h后,研究组患者的MMSE评分比参照组评分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宫颈癌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操作时,麻醉镇静越深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影响越大。建议选择浅静吸复合麻醉,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麻醉性镇痛药与肌松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咪达唑仑对全凭静脉麻醉下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麻醉深度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本院拟行甲状腺癌根治术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42例。A组患者于麻醉诱导环节注射丙泊酚前先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并于手术结束时注射氟马西尼。B组患者于麻醉诱导环节依次静脉注射丙泊酚、舒芬太尼及顺式阿曲库铵。气管插管成功后静脉泵入丙泊酚、瑞芬太尼及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术后麻醉恢复时间及围术期认知功能麻醉。结果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诱导后1分、诱导后2小时、苏醒时的BIS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麻醉诱导后3分、插管时、诱导后1小时,A组患者BIS均显著低于B组(P<0.01);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A组患者呼唤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显著短于B组(P<0.01);两组患者术前24小时、术后3天及7天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4小时,A组患者MMSE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1)。结论全凭静脉麻醉下行甲状腺癌根治术中有发生术中知晓的风险,而在麻醉诱导环节加用咪达唑仑有助于延长较好麻醉深度的维持时间,降低术中知晓的发生风险,同时增强麻醉的可控性,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异丙酚对中重度烧伤患者围术期麻醉效果及应激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本院救治的52例中重度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右美托咪定复合异丙酚诱导麻醉)和对照组(异丙酚诱导麻醉),每组各2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同时间点应激因子水平、生命体征指标变化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苏醒时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麻醉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在气管插管即刻(T_1)、麻醉诱导完成后30分钟(T_2)、手术结束后(T_3)与同时间点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T_1、T2_及T_3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均低于本组T0时间点(P<0.05),研究组患者T_1、T_2及T_3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麻醉医师满意度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T3时间点,两组患者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皮质醇、肾上腺素水平较T_0时间点均明显升高(P<0.05),且研究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异丙酚诱导麻醉可以显著提高中重度烧伤患者的麻醉效果,减轻应激反应,减少不良反应,麻醉医师满意度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全身麻醉药物在老年患者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行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岁)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组,每组各45例。A组患者采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静脉注射维持麻醉深度,B组患者采用七氟烷和瑞芬太尼静息复合麻醉维持麻醉深度。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吞咽恢复时间、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出麻醉恢复室(PACU)时间以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和手术开始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中30分钟和术毕MAP和HR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吞咽恢复时间、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出PACU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MMSE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9.301,P<0.05)。结论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能够更好地维持患者术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较快,认知功能良好,可以更好地应用于老年患者关节置换术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七氟醚静脉-吸入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对肝脏部分切除患者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4月于本院择期行肝脏部分切除手术的肝脏肿瘤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七氟醚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七氟醚组患者接受七氟醚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对照组患者接受全凭静脉麻醉,两组患者手术方式一致。术毕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记录两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室(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停留时间及离开PACU后12、24及48小时的简易精神状况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结果七氟醚组患者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24.7±7.8)分钟、(44.3±8.6)分钟、(57.2±14.6)分钟]均略短于对照组[(28.7±12.9)分钟、(50.7±16.8)分钟、(65.6±20.8)分钟],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七氟醚组患者离开PACU后12、24及48小时的MMSE评分[(24.9±1.7)分、(25.1±0.9)分、(26.7±1.5)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3.3±1.4)分、(24.1±1.2)分、(26.3±1.3)分](P<0.05),术后外周血IL-6和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七氟醚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可以通过减轻肝脏部分切除术后的炎性反应及缺血再灌注损伤,提高患者的苏醒质量,适用于创伤较大的肝脏部分切除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七氟醚吸入麻醉和丙泊酚静脉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其术后疼痛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取盲选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丙泊酚单纯静脉麻醉,研究组患者采用七氟醚吸入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拔管时间、麻醉后苏醒时间、拔管后5分钟警觉-镇静(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scale,OAA/S)评分、苏醒后躁动和疼痛的发生率、术中知晓率、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OAA/S评分和总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苏醒后躁动和疼痛的发生率、术中知晓率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七氟醚吸入麻醉可缩短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降低苏醒后躁动和疼痛的发生率,减少不良反应,麻醉效果优于丙泊酚静脉麻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联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对宫腔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麻醉起效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本院妇科收治的98例行宫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予生理盐水静脉泵注联合七氟烷吸入麻醉,研究组患者予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联合七氟烷吸入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期间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均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研究组患者泵注生理盐水/右美托咪后5分钟、意识消失时、置入喉罩后1分钟、置入喉罩后4分钟时的心率、MAP均显著低于泵注前(P<0.05);研究组患者麻醉诱导时间及苏醒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镇静、清醒程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联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对宫腔镜手术患者循环系统影响较小,且麻醉诱导时间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硬膜外联合全身麻醉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内脏氧合的影响。方法将80例老年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硬膜外联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后2分钟(T1)、手术持续1小时(T2)、手术持续2小时(T3)以及手术持续3小时(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氧饱和度(SpO2)、pH、动脉血氧分压(PaO2)、碱剩余(BE)以及血乳酸浓度(Lac)。结果两组患者气管插管后2分钟时HR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气管插管后2分钟时MAP变化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持续3小时后Lac、BE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患者pH水平变化在手术持续2、3小时时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相比于单一的全身麻醉,硬膜外联合全身麻醉对机体气管插管反应的影响较小,且对于长时间麻醉,硬膜外联合全身麻醉能够明显缓解内脏氧合失当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行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行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完全随机数字表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9例。两组患者术前均给予全身麻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椎旁神经阻滞麻醉。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应激反应的差异。结果术后3天,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C反应蛋白(C reaction protein,CRP)及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有助于减轻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使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的麻醉效果,为其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本院接受无痛人工流产术治疗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患者入院日期的单、双号为区分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采用单纯丙泊酚麻醉,观察组55例,采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严密监测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记录并统计分析患者术后苏醒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丙泊酚的使用剂量等。结果术后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心率均明显下降,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水平下降程度明显,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接受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患者采取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可达到明显的镇痛、麻醉效果,且术后恢复意识所需时间较短,丙泊酚用量少,术后不良反应少,颇具临床价值,值得重视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在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中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32例行脑功能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4例)和治疗组(6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瑞芬太尼麻醉,治疗组患者接受舒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围术期临床指标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手术时间、唤醒时间、入住ICU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9%(4/68),对照组为17.2%(11/64),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在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中均具有较好的效果,其中舒芬太尼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麻醉前电针干预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本院的60例直肠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电针组(30例)。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静脉全身麻醉,电针组患者全身麻醉前30分钟行百会、内关电针干预并持续至术毕。分别统计两组患者麻醉前1天及术后1、3、7天POCD和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发生率,并采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价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术后1、3天,电针组患者POCD发生率分别为40.00%(12/30)、13.33%(4/30),对照组分别为66.67%(20/30)、43.33%(13/3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麻醉前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3天,电针组患者MMSE评分分别为(23.77±2.08)分、(19.69±1.70)分,对照组分别为(26.78±2.16)分、(23.41±2.18)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7天,电针组患者PONV总发生率[26.67%(8/30)]低于对照组[40.00%(12/30)](P<0.05)。结论针刺可改善患者术后转归,减少POCD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围术期心率变异性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行腹部或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观察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经输液泵注射右美托咪定0.25μg/kg,后以0.2μg/(kg·h)的速度持续泵注至术毕。对照组患者静脉泵注等量生理盐水。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1 d和2 d心率变异性,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儿茶酚胺水平、术中和术后2 d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高血压、低血压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18.307、4.232,均P<0.05),术后2 d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1.546,P<0.05)。与术前1 d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后1 h、术后1 d、术后2 d的儿茶酚胺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 <0.05);术后1 d和2 d,观察组患者多巴胺水平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均P <0.05);在手术开始后1 h、术后1 d、术后2 d,观察组患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均P <0.05)。术后1 d和2 d,观察组患者全部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和每5 min RR间期的标准差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5),术后2 d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可有效稳定老年患者围术期心率变异性,控制儿茶酚胺水平变化,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