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1月到2010年12月的住院儿科患儿100例,随机分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语言为主的沟通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非语言沟通,患儿出院后由其父母填写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结果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技术和服务态度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恰当的非语言性沟通方式能够促进和谐的护患关系的形成,有利于儿科护理工作的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6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患儿使用语言为主的沟通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非语言性沟通方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及家属对护理技术的满意度及服务态度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及家属对护理技术的满意度及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儿科护理中,恰当、有效的非语言性沟通可显著改善护理人员同患儿的关系,促使患儿有效的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浅谈各种非语言性沟通技巧在气管插管病人中的使用。方法对ICU251例气管插管清醒病人,使用手势语言、头势语言、文字语言、卡片语言、目光、表情、体触和玩具呼叫器这多种沟通方式进行沟通。结果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沟通方法,对患者配合治疗的程度有一定的影响。结论良好的非语言性沟通在气管插管患者中的使用,能够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治疗,促进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针对性非语言性护理沟通服务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88例心肌梗死患者,并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将88例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44例患者,对照组44例患者,并对对照组的44例患者实施常规的心理护理,对干预组44例患者的护理则在上述基础上实施针对性非语言护理服务,并在护理结束后,采用HAMA焦虑量表和焦虑程度比较法进行2组患者护理效果的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我院的护理及研究分析后发现,相比于对照纽的患者,干预组的44例患者的在焦虑量表评分中的评分更低(P<0.05),另外,在焦虑消除率的比较方面,干预组的消除率(86.3%)大于对照组(29.5%),且差异上述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我院研究发现,对脑梗死患者使用针对性非非语言性护理,可有效缓解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感,减少并发症,应用效果显著,应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非语言性沟通及适应行为训练在短暂性语言交流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对228例扁桃体摘除术和16例气管切开进行沟通需求调查及术前适应行为训练。结论 应用自制图片、卡片、自编手势等非语言沟通方式,改善了交流效果,满足了患者的心身需求。  相似文献   

6.
7.
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观念都发生了变化。患者及家属的自我保护意识、维权意识、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加之社会上的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护患关系日趋紧张,尤其是在儿科这个高风险的科室更为突出。有效的沟通能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同时还能满足患儿及家长的身心需要,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整体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同时由于人们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逐步增强,患者作为特殊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已明显增强,加上社会上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因此,护患关系也日趋紧张,尤其像儿科这样的高风险科室更为突出。作为儿科护理工作者,掌握相关的沟通技巧,与患儿进行有效的沟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苏芹 《家庭医药》2021,(1):386-387
目的:对医患沟通的有效技巧进行探究,以便提升儿科病患的满意度.方法:针对我院儿科2017-2018年出现的病患投诉进行原因分析,进而提出针对性措施,并对干预前后患者的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服务态度、操作水平、沟通技巧的缺乏均可引发病患的投诉;通过完善医患沟通技巧,病患的满意度(94.3%)较之前(87.3%)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0.
牟亚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8):1251-1253
针对儿科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从患儿及家长2个层面来分析总结护患沟通障碍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针对儿科护理沟通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提出解决对策和技巧,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出儿科护理沟通中的八个多说一句话和十条语言行为禁忌,以进一步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非语言性交流是以人体语言作为载体,即通过人的目光、表情、动作和空间距离等等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往.由于其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吸引力,又可跨越语言不通障碍,所以,往往比语言性信息更富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如何在儿科医疗诊治工作中做好医患关系和谐,医患沟通处于重要地位,对于儿童特殊群体,沟通对象主要是患儿父母及家属,一方面需要家长配合,一方面又需要患儿的合作,因此如何取得家长及患儿的信任,沟通技巧是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13.
周燕南 《江西医药》2009,44(11):1152-1152
儿科患者由于理解能力有限.成人式的心理护理模式对解决患儿的心理问题收效甚微。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护理,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具有很强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作用。方法随机筛选2008年12月至2010年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68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40例)和观察组(34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行有效的护患沟通。结果观察组患儿及家属满意度(94.2%)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89.6%),观察组护理纠纷发生率(0.08%)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0.2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握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可显著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语言沟通护理的实施对儿科患者的临床意义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大连市儿童医院特需病房就诊的80例小儿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普通护理措施,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非语言沟通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技术的满意度和患儿的依从性。结果试验组临床满意度为100%,对照组临床满意度82.5%,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临床依从性为97.5%,对照组临床有依从性85.0%,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儿科患者采取非语言沟通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家属对护理技术的满意度,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了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探讨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对我院儿科收治的200例患儿在治疗中的护患言语沟通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护理人员的自我意识与患儿家属医疗知识的缺乏对沟通的结果有直接的影响.结论 护理人员在护患沟通中应根据交往的对象、环境和内容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角色,建立相互参与型的友好伙伴关系,减少护患冲突和纠纷.  相似文献   

17.
《临床医药实践》2014,(11):853-855
目的:对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儿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2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与患儿肢体语言沟通,对护理过程中两组患儿的医嘱依从性、接受度以及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在完全抵触、部分抵触和绝对接受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儿及家属对护理过程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加强肢体语言沟通,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医嘱依从性和接受度,同时也能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过程的满意度,对护理质量改进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韩静 《中国医药指南》2012,(36):602-603
<正>一个患儿入院后,家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担心和焦虑。对患儿及家长实施整体护理,显得愈加重要。近年来,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特别是儿科病房有其特殊性,因为患儿不善于或不能详细描述自己的病情,需要在护理人员和家属的协助下完成,才能很好地采集患儿所出现的症状体征和观察病情变化。这要求儿科护士必须掌握良好沟通技巧,讲求沟通艺术,为患儿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高质量的整体护理服务,达到提高医治效果、减少护患纠纷、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新形势下人文关怀、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见于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独特性,使得儿科护理带教难度逐渐增加。因此,我们在护理教学中注重护患非语言性沟通的培养,使护生在护患有效沟通方面及服务满意度的提升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