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析切开复位骨盆Salter截骨术后儿童发育性髋臼的变化趋势。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2017年6月获得随访的幼儿发育性髋脱位患儿32例。采用髋脱位切开复位、骨盆Salter截骨术,多数患儿同时行股骨转子下去旋转短缩截骨术,获得同心圆复位。术后连续观察4年通过X线骨盆正位照片观察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中心边缘角(CE角)、头臼指数(AHI)、髋臼指数深宽比[AI(D/W)]的变化趋势。结果术后AI和AHI逐年缩小,术后3年AI稳定在15°左右,AHI达到正常;髋臼指数深宽比AI(D/W)和CE角逐年增加,一般在手术后2年达到正常。术前髋臼指数(AI)、中心边缘角(CE角)、头臼指数(AHI)、髋臼指数深宽比[AI(D/W)],与术后相比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幼儿期,发育性髋脱位在获得同心圆复位的前提下,同时行骨盆Salter截骨术后2年,髋臼可获得快速良好的发育。  相似文献   

2.
Salter骨盆截骨术作为治疗DDH患儿的首选治疗方法,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当中。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手术改变髋臼形态学及生物力学使髋臼与股骨头达成同心圆匹配,从而纠正髋关节的病理状态。为了更好的提高SIO对于疾病的治愈率,国内外很多学者对SIO手术方法的改良、术后髋臼形态学及生物力学的变化、内固定及外固定材料的应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为了更系统化的了解SIO关于现代临床应用范畴与传统SIO的区别,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与分析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行股骨转子下内翻截骨治疗后的肢体功能。方法选取我院自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60例,对全部患儿采用股骨转子下内翻截骨治疗,观察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患儿术中、术后与术前相比颈干角及髋臼指数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儿术后与术中颈干角及髋臼指数相比无明显差异(P 0.05)。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FMA及Barthel评分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股骨转子下内翻截骨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儿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与分析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手术治疗合并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本院自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手术治疗患者59例,对合并出现股骨头坏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患儿共59例,进行了为期8至12个月左右的随访,在术后按照Salter的标准对患者的预后进行判断,约有14例患儿合并发生了股骨头坏死的情况,发生率为18.64%(11/59)。9至11岁组相比于6至8岁、2至5岁的患儿股骨头坏死发生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度脱位相比于Ⅱ度脱位、Ⅰ度脱位具有较高的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行牵引的相比于皮肤牵引、骨骼牵引的患儿具有更高的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手术虽然能够获得一定疗效,但并不能避免股骨头坏死的发生,而股骨头坏死的发生通常可收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了手术介入操作、患者年龄以及股骨头脱位程度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按患者就诊顺序将8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行一期后路开放复位短节段内固定,观察组患者辅以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对照组患者辅以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术后均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及末次随访时矫正度丢失情况、术前及术后Frankel分级情况、术中植骨量及末次随访时骨性融合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本组术后即刻伤椎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伤椎Cobb角与本组术前及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且两组间矫正度丢失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两组患者脊髓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中植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间骨性融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可获得较好的阶段性骨性融合,是一种理想的植骨融合方式,可加以推广应用;后外侧植骨内固定骨性融合率低,且不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特点,临床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对老年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20例老年结肠癌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腹结肠癌根治术,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前和术后7天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interleukin,IL)-17水平变化。所有患者均于术后随访2年,观察两组患者复发及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P<0.05),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6.67%(4/60)]显著低于对照组[28.33%(17/60)](P<0.05)。术前两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17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7天两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17水平较术前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17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治疗老年结肠癌效果显著,对患者术后炎性因子水平影响小,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130例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螺钉内固定组(37例)、股骨头置换组(45例)及全髋关节置换组(48例),比较三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早期和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并评价术后满1年的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全髋关节置换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多于螺钉内固定组和股骨头置换组(P<0.05),股骨头置换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多于螺钉内固定组(P<0.05)。螺钉内固定组患者早期褥疮、晚期骨折不愈合及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全髋关节置换组和股骨头置换组(P<0.05),其余并发症发生率三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两两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全髋关节置换组和螺钉内固定组相比接近显著(P=0.060),提示有一定差别。全髋关节置换组患者Harris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螺钉内固定组(P<0.05)。结论对于65~80岁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应根据其年龄、骨折类型、身体耐受情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活动能力要求较高及预计生存期较长的老年患者,可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其效果优于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和股骨头置换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硬膜双层修补在额颞区大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修补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额颞区大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于本院行硬膜双层修补时间(以2015年1月1日为节点)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2015年1月1日前,62例)和对照组(2015年1月1日后,58例)。观察组患者行硬膜双层修补术,对照组患者行硬膜单层修补术。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拔除时间及住院天数;记录和观察术前1天(T1)、术后7天(T2)、术后14天(T3)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术前1天和术后3个月,采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评估患者脑灌注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灌注异常指数(perfusion abnormality index,PAI)。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和引流管拔除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简易精神状况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量表评分随时间延长显著上升(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随时间延长显著下降(P<0.05)。T2和T3时,观察组患者术后MMSE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PAI较术前1天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患者PA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硬膜双层缝合在额颞区大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修补中的效果明显,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跗骨窦切口复位内固定与跟骨外侧L形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于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4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研究组患者采取经跗骨窦切口复位内固定,对照组患者采取跟骨外侧L形切口复位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的功能指标、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Maryland足功能评分、优良率、术后早期和晚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Bohler角和Gissane角均显著大于本组术前(均P<0.05),距下关节面移位均显著小于本组术前(均P<0.05),但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术前(均P<0.05),Maryland足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术前(均P<0.05),且研究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Maryland足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距下关节僵硬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切口边缘坏死、创伤性关节炎和腓肠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跟骨外侧L形切口复位内固定相比,经跗骨窦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较好,且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程度低、住院天数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Bilhaut-Cloquet术治疗儿童先天性拇指多指畸形WasselⅣ型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3月至2017年9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43例拇指多指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传统Bilhaut-Cloquet术治疗的20例患儿纳入传统组,采用改良Bilhaut-Cloquet术治疗的23例患儿纳入改良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Kawabata评分及拇指外观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术后拔除克氏针,截骨处均愈合良好,无感染发生。改良组患儿关节稳定性评分显著高于传统组(P <0.05),指关节活动范围、成角畸形评分均显著低于传统组(均P <0.05),两组患儿疗效无显著差异(P> 0.05);改良组患儿指体宽大、指甲畸形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传统组(均P <0.05),但指体窄小发生率显著高于传统组(P <0.05)。结论改良BilhautCloquet术治疗儿童拇指多指畸形WasselⅣ型的关节稳定性好,拇指外观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