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预见性护理程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方法 比较2组间院内转运时间、护理意外和病情恶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院内转运所需时间,观察组为(31.9±5.3) min,明显少于对照组的(40.2±7.6) min.观察组护理意外及病情恶化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采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可缩短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效率,减少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程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方法抽取2010年1~12月需院内转运的60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对照组,用一般护士平车护送,取适当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管路通畅,注意监测;抽取2011年1~12月需院内转运的60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实验组,在转运前、转运中、转运后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观察2组的转运时间、不良事件和医患纠纷发生率。结果院内转运时间,对照组为(38.6±6)min,实验组为(30.2±3.0)min。实验组转运效率快于对照组(P<0.01);不良事件和医患纠纷发生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可有效降低转运时间,提高治疗质量,优化医患关系,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3月急诊危重院内转运患者62例作为观察组,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6月急诊危重院内转运患者58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转运方法,观察组在院内转运过程中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的意外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意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降低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意外发生率,提高转运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敏感指标的建立与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8月—2019年5月收治的60例需进行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收治时间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院内转运,观察组采用危重患者分级转运标准实施转运,并实施院内转运敏感指标监测。比较两组转运72 h内死亡例数、转运过程中意外发生例数及接收科室满意度。结果观察组72 h内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接收科室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建立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敏感指标可有效降低转运病死率、意外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HEL模式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中规范行为和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129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内安全转运管理;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132例作为观察组,采用SHEL模式进行院内安全转运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转运行为规范性、转运意外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物品准备不完善、未通知目的科室、未约束患者、转运方式不合理和转运交接不清楚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呼吸困难、输液管脱落、供氧中断和设备仪器故障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HEL模式应用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明显改善转运行为规范性,降低转运意外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 JCI 标准下儿科急诊危重患儿行检查时院内安全转运。[方法]将2011年1月—2011年12月的309例需要院内转运检查的危重患儿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转运方法,2012年1月—2012年12月的390例需要院内转运检查的危重患儿设为观察组,按 JCI 标准进行转运。比较两组患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JCI 标准下的院内转运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确保儿科急诊危重患儿院内转运检查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徐湘蓉  张玉  邓定芝  谢伦艳  李枝国 《全科护理》2015,(10):946-947,951
[目的]探讨JCI标准下儿科急诊危重患儿行检查时院内安全转运。[方法]将2011年1月—2011年12月的309例需要院内转运检查的危重患儿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转运方法,2012年1月—2012年12月的390例需要院内转运检查的危重患儿设为观察组,按JCI标准进行转运。比较两组患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JCI标准下的院内转运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确保儿科急诊危重患儿院内转运检查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 目的 探讨无缝隙护理在危重病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12月进行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1083例,其中2013年1-6月采用传统方法进行院内转运的患者535例为对照组,2013年7-12月采用“无缝隙护理”进行院内转运的患者548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意外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转运途中发生意外73例,患者及家属满意度81.87%;观察组转运途中发生意外8例,患者及家属满意度90.6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危重病患者的院内转运实施“无缝隙护理”模式不仅可以降低转运途中意外的发生率,而且能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按传统方法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1 731例纳入对照组;2013年6月至2014年l2月转运的危重患者2 052例纳入观察组,采用HFMEA对院内转运评估准备、途中监护及应急处理、交接3个流程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查找失效模式,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优化转运流程。对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转运时间、接收科室及患者满意度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转运时间缩短,接收科室满意度从75%提高到98%,患者满意度从63%提高到96%。结论采用HFMEA方法优化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可增加转运的安全性,提高接收科室和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电子转运交接系统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7月-12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危重转运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医院城中院区院内转运的79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对照组,将医院荆北院区院内转运的89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纸质交接单进行转运交接,观察组采用电子转运交接系统进行转运交接。比较2组床旁交接时间、转运交接质量,同时调查护士对电子转运交接系统应用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床旁交接时间短于对照组(t=-12.041,P<0.001),转运交接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t=5.058,P<0.001)。观察组护士对电子转运交接系统的满意度得分为(41.94±7.72)分,条目得分较高。结论 电子转运交接系统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缩减了床旁交接时间,提高了转运交接质量,有利于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基层医院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1日~4月30日经抢救后需转运的81例患者为对照组,2015年5月1日~7月31日经抢救后需转运的10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经验方法进行评估病情,并转运。观察组转运前在常规评估基础上增加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进行病情评估,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比较实施前后两组患者院内转运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患者家属及接受科室满意度的差异。结果实施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不安全事件发生率由实施前的8.64%降低到实施后的0.97%(P=0.030);患者家属满意度由实施前的85.19%提高到实施后的94.17%(P=0.042),接受科室满意度由实施前的80.25%提高到实施后的93.20%(P=0.008)。结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能客观、准确评估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病情,有效降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以及科室间合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预警评分(MEWS)系统在急诊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3月经抢救后需转运的16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4年4~6月经抢救后需转运的156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在转运前采用常规评估,观察组转运前在常规评估基础上增加MEWS评分进行风险评估,比较两组转运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转运交接合格率及转运质量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转运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转运交接合格率及转运质量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转运前运用早期预警评分进行风险评估,将病情危重度分值化,能有效判断患者预后,保证了急诊患者转运安全,提高了护士的风险评估意识及转运质量满意度,降低了转运意外事件发生率,为急诊护理工作提供指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JCI)标准在急诊气管插管患儿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3-8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急诊科气管插管院内转运到重症监护室的79例患儿设为对照组,按常规转运方式进行转运;2013年3-8月的83例患儿设为观察组,按JCI标准进行院内转运,比较两组患儿的院内转运时间、转运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院内转运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患儿,转运成功率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JCI标准的应用能缩短急诊气管插管患儿的院内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成功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患儿及其家长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急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应用《急危重病人交接单》,以减少意外事故,保障病人安全,降低和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由急诊科转入各科室的1231例病人作为观察组,将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院内转运的1050例病人设为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对病人进行治疗、护理和转运病人,交班时用口头交接班。观察组在急诊科与手术室、重症监护室(ICU)、内科和外科转运病人时要求严格遵守转运流程,必须使用《急危重病人交接单》。比较《急危重病人交接单》干预前后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应用《急危重病人交接单》可提高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在护理风险管理过程中起到了预防控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模式在院内转运急诊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3年2月—2015年3月200例急诊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临床资料,设为对照组,总结其院内转运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及潜在风险因素,建立新的院内转运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无缝隙护理模式。选择医院2015年6月—2017年7月200例急诊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为观察组,给予无缝隙院内转运模式。对比两组病人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转运时间、科室间交接时间及检查等待时间,纠纷发生率、交接护理记录单书写质量、接收科室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5%低于对照组的8.0%(P0.05);观察组转运时间(10.32min±4.21min)、科室间交接时间(3.71min±0.48min)及检查等待时间(0.42min±0.18min)低于对照组的16.54min±5.73min、7.76min±1.29min、1.56min±0.25min(P0.05);观察组纠纷发生率为0.5%,低于对照组的7.0%(P0.05);观察组交接护理记录单书写合格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83.5%(P0.05);观察组转运科室满意度为98.0%,高于对照组的88.0%(P0.05)。[结论]院内转运急诊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中应用无缝隙护理模式可降低病人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节省转运时间、科室间交接时间及检查等待时间,降低纠纷发生率,提高交接护理记录单书写质量与接收科室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侯慧芬  凌淑芬 《全科护理》2013,11(13):1219-1220
[目的]探讨全程安全转运及前瞻性护理干预在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方法]将320例急诊危重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158例,对照组16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转运护理,观察组实施全程安全转运及前瞻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各种检查等待时间、转运时间、护理纠纷、转送科间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纠纷低于对照组,检查等待时间、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转送科间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应用全程安全转运及前瞻性护理干预,有助于保障病人安全、减少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提高病人满意度,效果优于常规转运护理。  相似文献   

17.
刘立宇  刘思雨  马向莉 《妇幼护理》2024,4(9):2106-2108+2111
目的 针对儿科领域中的急诊危重患儿,在院内转运的交接过程中开展以无缝隙护理理念的管理对策,观察其转运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对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间本院儿科急诊收治的均在院内实施转运的危重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急救转运护理,观察组开展以无缝隙护理理念实施管理对策.分析对比两组的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转运时间以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转运至住院病房的时间、转运至检查室时间、转运至手术室的时间均比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儿科急诊领域中的危重患儿,在院内实施转运交接期间,开展无缝隙护理举措,可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缩短转运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工作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9—11月收治的100例入院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内交接;将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0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运用品管圈管理对患者进行院内转运与交接,比较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不安全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转运交接过程中出现病情评估不及时、用物及病史资料交接不全等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品管圈管理能有效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质量,降低转运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SBAR2017年12月院内运转的90急诊危重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的是口头交接的方式。回顾2018年1月到2018年6月院内运转的90急诊危重患者,作为观察组,开始采用SBAR沟通模式,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安全转运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转运交接问题的发生率4.44%,显著低于对照组11.11%(P0.05)。观察组的转运交接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的病房护士对急诊护士的满意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BAR沟通模式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运转有良好的效果,能够减少转运交接问题的发生率,缩短转运时间,方便危重患者的交接,有利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在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经急诊科进行院内转运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模式进行院内转运,观察组患者采取多学科合作流程管理模式进行院内转运,对2组的院内转运过程中护理缺陷的发生率及患者家属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护理缺陷比例及转运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学科合作流程管理应用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可以保证院内转运任务更加规范、优质、高效的完成,提高了患者家属满意度,应用前景广阔,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