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心动脉压测定及对不同药物反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测得的中心动脉压和外周动脉压的差别,比较美托洛尔和培哚普利对中心动脉压的作用。方法通过桡动脉应用导管法测量中心动脉压和外周动脉压(桡动脉血压),同时测量肱动脉无创血压,比较高血压病患者应用关托洛尔和培哚普利后中心动脉压和外周动脉压的差别。结果非高血压病患者中心动脉收缩压和桡动脉收缩压明显高于肱动脉无创收缩压,桡动脉有创收缩压明显高于中心动脉收缩压,中心动脉舒张压明显高于桡动脉舒张压和肱动脉无创舒张压,桡动脉舒张压和肱动脉无创舒张压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测量方法测得中心动脉压和外周血压值不同,培哚普利比较关托洛尔降低中心动脉收缩压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冠状动脉造影对血压的影响及不同部位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连续入选行冠状动脉造影者128例;其中,经桡动脉路径者31例,经股动脉路径者97例.记录冠状动脉造影前后经桡动脉、股动脉、主动脉根部监测的有创血压和肱动脉水平测量的无创血压.结果 在经股动脉路径造影时,术前收缩压监测结果:股动脉压[(163.8±25.1) mm Hg]>中心动脉压[(142.8±24.1) mm Hg]>无创血压[(130.5±22.3) mm Hg];舒张压监测结果:中心动脉压[(85.2±12.4) mm Hg]>股动脉压[(81.8±12.0) mm Hg]>无创血压[(77.9±12.1)mm Hg].股动脉造影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无显著变化.在经桡动脉路径造影时,术前收缩压监测结果:桡动脉压[(157.2±22.8)mm Hg]>中心动脉压[(144.9±20.8) mm Hg]>无创血压[(133.2±23.2)mm Hg];经桡动脉造影后,中心动脉收缩压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但桡动脉收缩压、无创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不同部位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结果不可相互替代,临床医生应根据不同血压监测结果和患者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适当的诊治.  相似文献   

3.
侯冠峰  高燕春  柴小青 《安徽医药》2018,22(9):1793-1795
目的 评价TL-300 Tensymeter系统(TL-300)所测的连续无创血压(CNAP)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择期全身麻醉手术的老年患者30例,ASAⅠ~Ⅲ 级.麻醉诱导前无菌操作下将动脉导管置入非优势手的桡动脉内行有创血压(IAP)监测,另一侧手臂连接TL-300系统行CNAP监测,稳定5 min后,于稳定后(T0)、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即刻(T3)、插管后1 min(T4)、插管后3 min(T5)、插管后5 min(T6)同时记录IAP和CNAP监测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结果 CNAP与IAP所测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偏倚分别为(-1.3±8.3)、(-1.6±4.4)、(-0.9±3.9)mmHg,在其相应的一致性界限范围内所占比值分别为95.2%、91.4%、91.9%.两种血压监测方法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3、0.935和0.896,均P<0.001.结论 与IAP监测相比,CNAP监测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可提供连续、无创、准确的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4.
方修娥 《安徽医药》2015,(4):815-816
目的:探讨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值的差异。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心脏外科60例先心病婴幼儿进行24 h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的监测比较,每位患儿选择前臂桡动脉穿刺行有创动脉血压连续监测,比较心脏术后回ICU0、6、12、18、24h两种测压法的临床效果,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例血压正常者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24 h内无差异性,P>0.05;30例低血压者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值在术后12 h内有差异性,P<0.05;术后13~24 h无差异性,P>0.05。结论有创血压监测能连续更准确提供患儿瞬间血压变化值,为疾病观察提供可靠依据。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早期低血压者12 h内,有创血压更能准确反映病情,12 h后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基本一致,无创测压可以替代有创测压,避免有创测压带来的危害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ICU危重病人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6月-2017年11月90例ICU危重患者分组,对照组进行无创动脉血压监测,实验组开展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比较两组ICU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结果:实验组ICU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对于休克的患者,实验组收缩压和舒张压低于对照组,P0.05;对于非休克的患者,两组监测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ICU危重病人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高,可有效反映危重患者真实血压,通过正确护理降低死亡率,加速循环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姚苗  王燕萍 《北方药学》2013,(12):120-120
目的:评价有创血压监测对抢救大面积烧伤患者进行监护的可行性。方法:选择36例大面积烧伤患者进行动脉穿刺,连接压力换能器进行动脉血压监测,根据动脉血压监测结果指导手术麻醉和治疗。结果:有创血压监测的实施,克服了无创血压监测的不足,使对肢体严重烧伤患者监测血压成为可能,使大面积烧伤患者在动脉血压监测下维持循环稳定。结论:有创血压监测可显示动脉血压波形及数值动态变化,能及时、准确、可靠、连续的监测动脉血压,同时还可以避免反复穿刺采血,具有良好的临床检测效果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婴幼儿无创和有创动脉血压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无创血压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性.方法选择术中需要进行有创监测的婴幼儿17例,行腋动脉穿刺连续测量有创血压后,在同侧肢体间断测量肱动脉无创血压,并将无创血压结果与有创血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比较存在无显著性差异(P>0.05).收缩压平均偏差为-0.03846,舒张压为-2.52198;收缩压标准方差为4.673146,舒张压为6.097464.结论在婴幼儿无创血压测量结果可以准确反映病人的血压状况.  相似文献   

8.
向峦 《河北医药》2011,33(10):1483-148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的误差及原因。方法对ICU 4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进行比较,每位患者均采用选择左侧或右侧桡动脉穿刺行直接动脉血压连续监测,每15分钟测定1次,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在术后18 h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18 h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早期存在一定误差,在临床抢救和治疗用药时考虑有创与无创血压的差值,有条件的尽可能用有创血压。  相似文献   

9.
谢谦 《中国医药指南》2013,(34):174-175
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术后患者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的误差及原因,寻找合理的监测方案。方法对重症医学外科60例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的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进行比较。每位患者均采用选择左侧或右侧桡动脉穿刺行直接动脉血压连续监测,每15min测定1次。所测得的数据进行自身对照T检验。结果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在术后16h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16h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抢救和治疗用药时考虑有创与无创血压的差值,对心脏外科术后患者早期有条件的尽可能采用有创血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有创动脉压监测对危重症患者病情的观察情况。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6年6月~2018年2月90例危重症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无创动脉压监测,观察组则给予有创动脉压监测。比较两组危重症治疗效果;血压监测平均费用;监测舒张压水平、收缩压水平和平均动脉压水平。结果观察组危重症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血压监测平均费用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监测舒张压水平、收缩压水平和平均动脉压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有创动脉压监测危重症的应用效果确切,操作安全方便,费用虽然较高,但在患者可接受范围内,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有良好的监护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孙丽娟  祁荣 《家庭医药》2016,(7):196-196
目的:总结对ICU危重病人实施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护理体会。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我院重症医学科有30例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患者,其中27例是经桡动脉穿刺,在桡动脉穿刺置管前均采用改良的Allen's试验来检查掌部血管弓吻合情况。采用改良的固定方法以及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30例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患者的血压得到有效监测,在动脉导管留置期间导管脱出2例,导管堵管1例,无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和动脉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有创血压监测能准确、动态的反应患者的血压情况,及时指导治疗,但它毕竟是一种有创操作,有很多并发症,而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保证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桡动脉穿刺,是常用的连续监测动脉血压的方法。该方法简单易行.数据准确可靠,在各类危重患者、老年患者及大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桡动脉穿刺直接监测动脉血压,传统上有直入法和穿透法。我们通过实践发现,两种穿刺方法都有相当一部分的患者不能一次性顺利置管。2005年3月至7月我们把直入法和穿透法结合使用,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明显提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倪国丽 《河北医药》2011,33(6):877-878
目的将弹簧血压计有创动脉测压(IBP)引入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观察其对提高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安全性的作用。方法先于局麻下实施动脉穿刺置管并连接弹簧血压计测压装置,同时行常规监测,然后实施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后静吸复合维持麻醉。麻醉全程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并结合常规监测方法。观察96例。对照组不用IBP,仅用常规监测方法80例。观察2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IBP并发症。结果试验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6.3%,对照组为1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仅有2例于拔除动脉套管针后出现局部血肿,经充分压迫及热敷后迅速吸收。结论弹簧血压计IBP结合常规监测手段能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安全性,IBP并发症轻微、可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动脉穿刺置管行有创动脉压监测在危重复杂大手术及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方法自2011年3月始我科对43例拟行心内直视下瓣膜置换术、先心病房缺室缺修补术、胃及食道癌根治术、脓胸及剖胸探查术患者于手术前行动脉穿刺置管行有创动脉压监测,根据血压值及其他生命体征综合判断麻醉深浅,指导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结果 43例患者即使血压较低的情况下也能精确反应瞬时血压变化,及时准确评估循环功能,指导术中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维持。结论有创动脉压监测能获得瞬时血压变化值,麻醉医师能根据急性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趋势做出迅速的判断并实施正确的临床干预,以纠正血流动力学失衡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与探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应用于危重新生儿治疗中的价值与相应的临床护理干预.方法 随机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本院收治的危重新生儿60例,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两组新生儿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监测期间对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对两组患儿血压与并发症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收缩压分别为(73.99±14.53) mmHg、(65.13±8.44)mmHg,舒张压分别为(36.12±8.44) mmHg、(43.25±9.84)mm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1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研究表明,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可以减少危重新生儿桡动脉置管有创血压监测中并发症的产生,并提高血压监测的准确性,为患儿的临床抢救治疗提供准确的血压依据,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对危重患儿脓毒症休克治疗的价值及护理技巧。方法选择本科室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的14例危重脓毒症休克患儿为研究对象,给予患儿实施对症治疗,期间使用无创、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辅助据患儿的治疗及血压监测,同时予以患儿相应的护理干预。结果 14例患儿经对症治疗9例痊愈,4例好转,1例死亡,存活率为92.86%;在患儿行有创血压监测时收缩压与动脉压水平均较无创血压监测时高(P <0.05)。结论针对危重脓毒症休克患儿,予以对症治疗及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干预,可提高患儿的存活率,控制患儿血压在稳定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9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以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给予单一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则给予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两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控制率;收缩压、舒张压达标的时间、心电图显示正常时间;干预前后患者心功能、血压监测值;药物安全性。结果观察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达标的时间、心电图显示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干预前两组心功能、血压监测值相近,P> 0.05;干预后观察组心功能、血压监测值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药物安全性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血压和心功能,加速血压达标和心电图正常,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穿刺置管在有创血压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探讨最优的穿刺采血路径。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150例穿刺置管患者病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50例。A组进行足背动脉穿刺置管, B组肱动脉穿刺置管, C组桡动脉穿刺置管。对三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包括一次刺穿成功率、留置时间和并发症率。结果桡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88%(44/50)、84%(42/50)、82%(41/50),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留置时间分别为(2.6±1.2)、(5.7±2.6)、(2.4±1.3)h;桡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并发症率分别为6%、12%、15%,桡动脉并发症率显著性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桡动脉一次刺穿成功率和并发症率优于肱动脉、足背动脉穿刺,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06月~2013年08月本科收治的病情危重患儿2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的患儿选取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记录数据,与同侧无创血压监测取得的数据做比较,观察两组血压监测数据的差异,借此评估有创血压监测的准确性;同时记录患儿穿刺部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值与无创血压监测变化同步,可呈现连续性的血压监测;所有患儿未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但须要警惕穿刺部位远端血运障碍情况的发生.结论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能更准确的显示血压变化,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指导,能提高临床危重患儿的救治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动态血压特点。方法:对55例健康人与45例正常血压的冠心病患进行24h动脉血压监测。结果:冠心病组全天收缩压,日间舒张压,全天脉压,全天平均动脉压,全天收缩压负荷均值明显高于健康组。结论:冠心病患24h动态血压存在异常变化。而这种改变在血压正常时即已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