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并探讨在胃镜下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行胃镜检查的55例疑似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胃镜下对其进行观察并诊断。将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研究,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计算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55例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经病理诊断后,47例患者被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结果中,检出4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中42例符合病理诊断,其敏感度为89.36%,特异度为62.5%,准确性为85.45%,阳性预测值为93.33%,阴性预测值为50%。结论在胃镜下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胃镜对病理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但在临床诊断中,仍需将胃镜检查结果和胃黏膜活检结果相结合,避免误诊、漏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镜下黏膜形态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诊断的价值。方法对胃镜普通白光下诊断为CAG的400例病人的镜下与病理诊断符合程度进行研究,并计算各种黏膜形态对CAG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结果胃镜诊断为CAG的400例标本病理诊断为CAG者279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121例,胃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9.75%。胃镜下的各种表现对CAG诊断的灵敏度为5.02%~35.13%,一种表现的特异度与阳性预测值低,两种表现共存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3.39%、95.87%和79.49%、89.36%,3种表现同时存在时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均为100.00%。黏膜粗糙伴淡黄色结节、瓷白色结节、鱼鳞状改变对肠上皮化生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1.43%、86.36%、100.00%。结论胃镜下两种及以上表现并存对CAG诊断准确率高,黏膜粗糙伴淡黄色结节、瓷白色结节、鱼鳞状改变对诊断肠上皮化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探讨相关性。方法对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86例,对病变处进行活检进行病理检查,内镜下表现与病理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表现同病理检查之间的相关性,计算其之间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结果内镜诊断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病理诊断65例,其之间符合率为75.6%,伴肠上皮化生42例,伴上皮内瘤变19例。胃镜下具有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血管透见及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表现的病理诊断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91.7%,胃镜下具有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表现病理诊断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79.3%,其符合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见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血管透见内镜表现,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42.9%,其符合率与胃镜下具有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表现及具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各种表现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和病理结果分析,两者的符合率有一定的差异,故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应将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结合起来,二者结合可提高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4.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远志 《海南医学》2007,18(5):110-111
目的 探讨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结果的关系,提高胃镜诊断CAG的水平.方法 对50例中重度CAG的胃镜下诊断及表现与病理学结果进行相关性探讨.结果 病理诊断中重度CAG33例,轻度CAG10例,正常6例.肠上皮化生27例,异型增生31例.中重度CAG的胃镜诊断与病理结果比较肉眼符合率为67.35%.胃镜下表现与病理结果比较,胃粘膜的各种表现对CAG的阳性预测值均达到80%以上,多种表现同时存在对CAG阳性预测值接近90%,其阳性率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各种胃镜下表现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在95%以上.黏膜变薄等表现对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阳性预测值均较低在70%以下,灵敏度及特异度在30%以下.黏膜粗糙不平颗粒样改变对IM及异型增生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92.85%和83.33%,特异度也均在70%左右.结论 中重度CAG的胃镜下诊断符合率较低,但是通过对胃镜下表现的认识可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例诊断与胃镜下表现.方法 :将我所操作的胃镜检查当中,其中100例接受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与胃镜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表现对病理诊断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结果 :本组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病理诊断出84例,病理诊断与胃镜诊断符合率为84.0%.结论 :胃镜检查下结节样或颗粒状改变、黏膜粗糙,血管透见、黏膜变薄、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等症状共存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价值较高,临床中想要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准确性应将病理诊断与胃镜检查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镜下黏膜形态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消化科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经胃镜诊断为CAG的患者1440例,对这批患者镜下黏膜形态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和不同黏膜形态对CAG诊断的灵敏度(Se)、特异度(Sp)及阳性预测值(PV)进行计算。结果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9.86%;胃镜下胃黏膜各种表现对CAG诊断的Se为6.00%-35.02%,只有一种表现的患者其Sp与PV均低于两种表现共存的,当3种表现都存在时Sp、PV均为100.00%。结论胃镜下胃黏膜的形态表现有助于CAG的诊断,且黏膜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表现的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经过胃镜检查的结果与病理结果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本院近几年收治的中重度CAG患者共计180例作为研究资料,将全部患者在胃镜下诊断结果与表现与病理学结果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经病理诊断,有60例为中重度CAG,有110例为轻度CAG,有10例为正常。有80例为肠上皮化生(IM),有100例为异型增生。中重度CAG的胃镜诊断和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肉眼符合率:68%。其中的20例患者经过在胃镜下美蓝染色后,诊断符合率:80%。应用胃镜检测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胃黏膜的各种表现对CAG的阳性预测值都大于80%,多种表现同时存在对CAG阳性预测值可大于90%,其阳性率之间进行比较,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各种胃镜下表现的灵敏度与特异度都大于95%。黏膜变薄等表现对IM和异型增生的阳性预测值均低于70%,灵敏度与特异度都低于30%。黏膜粗糙不平对IM与异型增生诊断的灵敏度分别是93%与83%,特异度大概在70%。结论中重度CAG的胃镜下诊断符合率是比较低的,但是通过对胃镜下表现的认识与应用染色技术能够使诊断符合率提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内镜室接受胃镜检查的5 0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67例患者经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分析黏膜病理活检与胃镜诊断的一致性。结果在167例患者中4例拒绝送病理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7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86例,其中伴有非典型增生7例,上皮内瘤变13例,肠上皮化生20例。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准确率为51.50%(86/167),内镜下表现为颗粒状或结节状改变、黏膜粗糙不平49例,其中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16例,诊断符合率为32.65%;颗粒状或结节状改变,黏膜粗糙不平且红白相间以白为主51例,其中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13例,诊断符合率为25.49%,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颗粒状或结节状改变,黏膜粗糙不平且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血管暴露且透明,褶皱变薄、变平或消失67例,其中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57例,诊断符合率为85.07%,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与病理活检诊断结果具有一定差异性,具体还应根据内镜下表现的特征性并结合病理诊断来提高诊断准确率,以早期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内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内镜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且有病理结果的226个病例,分析内镜下表现,研究其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内镜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者226例,病理诊断为CAG 165例,非CAG 61例,镜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73%,镜下表现为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黏膜粗糙,颗粒状或结节样表现及两者均有者敏感度分别为12.7%、50.9%、26.5%,特异度分别为83.6%,34.4%、83.6%,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7.7%、67.2%、85.7%。胃窦、胃角、胃体、贲门下区、胃底分别有100、30、15、17、3例;黏膜隆起凹陷者共41例,其中CAG 37例,肠上皮化生35例,符合率分别为90.2%、85.4%;CAG伴肠化、上皮内瘤变、疣状胃炎、充血糜烂、息肉分别有135例(81.8%)、18例(10.9%)、17例(10.3%)、65例(39.4%)、15例(9.1%)。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相关性稍差,镜下各种表现的灵敏度均不高,两种表现兼具者诊断符合率高于单一表现者。胃黏膜隆起凹陷可作为诊断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镜下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镜下表现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胃镜诊断的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分别计算胃镜下CAG各种表现对病理诊断CAG、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结果100例CAG中病理诊断84例,胃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4%.胃镜下各种表现对病理诊断CAG的敏感性为21.43%~53.57%.胃镜下某些表现如黏膜粗糙不平、颗粒状或结节样改变对病理诊断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特异性最高,分别为83.33%,80.00%.胃镜下3种表现共存时对病理诊断CAG、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均较高,其阳性率与单一表现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胃镜直视下的黏膜变薄、皱襞变平;血管透见、白相为主;黏膜粗糙、颗粒状或结节样改变共存时对CAG、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病理诊断价值最高,但正确的诊断还需要胃镜直视与病理诊断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11.
《陕西医学杂志》2017,(12):1676-1677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镜检查、胃黏膜病理检查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行胃镜与胃黏膜病理检查。观察患者胃镜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胃镜检查不同分型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特征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胃黏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94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为78.33%。B型、A+B型胃镜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2.22%、88.24%,明显高于A型胃镜诊断符合率61.76%(P<0.05);B型与A+B型胃镜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上皮内瘤变、伴肠上皮化生均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关系密切。随着患者炎症程度、萎缩程度、肠化分级、上皮内瘤变分级的加重,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逐渐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镜与胃黏膜病理检查结果具有相关性,但胃镜诊断价值有限,临床可将二者结合使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存在密切联系,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感染率上升。  相似文献   

12.
李蕾  姜娜  韦雪磊 《中外医疗》2016,(24):39-42
目的:比较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活检患者病变处并实施病理检查,比较分析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计算出内镜下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结果内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98例患者中,经过病理检查诊断为该病的65例,诊断符合率是66.33%,这些确诊病例中有44例为肠上皮化生,21例上皮内瘤变;那些在胃内镜检查中表现出黏膜皱裂趋于平坦或者消失、胃黏膜以红白相间呈现、以白相为主及血管透见等病理症状确诊为该病符合率为91.6%,胃镜检查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病理症状确诊为该病符合率为81.26%,2种病理症状的疾病确诊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检查仅仅看到黏膜皱裂变平或消失,红白黏膜相间,并以白相为主,血管透见内镜表现的疾病诊断符合率为43.5%,与上述2种病理表现的诊断符合率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关系密切,患者胃内镜检查病理表现特征主要是胃黏膜变薄、白相及胃黏膜粗糙,应结合使用胃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萎缩性胃炎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5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92例电子胃镜诊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胃窦大小弯侧与病变位置常规选取活检3~4块,采用75%酒精有效固定后进行送检.病理学方法如下:常规石蜡制片,HE染色.对胃标附近黏膜变化情况认真观察,根据病理诊断标准作为合理的诊断.结果:92例患者中,病理诊断结果如下:4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轻度肠上皮化生,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中度肠上皮化生,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重度肠上皮化生,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轻度不典型增生,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中度不典型增生,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重度不典型增生.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诊断符合率52.17%.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和病理诊断符合率较低,胃镜检查价值有限,需要以病理检查作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确诊根据.  相似文献   

14.
刘丽娜  狄建华 《甘肃医药》2013,(10):773-774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方法:整理回顾和统计对照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胃镜检查的171例患者的资料.结果:胃镜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110例,病理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1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87例,其中伴肠上皮化生55例,伴异型增生2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6.4%.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较低,电子胃镜检查和直视下胃粘膜活检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理想的方法,但胃镜与活检结果之间有时不相一致,需要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5.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和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建  沈鼎明  沈薇  李孝生  冷志  何璐 《重庆医学》2005,34(12):1843-1843,1846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胃镜下表现和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对57例CAG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进行相关性分析,分别计算胃镜下各种表现对病理诊断CAG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57例患者中胃镜诊断CAG41例,CAG合并浅表性胃炎(CSG)16例;病理诊断CAG28例,CAG合并CSG10例,CSG19例。CAG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66.67%。CAG胃镜下各种表现对病理诊断的敏感性(41.32%~65.78%)均不高。胃镜下某些表现对病理诊断CAG的特异性较高,如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血管透见对CAG病理诊断的特异性为73.67%,若胃黏膜皱襞变薄,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和血管透见,黏膜粗糙不平和颗粒样改变等3种胃镜下表现并存时则对CAG病理诊断的特异性高达100%。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和病理诊断有一定相关性,胃镜和病理检查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以此来探讨胃镜检查在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近年在我院接受胃镜检查且直视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240例,所有病例在胃镜检查之后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240例患者在胃镜直视下均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经病理检查确诊214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中112例伴随肠上皮化生,46例伴随异型增生;26例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镜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诊断符合率为89.2%。胃镜下的各种表现对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敏感性为20.5%-98.2%。胃镜下三种表现同时存在时对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敏感性较高,且阳性率与单一表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174例为Hp阳性,66例为Hp阴性;Hp阳性患者肠上皮化生占73.2%(82/112),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的27.8%(30/112),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镜检查与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有必要将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显著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理诊断的临床对比观察。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内镜检查以及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42例患者中,经病理诊断25例结果确诊,其中17例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为59.52%(25/42);内镜下黏膜变薄、白相为主、黏膜粗糙1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0例(83.33%)、异型增生6例(50.00%)、肠上皮化生3例(25.00%);三种内镜下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之间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以内镜下黏膜变薄、白相为主、黏膜粗糙的诊断符合率要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内镜下表现。结论内镜检查可见胃粘膜粗糙、变薄以及白相等表现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较高,因此临床检验可以将内镜检查相结合,以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胃镜与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结果差异性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6例,分别对患者实施胃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理检查发现4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浅表性胃炎,2例浅表性胃炎;经胃镜确诊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浅表性胃炎。胃镜与病理结果比较,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符合率为85.11%。结论胃镜检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存在一定的差距,胃镜检查能够对胃黏膜变薄、胃黏膜粗糙、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的患者,诊断效果明显,临床价值显著,在今后的临床诊断中,值得对其给予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择从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纳入此次研究工作,使用胃镜与病理学方法检查并诊断,系统探讨胃镜检查表现与符合率。结果50例患者经胃镜检查后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经病理诊断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有36例,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符合率是72%。结论临床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过程中,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结果仍存在一定差异,为此在诊断中应与病理检查结合做出最终诊断,进而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金燕 《中外健康文摘》2012,(34):193-194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2月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及病理资料.结果90例患者中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26例;胃底部3例,胃体部7例,胃窦部75例;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慢性浅表性胃炎17例,均位于胃窦部;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伴肠上皮化生14例,伴异型增生16例.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两者符合率为61.11%(55/90)(K=0.245,P=0.014).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胃镜下观察价值有限,临床上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