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比较阿片类及苯丙胺类毒品依赖者的心理行为特点,为苯丙胺类毒品滥用者的心理康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90项症状清单、艾森克人格问卷对616例强制戒毒人员进行调查。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及婚姻状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药物滥用史方面,两组的差异表现在戒毒次数及自感健康状况;SCL-90测试结果显示,阿片类毒品滥用者躯体化因子及阳性项目数均高于苯丙胺类毒品滥用者;EPQ结果显示,两者仅在内外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阿片类毒品依赖者相比苯丙胺类毒品依赖者呈现年轻、未婚、个性外倾及心理健康水平较好的特点,提示心理康复训练应区别对待两类吸毒人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比较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与传统毒品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一般情况的异同,从而提出对吸食新型合成毒品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预防教育对策建议。方法:对2008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收治的3993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按照吸食毒品的种类分为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与传统毒品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户籍所在地、民族、职业、婚姻、吸毒方式及吸毒史等方面进行两组对照比较。结果:吸食新型合成毒品在强戒人员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08年占29.0%,2009年占24.0%,2010年占36.0%,2011年占47.0%,2012年占46.0%,2013年占62.0%,2014年占66.0%,2015年占84.0%。可以看出百分比例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近四年;在年龄组成与职业构成上,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与传统毒品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χ2=143.38,181.94,P=0.000),两者在20岁以下,21-30岁及41-50岁之间年龄段有显著差异(χ2=21.15,133.14,17.92,P=0.000);总体两者均为40岁以下人员为主体(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与传统毒品的比例分别为72.7%,64.5%)。职业上虽然两者均以无业者为最多(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与传统毒品的所占比例分别为57.9%、77.2%),但在个体工商者、固定工作者、农民等有固定收入上差距显著(χ2=57.26,13.07,126.48,P=0.000),说明吸食新型毒品的人员以有固定职业者居多;户籍所在地方面: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人员中外地人口多(χ2=45.311,P=0.000);文化程度上两者有统计学的差异(χ2=95.84,P=0.000),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人员的文化程度较高;在吸毒方式及吸毒史上两者之间有明显差异(χ2=743.93,244.25,P=0.000),两组强戒人员吸毒均以烫吸为主(99.0%,69.1%),但是新型合成毒品极少数使用注射的方式;吸食新型合成毒品强戒人员吸毒时间比传统毒品要短,吸毒史以三年以下为主。结论:吸食新型合成毒品强戒人员成不断上升的趋势,呈现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吸毒方式及吸毒史等不同于传统毒品的特点,要从早期预防教育,矫治性强戒,社区综合管理中加大力度,杜绝毒品的蔓延。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武汉市强制隔离戒毒机构内苯丙胺类兴奋剂和氯胺酮滥用患者特征及毒品危害认知状况。方法:采用自制合成毒品滥用调查表,对武汉市7所强制隔离戒毒机构内的486名苯丙胺类兴奋剂和氯胺酮滥用患者进行调查,分析苯丙胺类兴奋剂和氯胺酮滥用患者相关特征。结果:(1)苯丙胺类兴奋剂和氯胺酮滥用患者男性比例占89.71%,21-30岁年龄段占43.83%,无业人员占70.16%,未婚占48.77%;(2)仅有36.62%的患者对于合成毒品有正确认知;(3)患者第一次使用毒品前三位原因为:"好奇"、"朋友影响或刺激"、"空虚无聊"。结论:(1)21-30岁青年、无业、未婚者为苯丙胺类兴奋剂和氯胺酮滥用高危人群,合成毒品预防工作应予以重点关注;(2)苯丙胺类兴奋剂与氯胺酮滥用患者对于毒品危害的认知存在不足。今后应加强毒品预防教育,提高毒品危害认知,减少毒品好奇,提高毒品抵御技能,有效预防合成毒品滥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合成毒品滥用者毒品滥用后高危性行为的发生情况,探索合成毒品滥用与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关联。方法:本研究是在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广东省某市级强制隔离戒毒所进行。对313例在所进行强制隔离戒毒治疗,与"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物质滥用"相关的戒毒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313例调查对象中男性286人,女性27人;苯丙胺类滥用者占到68.4%,海洛因和苯丙胺类混合滥用者占到17.9%;66.6%的调查对象吸毒后发生过性行为,74.1%的调查对象吸毒后发生性行为从未使用安全套或有时使用安全套,吸毒后发生同性性行为和群体性行为的比例分别为3.0%和6.1%,34.5%的人承认吸毒后会增加性交频次。结论:合成毒品滥用人群仍然以青少年为主。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是主要滥用精神活性物质。合成毒品滥用后增加了使用者发生高危性行为的机率,艾滋病传播的风险也相应提高。合成毒品滥用者是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5.
阿片类和苯丙胺类毒品依赖人员滥用酒精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阿片类和苯丙胺类毒品依赖人员滥用酒精情况,探讨吸毒成瘾人员滥用酒精的行为特征。方法:对187例阿片类物质依赖和270例苯丙胺类物质依赖人员滥用酒精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苯丙胺类物质依赖者滥用酒精的比率高达77%,与阿片类物质依赖者滥用酒精差异显著,尤以滥用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摇头丸)人员同时服用酒精最为常见(92%)。结论:滥用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者普遍滥用酒精,而阿片类滥用者很少使用酒精。  相似文献   

6.
目的:近年来,在传统的海洛因等阿片类毒品得到一定程度遏制背景下,以苯丙胺类兴奋剂为代表的合成毒品滥用急剧增加。目前缺乏合成毒品滥用者中同时合并海洛因滥用的数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横断面调查方法,于2013年3月-2013年12月期间,对来自于北京、上海、广东、云南和湖南等五地区的强制隔离机构新入所的主要滥用毒品为合成毒品滥用者共计2773例进行调查。分析是否有海洛因滥用两组的特征及导致的后果差异。结果:在2773例调查对象中,主要使用毒品依次为:冰毒(65.24%)、麻黄素(27.41%)、麻古(3.82%)、K粉(2.49%)、摇头丸(0.61%)等,近一半(48.78%)的调查对象滥用过2种以上违禁毒品或成瘾性药物,937例(33.79%)曾经滥用过海洛因。不同地区的合成毒品滥用者中具有海洛因滥用史者所占比例不同,最高者为云南省(44.58%),随之依次为湖南省(36.55%)、上海市(35.14%)、广东省(24.67%)和北京市(8.93%)。随着年龄的增加,海洛因滥用的比例逐渐增高,≤25岁组为19.82%,26-40岁组为33.67%,≥40岁组为50%,有海洛因滥用史的平均年龄(35.84 a±9.02 a)高于单独合成毒品滥用者(31.35 a±8.59 a),汉族、无业及离婚等合成毒品滥用者滥用海洛因的比例分别高于少数民族、有工作及未婚和已婚者。在有海洛因滥用的调查对象中,60.11%为使用海洛因之后才开始使用冰毒等合成毒品,21.39%为几乎同时开始使用海洛因及合成毒品,18.50%滥用者为先使用合成毒品后再开始使用海洛因。使用毒品原因方面,具有海洛因滥用者因为"心瘾、代替其他毒品、增加毒品功效"等原因而滥用合成毒品的比例高于单纯的合成毒品使用者,而前者为"试图减肥"而吸毒的比例低于后者。与没有海洛因滥用史的调查对象比较,有海洛因滥用史组有较高的合成毒品使用剂量、滥用频率、注射吸毒的比例、同时使用其他毒品的比例、合成毒品成瘾的比例和具有更高的渴求VAS评分,且有海洛因滥用者从不使用安全套、商业性性行为和性伴吸毒等不安全性行为的比例也较高,HIV和HCV感染率也较高,且有更高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比例。结论:合成毒品滥用者中多药滥用现象普遍,近1/3的合成毒品滥用者有海洛因滥用史,随着年龄的增加,海洛因滥用的比例也增加。有一部分海洛因滥用者为了"代替其他毒品、增加毒品功效"而开始使用合成毒品,且具有海洛因滥用史者合成毒品滥用频率和程度增加、成瘾比例及渴求程度较高,性传播疾病及精神障碍等疾病风险也增加。研究提示要加强和尽早进行毒品滥用的干预和治疗,减少毒品滥用者中多药滥用现象的发生。该研究为我国制定禁毒政策和药物滥用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是毒品的主要受害人群, 据调查, 20 岁以下的吸毒者占9.0%[1].大学生刚刚进入社会,对毒品的抵制能力较低,极易因各种原因成为毒品的滥用者[2].要减少大学生吸毒的危险, 就必须了解大学生掌握毒品知识的情况, 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毒品及戒毒知识教育.为了解他们对毒品及戒毒知识的认知情况,笔者于2007年3~5月对我校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云南省吸毒青少年多药滥用的情况,为加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行设计吸毒人员多药滥用调查问卷,对云南省4个州市的强制隔离戒毒、自愿戒毒和美沙酮维持治疗的25 a以下,首次吸毒时间低于20 a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935例有效问卷中,其中满足年龄要求的共178例,占19.0%,有多药滥用的共157例,占88.2%。滥用的毒品总共有5种,其中大多数是海洛因和冰毒混用。滥用的成瘾性药物有9种,其中滥用最多的是复方地芬诺酯(82.1%)和三唑仑(52.8%)。结论:云南省吸毒青少年普遍存在多药滥用的情况。除了存在多种毒品混用外还存在毒品与成瘾性药物混合滥用,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对吸食新型毒品问题的相关态度,并就相关管理和矫治提出对策。方法:采用自制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基本情况》、《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应不应该戒毒》、《戒毒信心》问卷,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200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吸食新型毒品人员占53%。吸食新型毒品人员中认识到毒品对躯体有害者占18%,对精神有害者占8%,认为必须戒断者占8%;在自信心方面,认为能够戒断和一定能够戒断者占73%。新型毒品和传统毒品吸食者在人口学特征、吸毒史、对毒品危害性的认识和态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吸食新型毒品人数比例很高;与吸食传统毒品者比,新型毒品滥用者的年龄较低,对毒品危害认识不足。建议对吸食新型毒品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集中管理,矫治教育方式应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云南合成毒品使用者的多药滥用现状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云南某男子强制隔离戒毒机构的主要滥用合成毒品的戒毒学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200名合成毒品滥用者中,41.5%的调查对象滥用过阿片类物质与合成毒品,单纯使用合成毒品的占58.5%.合成毒品使用者多药滥用与非多药滥用者在年龄及文化程度之...  相似文献   

11.
176例药物依赖合并感染HIV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药物依赖合并感染HIV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随机整群抽取广西地区戒毒所176名感染HIV的药物依赖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对其一般人口学资料和药物滥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被调查的感染者中男性占88.6%,女性占11.4%;年龄为33.21a±s6.01a,25-40a年龄段占到了83.53%;未婚者占52.84%;无业人员占52.27%;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者占86.93%;汉族占83.52%;初次吸毒年龄为22.7a±s6.08a,其中25a以下者占68.19%;吸毒年限10.51a±s3.72a;全部有海洛因滥用和静脉注射史;环境和心理因素是造成复吸的主要原因。结论:药物滥用合并感染HIV人群中以汉族、男性、未婚、无业、文化程度低者为主。初次滥用年龄低。宣传教育和改变危险行为是预防HIV感染行之有效的措施,建议加强对青少年毒品与艾滋病的预防教育及对药物滥用人群的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自行设计的药物滥用调查表,采取二阶段、系统抽样法 ,以户为单位 ,按街道户籍随机排序起点调查3183户,10797人,发现吸毒者269人,占被调查人数2.49%。在吸毒人中 ,男213人 ,女56人 ,男女比例为3.8:1 ,最小年龄为14a,最大年龄为83a;20 -29a年龄段占72.49% ;初中文化占64.68 % ;无业者占65.06 % ;吸毒品种主要为海洛因 ,少数为阿片 ;非吸毒人员共调查10528人(按对调查表相关内容的回答) ,结果表明 ,83.78 %的人看过 ,听过或接触过反吸毒宣传 ,52.06 %的人认为本地吸毒问题比以前更为严重 ;65.58 %的人认为现在对吸毒者所采取的措施不够严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药物依赖者对传统和新型毒品的危害和两者差别的认知、接触毒品途径和使用原因与其毒品认知的关系。方法:对56名16-58岁的自愿药物依赖者进行非结构式访谈研究。结果:研究从药物依赖者认知角度揭示了吸毒群体对传统毒品和新型毒品的危害普遍存在认知上的偏差,缺乏正确认识。结论:吸毒原因和滥药类型有较明显的时代迁移特征,提示青少年禁毒教育和戒毒社会服务工作需要紧跟步伐。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某口腔专科医院麻醉药品的临床使用情况,为促进临床合理使用麻醉药品及其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8~2020年某口腔专科医院麻醉药品使用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2018~2020年,该院麻醉药品销售金额占药品销售总金额的比例分别为3.86%、3.90%和4.02%;共使用6种麻醉药品,绝大部分用于住院全麻手术患者的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少数用于门诊全麻手术的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极少数用于门诊、住院癌痛患者的镇痛;麻醉药品使用以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和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为主,二者销售金额之和占麻醉药品销售总金额的比例在三年中分别为99.84%、99.85%和99.87%,DDDs之和占麻醉药品总DDDs的比例在三年中分别为98.14%、97.55%和98.26%。结论该院麻醉药品使用较为稳定、合理,绝大部分用于全麻手术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符合口腔专科医院收治患者的药物镇痛特点。全麻手术用麻醉药品是该院麻醉药品使用管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阿片类滥用者及其多药滥用情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设计的调查表 ,对155例阿片类滥用者及其多药滥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新滋生的滥用者仍在增加 ,女性滥用者比例升高。94.2%的阿片类滥用者为同时合用非阿片类药物的多药滥用者 ,合用的药物以三唑仑、地西泮、曲马朵为主。合用的目的是为了治疗病痛 ,增强阿片或海洛因的精神效应 ,寻求更强的作用效果 ,延长作用时间。合用的药物主要来源于药店和医院 ,因而应加强对精神药品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17.
Our current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effects of open access to narcotic drugs is limited.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clarify issues regarding availability of these drugs. Two ethnic groups in Laos were compared: the Hmong (or Meo), a tribal group with access to opium in their homes; and the Lao, a peasant people with more limited access, usually in opium dens.Of 15 demographic and clinical variables studied, 10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Eight of these 10 could be readily accounted for by differences in drug availability. Only two differences could be ascribed to socio-ecologic factors not related to drug availability.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ppeared due to (1) pharmacologic effects of narcotic addiction and (2) low social opprobrium toward addiction in both cultures.In this study, open availability of narcotic drugs appeared to favor the following: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female addicts; younger age of opiate usage and addiction; use of the more intoxicating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earlier onset of problems related to addiction; and shorter duration of addiction before seeking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8.
周胜来  桂凌 《安徽医药》2012,16(7):1029-1031
目的了解该院门诊麻醉药品的使用情况,初步评价"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在该院推行情况,为麻醉品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该院2008—2010年门诊麻醉药品的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及药物利用指数(DUI)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院门诊麻醉药品使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10年整体用量增幅较大。结论该院使用的麻醉药品品种相对比较齐全,能给病人提供良好的治疗,对吗啡制剂的使用与WHO倡导的"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相符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复方地芬诺酯片依赖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1例复方地芬诺酯片依赖门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滥用原因主要是海洛因依赖者的自我脱瘾治疗或复方可待因溶液依赖者用作替代品。患者均从朋友处获知本药物有关作用的知识。药品来源于药店或诊所,易获得。滥用时间为3.1a±s1.6a,滥用剂量45.5片·d-1±s16.0片·d-1,滥用次数1.9次·d-1±s0.9次·d-1。滥用方式全部为口服。患者有躯体依赖和心理依赖的表现,VAS评分为4.1±s1.2。门诊治疗以逐渐减少药物剂量后小剂量维持治疗为主。结论:复方地芬诺酯片被滥用的剂量很大,其依赖综合征的表现与其他阿片类物质依赖的表现相似,依赖性呈中等强度。本药易被获得和滥用,应加强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复方制剂的管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和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本院2010~2011年收集和上报的342例ADR/ADE报告资料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引发ADR/ADE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42例ADR/ADE报告中,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51~81岁患者ADR发生率最高(55.85%),0~17岁的儿童占15.50%;涉及药物品种41种,以抗感染药居首位(69.01%),其次为中药注射剂(18.72%);ADR/ADE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在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8.3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所占比例最大(300例,87.72%)。结论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重视分析ADR/ADE报告资料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临床,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