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广泛流行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症状常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西医治疗上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采用促胃肠动力药、抑酸药、抗抑郁/焦虑药物和心理治疗等对症治疗,且存在一定的不足与问题,而中医药在治疗FD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发现,目前有关中医治疗FD的作用机制与多种信号通路转导有关,对相关信号通路以及分子机制的研究逐渐成为重点。其中主要以SCF/c-Kit信号通路、5-HT信号通路、CRF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TRPV1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RhoA/ROCK2/MYPT1信号通路等为主,此系列信号通路能够促进胃肠动力、减轻焦虑、加速胃排空、降低内脏高敏感及改善十二指肠微炎症治疗FD。该文对中医药通过调控相关信号通路治疗FD研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对中医药靶向治疗FD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支持。  相似文献   

2.
罗马Ⅲ标准将功能性消化不良(FD)分为上腹痛综合征、餐后不适综合征以及混合型三种,学者们对此存在争议。从FD不同症状及其生理病理关系上寻找更科学的分型,方能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治疗。FD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感染、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内脏高敏感性、基因易感性、脑肠轴功能失调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西医采用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促进胃动力、抑酸等治疗,中医药从整体出发,多层次、多靶点、多途径对胃肠运动、胃肠激素等进行调节,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医药对FD病因病机、流行病学、临床诊疗等方面研究都取得可喜成绩,从整体出发,单味药、成方复方、针灸可多层次、多靶点、多途径地对胃肠运动、胃肠激素等进行调节。未来期待进一步强化随机、对照、双盲实验及基础研究,临床观察注重远期随访。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繁杂,与多种因素有关。随着医学模式向"自然(环境)-生物-心理-社会"的进一步演变,特别是"神经胃肠病学"概念的提出和发展,社会及心理学因素在FD发病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引起医者的重视。目前西医药对于FD的治疗主要有改善胃肠动力、抑酸、抗焦虑等对症治疗,但疗效有一定的局限性且有不良反应,而中医治疗FD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好,且副作用小,复发率低。因此探索FD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FD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发现临床上运用逍遥散治疗FD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发病率高, Hp感染是其主要病因之一, 根除Hp是当前的一线治疗方案, 但单纯应用西药三联/四联疗法根除Hp对于Hp阳性FD患者的实际疗效欠佳。中医药辅助三联/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FD疗效较好, 具有抗Hp、调节胃肠激素及胃电参数、改善胃肠动力等作用, 可提高Hp根除率, 并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改善胃肠分泌异常、动力异常、感觉异常等病理状态。针对Hp阳性FD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值得总结与推广。  相似文献   

5.
翟宏丽  唐方 《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1):865-866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症候群,占消化疾病患者的20%-40%。目前认为胃肠动力障碍是FD的主要发病机制。动力障碍型FD是FD的主要临床类型。目前关于动力障碍型FD临床疗效的报道,多缺乏临床客观指标的评价。笔者应用藿香正气软胶囊治疗动力障碍型FD40例,同时观察其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客观体表胃电图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组症状群,因病机复杂,疗效不尽人意,而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尽管我国的FD患者大多就诊于中医,但罕见有关中医治疗FD的确切临床报道,中医药与西医胃肠动力药相较,两者究竟优劣如何,亦无人涉足评估。为此,笔者自1996年以来采用枳实消痞汤加减治疗本病125例,疗效满意,并与促胃肠动力药(吗丁啉 胃加强)治疗的96例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之一,几乎在人群的一生生活中,每个人都发生过消化不良症状,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医药的临床治疗3个方面对本病的中医药临床研究做了综述回顾。  相似文献   

8.
功能性胃肠病(FGIDs)的胃肠症状重叠现象在临床上极为常见,此种现象的产生缘于各种不同类型的FGIDs具有共通的病理机制。中医药在治疗单一FGIDs时均将其视为整个胃肠系统即脾胃的一部分,在整体基础上结合具体疾病的病症特征综合施治,故在治疗FGIDs胃肠症状重叠时表现出一定优势。然而现有的中医药治疗FGIDs疗效评价工具大多是针对单一病证,难以评价中医药多层面、多维度的治疗效果。患者报告临床结局(PRO)量表是基于FGIDs的整体性(共性)与单个疾病的个体性(个性)认知上的综合评价工具,可以较好地体现FGIDs中医药临床治疗及评价的特点。因此,基于FGIDs常出现胃肠症状重叠的疾病特点和中医药整体调节的作用特点,研制针对FGIDs胃肠症状重叠的PRO量表对完善其疗效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浅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振霞  石光灿 《光明中医》2010,25(12):2361-2362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目前F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对FD的诊断尚无特异的实验室或辅助检查手段,诊断主要是在临床症状评估的基础上,排除能够解释该症状的器质性疾病而确立。在临床应用中,FD的诊断最近提出了罗马Ⅲ标准,FD的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使用抑酸剂、促胃肠动力药、抗抑郁焦虑药等。该文就FD的诊断和治疗作一概述,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标准将FD定义为存在一种或多种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消化不良症状,并且缺乏能解释这些症状的任何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的疾病[1]。其症状包括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及上腹烧灼感。中医药在治疗FD方面安全、有效,优势凸显[2]。随着现代医学对此病认识,更多的学者开始探讨中医药对FD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一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近年来,有关采用中医药治疗FD的临床报道及研究越来越多,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兹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FD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FD属中医学痞满、郁证、胃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属于胃肠功能紊乱疾病,临床上以上腹痛、腹胀、早饱、恶心、暖气、烧心或进餐后加重等为主症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现代医学对FD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尚缺乏满意的治疗方案,而中医药治疗FD取得了明显疗效。本文就中医药治疗FD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调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密切相关,针刺能够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改善FD症状。本研究从肠道微生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肠道菌群失调参与FD的发病机制、针刺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可行性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而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是其病理生理改变的重要因素.FD患者存在胃排空延迟,但经胃肠动力药物治疗仅部分患者症状改善;部分FD患者与精神状态或心理因素有关,伴有较明显的焦虑、抑郁状态.笔者采用多潘立酮联合黛力新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相当于中医学中的“痞满”“胃痞”范畴。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欧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普通人群中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占19%-41%,国内报道FD占胃肠专科门诊患者的50%。目前,中西医对F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促胃肠动力药和抗酸治疗等方面。为探讨中药对FD的治疗作用,2003年12月-2006年6月间,笔者以消痞益胃汤治疗FD患者30例,并与用吗丁啉治疗30例FD患者作对照观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为临床多发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清,治疗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本文按FD的诊断标准、治疗研究、发病机制和国际上的临床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中医药研究FD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香砂枳术颗粒对脾胃虚弱证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胃肠激素、胃半排空时间、症状评分等临床指标的影响,考察其治疗作用。方法:将120例脾胃虚弱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采用香砂枳术颗粒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多潘立酮治疗,疗程均为2周,评价两组患者胃肠激素(乙酰胆碱酯酶,胃动素)、症状评分等指标,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比较两组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脾胃虚弱证FD患者乙酰胆碱酯酶及胃动素水平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乙酰胆碱酯酶、胃动素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胃排空时间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指标评分均有所下降(P0.05),个别指标中治疗组较对照组具有更好的效果(P0.05);两组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香砂枳术颗粒对脾胃虚弱证FD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疗效,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胃肠道激素增强FD患者胃动力有关,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主要表现为上腹胀、早饱、嗳气、烧心等。其病因迄今为止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胃酸的分泌、胃肠动力异常、HP感染、腹腔内脏敏感性改变、脑-肠轴及胃肠激素异常以及环境、精神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治疗疗效亦欠理想。而中医中药在认识及治疗本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则有明显的优势。现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FD的临床研究进展情况总结归纳,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连英  李继霞 《河南中医》2009,29(6):617-620
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评价与展望四个方面综述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现状。认为:中医中药对胃动力调节和改善有极其丰富的经验及相应理论基础,采用中医药治疗FD临床疗效显著,促胃肠动力中药开发已见可喜苗头。深入探讨FD中医学发病的病因、病理及中医药治疗FD的机理,总结治疗FD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及方药,开发研制临床应用简便高效速效的新剂型已成为目前中医药治疗FD的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清热理气煎剂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胃动力、胃肠激素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FD患者30例,健康对照组18例.FD患者予清热理气煎剂,每次125ml,每日2次,连续服用5天,治疗前后检查液相胃半排空时间、胃肠激素水平,并进行临床症状评分,根据治疗前后的差异,评价清热理气煎剂的临床疗效,并做临床症状积分和胃排空时间、胃肠激素水平的相关性分析.检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FD患者液相胃半排空时间长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浆胃动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血浆胆囊收缩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FD组液相胃半排空时间明显缩短(P<0.05),血浆胃动素水平明显升高(P<0.01),胆囊收缩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症状积分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FD组消化不良症状积分与胃排空异常呈正相关,与血浆胃动素水平呈负相关,与胆囊收缩素水平呈正相关.结论:清热理气煎剂对FD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