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关节镜在踝关节融合术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选择创伤性关节炎患者9例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3例,应用关节镜技术行踝关节融合术,术中在关节镜辅助下清除增生的滑膜组织,刮除胫距关节表面软骨及硬化骨质,并在透视机监视下以两枚空心螺钉固定踝关节,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踝关节评分(Kofoed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5~14个月,平均9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3~6个月复查X线均显示骨性融合,其中11例融合良好,1例融合欠佳,临床处理后骨性融合。术后患者恢复行走,踝关节无肿胀及疼痛,VAS评分及Kofoed评分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辅助下治疗踝关节融合术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踝关节缓慢牵伸延长融合对陈旧性踝关节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陈旧性踝关节损伤患者,均采用踝关节缓慢牵伸延长融合新方法治疗。术中行踝关节截骨、Orthofix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7 d开始踝关节缓慢牵伸延长,至踝关节间隙牵开1~2 cm ,双下肢基本等长时结束,踝关节完全骨性融合后取出外固定支架开始负重行走。结果随访10~23个月,平均16个月。3例患者踝关节平均在术后9个月得到骨性融合并拆除外固定支架。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关节及后足功能评分,3足平均评分由术前的25.6分提高到术后随访时的76.3分。结论踝关节缓慢牵伸延长融合对陈旧性踝关节损伤是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战英  袁振灿  张强 《中华全科医学》2023,(4):581-584+703
目的 随访踝关节镜下融合术治疗踝关节结核的病例,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6年12月于山东省胸科医院骨科接受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的踝关节结核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诊断经细菌培养或病理检查证实。通过关节镜获取组织样本,切除坏死组织、滑膜组织增生和脱落的软骨。关节软骨损伤面积>2 cm2者行踝关节融合术。术后给予持续营养支持和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指标包括视觉模拟(VAS)评分、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红细胞沉降率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36例患者随访至少2年,随访时间为24~94个月。全部患者切口愈合正常。4例(11.1%)患者术后出现新的窦道,通过更换药物治愈。螺钉固定12例(33.3%),外固定架固定8例(22.2%),单纯石膏固定16例(44.4%)。X线检查均证实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12~25周。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下降,AOFAS评分升高(P<0.05)。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疗程为10~42个月。根据末次随访AOFAS评分,优12例(33.3%),良16例(44.4%),可8例(22.2%)...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关节镜下行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晚期顽固性踝关节疼痛的疗效.方法 2005年10月~2008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了20例晚期顽固性踝关节疼痛患者,均采用关节镜行踝关节融合术,镜下清除踝关节内增生充血滑膜,磨削胫距关节面已磨损的关节软骨及其硬化骨,摘除出游离体,并以两枚松质骨无头螺钉固定踝关节功能位.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6周(20~32周),20例患者术前Mazur评分平均49.5分,术后平均90.7分( P <0.05),三维步态分析术前术后比较,术后患者完全融合时间为14周(12~16周).融合率为95%.2例未达到骨性融合,经治疗,术后18周时达到骨性融合.结论 关节镜下行踝关节融合术是治疗晚期踝关节顽固性疼痛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5,(10):1359-1360
目的:探讨经踝关节内外侧入路三柱固定法踝关节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踝关节疾病患者,其中,创伤性关节炎1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骨关节炎4例,距骨坏死3例。病程1~8年,平均5.2年。术前进行VAS评分、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45.6±9.3分,采用内外侧入路利用三柱固定行踝关节融合术。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2年,平均17.4月。21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及皮缘坏死,2例患者术后3周伤口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9~16周X线片提示达到骨性融合,平均12.3±0.8周。无内固定失效、融合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术后VAS评分、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82.3±4.5分,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结论:经踝关节内外侧入路三柱固定进行踝关节融合,具有暴露充分,操作简便,固定可靠,融合率高等特点,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足踝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8例足踝创伤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单侧踝融合术,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行开放式踝关节融合术,观察组行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术后随访6个月,复查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观察骨性愈合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于术前和术后6、12个月对两组足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分;统计末次随访时的优良率,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骨性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AOFAS踝-后足评分均高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足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6.21%(25/29),与对照组的82.76%(24/2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45%(1/2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03%(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踝关节融合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足踝创伤性关节炎疗效相当,但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马延辉  王磊  张杰  董喆 《西部医学》2018,30(3):395-399
目的 分析比较3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90例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踝关节置换组)和踝关节融合外架固定术(踝关节融合外架固定组)、踝关节融合内固定术(踝关节融合内固定组)。踝关节置换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4.56±3.42)个月,踝关节融合外架固定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3.14±3.26)个月,踝关节融合内固定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6.78±4.57)个月。观察比较3组患者术前、术后AOFAS踝 后足评分、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以及早期临床疗效。结果 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随访时间、体重指数(BMI)、术前活动度等临床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但踝关节置换组术后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前3组患者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3组患者AOFAS踝 后足评分均有升高,但踝关节置换组AOFAS踝 后足评分明显高于踝关节融合外架固定组及踝关节融合内固定组(均P<0.05),而踝关节融合外架固定组及踝关节融合内固定组间AOFAS踝 后足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术前3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3组患者SF-36评分均有升高,但踝关节置换组SF-36评分明显高于踝关节融合外架固定组与踝关节融合内固定组(均P<0.05),而踝关节融合外架固定组与踝关节融合内固定组间SF-36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创伤性踝关节炎术后都存在一定的并发症,主要包括骨不连、假体松动、浅深部感染、对位对线不良等,踝关节置换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踝关节融合外架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踝关节融合内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3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采用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比踝关节融合术疗效更好,能更快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没有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期韧带修复联合拉力螺钉固定治疗急性踝关节外侧韧带扭伤所致踝关节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急性踝关节外侧韧带扭伤致踝关节不稳病人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7例,观察组采用一期带线铆钉原位修补联合拉力螺钉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石膏或支具外固定治疗。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uc=2.059,P<0.05)。观察组术后1、2、3个月AOF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2.28~4.29,P<0.05)。术后观察组病人距骨倾斜角度及距骨前移距离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t=4.213、3.672,P<0.05)。结论一期韧带修复联合拉力螺钉固定治疗急性踝关节外侧韧带扭伤所致踝关节不稳临床效果较好,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较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在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中微创踝关节融合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者共有34例,采用开放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者共有30例,分别记为微创组和开放组。对比术前、术后6个月2组踝—后足评分系统量化评分变化,术后6个月期间骨性融合率,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2组踝—后足评分系统量化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 <0. 05),且微创组明显高于开放组(P <0. 05);微创组骨性融合率明显高于开放组(P <0. 05),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微创组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开放组(P <0. 05)。结论:对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实施微创踝关节融合术能够显著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骨性融合率,保证康复效果,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11):1044-1047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影响术后踝关节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a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估患者踝关节功能,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影响踝关节功能的相关因素。结果 11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1 a AOFAS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 <0. 01)。112例患者中,踝关节功能优良78例(69. 64%),踝关节功能不良34例(30. 36%);术后发生伤口愈合延迟5例,切口感染3例,腓骨肌腱疼痛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均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术后1 a,17例患者形成创伤性关节炎,11例患者出现局部皮肤麻木。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是否坚持功能锻炼、是否取出内固定物与术后踝关节功能有关(P <0. 05),而患者的性别、是否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骨折原因、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分型、是否开放损伤、是否跟骨牵引与术后踝关节功能无关(P>0. 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坚持功能锻炼是踝关节功能的保护因素(P <0. 05),而术后并发症是踝关节功能的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可以有效恢复踝关节骨折患者的踝关节功能;坚持功能锻炼是踝关节功能的保护因素,而术后并发症是踝关节功能的危险因素;踝关节骨折术后应积极防治并发症,并坚持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术治疗小儿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对SF-36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11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法,观察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总有效率、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对疼痛进行VAS评分和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91%)高于对照组(65.4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术后3 d、术后30 d两组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治疗30 d后,两组SF-36得分均比同组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提升效果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小儿踝关节骨折效果及改善SF-36评分幅度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法治疗。  相似文献   

12.
杨旭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1):75-75
目的:探讨斜形截除内外踝法行踝关节融合术的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经踝关节前侧、外侧入路,暴露内外踝并斜形截除后对23例踝关节严重病损患者行踝关节融合术,将内踝由内上至外下、外踝由外上向内下斜形截骨,再用摆锯处理踝关节关节面。选用钢针或钢板固定踝于功能位,术后6周拔除留于足底皮外的骨圆针。结果:经随访4个月~3年,平均18个月。术后2周伤口Ⅰ期愈合,4周可见骨痂形成,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12周X线片示胫距关节牢固融合。结论:采用斜形截除内外踝法行踝关节融合术,方法简单,暴露充分,融合率高。其优点为病变部位显露良好;操作空间大;操作方便;关节面处理彻底;骨创接触面大而贴合,融合固定牢靠,术后踝关节外形较好,无内外踝突出而致穿鞋困难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采用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的近期疗效和手术要点。方法 2007年7月至2012年12月,本科采用关节镜直视下的踝关节融合术共治疗25例重度踝关节骨关节炎,这些患者在门诊保守治疗后仍疼痛明显。术前行踝关节正侧位摄片和磁共振检查,术中建立踝关节镜通道,首先彻底清除残留关节面软骨,然后行关节端"微骨折"处理,初步复位踝关节于功能位,克氏针临时固定,"C"臂机透视确认后,旋入空心螺钉。术后石膏托固定6周,然后在保护下部分负重锻炼直至骨性愈合。记录术前和术后1年的疼痛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均在术后10~16(12±1)周骨性融合,疼痛缓解,步态改善;有1例同期实施小切口辅助下的距下关节融合术。未出现切口愈合不良和感染的早期并发症,随访1~5年,有2例单纯踝关节融合术后患者出现距下关节炎伴轻度疼痛,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未进一步手术。根据疼痛评分,术前评分(7.9±1.4)分,术后1年评分(2.1±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对保守治疗无效的重度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关节镜下的踝关节融合术,具有创伤小、切口美观、融合率高等优势,但同时存在设备要求和学习曲线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4.
胡赞 《基层医学论坛》2016,(16):2205-2206
目的:探析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经微创踝关节融合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按入院时间不同将其分为2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开放式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骨性融合率优于对照组(P<0.05),2组踝-后足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2个月,2组患者的骨性融合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踝-后足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且具有骨性融合率高、创伤小、痛苦少等优势,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苏忠良  阮国模  杨杰  郑元波  鲁建作 《浙江医学》2015,37(19):1588-1590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三钉内固定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晚期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4月至2014年4月,采用关节镜辅助下三钉内固定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晚期踝关节炎患者20例。观察手术时间、踝关节的融合时间、关节融合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分析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6.3±7.4)个月。手术时间(109.4±22.6)min,均获得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10.3±2.1)周。仅1例患者发生1枚螺钉断裂,给予石膏固定后获得骨性融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创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前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分别为(5.80±1.67)、(1.70±1.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前及末次随访AOFAS评分分别为(54.55±7.02)、(78.95±5.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关节镜辅助下三钉内固定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晚期踝关节炎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融合时间短,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对于踝部无严重畸形的患者,该方法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6.
王枰稀  黄焱星  张廷玖  庾明  王进 《四川医学》2013,(11):1663-1665
目的 评价经外踝截骨philos钢板固定行踝关节融合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3例踝关节炎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伤口延迟愈合,经换药后愈合.所有患者获平均15个月随访.所有随访患者X片证实踝关节术后平均16周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患者关节疼痛完全缓解,无内固定失败、融合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踝-后足评分为(82.4±7.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21,P〈0.01).结论 采用经外踝截骨philos钢板固定行踝关节融台术显露充分,融合率高,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融合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阳和汤加味对踝关节结核患者三角形外固定踝关节融合术后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踝关节结核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三角形外固定踝关节融合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阳和汤加味联合三角形外固定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治疗结束3个月后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记录两组患者发热消失时间、骨密度恢复时间及脓肿吸收时间。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调查。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中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及IL-10水平,并检测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lectroslag remelting,ESR)、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及T细胞亚群分布水平。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中IL-10、IL-18、ESR及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中IL-10、IL-18、ESR及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_4~+T细胞及CD_4~+/CD_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CD_8~+T细胞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发热消失时间、骨密度恢复时间及脓肿吸收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踝关节结核患者采用三角形外固定踝关节融合术联合阳和汤加味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并改善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术联合自拟汤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9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88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经皮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自拟汤药联合经皮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分别为(8.7±1.7)、(10.3±3.1)周,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分别为(10.7±2.1)、(13.2±3.8)周,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前2组患者踝关节功能Kofoe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2组患者踝关节功能Kofoed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踝关节功能Kofoed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2组患者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2组患者踝关节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踝关节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优良率分别为71.1%(32/45)、86.0%(37/43),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7.236,P<0.05)。对照组患者感染和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分别为15.6%(7/45)、17.8%(8/45),观察组患者感染和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分别为4.7%(2/43)、9.3%(4/43),观察组患者感染和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8.731、9.172,P<0.05)。结论自拟汤药联合经皮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可以显著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骨折愈合,改善踝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踝关节融合术中异体骨植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11年8月我科行关节镜辅助下踝关节融合术24例,其中采用同种异体骨填充关节间隙13例,未植骨填充11例。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美国足踝关节协会评分系统(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进行评价。结果 24例均获随访。患者步态改善,踝关节疼痛明显缓解。术后1年VAS评分为(1.7±0.5)分,与术前的(7.2±1.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AOFAS评分为(80.7±5.2)分,与术前的(49.5±9.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组在12周内融合12例,未植骨组在12周内融合8例。结论关节镜辅助下踝关节融合术是踝关节融合的理想方法,术中异体骨植入可以缩短融合所需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汪翔  严培  温丽芳 《基层医学论坛》2023,(22):22-24+133
目的 探究螺钉固定在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〇七医院2019年1月—2020年5月收治的78例踝关节骨折(旋后-内收型Ⅱ度)患者,运用计算机软件分为2组,A组(n=39)采用支撑钢板固定,B组(n=39)采用螺钉固定,观察并比较2组负重时间、踝关节活动度、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Kofoed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结果 A组负重时间(部分负重和完全负重时间)短于B组(P<0.05);A组踝关节活动度大于B组(P<0.05);2组骨折愈合时间、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踝关节Kofoed评分、AOFAS评分均增高,且A组高于B组(P<0.05)。结论对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患者运用螺钉固定或支撑钢板固定效果都较好,但后者对促进患者早日负重和功能恢复方面优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