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并检测其肠粘膜中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的表达和NF-κB的激活。方法 用5%葡聚糖硫酸钠(DSS)口饲法制备小鼠UC模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UC小鼠肠粘膜中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测定;应用免疫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EMSA)法检测急性期和慢性期UC小鼠肠粘膜细胞NF-κB的激活。结果模型组肠粘膜中TNF-α、IL-1β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09),NF-κB的核内结合活性也显著增强。结论 UC的发生、发展过程伴随致炎细胞因子表达的升高,可以加剧炎症,致上皮细胞凋亡。该过程可能受NF-κB激活的调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并检测其肠粘膜中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的表达和NF-κB的激活。方法用5%葡聚糖硫酸钠(DSS)口饲法制备小鼠UC模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UC小鼠肠粘膜中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测定;应用免疫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EMSA)法检测急性期和慢性期UC小鼠肠粘膜细胞NF-κB的激活。结果模型组肠粘膜中TNF-α、IL-1β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09),NF-κB 的核内结合活性也显著增强。结论UC 的发生、发展过程伴随致炎细胞因子表达的升高,可以加剧炎症,致上皮细胞凋亡。该过程可能受NF-κB激活的调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Toll样受体4(TLR4)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在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表达及意义,从而探讨该信号通路在UC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方法将2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和模型组(M组),每组各10只。采用葡聚糖硫酸钠诱导UC模型,各组于造模后7 d取病变处结肠组织,进行组织学评分,HE染色观察大体形态、组织学评分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NF-κB和TLR4的表达情况。结果 TLR4和NF-κB在M组小鼠结肠黏膜表达显著高于N组(P〈0.05);且TLR4与NF-κB的表达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为0.816。结论TLR4和NF-κB的高表达提示该信号传导通路激活导致下游炎症因子的释放可能是UC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苗新普  韦红  黄咏东 《医学新知杂志》2011,21(4):251-253,256
目的研究核因子-kBp65(nuclear factor kB p65,NF—kBp65)、白细胞介素-13(IL-13)在溃疡性结肠炎(UC)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分布,以及与UC病变程度的关系,探讨它们在U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分别用免疫组化SP法和ELISA法检测活动期UC(46例)及正常对照(28例)组织中NF—kBp65和IL-13的表达情况。结果UC组结肠粘膜NF—kBp65的表达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二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IL-1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UC病情程度越重,NF—KBp65表达的阳性率越高,而IL-13表达越低,NF—kBp65和IL-13表达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r=-0.768,P〈0.01)。结论NF—kBp65的表达与IL-13呈负相关,均参与了UC的发生和发展。NF—kBp65、IL—13反映了疾病的炎症程度,并且可作为病情严重程度评定的指标。IL-13的表达可能由NF—kBp65调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黏膜活检组织中NF-кB的表达及其与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活动期UC内镜活检标本及30例正常对照石蜡组织中NF-кB表达情况,同时用放射免疫法检测UC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中IL-4和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 60例UC组中NF-кBp65均为阳性表达,主要分布在结肠黏膜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对照组均为阴性和弱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上皮细胞.UC组的NF-кBp65表达平均灰度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活动期UC组血清中IL-4和IL-10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NF-кBp65的表达与活动期UC病情活动性及内镜分级有相关性(为P<0.05和P<0.01).结论 NF-кB诱导、参与了UC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与UC病情活动性及内镜分级有较好的相关性,可客观反映UC的炎症活动情况;细胞因子IL-4和IL-10可作为反映UC恢复期的指标,NF-кB可能与诱导调控细胞因子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小剂量环孢素A(CsA)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黏膜中核转录因子(NFAT)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变化,及其对黏膜炎症的影响. 方法: UC患者14例经CsA治疗,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EMSA)检测肠黏膜NFAT治疗前后活性的变化,半定量RT-PCR法检测肠黏膜中GM-CSF mRNA的改变,治疗前后对肠黏膜炎症程度进行评估. 结果: UC患者治疗后肠黏膜NFAT活性下降(0.80±0.31 vs 0.50±0.20, P<0.05), GM-CSF mRNA表达也有降低(1.09±0.07 vs 0.49±0.03, P<0.01), 肠黏膜炎症程度也下降(P<0.05). 结论: 小剂量CsA治疗UC有效,其机制与调控NFAT的转录活性有关,并进一步降低激活因子GM-CSF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Gan H  Ouyang Q  Chen Y  Xia Q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6):384-388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粘膜κ基因结合核因子(NF-κB)的活化以及柳氮磺胺吡啶(SASP)和糖皮质激素对其的影响。方法:31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17例使用过药物(SASP或SASP+糖皮质激素)治疗,14例未用过任何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相关的药物,11例同期结肠癌患者(取其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EMSA)检测NF-κB DNA结合活性,Western蛋白印迹分析检测NF-κB p65蛋白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方法原位检测肠粘膜组织中NF-κBp65蛋白的表达情况,荧光双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确定表达NF- Bp65的细胞类型。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粘膜NF-κBp65的表达和NF- B DNA结合活性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且与炎症程度有关;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粘膜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以及隐窝上皮细胞均有NF-κBP65的活化;糖皮质激素和SASP明显抑制NF- κB的活性及表达,结论:NF-κB活性和表达的增加可能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有关;糖皮质激素和SASP的抗炎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 κB的活性实现的。NF-κ B可能为溃疡性结肠炎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靶标。  相似文献   

8.
三七、青黛等对溃疡性结肠炎组织中核因子NF-κB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评价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物三七、青黛、马齿苋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肠组织中核因子NF-κB活性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三七组、青黛组、马齿苋组、柳氮磺胺吡啶片组(SASP组)。除正常组外,各组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发大鼠T细胞免疫机制UC模型。造模后各组第3天起开始分别予生理盐水、三七、青黛、马齿苋、SASP灌肠,每天1次(均为临床用量的24倍),共5d。第6天处死,剖取结肠,检测结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评价药物的抗炎和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同时检测结肠病变组织中核因子NF-κB活性(P50、P65蛋白),观察药物对有关调控因子的影响。结果:各中药组和SASP组结肠组织中TNF-α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其中青黛组减低最为明显,但治疗组之间并未见显著差异(P>0.05);三七组、马齿苋组MDA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同时三七组、SASP组SOD水平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用药后,三七、马齿苋、青黛下调病变组织中核因子NF-κB活性作用较SASP组为强(P<0.05),中药组之间三七组较马齿苋组、青黛组更为显著(P<0.05),而马齿苋组、青黛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三七可显著清除氧化自由基损伤,明显下调核因子NF-κB活性;青黛、马齿苋对病变组织中主要致炎症因子、氧化自由基的清除和调节核因子NF-κB活性上有一定的影响,对UC治疗可能起辅助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9.
贾百灵  候晓华 《医学争鸣》2004,25(9):849-850
目的: 测定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并分析其与病变范围、活动度的关系. 方法: UC患者56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TNF-α的含量. 正常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 结果: 活动期UC患者TNF-α含量(227.5±39.5)ng/L显著高于缓解期UC患者(131.2±37.8)ng/L及正常对照组(120.1±36.4) ng/L(P<0.01). 全结肠炎组TNF-α为(298.2±30.9) ng/L,显著高于远端结肠 直肠炎组(166.4±35.3)ng/L及左半结肠炎组(153.8±34.3) ng/L (P<0.01). 结论: UC患者血清TNF-α含量与病变活动度及病变范围有关,可做为监测UC活动及疗效判定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和细胞因子TNF—α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粘膜的表达及意义,为明确UC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25例UC患者肠粘膜组织中MMP-1,MMP-3和TNF—α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UC患者肠粘膜组织中MMP-1,MMP-3和TNF—α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UC患者肠粘膜组织中MMP-1,MMP-3和TNF—α升高,提示MMPS可能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和TNFα测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TNFα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生物素链亲和素ELISA法测定4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40例正常人血清NO和TNFα。结果:(1)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NO浓度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阳性率为85%;(2)溃性性结肠炎患者TNFα显著高于正常。结论:血清NO升高可作为溃疡性结肠炎检测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3.
由于核转录因子-kappaB(nuclear factor-kappa B,NF-kappa B,NF-κB)在高等生物接受外界刺激后发生的细胞早期反应和基因表达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年来已成为各学科领域基础研究的重点,对于阐明各种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有重要的意义。本将近几年NF-κB与视网膜疾病关系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NF-κBp65、COX-2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与乙酸复合灌肠法制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实验模型,实验动物分为正常组与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两组.采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在mRNA水平上检测各组结肠组织NF-κBp65、COX-2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结肠组织中NF-κBp65、COX-2表达显著增高(P<0.05).在模型组中,NF-κBp65活性与COX-2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在溃疡性结肠炎中,NF-κBp65的激活可能调控COX-2的表达升高,从而导致了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BS)和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和肥大细胞的变化。方法选取 IBS 患者(IBS 组)、UC 患者(UC 组)及健康者(对照组)各60例,检测粪便标本中菌群的数量及病变部位组织中肥大细胞的数量,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UC 组和 IBS 组大肠杆菌数量较对照组增多(P <0.05),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较对照组减少(P <0.05);UC 组大肠杆菌数量与 IBS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较 IBS 组增多(P <0.05)。 UC 组和 IBS 组肥大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增加(P <0.05),而 IBS 组较 UC 组增加更明显(P <0.05)。结论IBS 和 UC 患者均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及肠黏膜免疫激活,IBS 在肠黏膜免疫激活方面更突出,而 UC 则在肠道菌群失调方面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粘膜固有层淋巴细胞表达IL—6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粘膜固有层单核细胞(LPMC)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和分泌,以及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测定32例UC患者及4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和细胞培养液中IL-6的浓度,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IL-6 mRNA的表达,结果:UC患者血清中IL-6的浓度无明显升高,但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在PMA和抗CD3的刺激下表达IL-6 mRNA及分泌IL-6的水平明显增加。UC病变部位的LPMC表达大量的IL-6 mRNA并自发分泌大量的IL-6蛋白,而且IL-6浓度与患者外周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水平,血沉均呈显著正相关(γ=0.69,γ=0.61,P均<0.01)。在LPMC培养液中加入IL-17后LPMC分泌IL-6明显增加,加入抗IL-17的单克隆抗体后,IL-6的分泌则显著被抑制,结论:UC患者病变部位的LPMC表达和分泌IL-6明显增加,并且与疾病的活性呈正相关,IL-7在调节LPMC产生IL-6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及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UCACRC)组织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DSS与水循环交替口服诱导反复发作的UC小鼠模型(n=23),1,2-二甲肼(DMH)/DSS联合法建立UCACRC小鼠模型(n=23),同时设立对照组(n=20)。分时段处死小鼠,观察其结肠组织的改变,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3组小鼠的UC组织、UCACRC组织及正常结肠组织中血管生成素(Ang-2)、缺氧诱导因子(HI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k-1的表达水平。结果单纯使用DSS可建立UC小鼠模型。第9个周期末处死的小鼠中,UC组仅有15.38%(2/13)发生低度不典型增生,而加用DMH的UCACRC组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率可达92.31%(12/13)。Ang-2、HIF、VEGF、Flk-1在UC组织、UCACRC组织中呈高水平表达,其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结肠组织(P均<0.05),且循环周期越多,表达水平越高;但UC组织和UCACRC组织比较,4种血管生成相关相关因子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Ang-2、HIF、VEGF、Flk-1在UC及UCACRC的血管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炎症及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粘膜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发病原因和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多认为与免疫、遗传、环境及自由基损伤等有关。UC除了特有的肠道表现,肠外表现也较为突出,可达数百种以上,各系统均可受累,有些肠外表现甚至出现在肠道表现之前。由于肠外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临床所忽视,为提高临床医生对UC临床表现的认识,现将其常见的肠外表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核转录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1,自引:11,他引:10  
目的了解核转录因子(NF-κB)家族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AS)关系的研究进展。方法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NF-κB家族的组成、生物学特征及其在A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NF-κB主要参与许多与炎症反应有关的基因的表达调控,在参与AS发生发展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内均有NF-κB表达。结论NF-κB的激活可能是AS发生发展的始动机理之一,抑制NF-κB的活化,可望为AS的防治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肠粘膜细胞中糖皮质激素受体α和β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粘膜细胞中糖皮质激素受体 α、β(GRα、GRβ)表达与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以及炎症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肠粘膜细胞中 GRα、GRβ表达强度。比较激素抵抗、激素敏感及正常对照 3组间以及炎症程度各组间 GRα、GRβ表达差异。结果 肠粘膜组织切片中 GRα、GRβ的表达强度在抵抗与敏感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在激素敏感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 ,且与炎症程度无关。结论 糖皮质激素受体 GRα、GRβ在决定患者对激素治疗的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 GRβ可能对 GRα起优势负性抑制作用 ,检测患者肠粘膜细胞中 GRα、GRβ的表达可预测患者对激素治疗的反应 ,但不能判断其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