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研究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福建省周宁县医院收治的血常规检验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21年8月至2022年10月,按照检验方法分为对照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观察组(血涂片细胞形态学),以复检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组血常规检验患者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下的血常规指标阳性情况、血常规检验结果、相关细胞阳性检出情况、相关细胞阳性检出情况、诊断效能。结果 血常规检验患者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下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LT)、红细胞计数(RBC)各项血常规指标阳性检出率高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P <0.05)。血常规检验患者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下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相关细胞阳性检出率高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P <0.05)。血常规检验患者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下有核红细胞、异型淋巴细胞、中毒颗粒/空泡变性部分项阳性检出率高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P <0.05)。血常规检验患者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下敏感度与全自...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12份血常规标本资料,经血细胞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并符合血细胞形态学复检标准的共878份,均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涂片镜检测,比较两种检验方法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中性粒细胞(NE)、嗜酸粒细胞(EO)、嗜碱粒细胞(BA)、淋巴细胞(LY)的检出率与涂片镜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单核细胞(MO)、原始细胞/异型淋巴细胞(OTHER)、幼稚细胞/核左移(IG)检出率低于涂片镜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常规异常标本总检出率为96.36%(846/878),涂片镜检总检出率为96.81%(850/87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血常规检验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淋巴细胞等检出率较高,但必要时也可联合涂片镜检,以便提高检测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涂片细胞形态学的意义。方法 选取200例行血常规检验的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次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以复检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三种检验方法的诊断效能及相关细胞的阳性检出情况。结果 以复检结果作为金标准,结果显示,阳性182例,阴性18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诊断符合率为81.50%、灵敏度为83.52%、特异度为61.11%;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诊断符合率为85.50%、灵敏度为87.36%、特异度为66.67%;联合检验诊断符合率为96.50%、灵敏度为96.70%、特异度为94.44%。联合检验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均显著高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对红细胞、血红蛋白、单核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细胞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验对红细胞、血红蛋白、单核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细胞的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联合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9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血常规检验患者共计105例,均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后予以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比较不同检测方法下血红蛋白、白细胞、红细胞检出率及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粒细胞阳性检出率。结果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阳性率中,血红蛋白58.09%、白细胞68.57%、红细胞62.85%,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联合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阳性率中,血红蛋白80.95%、白细胞85.71%、红细胞82.85%,联合检测的检出率均高于单一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阳性检出率中,嗜酸性粒细胞47.61%、单核细胞45.71%、淋巴细胞38.09%、中粒细胞33.33%,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联合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阳性检出率中,嗜酸性粒细胞61.90%、单核细胞60.00%、淋巴细胞59.04%、中粒细胞50.47%,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阳性率均低于联合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联合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血常规检验中的结果相对准确,极大的避免了单一检测下误诊、漏诊可能性,可在临床实践中予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10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100例患者均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并自愿参与此次研究,纳入时间段为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随机抽签分组的基础上,根据对患者实施的血常规检验的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以血涂片细胞形态学的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观察组以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联合检验的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对比其检验结果的阳性率。结果观察组血常规检验结果为阳性的有3例,阳性率为6%,对照组血常规检验结果为阳性的有11例,阳性率为22%,组间差异显著(P <0.05)。结论对于血常规检验的方法选择来说,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检验的方法有着更好的效果,检验结果的阳性率也更佳,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0000例患者的10000份血液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样本进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及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统计所有样本中最终确定的阳性样本数,比较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的阳性检出率。比较两种检验方法单独检验及联合检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结果10000份样本中最终确定阳性样本9395份。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出阳性9177份,阳性检出率为91.77%;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出阳性9207份,阳性检出率为92.07%。两种检验方法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06,P=0.436>0.05)。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的敏感性为96.00%(9019/9395),特异性为68.93%(417/605),准确度为94.36%(9436/10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的敏感性为95.36%(8959/9395),特异性为63.97%(387/605),准确度为93.46%(9346/10000);联合检验的敏感性为100.00%(9395/9395),特异性为100.00%(605/605),准确度为100.00%(10000/10000)。联合检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均高于单独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在进行血常规检验的过程中,单纯应用全自动细胞分析仪和单纯应用血液涂片形态学检验都存在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会导致在临床检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假阳性或假阴性情况,联合两种检验手段进行血常规检查,能提升整体的检验效率和精确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并探究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86例来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血常规标本经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均与血细胞形态学的复检标准相符。随后再次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并展开涂片镜检检测,对比并评价两种检测结果。结果在NE(中性粒细胞)、EO(嗜酸粒细胞)、BA(嗜碱粒细胞)以及LY(淋巴细胞)检测阳性率方面,两种检测方法呈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在IG(幼稚细胞/核左移)、MO(单核细胞)以及OTHER(原始细胞/异形淋巴细胞)分类检测阳性率方面,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结果要稍低于涂片镜检,但两组数据差异不大,P> 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验,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准确的血细胞数量等参数,必要时通过与涂片显微镜镜检相结合,可充分促进临床血常规检验准确率及质量的提高,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检验科接受血常规检验的100例受检者的血常规标本,对所有标本分别进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与涂片镜检,对比两种检验方式的检测阳性率。结果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阳性率为93.0%,与涂片镜检98.0%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P> 0.05),但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检测EO、LY、MO及OTHER时检测阳性率较低。结论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可获取具体的血细胞参数,若将其与涂片镜检配合检验,更利于提高临床检验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6年5月~2018年12月接受血常规检验的180例标本纳入到本研究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90例,接受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和研究组(90例,接受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比较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RDW-SD、HCT、MCV、MCHC、MC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RDW-SD、HCT、MCV、MCHC、MCH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临床在做血常规检测时,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液细胞形态学进行检查,可以有效检验血常规指标水平,且对相关疾病的鉴别能力更强,应用前景广。  相似文献   

10.
冯志军 《江西医药》2014,(11):1329-1331
目的:探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月至4月我院住院部680例经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后的血常规标本,根据血细胞形态学复检标准抽取样本。以镜检分类为准,比较两者的检查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SYSMEXXS-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的680例标本中有244例DC异常的标本,所占的比例为35.88%。全自动仪器法和人工涂片镜检法分类结果相比较,两者NE、LY、EO、BA、MO的γ分别为0.932、0.921、0.863、0.820、0.564,表明SYSMEXXS-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NE LY、EO、BA的分类结果较好,在临床检测中的可行性较好;而对MO的分类结果一般。结论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在血常规检验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它能提供血细胞数量及其他相关参数,能对异常结果予以报警并作提示,但是不能直接提供血细胞形态变化的确切信息,而需要用显微镜镜检确认,因此两者联合应用即可保证质量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作用,为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875例患者的资料,对需要的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对结果显示异常的标本再进行外周血涂片显微镜下镜检,对血液标本的形态学和白细胞分类进行观察。结果1875例病例中,257例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显示结果异常者,经外周血细胞涂片显微镜检查确认为异常者34例,其中缺铁性贫血12例、巨幼细胞性贫血10例、急性白血病4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5例、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症3例。结论加强血涂片镜检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直观、全面的诊断依据,有效地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血涂片检查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必要性。方法选取2012年2月-2102年3月本院接受检查的560例体检者,上述体检人员均接受血常规检验,采集血样标本后先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查,然后对相同的血样标本进行血涂片检查,对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体检者的血样标本经血细胞分析仪检查后发现232例为正常标本,328例为异常标本,经血涂片检查发现390例为正常,170例为异常标本,正常标本经血涂片检查后检出4例异常,假阴性率为1.72%,异常标本经血涂片检查后158例属于正常,假阳性率为48.17%,两种方法在异常标本的检出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涂片检查配合血细胞分析仪利于血液疾病的诊断,能够为临床提供更加全面和可靠的参考,降低漏诊和误诊,具有临床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价值。方法 1320例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对其血常规检查,其中异常患者作为对照组(840例),正常者作为研究组(480例),分别行血涂片分析,分类比较细胞及形态学。结果研究组假阴性率为14.79%;对照组假阳性率为47.14%。两组研究对象血涂片检查结果正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8328,P<0.05)。结论血常规检查中的血涂片分析对异常患者的诊断准确率高,在临床使用中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常规检验对地中海贫血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效果。方法纳入50例在我院接受地中海贫血治疗的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地贫组,纳入50例在我院接受缺铁性贫血治疗的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缺铁组,纳入时间段为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常规检验,对比检验结果。结果地贫组患者的红细胞(RBC)、网织红细胞(RET-H)水平高于缺铁组,差异显著(P <0.05),地贫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水平低于缺铁组,差异显著(P <0.05)。结论对于贫血患者的类型鉴别诊断来说,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常规检验的方法有着较好的效果,可以通过患者血常规水平进行鉴别判断,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并研究血常规检验当中血涂片分析的重要性。方法:本研究选择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进行调查,本研究调查的时间为2016年8月到2017年10月,对于此期间我院收治的1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于所有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异常的标本再次进行外周血涂片,并且进行显微镜镜检,观察并分析血液标本的形态学和白细胞的分类等情况。结果:在进行自动细胞分析检验以后,本研究当中存在有78例患者的结果存在异常,通过进行外周血细胞涂片检查显示有29例患者的结果存在异常,检查与自动血细胞分析检查的结果相符。结论:临床进行血常规检查的过程当中,对患者进行血涂片分析可以全面直观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分析和诊断,而且能够获得良好的准确合理的诊断结果,同时也能够对疾病治疗提供合理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结合仪器分类异常报警与血涂片瑞吉染色分类,提高血细胞分析仪异常结果的复查,防止白血病的漏诊。方法迈瑞-538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带有报警信号、结果异常或白细胞直方图结果异常的标本进行涂片、染色、油镜下分类100个有核细胞。结果2010-2011年门诊20860人次血常规涂片分类发现15例白血病,与骨髓结果一致。结论血常规标本影响因素较多,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不能克服各种干扰,分析结果出现偏差在所难免,为避免临床症状不典型的白血病患者漏诊。提高检验报告质量,应该对各种提示异常或直方图异常的血标本染色镜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比较血细胞形态学观察与分析仪对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6月收治的患者中血常规检查经System XS-1000i血细胞分析仪提示异常的255例血象标本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显微镜复检,记录比较血细胞分析仪报警信息与血细胞形态学显微镜复检符合率和形态学镜检确诊的血液系统疾病真阳性率。结果在报警信息方面,血细胞分析仪在异常血小板、幼稚细胞、异型淋巴细胞方面的异常提示与显微镜镜检有显著差异(P<0.01),而在核左移、白细胞减少及红细胞异常方面的异常提示与显微镜镜检无明显差异。(P>0.05);在诊断血液系统疾病方面,血细胞分析仪在诊断白血病、贫血及感染发热方面与与显微镜镜检无明显差异(P>0.05),在诊断血小板疾病上与显微镜镜检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血细胞分析仪对形态异常细胞只有筛查功能而不能取代血细胞形态学显微镜检查。临床上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应联合两种方法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8.
血液常规检查是临床医学检验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检查项目之一,随着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广泛使用,能在短时间给出多种参数及细胞体积分布的直方图,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过分依赖仪器,而忽视血涂片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探讨采用外周血异常红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减少血液病漏诊与误诊中的价值,促进血液病诊断水平的提升。方法纳入我科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经检查白细胞计数WBC超过25×109/L或者不足4.0×109/L的525例住院与门诊患者血液标本进行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查与外周血细胞涂片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25例全自动血液分析报告中,显示正常(无异常报警)73例(13.90%);而经外周血涂片检验,检出形态正常47例(8.95%),二者异常细胞形态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大细胞性贫血24例,其中17例由骨髓证实为巨幼红细胞贫血;检出小细胞性贫血95例,均证实为缺铁性贫血;另检出附红细胞体67例,异常细胞44例,异性淋巴细胞108例,疟原虫7例,感染133例。结论对疑似血液病患者与血液检查异常中采用外周血异常红细胞形态学检验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可减少血液病诊断中漏诊与误诊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探讨血涂片镜检在血常规检查中的重要性。方法总结350例患儿血检资料,按照随机数表原则进行分组后,对两组血检异常患儿近一步进行血涂片镜检查,最后计算全自动血检仪假阳性百分比率并对比检验结果的差异性。结果治疗一组28例血常规异常(血常规异常百分比为16.0%)患儿中,经过血涂片镜检确认异常的有17例,血常规检查异常中的假阳性百分率为60.7%,与治疗二组相比,数据结果一致(P>0.05)。结论血涂片镜检在血常规的检查确诊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全自动分析仪进行初步筛选,再利用血涂片镜检进行确诊,能够大大提高检测准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