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颈动脉易损性斑块声像特征、评估与缺血性脑血管意外危险性的相关性。方法对有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分为观察组(脑血管意外组)及对照组(非脑血管意外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别记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数目及声像特征,评估不同斑块与脑血管意外的相关性。结果脑血管意外组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软斑、溃疡斑、窄底硬斑)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意外组(P<0.05),稳定性斑块(扁平斑、宽底硬斑)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可应用于评价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及评估与缺血性脑血管意外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 15 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颈动脉二维、脉冲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颈动脉共检出 2 5 2个斑块 ,其中软斑 4 3% ,硬斑 38% ,钙化斑 19%。斑块发生部位 :颈总动脉 12 % ,颈动脉窦 6 0 % ,颈内动脉 2 8%。颈动脉狭窄程度 :轻度 5 7% ,中度 34% ,重度 5 % ,闭塞 4 %。结论 :彩色多普勒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时 ,可定量动脉狭窄程度和诊断闭塞 ,同时可预测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孙春旭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9):3383-3384
目的探讨彩超检查对颈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预防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45例患者一般先用二维超声,然后加彩超血流显象,最后观察多普勒频谱。结果20例颈动脉硬化并斑块形成,13例颈动脉壁粥样硬化。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清晰显示管壁结构,检出动脉硬化斑块和血栓,鉴别软斑和硬斑,能够较准确地判断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范围,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李曼玲 《微创医学》2014,(5):628-63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了解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临床诊断为脑梗死并经CT证实的193例病人作为(观察组),观察颈动脉壁的结构和血管内径及血管内膜中膜厚度、有无斑块形成以及斑块的形态、部位,测量斑块的大小,判断斑块的性质(软斑、硬斑、混合斑)、管腔是否狭窄及其程度;同时随机选取同时期住院、年龄大于40岁的19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斑块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有156例发现有硬斑、软斑、混合斑,23例内中膜增厚等不同程度的改变,对照组发现有硬斑、软斑、混合斑46例,内中膜增厚无斑块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或斑块形成,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李玲玲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3):3072-3073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的意义.方法 对14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壁光滑程度,斑块的回声特征及软斑块近心端的角度.将斑块分为软斑组、硬斑组、混合斑组,比较3组间及软斑块近心端的角度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系.结果 软斑组及其近心端的角度大于13°,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混合斑组、硬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人劲动脉的病变情况及超声表现特点和意义. 方法 对138例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其是否有病变和病变程度以及超声表现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138例受检老年人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者120例,阳性率86.9% .其中男性阳性率92.7%,女性阳性率78.6%,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但无明显血管狭窄者 96例,其中软斑27例,硬斑37例,混合斑13例,2或3种斑块同时存在者 19例.斑块形成伴血管狭窄(>50%)者10例,其中硬斑2例,混合斑 2例,2或3种斑块同时存在者6例.结论 60岁以上老年人颈动脉硬化有较高的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硬化斑块以及硬斑与软斑居多. 2或3种斑块同时存在的多发性斑块患者,易发生血管狭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人劲动脉的病变情况及超声表现特点和意义。方法对138例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其是否有病变和病变程度以及超声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38例受检老年人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者120例,阳性率86.9%。其中男性阳性率92.7%,女性阳性率78.6%,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但无明显血管狭窄者96例,其中软斑27例,硬斑37例,混合斑13例,2或3种斑块同时存在者19例。斑块形成伴血管狭窄(〉50%)者10例,其中硬斑2例,混合斑2例,2或3种斑块同时存在者6例。结论60岁以上老年人颈动脉硬化有较高的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硬化斑块以及硬斑与软斑居多。2或3种斑块同时存在的多发性斑块患者,易发生血管狭窄。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类型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态学类型的关系。方法对226例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以超声检测颈动脉。分型:硬斑、软斑、混合斑。结果204例病人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且斑块以低回声软斑为主,所以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并可分型,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态学类型的关系。方法对226例脑梗死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超声检测颈动脉。分型:硬斑、软斑、混合斑。结果204例病人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且斑块以低回声软斑为主,所以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并可分型,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 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接诊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患者142例,根据疾病相关脑缺血事件有无分为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组(72例,A组)和非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组(70例,B组).两组均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患者斑块形态学及回声特征、管腔狭窄程度,分析疾病风险因素.结果 A组脂质性软斑、扁平斑及溃疡性混合型斑块百分比高于B组(P<0.05),A组中度及重度狭窄率高于B组(P<0.05).脂质性软斑、扁平斑、溃疡性混合型斑块、中重度狭窄与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存在相关性(P<0.05或P<0.01).结论 脂质性软斑、扁平斑、溃疡性混合型斑块、中重度狭窄为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的风险因素,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有效评估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风险,有效预警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11.
吴和弟  崔晓红 《海南医学》2007,18(9):105-10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例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并同时进行颈动脉彩色B超检查.将颈动脉内壁分为五型:内膜无增厚、内膜增厚、软斑、硬斑、混合斑.冠脉造影阳性者又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结果 冠脉造影阳性的患者与阴性相比,颈动脉的内膜增厚、软斑、硬斑及混合斑的发生率明显升高,且多支病变组患者的软斑、混合斑又高于单支病变组及双支病变组.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颈动脉硬化的性质与程度与冠心病存在着回归关系.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很好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常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为早期诊断冠心病及评价冠心病提供一种无创而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52例颈动脉病变患者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经彩超检出3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8例未发现明显斑块,但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内膜粗糙、增厚。34例颈动脉粥样斑块累及CCA、ICA、ECA及分叉处23例,单左侧7例,单右侧4例。根据斑块回声性质,可见软斑3例、硬斑15例及混合斑5例。软斑呈中强或弱回声。结论彩色超声可以提供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厚度、特征和位置的信息,对颈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脑梗死预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了解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脑梗死预测中的作用。方法:128例脑梗死组和98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组128例有90例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斑块检出率为70.3%,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25.5%,颈动脉分叉处硬化斑块检出率为58.4%,显著高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斑块检出率。脑梗死组中、重型患者软斑检出率显著高于轻型患者。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脑梗死病情的轻重在一定程度上与硬化斑块的性质有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脑梗死预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预防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预防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脑梗死(脑梗死组)及80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两组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置、数量、性质。结果脑梗死组IMT值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脑梗死组以软斑为主,对照组以硬斑多见,脑梗死组和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好发于颈总动脉(CCA)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ICA)。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斑块性质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早期发现颈动脉异常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硬化诊断中的优势。方法对临床疑诊颈动脉硬化患者87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87例患者中阳性结果81例,其中颈动脉硬化79例,多发性大动脉炎2例,正常6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清晰显示颈动脉管壁的结构,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和血栓,鉴别软硬斑,准确判断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范围,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是一种无创、实时、敏感、准确、可重复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复发性脑梗死关系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110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分析颈动脉硬化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收集11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复发组60例,首发组50例,分别以超声多普勒探测双侧颈动脉,观察各组间颈动脉硬化发生率及斑块发生率及斑块性质的情况。结果:复发组颈动脉硬化检出率88.3%,首发组70.0%,二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发组斑块检出率75.0%,首发组32.0%,二组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复发组斑块中软斑占77.8%,首发组软斑占31.2%,二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脑梗死复发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斑块性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彩色超声检测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情况,80例非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作为对照。结果: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I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各组内软斑和混合斑比硬斑更易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P<0.05)。两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密切,软斑与混合斑为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在斑块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和方法超声检查97例脑梗塞患者双侧颈动脉,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相关程度。结果97例脑梗塞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69例,发生率为71.13%。CAS斑块好发生于颈动脉分叉处(BIF),以扁平斑多见,软斑、硬斑次之。软斑、溃疡斑是脑梗塞患者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CAS斑块与脑梗塞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意义重大,可以把颈动脉斑块筛查作为预防脑梗塞的先期检测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张慧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5):1830-1831,184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高分辨率彩超,对679例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进行检查,通过对颈部血管内-中膜厚度的测量、斑块性质的判定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等指标综合衡量颈动脉硬化程度。结果:1 193例检测病例中,共679例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阳性率显著增加,且斑块的发生位置多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起始部。结论: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评价血管狭窄程度,为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随访等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研究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PHILIPS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41例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结构和血流受阻程度。结果:41例中有34例检出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82.92%,并伴有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其中3例患者存在严重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50%,斑块好发部位在颈动脉分叉处(BIF),以扁平斑多见。结论:随年龄增大,粥样硬化程度加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判断狭窄程度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