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模式,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应用危重病人护理“六到位”管理,对危重病人护理质量实行环节质控。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实施护理“六到位”管理前后危重病人护理质 量检查、病人满意度、病历书写合格率、护理六到位合格率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施后护理质量优于实施前,全员质量意识增强,质量管理由被动走向主动。结论 护理“六到位”管理在危重病人质量控制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质控沟通本"在科室质量管理中应用的方法 及效果.方法 护士长及质控小组根据护理部各种检查表格进行有计划的检查,将结果 记录于质控沟通本,加强质量细节,环节,全程管理,并对科室护理质量,病人满意度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护理缺陷及投诉明显减少,护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均明显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护士长的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结论 应用质控沟通本能加强环节,全程质量管理,倡导优点共享,缺陷共享,提高护理质量,提高病人满意度,同时护士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3.
车欢娥  韩爱荣  吴旭友  高慧萍 《全科护理》2012,10(26):2463-2464
[目的]探讨护士长每日评估科室重点病人制度的落实效果。[方法]制定护士长每日评估科室重点病人工作制度,规范护士长对重点病人的评估顺序,掌握评估时机,提高护理质量。[结果]实施护士长每日评估科室重点病人制度半年后,基础护理合格率、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及住院病人满意度明显提高,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护士长每日评估科室重点病人可加强护理服务质量的环节管理,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促进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双路径管理模式在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院级三级质量控制和科室三级质量控制的两条路径管理模式在护理质量控制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并应用院级三级质量控制和科室三级质量控制两条路径,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和质量标准,充分发挥科室三级质控组织的作用,把握环节质量,注重质量反馈,对护理质量实施逐级、全程、动态监控.结果 通过近2年时间的实施,全院住院病人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从2004年94.5%提高到2007年第1季度的99.2%;各项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基础护理合格率由2004年的90%提高到2006年的95%;病房管理合格率由2004年的91%提高到2006年的96%;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由2004年的90%提高到2006年的97%;护理人员理论及操作考核合格率由2004年的89%提高到2006年的95%.结论 通过院级及科室两条路径管理,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增加病人满意度,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理骨干参与护理部三级质控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每月由护理骨干参与的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对全院各科室从护理管理质控、重点科室质控、危重患者及管路护理质控、基础护理质控、护理礼仪服务及健康教育质控、护理文书质控、护理安全及急救质控、护理培训考核质控、中医护理管理质控、静脉治疗质控、伤口、造口护理质控及6S管理质控共12个方面进行检查,分析及评价护理质量,并与2016年的各项检查结果相比较,并提出改进意见。结果与2016年同期相比,医患纠纷发生率有显著下降,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基础护理合格率、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急救安全院感合格率、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有显著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护理骨干参与的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对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与安全,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有重要意义。同时护理骨干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拓宽了护理人员执业规划前景。  相似文献   

6.
医院护理质量控制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通过改进质量控制措施,使护理质量管理工作更趋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方法:采取二级四层护理质控模式,即全院性质控——护理部质控和院级质量控制小组质控、科室质控——护士长质控和科室护理质控小组质控,对全院护理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并建立积极的质量信息反馈制度。结果: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质量控制,各部门不断修订完善护理质量标准,真正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质量管理,使护理缺陷和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病人得到了高质量、高水平、低价位的护理服务,也为护理队伍储备了优秀管理人才。结论:二级四层质控管理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护理质量保证体系,对提高护理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实施护士责任包干对急诊抢救室危重患者的影响。方法:根据急诊现有的人力资源情况,改变传统的小组制服务模式,按优质护理服务的要求,急诊各区域推行护士责任包干的服务模式,比较两种服务模式下患者满意度、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危重患者护理文书质量。结果:实施责任包干后患者满意度、危重患者护理质量、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较传统的小组制服务模式明显提高(P<0.05)。结论:落实责任包干服务模式,能有效提高急诊危重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科室增设护理质量督导员进行护理质量控制的效果。方法:本着“质量控制,人人有责”的原则,在科室护理质量控制小组中选拔护理质量督导员负责科室各环节护理质量的控制。结果:增设护理质量督导员后提高了科室护理质量,基础护理、危重病人护理、病区管理、急救药品及器械管理、护理文书书写、治疗室物品管理、健康教育知晓率、病人满意率均高于增设前。结论:增设护理质量督导员进行质量控制,是全面提升护理质量的有效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护理查房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针对护理疑难问题、重点问题实施护理查房,对问题进行分析及探讨。结果护理查房后,科室基础护理、专科护理质量合格率以及危重患者护理合格率、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患者满意度均较实施前高(均P<0.05)。结论实施护理查房,强化了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了钻研业务的积极性,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杨贵云  郑超  刘霞  陈敏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4):1260-1262
目的探讨科室无陪护护理模式及效果。方法分级配备护理人员,改善科室硬件设施,使用新收费政策,落实分级护理及生活护理等措施,实现患者住院期间无陪护。结果实施前后比较,患者满意度提高,院内感染率(呼吸道感染率)下降。基础护理合格率、危重与一级病人护理合格率、健康教育合格率、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和专科护理合格率呈上升趋势。结论该模式加强了患者的护理服务,创造了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开展月质量讲评 促进全员质量管理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笔者报道开展月质量讲评的方法。将全科护理人员分成4个质控小组,各组在组长带领下进行自查、分析、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每月集中进行质量讲评和讨论。通过月质量讲评使护理内涵质量不断提升;挖掘了护士的管理潜能;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思想落到实处。护理部月质量检查平均分由2000年的95.8分上升到2002年的98.1分,急救物品完好率、基础护理无菌物品合格率均为100%,专科护理合格率99%,科室自查满意度均在99.3%以上。认为开展月质量讲评有效促进了全员质量管理意识.是护理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细节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质量控制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在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设立护理质控小组,培养安全防护意识、实施细节管理措施,并对实施前后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施前,清洗合格率为80.2%、标准防护执行率77.5%、临床科室满意度85.3%,细节管理实施后,清洗合格率为99.2%、标准防护执行率99.3%、临床科室满意度93.5%,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在去污区实施细节管理可有效地提高护理管理质量,提高临床科室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学科联络护士全程干预在提升危重病人护理质量中的作用。 方法:内科护士长组织内科各科室护士长及多个学科的联络护士组成危重病人质量追踪督导小组,每季度每科室选取1例危重病人,从入院至出院每1~3 d实施一次质量督导,内科护士长对质量督导效果于追踪前及实施追踪1周时进行评价。 结果:管道护理、压疮护理,静脉治疗护理、急救药品物品技能及专科疾病护理五项护理质量指标较追踪前明显提升(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学科联络护士对危重病人的护理质量实施全程督导,不仅能够保证护理措施的精准,保证危重病人的护理安全和护理质量,利于专科护理水平的提升,而且能够促进危重病人的同质化护理。  相似文献   

14.
高淑平  李忠丽  李梅 《现代护理》2007,13(21):1996-1997
目的探索科内护理质控小组在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方法根据科室工作薄弱环节,本着"护理质量,人人有责"的原则,将科室成员划分为5个护理质控小组,即:基础护理小组、健康教育小组、护理文书管理小组、电脑收费管理小组、院感管理小组。适当指导,合理督查,公正评价,并予以精神及物质奖励。结果护士长能集中精力进行宏观管理,提高了团队精神,培养了护理人才。结论护理质控小组是临床护理管理的基层组织和执行者,能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杨华梅 《当代护士》2018,(3):147-149
目的探讨病区质控员参与护理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效果。方法开展质控员集中培训,组织质控员参与护理质量考核,定期开展质控分析会,完善护理质量考核标准。比较质控管理前后护理质量检查合格率和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质控管理后,护理质量较质控管理前提高了(P0.05),患者满意度也提高了(P0.01)。结论病区质控员参与护理质量管理可以加强质量信息反馈,促进护士动态掌握护理质量标准,提高环节管理质量,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科内护理质控小组在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科室工作薄弱环节,本着“护理质量,人人有责“的原则,将科室成员划分为5个护理质控小组,即:基础护理小组、健康教育小组、护理文书管理小组、电脑收费管理小组、院感管理小组.适当指导,合理督查,公正评价,并予以精神及物质奖励.结果 护士长能集中精力进行宏观管理,提高了团队精神,培养了护理人才.结论 护理质控小组是临床护理管理的基层组织和执行者,能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建立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的方法与实践情况.方法:通过成立科室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培训质控人员,定期进行质控检查与质控反馈分析,比较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建立前后的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结果:2008年全年护理质控平均(75.89±4.17)分,2010年全年护理质控平均(85.97±4.33)分,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8年全年患者或家属满意度为79.5%,2010年全年患者或家属满意度为94.8%,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0年每个季度的护理质量控制、患者或家属满意度比2008年均有明显改善(P<0.05,P<0.01).结论:建立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可有效地提升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增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能力,保证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8.
张岚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10):1108-1109
目的 探讨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在病房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成立科内病房管理质量控制小组,根据医院制定的护理质量控制标准及考评办法,每月对科室进行护理质量考评,提出问题及改进措施,将结果 与前一年同期护理质量控制结果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成立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后,护理质量明显提高(P<0.05).结论 病房管理质量控制小组的成立能提高病区护理管理能力,并提高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科室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科室建立三级质控对护理文件书写质量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出院的1095份病例作为对照组,由护理文件质控小组进行质量控制。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出院的1095份病例作为观察组进行质量检查,建立并实行了三级质量控制,细化质控流程,加强环节和终末质量控制。比较2组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对比各项护理文件记录的缺陷情况,同时比较2组的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为97.26%,高于对照组护理文件书写的合格率60.27%;观察组各项护理文件记录的缺陷情况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科室建立三级质控能够提高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避免各项护理文件记录缺陷情况的出现,改善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质量持续改进模式在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对护士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将科室人员分成若干个护理质控小组,在质控中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分析比较质量持续改进模式实施前后科室护理综合质量、护理投诉及护理满意度的变化.[结论]运用质量持续改进模式,能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