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三鬼穴为治疗精神、情志病的经验组穴,主要治疗的是与意识和精神有关的疾病。本文从十三鬼穴的源流、演变、主治病种和组穴内涵角度探讨十三鬼穴治疗神志疾病的机制。从十四经脉气血的流注顺序出发,推演十三鬼穴的气血流注顺序,结合黄元御“一气周流”的气机运动模式,构建十三鬼穴的气机圆运动模型,阐述其调节元阴元阳、疏导气机及脏腑经络气血的机制,为针灸穴位组方的临床运用拓展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万氏妇人科》中产后病的记载,挖掘万氏治疗产后病的学术思想及用药特点。万氏认识到妇人产后虚实夹杂,其主要病机为气血亏虚,同时兼夹瘀血、水饮、外邪等,同时产后败血内存,侵袭脏腑经脉,导致疾病的发生。治疗上,以补益气血为主,重视脾胃,预防疾病的传变,同时药物配伍灵巧,内外结合,为产后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张军  成荣新  朱长刚 《河南中医》2019,39(11):1648-1651
"是动病"的本义就是指经脉之气变动失常,导致经脉和脏腑发生病变。卫气多虚,营气多实,营卫不和的实质是卫虚营实,"是动病"的本质是卫虚营实。"所生病"的本质是血运失常,气血无法濡养脏腑经络,从而产生"所生病"的一系列证候。从气血学说方面认识"是动病""所生病",既不拘泥于脏腑病经络病之说,可以指导临床精准辨证,还可以把握疾病的预后和转归。临床在精准辨证的基础上,应综合考虑病情,以补虚泻实,调畅气血为根本宗旨,以"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为基本治疗原则,灵活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各种疾病。  相似文献   

4.
笔者通过理论研究和临床观察认为产后风湿兼有"郁"的存在,通过气机郁滞和情志抑郁来分析产后风湿兼"郁"存在的病机,提出注重补虚舒郁、气血同治、调和营卫、调护情志、移情易性的治疗策略,期望为产后风湿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针灸治疗产后腰痛,治愈时间较之普通腰痛更长,且易反复,增加患者身心痛苦。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在针灸治疗产后腰痛同时,若能重视产后妇女体质情况,可明显地在改善气血状况的基础上,提高疗效。本文从产后妇女“虚、郁、瘀”体质考虑,在传统治疗腰痛的基础上,以固本为要,即首当补气养血、补益肾气、强腰健骨,兼以疏肝解郁、祛瘀通络。如此方可标本兼顾,避免犯“虚虚实实”之戒,即在产后“百脉空虚”之状态下,若一味行疏通经络之法,更易“损产后之不足”,不利于康复。  相似文献   

6.
产后身痛是产后病中较常见的疾病。马春芬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内伤气血为主、兼外感风寒湿是导致产后身痛的主要病因,并将本病的基本病机归纳为肝肾两亏、气血不足。强调治疗产后身痛应从补气养血,调补肝肾着手,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产后汗证是女性产后的常见疾病,病情重者日夜多汗,动辄尤甚,病程迁延,加重女性身心负担,影响其生活质量。产后气血亏虚,营卫不和而致卫表不固,腠理开泄,营阴外泄是产后汗证的主要病因病机。本文以血汗同源理论为基础,根据产后汗证患者气血亏虚、营卫不和的病理特点,认为产后汗证的治疗当以扶正为主,探讨养血益气法、调和营卫法和固表止汗法在产后汗证辨证论治中的应用,并根据产后汗证特点提出相应调护要点,为产后汗证的治疗与调护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产后病是伴随妇女产后出现的一系列疾病,祖国医学对其有较多的研究。但随着时代变迁,产后病也呈现出新的病理特点,辨证也随之发生变化。笔者近年来,对产后病的临床辨治研究较为深人,并略具心得。今介绍如下。l气血亏损补鲜气血妇人以气血为本,气血不足,百病由生。临产时往往首先伤及气血,故气血亏损是产后病的主要的病理基础。导致产后气血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临盆出血过多,气随血脱;产时用力过度,气血耗散;素体虚弱,加之产创,气血难复;产后饮食失调,牌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常见的气血亏损产后病有胞衣不下,产后血晕危象…  相似文献   

9.
国医大师贺普仁针灸三通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对于针灸的认识和治疗方法纷乱庞杂,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对针灸治疗疾病具体实质的研究,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提出应对针灸临床疾病病机等重新认识,认为从针灸治疗角度看,无论疾病的寒热虚实均存在经络气血瘀滞的基本病机实质。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是眼科致盲的重症之一,中医学将其归属“暴盲”范畴。益气通络法根植于中医学经络理论,对中医眼科学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病以气虚为本,脉络瘀阻为标,气虚血瘀是病机的关键。治疗上,需抓住“脉络瘀阻”这一根结,首当注重补气,予益气通络法。使得经络气血运行通畅,瘀去络通。用药方面,宜在补气的基础上随证加活血、养阴、温阳等中药。同时,结合针刺疏通经络气血。此外,临床诊疗不可拘泥于传统概念的治疗时间窗,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注重中药及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1.
根据缺乳患者产后气血亏虚的病因病机,裴晓华教授认为“虚”应理解为气血的绝对不足及因热毒、痰湿、气滞等实邪阻滞乳络导致气血的相对虚少2个方面。“以通为补”的理论既符合乳房的生理特点,又对产后缺乳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临证应辨明证候的虚实,虚者补益,实者通调,使气血运行趋于常态,可以明显提高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622-2623
"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系统的精髓,"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治未病"是历代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脾胃功能旺盛,才可以保持人体正气强盛,防止疾病入侵。文章将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来论述针灸从脾论治"治未病"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3.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是阴阳观在治疗认知论上的具体体现,始终贯穿于针灸临床实践中。临床上针灸已经成为公认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重要神经康复手段。本研究以周围性面瘫面部经筋气血闭阻、阴阳失衡的总病机为前提,根据其在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不同分期下的病机特点和临床症候,用“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论探讨针灸临证时的选穴、配穴与针刺手法,阐述“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法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病的临床应用,进而为临床辨证和治疗方案提供与传统理论相契合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西医目前对产后风湿认识尚不足,欠缺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而中医药治疗产后风湿,已有悠久的历史,也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通过查阅近五年的临床文献,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中药内服及中医外治等方面综述了目前中医药治疗产后风湿所取得的研究进展,认为主要病因为产伤,主要病机为气血亏虚,以气血亏虚证为主要证型,治疗以益气养血为主。中医药治疗产后风湿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产后痹以气血亏虚为本,外邪侵袭为标,内外合邪虽为本病主要病机,但亦不能忽视情志因素在本病发病中的关键作用,因此汪悦教授主张从"心身同治"论治产后痹,治心以调肝达郁为务,认为"产后多郁证,首重调肝木"。治身从三处入手,首先患者产后多虚,又逢外邪入侵,故治疗当扶正兼以祛邪;其二,患者症状左右偏重明显时,可遵"左侧病多在营分,右侧病多在气分"的辨治方法;其三,对于不同病位,可考虑参照经络辨证法,循经诊治。  相似文献   

16.
产后缺乳的病机研究及治疗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阐述产后缺乳的中医病因病机与现代医学的发病机理研究,中医认为气血亏虚、肝郁气滞为其主要病机,现代医学则提出情绪、剖宫产、麻醉后镇痛等则是造成产后缺乳的重要因素。中医的汤剂、针灸、按摩等疗法对此病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医内、外、妇、儿各科与针灸辨病辨证之不同,认为“辨病位”是针灸辨病辨证的关键。根据病位不同,将《针灸学》治疗篇中的病证分为脏腑病、肢体经络病、皮肤病、五官病、妇科病、气血津液病,并分别阐述每类病证的辨病辨证规律及治疗特点,以“辨病位”为核心,构建针灸临床诊疗体系。  相似文献   

18.
郝峻  周宇  万鹏  赵楠 《中医康复》2020,(9):56-59
针灸推拿等中医药治疗手段副作用小,远期效果相对较好,在儿童脑病的康复治疗中有着显著优势。中医对本病的病机与治法,多从小儿先天禀赋和脏腑气血功能进行分析,尚无统一定论。本文从中医卫气学说及经筋理论进行分析论治,并归纳出部分治疗方法,结合应用案例,以期为相关医务人员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9.
产后痹,指妇女产后气血亏虚,风寒湿之邪侵袭机体,留滞经脉导致肢体遍身疼痛、麻木、畏风怕冷、汗多、精神抑郁等多种表现的一种病证。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常无特征性表现,同时缺少实验检测及阳性体征,因此给临床诊疗带来一定难度。中医药疗法采用个体化治疗,在延缓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作者从"络病"角度出发,认为"络病"是发病基础;风、寒、湿为病机关键;痰、瘀是主要的病理因素;着重提出重视"产后郁"的存在。治疗需要从"络"论治,提倡病证结合,临证审其虚实,标本兼顾,重在变通。提倡注重产妇的心理疏导,身心同治,未病先防。  相似文献   

20.
介绍齐聪教授运用"齐氏下胎方"治疗产后胎盘残留经验。认为其病因病机是气血不足及血瘀凝滞,治疗原则为补益气血、温经活血、补肾健脾,方用"齐氏下胎方"。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